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輝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中學
新課改是教育事業(yè)中的一大進步,做出努力的不僅是教師、學校,更重要的是學生本身的改變,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無論是教育還是生活,沒有改變和創(chuàng)新的事業(yè)終將淪為一潭死水,秉承著這一理念才能走在社會發(fā)展的前沿,教育是民生大計,新課改是教育的一大動力,初中語文要保持生機與活力,必須源源不斷的輸入這一動力。
在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是教育的實施者,社會觀念里教師也是知識的傳播者,所以對學生的教育更加重視而忽略了作為教育中教師的理論教育,新課改理念是實施新課標教學的指導思想,學校需要定期給教師開展思想培訓課,教師在課堂教學貫徹新課改理念就能更好適應新課改對初中語文的要求。以往語文老師被定義為課堂主導者,但現(xiàn)代化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的益友。要讓學生適應新課改下的新課堂方式,那么就要和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互動。毛主席說過要和人民“打成一片”,同理,教師和學生也可以“打成一片”做學生的好友,不僅僅教會他們知識,更要教會他們學習方式和道理,一個好的三觀才能塑造出好的人格,這將伴隨的學生們進入到日后的學習中。
固有印象中語文課堂都是枯燥無味的,唐詩宋詞,小說散文,聽起來都是文學性較高的東西,和現(xiàn)實生活幾乎不沾邊,但是許多作品都是取才于生活,反映生活。要讓學生理解這一點,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關(guān)注現(xiàn)實生活的語文教學多出現(xiàn)在高中課堂上,許多作文的選題角度都來源于近期發(fā)生的某個熱點新聞,讓學生以自己的視角來合理有據(jù)解讀這一新聞,初中語文,拿作文來講,大多還是文學性較強的選材。例如從某個文學作品中選出一個人物,讓學生討論。學生要拿高分,就要通讀這些文學作品,這樣固然有好處,畢竟高雅的文學作品有很大價值,但是選材不夠貼近生活也值得關(guān)注了。
初中語文開始,學生的學習程度又提升了一個檔次,無論是閱讀、寫作,開始涉獵更多的文學作品,在從業(yè)的十幾年中,經(jīng)驗告訴我不能只給學生灌輸文學性,生活中的語文處處可見,教師容易在教學中遇到這樣的情況:就拿我一次經(jīng)歷來講吧,有一個學生語文功底很強,文筆也很深,常見的文學作品難不倒他;然而,當談到近期發(fā)生的一個新聞熱點,讓學生寫出議論文時,卻犯了難,如何把只言片語轉(zhuǎn)換為書面語并加以論證,學生有點迷茫。所以,語文來源于生活,也要反映生活,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聞,運用多種角度,旁敲側(cè)擊,提升學生的社會熱點分析能力,如果做好這點,文學性能夠融入當前社會,與時俱進,語文水平又會上一個檔次。
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可理解為:主體性+主動性。為什么要這樣說呢?作為課堂氣氛的帶動者教師都有過這種感受:精心準備的一堂課,滿滿的知識點干貨,奈何學生提不起興趣,讓這堂課沒達到理想的效果宛如一潭死水。那么教師這時可反省下,是否教學方式出了問題呢?不如嘗試放手讓學生主導氣氛,例如:選取一章知識點,分組讓學生講解,不僅能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體會到上課的樂趣;也可以準備課前三至五分鐘小演講,學生自由選材,長此以往,學生的演講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逐漸開始不怯場。也是打開一門活躍課堂氣氛的好方式。課堂不只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新課改之所以新,在于能著眼于社會發(fā)展需要而制定新的教學理念,所以課堂上的內(nèi)容也要緊跟社會發(fā)展,讓學生思維開闊,古往今來,缺一不可。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學會自主獨立的學習,而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重視學生自.主學習對課堂教學的良好作用。當代科學的發(fā)展越來越呈現(xiàn)出邊緣化、綜合化的趨勢,知識的整合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世界性趨勢。語文是一門綜合性、整體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必須加強整合,向綜合化道路邁進。提高初中生語文學科素質(zhì),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教師就必須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我發(fā)揮空間,在教學中讓學生多思考、提前思考、積極思考。摒棄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導講解,師生共同探討的教學策略。
對于過去教學方式中的不足加以改正,對其中好的地方加以利用,課堂是學生的第二個“家”,課堂上的一切無時無刻影響著學生的改變,所以,重視課堂,重視學生主體,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教育者攜手并肩,互相交流進步,致力于給學生一個美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完整的成長環(huán)境,關(guān)注學生本身的發(fā)展,共同打造一個更好的課堂吧。
[1]黃果.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初探[J].讀與寫雜志,2008(4).
[2]周賢智.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zhì)量[J].讀與寫雜志,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