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暢 王進菊 吳文麗
(信陽市中心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河南 信陽 464000)
下肢深靜脈血栓(DVT)是一種常見的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也是老年腦血管疾病的常見并發(fā)癥[1]。形成血栓后,靜脈被堵塞,導致血液回流障礙。患者主要表現為下肢腫脹、疼痛、功能缺陷等癥狀,嚴重可誘發(fā)肺栓塞。目前,下肢深靜脈血栓主要以預防為主,有報道稱[2],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提高患者康復質量。本研究將對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采取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并觀察其下肢深靜脈血栓預防效果,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到我院進行治療的70例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經過CT、超聲、凝血功能等檢查,已得到明確診斷,均為腦血管意外首次發(fā)病,且意識清楚,病情穩(wěn)定。已排除存在深靜脈血栓患者,以及血栓形成高?;颊?。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35例,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50~78歲,平均年齡(68.39±5.27)歲,疾病類型:高血壓腦出血14例,缺血性腦梗死21例。對照組35例,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齡52~76歲,平均年齡(68.87±5.62)歲,疾病類型:高血壓腦出血15例,缺血性腦梗死20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包括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神經、降血壓、血脂等。對照組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1周內,給予康復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病情穩(wěn)定后24 h內,給予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具體包括:(1)健康宣教:老年患者往往對疾病認知程度不高,對病情及并發(fā)癥比較擔心,應向患者及家屬耐心講解腦血管意外及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病原因、治療方法、護理措施、常見誘因、一般預后等知識;告知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可以預防的,緩解患者的緊張情況,提高患者配合度;對患者進行下肢深靜脈血栓危險評估,識別糖尿病、肥胖、下肢靜脈曲張等特殊人群,作為康復護理重點;使患者及家屬了解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囑咐其發(fā)現類似癥狀立即告知醫(yī)護人員;指導患者正確咳嗽,避免咳嗽憋氣引起腹內壓上升,影響下肢血液回流;(2)飲食護理:加強飲食指導,囑咐患者清淡飲食,限制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攝入,增加新鮮瓜果蔬菜、易消化食物攝入,確保大便通暢;指導患者多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3)保護靜脈:減少股靜脈置管,避免下肢靜脈輸液,減少靜脈穿刺次數,保護靜脈;囑咐患者盡早穿加壓彈力襪預防血栓;適當采取理療、生物反饋療法,促進血液回流;(4)早期功能鍛煉:進行早期肢體功能鍛煉,根據患者的耐受情況,指導患者進行關節(jié)被動運動,包括屈曲、內旋、外展等,以不致疲勞或疼痛為宜,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量;指導患者進行肌肉收縮鍛煉,增加肢體血流速度;指導患者進行抬頭、抬腿、床上翻身等自主活動,恢復關節(jié)的靈活性及協調性;同時進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訓練,例如洗漱、進食、換衣、如廁等,鼓勵患者多使用患肢;進行行走訓練,幫助患者從床旁站立、扶拐行走逐漸過渡到獨立行走,根據由簡到難的原則,循序漸進,慢慢增加難度,進行走平路、走樓梯等練習;(5)其他護理:對患者進行病情監(jiān)測,觀察并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下肢腫脹、疼痛等癥狀;加強體位護理,可適當抬高患肢20°~30°;觀察患肢皮溫,測量患肢周徑,監(jiān)測足背動脈搏動情況;囑咐患者患肢不可熱敷、按摩,避免發(fā)生栓子脫落。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后第8 d及第15 d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對比患者干預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包括血漿黏度、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等。
2.1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情況 干預后第8d,觀察組與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2.86%(1/35)、17.14%(6/35),差異明顯(χ2=3.97,P<0.05);干預后15 d,觀察組與對照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分別為5.71%(2/35)、22.86%(8/35),差異明顯(χ2=4.20,P<0.05)。
2.2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 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及高切黏度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明顯(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情況對比(n=35,mPa·s)
下肢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的外周血管疾病,長期臥床患者發(fā)病風險較高。一般認為,靜脈血流停緩、血液高凝狀態(tài)、靜脈壁損傷是引起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主要原因[3]。該病起病隱匿,患者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刺痛等癥狀,一旦栓子脫落可能引發(fā)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據相關數據顯示[4],腦血管意外患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約為30%~40%,嚴重偏癱患者發(fā)生率可達到60%~7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多存在下肢癱瘓,需長期臥床,活動量減少,血液循環(huán)較差,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目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機械性治療、運動干預等,其中,康復護理就是一種典型的運動干預法。
常規(guī)康復護理是在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1周內開展[5],近年來,隨著對康復護理研究的深入,發(fā)現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提高整體療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等均具有積極意義。一般認為,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24h內,即應該開展早期康復護理[6],采取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結合的形式,改善患肢血液循環(huán),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在本次研究中,干預后第8 d及第15 d,觀察組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2.86%VS17.14%)、(5.71%VS22.86%);且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血漿粘度、全血低切及高切粘度等指標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康復護理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效果更佳,應盡早開展康復護理干預,指導患者進行早期功能鍛煉。例如,在平臥時,進行背屈足部訓練,加速血液回流。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合理飲食,積極配合康復訓練。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夠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對老年腦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