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清代“名仁”馮如京

2018-11-14 15:09
黃河 2018年3期

李 淳

一、人杰地靈

代縣城內有座鼓樓,又名邊靖樓,亦名譙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洪武七年,樓身三層,高26米,樓基13米,共39米。上面掛有歷代名人寫的匾額若干塊。其中在最高層南向正中掛的最大的一塊,赫然入目,書曰“聲聞四達”。這四個字每一個字都很大。人們在二三里外都能看得很清楚。我走過全國許多地方,見過許多鼓樓,還沒有見過像代縣城鼓樓這般雄偉壯麗、歷史悠久而保存完好的(當然十多年前還維修過)。上面還有浸透邊關文化的“威震三關”“雁門第一樓”“啟迪元功”等牌匾,以及“三邊險要無雙地,九塞尊崇第一關”等楹聯。特別是這塊“聲聞四達”巨匾,再獨特不過了。聲聞四達,這四個字是說鼓樓之鼓聲可以遠聞于四面八方。暮鼓晨鐘,兼有報時和警醒世人自戒自省之義。同時也可以借以說一個人的美好名聲能聞達于四方。再推而廣之,還可說一個地方,比如說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代縣城(古代州城,以下稱代城)能以它特有的杰出文化地位和文化底蘊聞名于世,以至家喻戶曉,使民眾蒙受教化,因為“文以化人”嘛。

雁門關在代州(縣)境內。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設雁門郡,秦以雁門郡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后來,時設時廢,以后或改州或改縣,治所大都設在代城。故代州(縣)亦稱雁門。雁門在秦漢以來號稱“嚴郡”。在歷史學家看來,一個地方的重要性,是由其歷史和地緣決定的。正是歷史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雁門的地位。雁門是山西的北大門,而山西表里山河,地勢險要,東有太行山,西有黃河、呂梁山,北有勾注山、長城,南有黃河,又地處京畿(無論首都在長安、洛陽、北京,都離山西很近),對國家之重要,可以說是“山西安,天下安”,得國家必得山西。這就使雁門的地位更為重要了。

雁門雄關,在代縣北面勾注山的長城上,東有平型關,西有寧武關、偏頭關,南有滹沱河,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更是歷史上多個朝代特別是漢唐明等朝的邊關重鎮(zhèn)。說全國六大雄關也好,八大雄關也好,雁門關歷史上戰(zhàn)爭之頻繁,衛(wèi)國之重要,皆處第一。其他各關幾乎無可比擬。馮明期《登代州城樓(即鼓樓)》詩云:“莽莽來寒色,蒼蒼落野柯。白云迥勾注,秋色滿滹沱。此日登臨壯,百年感慨多。邊隅四戰(zhàn)地,鎖鑰近如何?”詩中講勾注山、滹沱河,邊隅四戰(zhàn)之地,北方鎖鑰重鎮(zhèn),恰如其分。

雁門的重要地位使代州成為邊關貿易之所,多民族交融之地,文化薈萃之域。捍城守將,勤事定國,安夏御侮;詩人雅士,高翔文苑,雄視詞林。忠臣良將,彪炳千秋;巨儒宿學,代不乏人。李牧御胡,趙國干城;蒙恬守邊,長城修立;周勃平叛,遂定雁門;衛(wèi)青擊匈,破走右賢;李廣殺敵,號稱飛將;郅都牽招,善守民安;楊素李靖,戰(zhàn)則屢勝;仁貴督代,白衣陷陣;楊家眾將,千古英名。至于皇親國戚,顯宦名人,有薄太后、崔駙馬,兵部尚書張鳳翼、孫傳庭。王昭君出塞所由,芳容猶在;李克用起家之地,丘墓尚存?!疤斓蛥浅保ㄋ_都剌著名詩句),薩都剌名震詞壇;凈土開宗,白仁巖慧遠修行。迄今世,雁門關賀龍擊寇,陽明堡錫聯焚機;周恩來談判抗日,毛澤東路居代城……真不愧為人文代縣、文化名城。尤其是在明清兩代,馮氏崛起,甲第連連,屏藩節(jié)鉞,賢哲世出。以上種種,足見代縣之人杰地靈。

徐化溥 (清代地方文化名人,地方志專家)說:“余嘗攜笻戴笠,陟勾注,溯滹沱,見其山川形勢,雄麗迴錯,蓋必有碩儒至人誕生其間,乃問之山澤農甿,蓋有馮秋水先生云?!瘪T秋水何許人耶?筆者盡力之所能,收集各種史料,以期較全面地介紹秋水(即馮如京)的一生,以饗讀者。

二、一代“名仁”

明末清初,代州出了一個馮如京,他是馮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清史檔案說他是“一代名仁”“為世聞人”。他的道德文章,功業(yè)政績,堪為世人楷模,也算得上是“聲聞四達”了。

順治三年進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書,被后人譽為 “好人”、清官、學者的魏象樞(1617-1687)說馮如京:“公以雁門人杰,蹶起士籍,由良二千石躋方岳,稱守藩重臣。至今畿輔、五原、湟中、於越、金陵、南海間有召公之思焉。 ”(《秋水公傳》)這是講,馮如京是“雁門人杰”,他由科考出身而做官,成為封疆大吏,守衛(wèi)國家的重臣。直到今天,京城地區(qū)和內蒙的五原(秦置五原郡,今有五原縣屬內蒙古自治區(qū))、青海的湟中(現為縣)、浙江一帶(夏朝第六代少康帝封庶子於越于東南沿海,后稱於越為越國)、南京(古稱金陵)、南海(廣東一帶)等廣大地區(qū),老百姓還像思念召公(周武王兄弟,是佐周的賢臣,“存以甘棠,去而益詠”說的就是老百姓愛戴他的故事)一樣思念他。

徐化溥說馮如京是“碩儒至人”。碩儒是大儒,至人是頂尖的高尚之人。古來只有孔子被司馬遷稱為“至圣”(最高圣人),這里說馮如京是“至仁”,已經是很高的贊譽。

清代刑部右侍郎(相當于現在國家公檢法合在一起的副職)彌爾素說:“國家大業(yè)權輿(萌芽,在此作“成就”解),必篤生(生而得天獨厚)魁磊宏通(魁首、磊落、宏大、通達)之彥(俊杰)”,以襄“草昧經綸(治理亂世)之治,應盤根錯節(jié)之任。其人蓋指不多屈。若馮秋水(如京字秋水)先生,其豐功偉績猶赫赫在耳目間?!边@是把馮如京評論為得天獨厚而生的 “魁磊宏通”的俊杰之才,可以幫助國家治理亂世,承擔艱巨復雜的重任。這種人很少,國家之大,也是屈指可數的。而馮如京的豐功偉績,在他去世之后,還赫然在人耳目,為人們深志不忘。

清代都察院左都御史杜篤祜(生活于明末至康熙年間)則在碑銘中贊他:“先生千騎何豪雄,手縛長蛟犁虎宮。巍然講道東越東,天為后死開鴻濛。瘴海憂國心忡忡,合浦珠還大海中(廣西南端、南濱大海有合浦縣,盛產珍珠,為中國南珠之鄉(xiāng),也是漢代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之一)。歸來行李照清風,杖頭唯有雪冰文。奇光上散為星云,下為芝草寶玉英。名山大川護幽冥,千秋浩氣長如生?!边@里概括了他為官為政、教化百姓的政績,清正廉潔的官風和冰清玉潔的詩文風氣。

