戴淑花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意識到培養(yǎng)學生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的重要性。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精心設計科學課堂教學活動,引領學生對科學課程內容進行深入探究,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促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是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質的關鍵。本文將就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做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探究;科學素質;興趣方法;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34-011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34.069
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是科學課程的核心理念,科學探究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必經之路。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興趣,精心設計科學課堂教學活動,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延伸學科內容,發(fā)展學生課后探究的能力,促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是有效提升學生科學素質的關鍵。
一、創(chuàng)新課程資源,培養(yǎng)學生探究的興趣
科學教育不單是科學知識的教育,還應該是一種精神情感的教育。所以在科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接受科學知識的同時,不斷領悟科學存在的意義,對其科學素質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一)整合利用學科課程資源
語、數、英、品德等學科中的課程資源是激發(fā)學生科學興趣的重要資源。如數學學科中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求證圓周率的故事,能使學生受到刻苦鉆研、鍥而不舍精神的教育。當代科學家錢學森、袁隆平等的感人事跡更是激勵學生投身科學實踐,培養(yǎng)學生科學志趣的好材料。因此,每節(jié)科學課中我都會結合學習內容,適時向學生介紹科學家及科學家在科學探究過程中的感人事跡,以引燃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和探究科學未知的原動力。
(二)挖掘利用地方課程資源
每個地方都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科學教師帶領學生到社會、到大自然這個“大課堂”中去授課。把科學課的教學和課外社會、自然資源研究活動結合起來,使科學課取得最大的成效。如我在教學與“水”相關的單元內容時,我讓學生課前收集整理關于家鄉(xiāng)水資源狀況的相關資料,課上通過讓學生匯報、交流、分析,讓學生明確我們的家鄉(xiāng)是一個水資源相當匱乏的地區(qū),家鄉(xiāng)政府出臺的一系列節(jié)水措施,就是為了家鄉(xiāng)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而使學生意識到節(jié)水的重要性,并積極探索有效的節(jié)水方法。
(三)啟發(fā)利用知識儲備資源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的“前概念”是誘發(fā)學生科學興趣,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資源。所謂“前概念”是指學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的已有的科學知識與經驗。它是學生新的科學概念建構的基礎,引導學生自我發(fā)現“最近發(fā)展區(qū)”的問題,使科學概念與前概念盡快接軌。例如,《沉和浮》一課討論基本概念后,我出示的嘗試題是:怎樣使沉入水中的大塊橡皮泥浮上來?學生帶著問題積極探索。有的把橡皮泥切成小塊,有的把橡皮泥捏成薄餅狀,可都浮不上來,這時我讓學生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終于有學生從以前玩過的紙折小船可以浮在水面上這一“前概念”中受到了啟發(fā),他們把橡皮泥捏成船狀或碗狀,并防止水進入,橡皮泥果然浮到了水面上。這時,教室里一片歡騰,學生沉浸在了成功的喜悅中。
二、設計課堂亮點,教給學生探究的方法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支持者和引導者,這就需要教師在科學課堂上做足文章。
(一)要教學生“會看”
所謂會看就是要引導學生有目標、有次序、有思維的觀察。如在學習《食鹽在水里溶解了》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食鹽和沙子在水里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學生邊實驗邊觀察、思考,既完成了知識形成的過程,也體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
(二)要教學生“敢猜”
“猜”是指對探究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合乎科學邏輯的推理。如在教學《溶解》時,教師拿出兩個小杯子,一個裝有白糖,一個裝有沙子,讓學生猜一猜把它們倒入盛水的杯子里會怎樣?這種“猜想”的設計,極大調動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三)要教學生“愛動”
愛動是學生的天性,因此,科學教學要多安排學生畫、擺、拼、量、摸,讓他們通過動手擺弄和操作獲取知識、掌握知識,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意識。如教學《認識蝸?!愤@課時,讓學生捕捉、觀察蝸牛的過程就是學生動手動腦的過程,也是學生掌握蝸牛生活習性的過程。
三、延伸學科內容,發(fā)展學生探究的能力
(一)課外探究有利于學生多層次發(fā)展
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出色地完成科學活動,達到科學素養(yǎng)積淀的目的,教師還要引領這些學生在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上,充分利用課外這個廣闊的課堂,讓他們有更多的自我體驗,進一步發(fā)展他們的科學素質。如在教學《做個不倒翁》后,我要求學生根據“不倒翁”的基本特征,再制作幾種更新穎的不倒翁。于是,有的學生把不倒翁內的球體固定在不倒翁的頭部,讓不倒翁頭朝下,成為滑稽的小丑;還有的學生將球體放在有小猴子圖案的紙筒里,球體的滾動帶動重心的轉變,“愛翻跟頭的小猴子”在同學們眼前晃來晃去,引來陣陣歡笑??茖W課程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公平學習和發(fā)掘科學潛能的機會。
(二)課后探究有利于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
科學教學除了要強調學生“有形”的發(fā)展外,同時也強調了學生“無形”的發(fā)展。因此,我們在課后探究中要多關注學生的“無形”發(fā)展。如為了強化“物體一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我結合生產生活實際,要求學生課后思考分析以下問題:(1)為了使火車車輪耐用,在輪上要套上一個硬度大、耐磨損的輪箍,當輪箍磨損到一定程度時,必須卸下來換新的。想一想,輪箍可能是用什么方法裝卸的?(2)冬天盛滿水的缸為什么會被鼓起的冰脹破?對這些問題的探究不僅使學生加深了對已學知識的理解,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而且發(fā)散了學生的思維,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知識得到了更多的遷移。
總之,科學素質是無法像傳授知識點那樣直接教給學生的,科學素質的形成依賴于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探究活動,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內化形成。所以,我們科學教師必須成為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質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實踐者。唯此,才能切實地提高科學教學的效益,促進學生科學素質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梅玲.淺談科學探究與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D].華中師范大學,2005.
[2] 鄒啟祥.淺談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