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芝 劉勇 李鋒
摘 要:《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是高職高專建筑大類的一門核心技能課程,基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結合信息化技術,輔以多元化考核方式,使學生具有實際項目施工組織設計能力,同時為課程后續(xù)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任務驅動;施工組織與管理;信息化
一、 引言
《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是作為高職高專建筑工程技術、建筑工程監(jiān)理、建筑工程造價等專業(yè)的專業(yè)核心課,前置課程為施工技術、合同管理、建筑識圖與構造等課程,其涉及施工方案的編制、施工進度的安排、資源配置和優(yōu)化、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及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內容,是一門學生必須掌握的綜合性較強的必修課。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采用的教師理論授課為主,而學生基礎差、接受能力低,很難達到課程預期效果,對此,本文進行了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的教學思路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
二、 《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 學生方面
在高職高專課程中,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教育教學的改革,單招生的比例逐年增加,導致教學對象知識基礎水平參差不齊。同時學生思想活躍,自尊心強,借助網絡信息知識的透明化,學生不再單純依靠教師教學獲取知識,對教師的教學成果持懷疑態(tài)度。
(二) 師資方面
隨著對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人在就業(yè)方面選擇高校到高校,缺乏實際施工項目經驗,而《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又是一門對教師綜合技能要求很高的課程,形成了高校近年來的師資趨于年輕化、理論化,因此在授課方面沿用自身學生時期所接觸到的固有方式——“滿堂灌”方式,導致教師臺上津津樂道,臺下學生卻沉迷于網絡世界而無心聽課。
(三) 考核方式方面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課程的考核方式沿用的是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的結合,更側重于期末考試成績,而忽略了對學生技能掌握情況的檢測,從而導致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無所適從。
三、 任務驅動教學的概念
任務驅動教學是在傳統(tǒng)理論教學形式上加入任務進行任務化教學,是將課程分模塊分節(jié)點,以劃分任務的方式將課程所需知識和技能要求下發(fā)到每位學生,學生接受任務后分小組分任務細化分工,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減輕教師上課負擔的同時提高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
四、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一) 探索思路
《建筑施工組織與管理》課程是一門較強的核心應用課程,從對技能知識的要求角度考慮,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當將任務驅動貫穿全過程。圍繞任務驅動,將建設項目按分部工程劃分為基礎工程、主體工程、屋面及裝飾裝修工程進行劃分,分小組分任務的形式進行課程改革建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能動性。
(二)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的實施
1. 小組劃分
首先通過六人迫降荒島逃生的破冰游戲讓學生打開心扉,暢所欲言。在破冰游戲過程中,根據學生各自的選擇和表現來按性格能力不同自動劃分小組,在游戲過程中積極代表學生發(fā)言的主導者則為某一小組組長,避免教師自由安排成組導致的成組混亂、小組成員能力不匹配的情況。
2. 具體措施
目前高職高專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其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較差,加上信息化的大力發(fā)展,手機等通訊設備的普及,學生在傳統(tǒng)的“滿堂灌”教學課程中很容易被外界環(huán)境因素所干擾,無法集中精力學習純理論知識,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有了進一步的要求。
針對此種現象,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結合任務驅動、視頻和圖片多種手段進行教學,以任務驅動為向導,將任務按照施工組織設計模塊化內容進行分解,以分模塊下發(fā)任務的形式督促學生自行完成作業(yè)。任務下發(fā)模式如下,括號內為任務成果。
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準備工作(原始資料收集、技術資料準備等相關文案)→施工方案的編制(施工方法和施工機械的選用)→施工進度計劃及資源配置計劃的編制(勞動量的計算、project橫道圖進度表)→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建設項目細分為基礎、主體、裝飾裝修三大階段的場布三維圖)→主要施工管理計劃的(編制相應文案)→學生展示成果→成果的自評、互評、師評。
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問題首先是自我小組內解決——班級內解決——教師協助解決,再通過最終成果的自評、互評、師評,起到多方位、多元化的評價作用,達到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目的。
(三) 課程改革的成果
1. 教學資源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根據分模塊分任務教學的方式,現有教學團隊基礎在課改的過程形成了一套適用于建筑大類高職高專的教學教案、課件、習題庫及任務書等教學資源,將已有教學資源整合,形成了一個教學包,為今后的授課及進一步課程建設的研究提供了方便。
2. 信息化手段的運用
通過課程改革,學生分班級分小組形成了各自的施工組織設計文案,并摒棄了原有的手繪進度表和施工現場平面布置圖,借助信息化手段,將project、斑馬夢龍進度計劃以及場布軟件運用于課程學習,使學生掌握了對相應軟件的操作以及課程內容的進一步深化學習。
3. 多元化考核方式
從傳統(tǒng)的考試和平時成績的綜合考核辦法轉變?yōu)榭荚嚒獙W生自評——學生互評——成果展示的方式,使學生的課程評價體系更加科學,考核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的同時,讓學生掌握了相關應用技能,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五、 結語
以任務驅動為導向,將建設項目劃分為多個分部工程,按小組劃分任務的方式進行課程改革,一方面豐富了教師上課的形式,另一方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改革成效總結如下:
1. 通過課程改革,采用任務驅動劃分任務的教學模式,提升了課堂效率,改變了傳統(tǒng)“填鴨式”的教學模式,針對課堂知識點,不用“滿堂灌”的方式,而是針對重要節(jié)點展開和深入教學,由淺入深,理論聯系實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
2. 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介入,將課程從傳統(tǒng)的多媒體教室搬進了機房,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與時俱進的同時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
3. 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代替?zhèn)鹘y(tǒng)單一的考核方式,避免了學生互相抄襲,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效率。
參考文獻:
[1]胡秀芝.蘇乾民例談高職院校施工組織管理課程改革[J].文學教育,2016(9).
[2]程玉蘭.建筑施工組織[M].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簡介:
胡秀芝,劉勇,李鋒,四川省德陽市,四川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