這些評價,說明馮如京是不同凡響的杰出人物。有人可能懷疑,這是否是溢美之辭?是否浪得虛名?這要具體看他的生平功業(yè)與道德文章。

三、家世家居

馮秋水(1602-1669,明萬歷三十年——清康熙八年),名如京,字修隱,號秋水或滄桑,別號紫乙先生,代州人??滴跷迨辍队榔礁尽酚涊d:“馮如京,山西太原振武衛(wèi)人。”意思一樣,如京始祖遷代就是到代州之振武衛(wèi)——軍隊基層單位——守雁門關的。其先祖名盛,本山東青州人,以軍戶勾補振武衛(wèi),以后安家于代州。馮盛生子馮時,馮時生子馮天祿,天祿生四子:忠、恩、惠、愈,馮忠為江淮齊魯的大鹽商和“鹽董”,曾作《馮氏遺訓》;馮恩是代州馮氏第一個舉人,是萬歷皇帝專門下敕表彰的昌黎 “賢縣令”(代州現存敕文原碑)。馮惠為武舉,任指揮使僉事,加明威將軍;馮愈(為第四子),庠生。愈生三子,長子即馮明期。明期字闇若,號熙宇,萬歷庚子以第二人應解額(第二名舉人),生平篤學力行,死后祀鄉(xiāng)賢祠,是為如京之父。如京“生而頎秀(天生身材頎長秀麗),穎悟絕人”。幼年就教于外邊的老師,幾乎能做到讀書過目成誦。他九歲喪父,當時母親王夫人才27歲,決心把他撫養(yǎng)成人。母親常撫摸著他邊哭邊說:“馮家累世有陰德。你這個孱弱的孩子,是馮家香火能傳下去的一線希望啊!我這個后(你父)死者能看到你長大成人嗎?”因此,母親教訓如京特別嚴厲,一定要他學走正道,不讓他貪玩、偷懶。如京孜孜矻矻,好學不倦,加上天資非常聰明,少年時期就博覽群書,對六經典籍,諸子百家,歷史、天文、地理、方志,以及陰陽律歷之書,無不刻苦鉆研,反復琢磨咀嚼,探尋和掌握其精神要義,采擷其文章英華。州里舉行的各種考試,他常常在不少學生中奪冠。先后到州里擔任“督學”的文太青、袁臨侯兩位先生,非??春萌缇屯扑]他到州里官辦的書院,由公家供養(yǎng)伙食費,讓他更好地講求學問,端正做人道德。這時他已31歲了。崇禎初年,朝廷除掉宦官魏忠賢及其黨羽,銳意選拔人才,下詔讓督學者嚴為校試。吳衲如負責山西的“拔貢”考試,連設三道考試“關口”,采用類似“會試”的辦法,因其務在發(fā)現人才,所以選拔非常嚴格精細。如京每次應考都是很快完成考卷,而且成績出色,吳衲如定他為三晉冠軍,把他的應試文章傳示于人,以致眾人爭相傳錄,洛陽紙貴。

道路坎坷,人生曲折。正式鄉(xiāng)試考舉人時,如京卻幾次應考都因“文不能滿志”(應試文章不能滿足考官的要求)而落榜。他平時學習韓愈“惟陳言之務去”的文風,“為文不屑為尺幅恒語”(不屑于作循規(guī)蹈矩、充滿陳詞濫調、空話套話而無新鮮內容和鮮活語言的官樣文章)。這大概是他考不上舉人的重要原因吧。

屢考不中,他長嘆:“這大概就是命吧!以詩圣杜甫之詩,而考不中唐朝的進士(唐代科舉以詩考為主),千古以來能說杜甫才能不高嗎?”但他并沒有放松學習,反而更進一步立志于鉆研明代陸九淵、王文成之學,并努力躬行實踐。他說,“我母親健在,我孝順她,讓她每天看到我以孝順的好臉色奉養(yǎng)她,講求孝友之道,施加良好影響于社會,這也就是從政了,為什么一定要做官呢?”顯然,他這是用孔子《論語》回答“子奚(為何)不為政”時的語意在勸慰自己。

四、賢良方正

據臺灣保存的清宮檔案載,崇禎元年(1628年),馮如京為恩貢。崇禎十三年(1641),帝下詔求才,“舉海內明經行修(研明經書,操行良好。“明經”也是當時對秀才的稱呼)”之儒。馮如京認為機會來了,高興地說:“考進士、興科舉起于隋代,而推選循良(守法好官)興盛于漢朝。難道做官的都一定要走科舉道路嗎?”于是,他趕到京城,“以賢良方正應辟舉”(舉“賢良方正”,是始于漢文帝二年的推選官吏后備人員的制度。賢良,德才好;方正,正直。辟舉,征召薦舉),在朝廷應對皇帝的考試。他在對答中,緊密聯系時事政治,提出的政見切中要害。其大意是說:天下削弱不振,上上下下都以虛文和空話矯飾、自夸,而國家法典廢弛不行。治身者先治心,治國者先治朝。如今,用人、理財、大典(各種大的慶典禮儀活動),朝令夕改,不得要領,而整天對西方起事的民軍擔心害怕。如內政不修,“西寇”也是不容易平定的。皇帝看了他的對策(策論),認為他是奇才,準備重用。但他的話過分直率尖銳,左右用人大權的宦官不喜歡他,所以只任命他為灤州知州。這是馮如京走上仕途的開始。從舉賢良方正時的表現,足以看出他是關心國家政治的忠直之士。

五、為官經歷

治理灤州

灤州位于河北省北部,地處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山海關之間,殷商時期屬黃洛城舊址,是孤竹國所在地。素有“關西第一州”之稱。明崇禎十三年,馮如京任直隸永平府灤州知州。由于灤州南距北京220千米,屬“畿輔近地”(京城遠郊),在明末又是清兵侵略明朝北疆、攻取北京的必經要道,當時又處于李自成(于崇禎二年起義)起義之時,兵荒馬亂,天災人禍,實為難治之州。有人擔心馮如京性格寬厚,擔當不起這個艱巨任務,就勸他說:“灤州是國家東北部通北京的大道和沖要之地,在這里當州官,送往迎來幾乎無休止之日,而且奸猾之吏民,不少都有朝廷權貴作后臺,巢穴深固,盤根錯節(jié),恐怕不是你這類‘長者’能夠勝任的?!钡T如京笑而置之,毅然走馬上任。灤州在兵燹之后,百姓逃離,田園荒蕪。吏役中大多老奸巨猾,不務正業(yè),僅不審理的積案,就比其他州縣多好幾倍。如京下車伊始,猾吏一看他年紀不大,經事不多,瞧不起他,就先來了個試探:把一堆急需辦的和需要緩辦的案牘混雜在一起交給他。馮如京從里邊挑出幾件根本不需急辦的案牘,甩給役吏,訓斥說:“你怎么拿這種手段擾亂你的上司?”而且立即指出其所擬處理意見中,哪條哪條是玩弄文字以顛倒黑白,哪條哪條是徇私枉法和貪贓賣法。并嚴厲指出,如果你們怙惡不悛,就要受到嚴厲懲辦甚至被處死刑。這些奸猾老吏背地里都長伸舌頭,稱馮如京神明。他在“摘奸發(fā)伏”,整飭吏治之后,就著手辦理老百姓最感頭痛和最需要做的事。

一是抓驛傳差役制度的改革。驛傳體系是中國古代國家不可或缺的軍政要事。如何為驛傳體系提供必要的馬匹、夫役以及其他各種物資供應,曾經成為明清交替之際的一個社會熱點問題而備受關注。對這個問題,一般官員都不敢觸動。馮如京適應時代和人民的要求,加快漕驛制度改革,大膽地、大刀闊斧地調整、理清了政府、官吏、百姓在這項差役制度中的關系。如馬騾等項,仍歸驛所,不能由百姓提供;驛需額編工料錢糧按時由政府撥付,不允許耽擱,更不準向群眾勒索、攤派,等等。灤州地處要沖,驛站耗費甚多,以往大多由百姓承擔,以致每年因此破產破家的很多,“前刺史 (知州)率皆以殷實(富戶)應馬頭,一歲破數家千金之產,官吏亦得上下其手,民以為大害”。馮如京把減輕百姓負擔的制度,“請兩院永載為法”,并刻在石碑上,公示于眾,永禁于州?!稙粗葜尽份d:如京“之州任,清介有惠政,嘗革老人應役之苦,立法攢漕,民賴之,祀名宦?!?/p>

二是減輕負擔,招復流亡。因“驛不累民”,“摘奸發(fā)伏”和“課農?!笔艿饺罕姎g迎。有一年發(fā)生蝗災,馮如京親自祈禱,“蝗蟲皆投水死”,“年大熟(好年成)”。這記載雖帶傳說性質,但也反映了民意?!懊裣蹋ń裕┲^先生‘精誠’能格天”。灤州的多種弊政得到革除,逃亡在外的老百姓都爭先恐后地返回家鄉(xiāng),“流亡復業(yè)數萬家”,過上安居樂業(yè)的生活?!皟L(皆)謂我公活我,予我父母妻子”,他真正是無愧于“為民父母”。

三是抓教育?!斑M三老子弟,教以孝弟力田,子矜餼食(入官學讀書的諸生,由公家供給食宿費用),課藝勸讀,誨以古圣賢修己正心之法?!痹诠峦獾拈e暇時間,回答諸生提出的問題,娓娓論“道”,誨人不倦。

四是嚴于律己,清廉為政。在灤州幾年,往來客人,官商皆有,“造請無間”(不斷有人造訪和請求辦事),“然未嘗有所饋遺”(不接受任何人饋送的錢財禮物)。

馮如京知灤州,《山西通志》載:“興利除弊,勸善懲惡,清驛累,招流移,課農桑,興學?!?,“三載大治”,入祀名宦祠;“兩院交章薦,下其治為鄰邑式”。就是把他治理灤州的辦法,通報各鄰縣作為治理樣式。如京升遷為永平府同知 (相當于代理永平府知府),“分署昌黎”,還分管昌黎縣。

永平府政績

崇禎十六年 (1663),馮如京蒞職永平同知。第二年,李自成破京師,馮如京“棄官,扶母避地昌黎之書院山?!北逼饺死钅?,是如京的門生,集合壯士守山寨,如京“指授方略,設險保聚”。不久,李自成攻山海關,下屬部隊“四出攻剽”,山民恐懼,日夜數驚。如京對大家說:李自成雖號稱有數十萬兵馬,“然紛然無紀律”,這次來山海關,聽說晝夜趕路,兵書上說“百里蹶上將軍”,他們很快就會失敗,不會加害于我們的。話還沒說完,李自成的民軍幾百人就來到山下開始攻寨。山上安排的伏兵殺出,民軍半數被殺死,某姓王的將軍也被炮彈擊中而喪命。過了幾天,李自成大敗于山海關下,逃回北京。清軍“追剿至永平,父老萬余人遮(攔?。﹫?zhí)政大臣呼曰:愿得馮公(指如京)守茲土!”據清史檔案載,清攝政王多爾袞發(fā)出專門的公文征召如京,如京再三辭讓也未得到準許。順治元年(1644)夏,如京就任永平知府。秋天,因為他“治橋(灤河橋)迎駕”之功受到賞賜(以上多引自杜篤祜秋水公及傅夫人墓志銘)?!肚迨雷鎸嶄洝份d:“順治元年九月甲午,車駕入山海關,上駐蹕永平府,知府馮如京,副將張維義率文武官員出城迎駕。上賜食諭之曰:‘爾等各安心軫恤所屬軍民人等,愛養(yǎng)孤貧,俾其得所。又需嚴查各屬,遇有一二逃人,獲時即行解京;倘隱匿不解,被原主識認,或被傍(旁)人告發(fā),所屬官員從重治罪,窩逃之人置之重刑。’仍傳諭山海關曉示各屬。”這標志著馮如京由明朝官員正式轉為清朝官員。

馮如京在永平府的政績,康熙五十年的《永平府志》記載:馮如京“由恩貢”“以本府同知擢(提拔)用”,“值開國初”,“彈壓變亂,招集流離,申請創(chuàng)立寓學,以恤遠士,革除明季陋規(guī),以撫瘡痍,六屬(原指天、地、春、夏、秋、冬六官的屬官,在此指所有下屬)欽服,士民愛戴。升榆林道副使?!?/p>

榆林兵備道任上平亂

《清世祖實錄》載:“順治二年(1645)乙酉五月壬午朔。丁亥,永平府知府馮如京為陜西按察使司副使,榆林西路兵備道?!?/p>

如京本人及夫人墓志銘載:“時秦地新定,所在伏莽(到處都有潛藏的寇盜)。邊人黃色俊勇悍,故盜魁,閑居,郁郁不得志。聞川賊賀珍圍西安,會有(正好有)援兵千人叛歸流劫,莫適(沒有合適的人)為帥。色俊遂招故盜及叛卒,自稱將軍,焚剽村聚(村落),破園林驛,逼靖邊城,脅眾且(近)萬人。”這正好是靖邊副使駐扎守衛(wèi)的地方,即馮如京的防地。馮如京率數百人在園林驛出奇計擊之,他手下的戰(zhàn)士韓國相用鳥槍擊中黃色俊的大腿,黃墜下馬來,又跳起來逃走。如京率軍乘勝追擊,“如晨風鷙鷹之逐雀也,刃死者、鏃死者、火死者,尸塞途,血殷土,追六十里返;復散脅從者數百人焉”。三日后追擒色俊,“賊黨殲焉”。

“時寇強兵弱,人心震搖,咸謂靖邊必不?!保浇膶㈩I多有避險遠走的。多數老將認為如京只是一介書生,未必熟悉軍旅之事,聽說如京帶兵征討,大家都感到很危險,有的士紳、民眾“或涕泣諫止”,不讓他領兵參加戰(zhàn)斗。待到大家親見如京身臨戰(zhàn)陣,在刀槍劍石之中,勇氣百倍,而且指揮設伏,甚有謀略,諸將士民眾才深深佩服。由于他的部屬士氣高漲,奮勇殺敵,故能以一當十,以寡敵眾,以致“鄰寇惴恐,不敢復發(fā)”。秦邊由此遂定。如京能以少弱之兵,“當梟張之寇,定風鶴之驚”,“未嘗糜朝廷一錢”(《榆西蕩寇略》)瀝血死守,保全萬民,襄助總督孟公平榆西之亂,其績甚偉?!皳彳娚掀涫拢n賚有差(總督巡撫把如京的事跡上報朝廷,朝廷按功勞大小給如京和有關人員予以不同的賞賜)?!?/p>

時寇勢滋張,民慘滋甚,如京曰:“今不急圖,是炎不滅而焰也,涓不絕而滔也。余集游戎高成龍、府倅周邦翰議之。咸謂兵行必食,徒步之餒卒,當新羈之寇馬,蓋其難哉。余以靖城積水山下,資糧百里,待其圍,是坐絀也,寇待之一日是甚之一日也?!m寡,其必戰(zhàn)之,餉雖無,其余措之。至二十日,我兵三百,出自靖城,周邦翰、高成龍,閑將劉某某輩,勇奮鼓敵愾焉。余罄囊橐,老母毀簪珥,勞之百金焉”(《榆西蕩寇略》)。如京力排眾議,力主戰(zhàn),寡擊眾,知彼己,鼓士氣,先士卒,己出私囊,母毀簪珥,犒勞軍隊,可謂智勇仁皆具。

西寧道平回民起事

《清世祖實錄》載,順治四年(1647)三月,“升陜西榆林兵備道副使馮如京為陜西布政使司參政兼按察使司僉事,撫治西寧道。”七月十三日到任。

順治五年三月,河西一帶回民起事,“甘涼異變,四郡哄擾”,“兇耗狎至,遠邇震搖”。撫臣張文衡、甘涼道林維造死于難,朝廷給予優(yōu)恤。四月十五日,西寧得到警報,“西寧兵憲馮(指如京),飲血誓師”“與母訣(別),慨然以斗死疆場為幸?!绷⒓炊铰矢睂埵酪?、威遠游擊于可訓等,前堵于西大通河口,如京統(tǒng)兵哪于冰溝、西大通兩山。至十九日,“賊撥擁至”,游擊于可訓腰中一箭,墜橋溺水者多人。后如京率眾赴援,“不意大賊蜂至,寡不敵眾,遂退冰溝,攻打一晝夜?!辟\見路窄守嚴,退過河口,西寧境內寸土未失。如京等“以兵不滿千,糧無宿裹,當數萬新羈之狂騎,其勝敗利害之數,不煩智者決矣。然以險伏死力,賊卻走而西平。不至如其他四郡之血流漂杵,焚爐舂骨者”(法得撰《少司馬總督孟公撫定河西碑記》)。孟公碑記還說,孟公“神武不殺,貴謀善戰(zhàn),散宥脅黨,因而悔罪投誠,賣劍買櫝者比比皆然”。如京作為這次戰(zhàn)役參戰(zhàn)部隊的主要指揮者,當然也是這樣做的,既要盡殲死黨,也要寬宥解散脅從之眾。

但此役中,西寧道的印信因負印人陣前被射死而丟失,后由總督軍門孟副都御史之部下在陣前尋獲。按清朝法律,丟失印信要追究責任。巡按陜西甘肅監(jiān)察御史上報朝廷文稱:“雖河西回群悉被屠戮,西寧至今安堵,系本官(指如京)保全之力,然亦臣子職分當然”,“而本官堵截,當場失印,正合盜賊毀失有顯跡不坐之律。”“雖有疏忽之罪,然關防(印信)系當陣失落,似與陷城失落者不同;且逆回猖獗之時,河西五道已失其四”,“獨西寧守御寸土未失,此功罪略相當也”,況原失關防既已尋獲,朝廷又于五年十一月發(fā)出“凡見在議革、議降、議罰、住俸(停俸)、戴罪,并內外衙門提問究擬者盡與豁免”的敕令,請求“或蒙鑒宥,以廣皇恩”。“皇父攝政王旨:刑部核議具奏。”順治六年十一月十日,刑部尚書吳達海題覆西寧兵備道馮如京:“以免議(免追究)還職(恢復原職)。 ”經過前后七八個月時間,才對丟失印信事項,做出免予處分的結論,中間各級層層報批,既可見執(zhí)法之嚴,又顯示手續(xù)之繁。馮如京是河西五道中唯一“寸土未失”的西寧道守御,說明他指揮有方,平亂有功,雖陣前失印,事出有因,不犯法律,卻也落了個“功罪略當”,未得到賞賜。另據《秋水公傳》記:“戊子,西寧有大參(參政)之命。值回丁米二逆變,河西郡邑相繼破,先生(如京)守城四十余日,大小數十戰(zhàn),西寧獨完?!绷頁锼怪俱戄d:“河西回叛甘州,院鎮(zhèn)皆遇害。發(fā)庫兵假位號眾且十萬。西寧古湟中,河西五郡之一也。西郡陷,守官皆走湟中城,守月余,獨完。數十戰(zhàn),我兵疲矣,先生闔室且為自焚計(已做了為國全家殉難的打算),適秦督孟公兵至,大戰(zhàn)河上,寇敗走,還保甘肅。先生助兵圍甘肅,八月而寇平。以守城功,賜加一級,遷浙江分守金衢嚴道參政?!表樦挝迥辏a授通奉大夫。綜合上述幾種記載史料,可以看出這次平亂之艱難,如京之忠勇與才能,朝廷之賞罰分明。

這里有個傳說,附錄在此。清徐昆小說集《柳崖外編》載:秋水先生“為西寧觀察時,民亂,討已平,將軍欲殲之,先生密為請命,將軍不允。再三言,將軍曰:‘用武須辣,除害須勇。譬如階庭惡草蔓滋,不拔其根,田園終蕪。君勿以書生見遺后悔。且再有變,誰任厥咎?’先生曰:‘不然。天地有好生之德,文字以止戈為武。今叛人罪固可誅,然倡之者數人、十數人耳。現系累殆數千人。其中或脅從,或無知,或老弱孤寡,及嬰兒之數,遂不分良莠渠魁,共瀝血于白刃,忍為之乎?若有變,吾當以全家坐之!’于是,止斬巨匪數人,軍流、徒杖及釋放有差。次夜,先生夢祥云滿堂,如世所繪觀音大士者降其前,繡褓攜一子,謂公曰:‘君無子,以此賜之。’時公有子已成立。公因曰:‘吾固有子,何謂無?’大士曰:‘彼非子,此乃子也。久當自明。’公手接之,則中間有一牛為阻,不得前。大士曰:‘若知之乎?君家頗食牛肉,戒之乃可?!l(fā)愿世不食牛,遂接于懷。次年生一子,即給諫公諱云骕者也。后長子某中年歿,無后,嗣之者,皆諫公子。數十年,夢乃明。自是,馮氏世不食牛肉。”

這是傳說和小說家言。史實如前所述,如京散宥脅從者數百人,不是“數千人”,這是如京自己說的。如京長子云驤也不是中年而亡,而是活了七十一歲。他有一個兒子馮璧,舉人。只是璧無子。過繼了云骕的孫子允升,后中進士。但如京與將軍的對話是可能有的,也符合如京的行事風格。他在其他地方平亂時也是盡量少殺人,是只辦首惡,而散宥脅從的。至于夢牛之說,可解釋為佛家有好生之德,與史實并讀可也。

《清世祖實錄》載:“順治八年(1651)辛卯,五月丁丑朔。壬辰,……補原西寧道馮如京為河南布政使司參政,管河道?!惫P者從多方面資料推定,此項任命因故未能實行。如果真去履職,相關史傳(我查出五六處)都應該有河南履職的記載,但查不到任何記載,且有關志傳都說如京在西寧道,因守城有功,賜加一級,遷浙江分守金衢嚴道參政。中間都沒有河南任職的履歷,可見實錄記載河南任職并沒有實行,很快就改派浙江。從離開西寧道到金衢道任職,一共只十個月,應屬“待分配”。

浙江金衢道平亂、弘揚儒學

據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清宮檔案(本文其他處簡稱“清宮檔案”)載,“順治九年(1652)三月十一日,順治帝敕諭馮如京分守金衢嚴道?!薄肚迨雷鎸嶄洝份d:“順治九年壬申朔。壬午,改補河南參政馮如京為浙江布政使參政、金衢道?!边@里說“改補”就是“改派”。也說明他未到河南任職。

在金衢道任上,馮如京主要是平定“翁大泮結連閩寇之亂”和弘揚儒學。

“衢屬九仙山,故盜藪(原是盜賊藏身的淵藪)。山盜渠(首領)翁大泮,數年負嵎,結閩海余孽為聲勢。先生(如京)率兵攀蘿躡蹬(攀藤蘿,上石蹬),窮巢焚窟,生縛至浙督麾下,露布(張貼公告)告捷。”徐化溥在《秋水公傳》中,稱如京“北平則闖孽,榆西則色俊,湟中則回逆,金衢則翁賊,皆躬履戰(zhàn)陣,殲渠散脅(首惡必辦,脅從不問),而地方晏如(盡量不因戰(zhàn)事影響人民生活的安定)?!狈Q贊如京在平亂中,“能以絕才上智,削大難,成大功,淡定不驚,儒者之有體有用,所由異于高視闊步而迂疏無濟者矣?!倍疾煸鹤蠖加范藕V祜就此評論如京:“蓋先生恂恂(謹慎謙退狀)退謹,禮讓人也;然決大策,臨大難,刃斷機發(fā),曾無疑濡(猶豫拖延),屢值兵戈,出奇制變,獎勵士卒,與同甘苦,故以少擊多,屢建偉功,一時海內稱先生魁磊雄杰,知兵能戰(zhàn)陣。豈知先生究心性道,絕口不提孫吳耶?”這些評論都是入木三分的知人之論。

在弘揚儒學方面,如京也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敖鹑A故文獻地(文化之鄉(xiāng)),先生則取王魯齋(朱熹嫡傳弟子王柏,理學家)、柳道傳(理學家,素習經術性理之學)遺集,江南刻穆參軍集”,自己“捐俸校梓之”。同時設置學宮,與范驤、陳今圣、祝基阜、嚴天顏等人賦詩講學,歌詠唱和。如京還在這段時間著《春秋大成》,以胡安國(宋紹興時人)的傳文為基準,收錄并評論歷來多人為《春秋》所作的傳文,明其得失,采擷其精華。本書主張讀《春秋》,要堅持“史外傳心”,而心的主體(稱為“元”)是“仁”。認為“天地何不仁夫?人之自累以累天地也”(如京《春秋大成序》)。讀《春秋》不能“專主訓詁”,而要“得史外傳心之要”。為此,就要“沿文以揆義,秉義以制事,撥亂反正”?!皼Q大事,行權不戾于經,處變而不違于正,則《春秋》為尤切”?!笆吠鈧餍闹洌羧艘詾樾悦?,今人以為富貴之具,是則吾之所大憂也”(馮云驤《春秋大成序》)。對此書“學者宗之(以之為依歸),前后說《春秋》者,弗能儔(比肩)。 ”

升任江南右藩,成為封疆大吏

《清世祖實錄》載:“順治十一年(1654)甲午夏四月庚申朔。甲戌,升浙江金衢道參政馮如京為江南布政使司右布政使?!?/p>

江南右藩(即右布政使)當時的主要職責是冶煉鋼鐵打造兵器,供給滿洲兵軍用糧草。在這里做官的頗清貧,但事情也不多,較為閑暇。馮如京利用這個機會,除常與詩人余淮、顧夢游、杜浚、紀映鐘輩為風雅交(詩友),共同編著成《元夕倡和詩刻》,還為國家的治理深謀遠慮。

在這里,有個小插曲,可證明馮如京之愛民。據清宮檔案記載,順治十二年(1655)二月二十二日,兩江總督馬鳴佩“題報朝廷 :江南省順治十一年分解南木折錢糧(朝廷征用南方木材折成錢需江南省支付)未完限滿(到期未完成),遵旨參核將署藩司右布政使馮如京,并報道完欠數目、各官職名冊送戶部”。還說經兩次催促,已完成九分一厘,未完不及玖厘。在筆者看來,以如京之能力,完此不到玖厘的木材折價款,應不是難事。但如京定是憂民疾苦,執(zhí)行母親王夫人“催科務緩”的教導。王夫人在他任灤州知州時,就常叮囑他:“既為民父母,須體貼父母二字。寧過于慈,催科務緩,即以催征不如額,罷去亦不失為循良吏;若嚴敲撲(敲詐勒索,甚至使用暴力)以為風力(借強制之作風),是以人命博功名也(以百姓的生命換取自己的功名),雖升遷吾不愿見?!睆哪浮罢保耸谴笮?。

順治十二年(1655),下詔求直言。清宮檔案記載:“順治十二年十月,江南右布政使馮如京揭陳(上奏疏建言):‘一實京倉,以厚積儲;一練邊兵,以鞏巖疆;一嚴法令,以清盜源。儻有有采,伏乞皇上鑒宥施行。’”此處記上奏三條,而徐化溥所作《秋水公傳》則云“疏四事”,略有出入。但本傳記敘述詳細,真實可信,在此照錄如下:

其一,崇禮學,以定人心也。國家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正則為忠孝,人心邪則為亂賊。今開科取士,無不以經明行修為重,但明末有講學之禁,則孔孟濂洛之真?zhèn)?,視為迂腐不切之故事。伏乞教諭天下,務在敦本黜華,修明致知盡性之學,俾各省督學諸臣獎勸責成,令師儒轉相訓誨,修明薛陳胡王諸君子之學,醒其清夜,發(fā)其良知。孝弟之理明,綱常之道著,以之事君則必忠,以之居官則必廉,以之臨民治軍,則必知方有勇,即愚夫愚婦,亦知圣人之道。如此,其易簡可學,人心正而天下治,誠開國萬世之宏謀也。(筆者按:此治國先治人,治人先治心,治朝先治吏之正道。文以化人,化以文行。文以載道,道以修身。思想文化,是命脈、是基因、是靈魂、是存亡發(fā)展的根本?!抖Y記》說“治國君民,以教學為先?!保?/p>

其二,優(yōu)將帥以謹兵權也。古帝王聞鼓鼙而思將帥之臣。疆場御侮,賴師武臣之力,故汗馬血戰(zhàn)之功,有不可泯滅者:大者世其爵祿,小者予以榮膴(貴)。然亦當酌升遷調任之法,定三年五年之制,俾將帥知所激勵。其在兩廣楚蜀用兵,需材(選用將帥)固不宜輒為輕易(需慎重選好);至若服里巨鎮(zhèn)(至于內地需重點鎮(zhèn)守的“重鎮(zhèn)”),久典兵權,逾時不遷,在大將有積薪(用“后來居上”之貶義)之嘆,而尾大不掉之虞亦恐漸醸而不覺所。當定將帥之遷轉調任以酬其勛勞,而無俾久留一方者也。(按:論將帥、軍隊對于國家之重要,與謹選任、定獎勵、及時調動提拔,今日看來也是高明的治軍之法。)

其三,實京倉以厚積儲也。為國先貴足食。我朝以漕供京儲,誠萬世之利,然所運,止供支給,且河道容(或許)有遲滯,輓運(車運)或有參差。朝廷根本之地,豈可無三年五年之蓄?或當責成各屯道以附近新興屯糧運入都門,或仿招買平糴(買進糧食)之法廣積糗糧,令所儲浮于所費,且可以賑窮民,備荒政,誠亦當今之要務也。(按: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的生產和儲積,關系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生存,永遠是理國者無比重大的必解課題。即在今日,國家之糧食安全也極需重視。)

其四,練邊兵以鞏巖疆也。今天下四海一家,中外無故,即有一二小丑,不難滅此朝食(一頓飯的時間可以滅掉),然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其在九邊沿海,兵裁餉減,雖節(jié)省之法,然裁兵太弱,不足以彈壓一方。且以九邊四海之大,處處必待禁兵(守京城的警衛(wèi)部隊或朝廷直屬部隊)為援,是以稍有寇起,則官兵不能撲滅,必請大兵蕩剿。比大兵至而地方已受蹂躪,賊勢已成。大兵往返之供給,賊寇殺戮之靡費,已倍數年之軍糧矣,是孰省而孰費焉?今當于要沖之地,酌其虛實,權其緩急,增練精銳,足資彈壓,庶可以壯干城(此指守衛(wèi)國家之勇士)而消奸宄也。(按:此處論及兵不可一日不備,裁軍裁餉必須適度,要沖之地必須駐扎精練過的軍隊,其精神也是很可取的。特別是適合清朝初年對軍備的需要。這也是馮如京自己多次參加平亂戰(zhàn)爭的經驗總結。)

從這篇奏疏可以看出馮如京的雄圖遠略和治理才能。

廣東左藩評“卓異”

順治十三年至十六年(1656-1659),如京任廣東左布政使。《清世祖實錄》載,“順治十三年丙申冬十月乙亥朔。乙酉,升江南右布政使馮如京為廣東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薄绊樦问昙汉ナ辉挛煳缢贰N斐?,廣東布政使馮如京以有疾致仕。”他在廣東干了三年。

他上任時,廣東海氛(鄭成功于1646年在海上起兵抗清)初定,兩王重兵屯守。左藩司餉不繼(糧餉不夠軍用),常以罪免。朝廷大臣推選如京當此重任,立即得到皇上批準。他到任后,見“龍旗鐵馬,屯卒塞郡,城卒獷悍,大將多倔強易文吏”。如京能以德化之,又因他曾歷任邊塞兵戎之地,左右多金剛怒目、勇猛強毅之人,所以兩王部下各位大將都貼貼服服,在軍用糧餉的運輸發(fā)放中,不敢對地方官員持凌厲挾持的態(tài)度。軍隊和地方關系得到顯著改善。在政局穩(wěn)定后,他著手治理鹽政,稽核稅收,歷年拖欠的八十多萬兩的稅銀,一年內就全部足繳了。從此,兵餉按月發(fā)放,不再拖欠。兩王特別高看如京,對他更加禮敬。如京治理廣東,使之在兵燹之后得以生產發(fā)展,社會安全,百姓生活明顯改善。再加上他持身廉潔,絕無貪占公款、受人財賄之事,比漢朝“暮夜卻金”的楊震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從不對部屬嚴厲斥責,但下屬在他面前常有敬畏之感,大都是因為如京不受一絲一銖,沒有給他們結納討好的機會。遠小人則能親賢人,賢德之人同他結交的就日益增多了。于是,“吏治為之一清”。廣東屬五嶺百越之地,素以多產玳瑁、象牙、沉香、犀、貝等奇異之物聞名,而如京嚴厲決絕地遠離它們。他的官署中,只有一方石頭硯臺,一本《曲江集》(唐朝宰相張九齡的詩集,對后世特別是廣東客家文學有很大影響),“老屋敝椽,蕭然塵榻”。有的同僚見他這樣清貧,對他說:“您為什么這般自苦呢,稍微過得寬松點難道不愉快嗎?”也有人笑話他迂腐,說“通于世故的,都不會像你這樣?!睂@種議論和勸告,如京我行我素,通通置之不顧。

兩廣總督和廣東巡撫以如京為“布政使卓異”報聞于朝廷?;实墼诰熣僖娏怂?。按照召見慣例,他向皇帝報告了廣東地方的 “利病”(報喜亦報憂)。他上疏講了廣東四方面的事,略曰:

其一,別荒稅以足征輸也(把戰(zhàn)亂時撂荒的土地分給農民,政府按畝付點墾荒費,而未墾之前把這部分荒地的賦稅加在已耕種的熟田里,使農民在開荒中“賠上”熟地多交的稅收)?;洊|兵燹之后(清朝初年平定南明政權、民間抗清起義、鄭芝龍和鄭成功抗清等戰(zhàn)爭),荒殘已極;省會附近之區(qū),稍稍安集(民眾聚集回來);至于雷廉瓊(雷州、廉州、瓊州)一帶,人民稀少,彌望蒿萊(滿目荒涼,長滿蒿草),凋零尤甚。臣受事以來,曾詳請督撫按臣繕疏(上奏)呼吁,奉旨勘驗在案,而恩施(皇帝的勘驗即調查核實)尚未下究(下邊沒有落實)。夫賦稅度支(收支),原供經費、軍需之用,軍士按月支給,計口授食(口糧),否則有庚癸之呼(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庚癸意為向人告貸,借錢借糧)。今全粵歲需百四十余萬,本省額賦除折征(實物折款征收的稅)外,止得五十萬余。俱借資於協(xié)餉(從有余省份的錢糧中解運調劑,即“酌盈濟虛”“抽肥補瘦”)。而現在雷廉瓊荒稅又二萬六千六百余頃,臣司責成于長吏,有萬不容緩之情;長吏誅求(強制追索)于下民,有萬不可逭之法,而獨是瘡痍殘喘(指百姓滿目瘡痍,茍延殘喘)而督令輸熟賠荒,則又萬不能得之勢也。臣在廣省,見有攜男挈女(牽兒帶女)而鬻(賣)者,雞皮菜色,輾轉于溝壑地(按:描述形象,凄慘情景如歷目前,可見如京之愛民心切),大半皆雷廉瓊等郡之民。夫民雖至愚,何忍背棄鄉(xiāng)井而輕去故土乎!所以然者,熟田之所入不足以供正賦,而荒田之賠累并不能給亶粥(墾荒費用不足,墾種少許荒地之收入,加起來也不夠吃飯喝粥)。此流離遷徙(流浪逃亡),勢所必至也。臣愚以為,早緩荒土一日之征,即早足熟田一日之賦,早甦民間一日之力(減正賦以休養(yǎng)生息,恢復人民開發(fā)農田之力),即早給軍士一日之需。請敕下撫按(省的長官)清查勘驗,暫蠲(juan,免除)荒稅,民力稍蘇,再圖墾熟,取盈額(額定)賦。則荒殘之土地漸辟,而全粵之賦稅不匱(乏)也。(按:這條主旨在減輕民負,促進荒田開發(fā)。與民休養(yǎng)生息,而后談得上征賦養(yǎng)兵。)

其二,禁雜派以供惟正也?;涀攒娕d以來,帶甲數萬,粟支數千(石),征軺(yao,車)四出,絡繹奔命,廣州建旆(pei,旌旗,此指駐扎重兵)而外,如南韶(韶關)之孔道(要道、大道),庾關肇惠(皆廣東地名)之沖邊,蒼梧(地名)有司往往以身殉供億(供其匱乏,使之得安。億,安。)。且屢厪明綸之嚴飭矣(多次嚴明法令和要求),其或幹辦自任者,原于一時之權宜,亟求集事奏功,爰有公務之名,更相沿襲(有的搞攤派,只是權宜之計,急于出政績,又以“公務”為名,相沿襲不改);間有其事已竣(也有為雜派收錢而辦的事,已經辦完),而公務雜派如故?;浢衿す强沾?,何堪剝骨而吸之髓哉?(按:慘不可言,感同身受?。┏加抟詾橐嗽O定循環(huán)五扇 (類似今之臺賬),一存撫按司道 (衙門概稱),一存經臨縣邑,有必不獲已之費(的確不可免的攤派),有司官公同地方鄉(xiāng)紳士里酌量,答應登記,循環(huán)于每年,終取里排(鄉(xiāng)村最基層組織)甘結(做出保證),匯報撫按司道,撫按轉報內部 (朝廷有關部門),稽查驗舉,則奸胥(吏)無借端侵漁之弊,更窮屋有甦息更生之望矣。(按:禁雜派還是落實于除民害,圖民利,懲奸蠹。)

其三,嚴委署(官署缺員時,委派臨時代理)以肅官方也。委署一途之為民害,久奉禁革?;洊|邊地,遙隔神京(京都),遇有員缺,候部補選,難以猝至。且現在職官寥寥,地方需人料理(管理),故吏有撫臣當堂僉委(倉促簽署委派)之舉。但既委之后,自知砥礪者固不乏人,而不肖者往往有之。雖按撫有所訪聞,嚴加譴訶(斥責),罪至究逐(追究、開除),然此輩從前名不掛部,則錢糧之參罰(彈劾處罰)莫治,貪婪之追贓罔恤(不怕你追贓。恤,憂慮。),遇有缺出,神通八面,盡有巧計鉆營、移花接木者(類今之走后門拉關系,鉆營謀個臨時公務員,甚或作假冒充,以求一逞)。夫部選之官,一有罣誤 (因牽連受處分),尚且難言湔浣(jian huan,清洗,洗刷),豈可姑容若輩復生覬覦之心乎?雖近將委署職名,另行造冊達部,誠綜核之良法。臣愚以為宜將簽委原冊,開載某職系某衙門批允候簽,某職系某衙門移送詳情,歲終一并報部,則不獨委署本員之官評大彰,各有吏議攸關之恐,而舉用者當更惕其慎惜名器之思矣。(按:讓舉薦者和被舉薦的臨時代理官員都在朝廷備案,使之有榮譽感、責任感。但筆者以為臨時官員絕不能多,多則官員隊伍“無恒心”,也不好管理。如京前邊已有此意。)

其四,移重鎮(zhèn)以靖海氛也。防海之役,向于江南(原為明朝南京地區(qū),清順治二年設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康熙初年,改為行省,江南省范圍大致相當于今江蘇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縣、湖北省英山縣、浙江省嵊泗列島等地。為全國最富裕的地區(qū)之一,清初,其賦稅占全國的三分之一。)、浙閩濱海地方設立堡所,汛地(汛,同訊。清代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tǒng)帥的綠營兵均稱“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qū)稱“汛地”。綠營,清初由漢兵編成的分駐地方的武裝力量,用綠旗為標志,后成為以漢兵為主、旗人主導的軍隊,曾是清軍戰(zhàn)斗力強的主力軍。清中期以后,營務廢弛,日益腐敗,失去戰(zhàn)斗力,整改為巡防營。綠營之綠旗是與八旗之旗相區(qū)別的)亦綦密(很周密。綦,極,很)矣。今又于溫臺(溫州、臺州)添設重鎮(zhèn)以扼全浙之門戶,于七閩(或八閩,代指福建,因古時福建有七八個州)簡用督臣,以控漳泉(漳州泉州)之要領,兩相呼應如左右手,法誠最善。至粵東瓊府,僻處海南,廣肇潮廉,并濱海口,計其道里,距閩浙奚啻(何止)數千。而賊艦巨舶,迎風鼓浪,意南意北(想到南或想到北),瞬息而至。故十四年(1657)七月,逆氛甫(剛剛)離閩漳,八月浙治遂告陷。臺州甫平,復?。ㄆ冉V潮(廣州潮州),蓋潮州實連閩省,為兩廣之內翼。昨平藩重兵,親臨彈壓,賊艘望風遠遁。至去春藩兵甫轉省會,而澄海倏爾告潰。臣愚以為,潮州要地,似宜移駐重兵,分發(fā)汛地,與蜀閩相為聯絡,勿得僅以分汛堵截,茍安臨壑,則窮鮒(水干了的車溝中之小魚)無能鼓鬣(飛揚跋扈,鬣l(xiāng)ie,魚頷旁小鰭),而余氛指日滌蕩矣。至于肇慶陽江 (廣東二市名),舊有雙魚、海朗二寨,戰(zhàn)船巡邏外洋,城守游擊,轄兵千名以備海防,近因錢糧不敷(足),戰(zhàn)艦未造。又分城守官兵移駐高明(今屬廣東佛山),每遇春汛,反借兵東安(在今湖南省西南)以為防御。此又就肇言肇,似應皆復其舊者也。(按:此條就加強重點地方的駐兵防御提出新的部署建議。)

這道奏疏送到皇上那里,“因指切粵中時弊甚悉”,皇帝嘉許他,“下次第推行”(讓下邊分步實施)。但“其言過分切直”(看來正直人什么時候都不受歡迎),時議未能悉舉行(不能都實行)。他講粵東人民疾苦,一點也不比一幅《流民圖》差。

從馮如京為江南右藩和廣東左藩這兩篇奏章來看,他的忠心為國,高瞻遠矚,既深謀遠慮,又切合實用,是封疆大臣之佼佼者。他還善于體察人主之難,于諷諫中先予肯定再提出意見,提意見時又詳細地擺事實、講道理,出以公心,直陳己見,以忠感人,以理服人。古人說:“諫主于理,而以至誠將之”(見《庭幃雜錄》。意為勸上級出于忠心,以講道理為主)。如京可謂忠厚之至。這同那些以進言博取名聲者,不可同日而語。但他生性光明磊落,終因太“切直”而不得大用。為官者,要名位權呢,還是要“賢哲君子”之官德呢?還是選擇后者吧!

對自己的從政經歷和心境,如京曾在赴京覲見途中寫詩概括:

霜寒地北古湟中,炎瘴天南說嶺東。

骨性嚴凝常似雪,耳根清凈不曾紅。

戍荒百國皆柔服,縻餉三軍未困窮。

最是一身嘆漂泊,孝思未展敢言忠。

(《感賦》)

六、覲見恩榮

馮如京以“布政使卓異”覲見順治帝,是他為官經歷中的最大榮耀,也是他旅途勞頓、致病乞歸的重要原因。順治十五年前半年,帝召見,如京從浦口港出發(fā),兒子云骕和方孟甲(亦友亦部屬)隨行,有驛夫、其他服務人員數十人,還帶車馬,乘輿,這些花銷全是自費。行經七省、十二個城市(當時稱“都”),八十多個縣,翻越五大山嶺,過兩個著名關口即固關、紫荊關。固關在山西平定縣境內,是明長城真保鎮(zhèn)重要關隘,為明朝京西四大名關之一。固關長城北起娘子關嘉峪溝,南至白灰村村口,全長四十里??滴醯鄢鲅猜方洿说兀潎@此關的雄偉,賦《過固關》一首。中國長城學會原副會長羅哲文先生稱之為“小八達嶺”,是平定的東大門,也是現在太舊高速公路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紫荊關是長城關口之一,位于河北省易縣城西八十里的紫荊嶺上,為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太行“八陘”之第七陘。馮如京順道探望代州的母親,入晉、出晉分別經此二關。二關都在太行山上。太行山東西寬約二百多里,山高路險,不少地方馬都不能通行。路上大雪數十日,更增加了行路的艱難。繞了這么多路,他才到家,但因公務在身,他在家僅停留兩晚即上路。在來路上,還經五湖大江各一。也坐轎乘馬,也坐巨艦、小艇,板舟、江船,加上等班船、刮大風時耽擱的時間,共用五個多月,行程八千多里,其中,水路五千多里,陸行三千多里。在京等候覲見又三個多月。在這八個多月中,他興會所至,感物言情,作詩共九十二首。

他記述:見皇帝時“路舞宮廷,由大清門,越中和、太和、保和三殿,折入協(xié)和門東,直至乾清宮門外。金獅璀璨,玉螭玲瓏,朱門碧戶,寶砌金鋪,誠衣冠大國,圣主臨軒,萬邦來同之盛會也?!被实蹖λ岸髻n有加”。

他寫了兩首覲見皇帝的詩,當然內容是歌功頌德的。

《早朝瑞雪》詩云:

蘊素含華曉色輝,五云常傍紫宸飛。

蔥蔥佳氣浮高閣,郁郁祥光滿禁闈。

瑞應三農歌帝力,歡同萬國儼天威。

圣朝孝德風裳海,愿廣皇仁奉母歸。

《賜見》詩云:

寶殿玲瓏燦物華,晴光遍暖萬人家。

金鋪照日升陽德,玉杖臨風拂彩霞。

一統(tǒng)車書來紫陛,千行鹓鷺肅青緺。

螭頭雉尾祥云繞,銀燭光搖護絳紗。

(注:雉,野雞,羽毛美麗,此是指代鳳凰。絳紗,師門,講席,此指宮內華美建筑。)

兩首詩除了歌頌皇帝的 “孝德”“帝力”“皇仁”之外,就是贊美皇宮景物的壯麗,眾官員上朝的盛況(千行鹓鷺肅青緺:鹓鷺,班行有序的朝官。青緺,官員服裝上系的彩色綬帶)。不尋常的是,前首詩中,他提到回家“奉母”,已動了辭官孝母的打算;后一首詩中,他提到書同文、車同軌(一統(tǒng)車書)的中央集權的大一統(tǒng)國家才有如此雄偉的各種氣象。這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綿不絕,中國能長期保持國家統(tǒng)一、領土比較完整的一個重要原因。

由于這次“陛見”路途遙遠,不說水路風波,僅“舍舟登陸,三千余程,積雪數十日,墮指沒脛,五體凍坼,稚子奚奴,啼寒僵冷,而余以積勞忡怔(心悸不安,不能自控的?。┘孀蟊垧舭D(dan,勞累造成的病)不振;益以祁(大)寒,劇入膏肓矣?!保ā侗闭骷o略》)這說明他在進京路上已患病,而不是返回廣東走到江南省時才得病的。對他生病的時間,以往諸傳記文章都不實。因病辭官是在江南省的事。順治十七年,如京因病乞歸。順治十八年(1661年)元月,順治帝福臨去世。七月,朝廷還為如京及父、祖立“勛高五省”坊,時如京還在世,方五十九歲。

七、急流勇退

馮如京在廣東任左布政使三年,政績突出,被評為“布政使卓異”,被皇帝召見,準備大用。當前程正如日中天時,他卻提出請病假退休。

據清宮檔案載,“順治己亥十一月,廣東布政使馮如京以有疾致仕。”

如前所述,如京在進京覲見途中即已生病。他是帶病在乾清宮見順治帝的。病是真有,以病辭職是事實。但他病不算重,可以在職養(yǎng)好。他退休后不久就完全恢復了,而且,善于養(yǎng)生,身體很好。這是后話。

“時先生(如京)功伐甚著,聲譽甚高,世祖(順治)方不次(不單純以資歷)進賢者,內外更調(內外提拔調動頻繁)”。有人就勸他:暫時不要退休,早晚之間可以躋身總督、卿相之間。況您兒子已經成名,太夫人也有曾孫在身邊,千萬不要急急忙忙離職休養(yǎng),機不可失呀。如京回答:先生不要勸我了。我沒有什么好的政績,竊占官位十五六年,對國家無所補益,天子不加懲罰而特別厚待我。我又違背了孔子“父母在,不遠游”的教誨,數年在粵做官,不盡孝道。我罪過大了。從此愿求個自由身回家養(yǎng)母,不敢再跟在諸位大夫之后,以多病之身領國家的厚祿了。即使皇上可憐我,讓我病好后官復原職,難道我不感到慚愧嗎?先生不要再說了!

這里,馮如京講了致仕原因兩條:一是自己不稱職,不該再竊占祿位;二是要為母回家盡孝。前者不乏謙虛之忱,但也自有其難言之隱,對此,容后再述。

先說盡孝。如京九歲喪父,由母親一手撫養(yǎng),教導成人。他對母親極為孝順。在北方(如灤州)為官時,就把老母親帶在身邊,盡奉養(yǎng)之責,聽為官之教。到南方做官后,他考慮母親年高,“庾嶺(大庾嶺)贛灘(贛水灘)之險,不能板輿(擔抬車載)迎養(yǎng)”,母親在江南停留了一段時間,就因氣候不適應帶曾孫回了老家。在廣東任職時,更不可能接母親來。如今,母親遠在代州老家,他很不放心。他在給兒子云驤的詩中說:

萬里孤身臥戰(zhàn)陣,北堂垂白倚門時。

好將菽水承親志,莫啖膏粱負性癡。

表達了看淡做官,立志歸養(yǎng)的意愿。他在覲見皇帝時寫的《早朝瑞雪》詩,最后一句是“愿廣皇仁奉母歸”。他在赴京陛見時繞道回家探母,途徑忻州時,曾寫兩首詩,其中都有歸養(yǎng)的內容:

莫訝從前汗漫游,六年飄泊等浮鷗。

吳山越水經時遠,地北天南幾度秋。

檢藥無方常臥病,瞻云有淚濕離愁。

炎方萬里生還少,拼飲今宵醉瓦甌。

(《近里》之一)

剩得蕭蕭白發(fā)存,廿年萍逐幾乾坤。

一杯濁酒天涯淚,數點殘更客路魂。

肉食鄙人甘藿食,侯門曳裾臥柴門。

就荒三經歸來晚,攜幼重游日涉園。

(《近里》之二)

他還長嘆著對人說:“人生有至性,富貴如浮云耳。余母老,善病,數十年侍藥餌不暫離,今忍睽違(見不上面)萬里外耶?余意決,余其歸矣!”在他看來,做好官是盡忠,侍養(yǎng)母親是盡孝;做官時帶著母親侍養(yǎng),是忠孝兼顧;如今不能在官迎養(yǎng),是忠與孝發(fā)生了矛盾,是否“移孝作忠”,以忠為孝呢?他選擇辭官盡孝,這是一般官員做不到的。根本原因,是他堅持人的“生而孝親”的本性,尤其能堅持“浮云富貴”的高尚情操。況他在職時已鞠躬盡瘁,“答恩遇而致顯揚先世之業(yè)”(魏象樞《寒松堂集》)了。

如京堅決辭官之原因,除上述富貴浮云,為母盡孝兩條之外,還有一條,就是他感到為官之難?!跋壬曂?,功高人”,也引起一些人的嫉妒。如京答魏光祿詩云:

異國炎荒迥不同,屏藩幾載誚無功。

北堂歸夢寒云外,南海多愁力疾中。

萬里星槎甘臥雪,一肩行李羨飛鴻。

自憐愚拙違時尚,德化誰謠愧大馮。

(注:北堂,家在北方代州老家的高堂即母親。星槎,舟船,也指做大官,典出張華《博物志》。大馮,指東漢元帝時馮野王,曾任大鴻臚和郡守,后受大司馬王鳳排擠,被罷官,老死家中。)

這是他內心的獨白。異國炎荒,盡職屏藩,身心苦憊,而被人譏誚,真羨慕自由飛翔的鴻雁啊。我自己愚拙不合時宜,德行比不上馮野王,更經不起謠諑紛紜了。

才高招忌,功高震主,“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左傳·桓公四十年》)。你越有德才,就越會遭到譏誚,被人謠諑(造謠污蔑,毀謗)。這也會讓清正之人受不了。他在給兒子云驤的詩中說:“異國一身老似露,天涯兩體病如黧”,“浮云晚近非吾屬,夔契當年可三思”。大意是說,身老似露,面色如黧;晚年富貴不屬于我,而學習舜之夔、契二賢臣,我已盡力了。回首無憾,歸去來兮!

回頭再說,如京被評為“卓異”朝見往返京粵期間,來回時間很長(大約十個月左右),去京時就得了怔忡病 (自覺心跳劇烈的病),行至江南,病勢稍重。此時,正碰上直指(官名)衛(wèi)公(先生)巡按江南,衛(wèi)公“詫其尫羸困憊”(脊背彎曲,疲憊不堪),以請于朝,乃得解組歸(解開拴官印的繩子,指辭官)。清宮檔案載:順治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廣東巡撫董應魁揭報:“馮如京于清河閘系 (在今江蘇淮安市境內,明清時為漕運鎖鑰)抱病沉重,延醫(yī)調治不痊,今再文催促其病愈趨程復任”。當然,不久皇帝批準他退休,不用“復任”了。

對馮如京五十八歲就堅決辭官,徐化溥有段精彩的議論:

“余觀世之于軒冕組紱(四字謂做官)也,求之惟恐不得。故或聞相傳者謂某老且不去,某病且不去,某為人排擠、再降再起且不去,蓋榮利縻(身系于榮利)之,沉濡(沉浸于其中)不可割也。若先生則無時不求解位(如京曾自云:“余懷歸十余年矣,曩(nang,過去)為太守辭,榆西辭,江南辭。人亦孰不欲富貴,顧至性安可強。”)卿大夫強挽之,人士爭勸留之,而必行其志(指辭官養(yǎng)母之志愿),其于世軒冕組紱也,殆推而惟恐不去者與!夫人必有所戰(zhàn)勝于其中,而后可以輕世(看輕世上的功名利祿)于外。先生以聲華得意之時,抗疏而解當世祿位之榮,入山而甘老萊(老萊子,周楚時人,二十四孝之一)投畚(老萊子之妻聽說楚王請其夫做官,她扔下干活正在使用的畚箕就走,表示堅決反對)之寂,所存固遠矣。嗟夫!先生蓋深于道者也!”

作為“處士(不曾做官)”,作為地方文化名人的徐化溥,極贊如京的浮云富貴,認為如京能這樣“輕世于外”,正是因為他能“戰(zhàn)勝于中”,即戰(zhàn)勝心中對名位權、對富貴的欲望。因為他深悟于道,志存高遠。這話說到家了。在今天來說,我們也不是說大家都不要去做官,而是要把官職當作為人民服務的平臺,不能把做官當作爭名爭利、以權謀私的工具?!坝蹦恕柏潯敝矗坝缢?,不遏則滔天;而貪如火,不遏則燎原”!

關于節(jié)欲,馮如京有段話可謂警世良言:“太上無欲,其次寡欲,最下節(jié)欲。自非太上不能絕欲,但神仙土木邊功之欲不可有,而唐虞風動之欲不可無。”(《馮氏族譜·嘉言》)求神拜仙,大興土木,窮兵黷武,這些欲望不可有;而效法堯舜,以德化民的欲望、理想則不可沒有。簡言之:“私欲”要節(jié)制,“公欲”要發(fā)揚。

關于貴賤與精神,馮如京說:“人之生于天地亦暫耳。貴賤之于身,猶條風之時麗也,毀譽之于己,猶蚊蚋之一過也。獨其介然之操,皎然之志,其精神恒留后世而不可滅。”(《嘉言》)富貴不可久,不可恃,而正直耿介之操行,光明正大之心志,作為精神財富是長留后世,不可磨滅的。老子說“死而不亡者壽”。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逼湟饬x完全一致。輕視榮華富貴,重視精神修為,這是如京做人的立足點,也是他急流勇退的思想基礎。

八、對如京為官的總體評價

馮如京做官時間跨明末清初兩朝,先后在六省任七職。明崇禎年間任直隸(今河北)永平府灤州知州,三年政成,遷永平同知。清初,順治時擢為永平知府。以后歷任陜西按察副使、榆林兵備道,再遷陜甘寧兵備道參政,再調浙江布政使參政、金衢嚴道,再遷江南右布政使(二年),再遷廣東左布政使(三年),到退休。所任各職的主要政績前邊已有較具體的論述。概言之,正如清史檔案所說:馮如京“屢平巨盜,每上疏奏事,次第舉行。屏藩江左,德高望重,且是一代名仁。博通經史,熟精道義。持身廉潔,浮云富貴”。在這里筆者對其為官再略作點綜合評價。

恪盡職守,勛業(yè)卓著。歷所任職,敬事而信,勛業(yè)高朗,督撫交薦。以布政使卓異進京陛見,有“勛高五省”之譽。據清宮檔案和《清世祖實錄》記載:“順治十八年七月,朝廷在代州城西大街‘五子登科’坊西,為誥受資政大夫、歷任直隸永平府知府、陜西榆林西路靖邊兵備道副使、青海西寧參政使、浙江金衢嚴道布政使參政、江南右布政使、廣東左布政使馮如京題名‘勛高五省’坊,光緒乙巳年(1905)馮氏上元會重修。”順治十八年(1661)七月,朝廷在譙樓西為馮如京和誥贈祖馮愈、父親馮明期建 “三世藩宣坊”(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重修)。在道署后、馮氏知園東為馮如京任陜西榆林道兵備副使、青海西寧參政使立“兩憲關西”坊。

建言深思高舉。所提政見,所上疏奏,都能高瞻遠矚,為國家和地方的長治久安,提出既高明又切實可行的建議。具體已見前述,此不贅言。

仁而能勇,膽識過人。在多次平亂戰(zhàn)爭中,都能知彼知己,神機妙算,穩(wěn)操勝券。即使身臨危境,亦能泰然處之,神色不亂,身先士卒,協(xié)從部屬,克敵制勝。尤其能做到對起事者只懲戒為首者而安撫大多數,因此能招降納叛 (用正面義),“全活數千萬人”(成千成萬)。此之為“大仁”。

愛民如子,濟人利物。政令從維護群眾利益出發(fā),已如上述。“先生尤好施與,以賜俸市粟(用朝廷賞賜和自己俸祿買糧食),施貧無告者”,“計歲數百擔”?!爸昧x塾以來(招徠)鄉(xiāng)人之欲學無束脩(學費)者”,事例多不勝舉。觀其陳粵事之如繪“流民圖”,可見其關心民瘼(疾苦)之切。

官德高潔,嚴以律己。“先生內行(思想和行動)淳固(正確而能堅持)”,“敭(yang)歷(仕宦所經歷)南北數十年,未嘗留意聲色玩好”,“進退出處,皭然不滓(潔白不污)”。 “究心性道,以躬行實踐為基,以修身成物為事。故出孝入忠,不敢毫有作偽。累建殊績,而未嘗自伐其功?!龌茧y則以義命自安,置成敗生死于度外”。這是何等造詣,何等器度!

馮如京于康熙八年(1669)卒,終年 67歲。據《李漁年譜》記載:“清康熙八年四月十五日,方伯(尊稱封疆大吏)馮如京卒?;噬蠒灾I禮部‘賜祭葬如令甲’(規(guī)定、法令)”,晉藩臣奉諭親臨現場讀祭文。如京葬于代縣城西二十五里下花莊村東。

一本于孝。馮如京之一生,可謂“景行維賢,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而所以成為“一代名仁”者,蓋一本于孝。

如京說過:“余觀古大儒,功名學術,炳麟一世,常深究之,莫不有本也。本莫大于立身,身莫大于致孝。無本焉,失其至性而能善身名者,鮮矣。 ”(《嘉言》)他少承母教,砥礪志學,學業(yè)有成,不負母親和先父(如京九歲喪父)之厚望,是孝;他為官后多年“侍藥餌不暫離,且極備色養(yǎng)(自己和顏悅色,使母親高興)”,是孝;聽從母親的子民、愛國、廉潔勤政之教,是孝;不能迎養(yǎng)時,堅決辭官,回家侍母,是孝。高輔辰撰《分守金衢嚴參憲馮公去思碑》載:“公事母夫人,盡志盡物,以篤孝聞。堂皇所理,必入白太夫人,太夫人首肯無憾而后即安。太夫人博綜經史,口訓公及孫孝廉成名?!薄爸率藲w,先生以得事太夫人為悅也。太夫人年七十外矣,每感疾,進刀圭,一匕立奏效(針灸之類)”,其所以收效快,就是因為他“極誠侍養(yǎng),于表里虛實所以致病之由,或風寒、或飲食,無不洞悉其原,故不待切脈檢方書而奇驗,指功十無失一。故太夫人康強十余年,先生白首,太夫人尚無恙(疾?。?,且視力很好,能分辨不同顏色。如京著書立說,比較辛苦,怕老母擔心,不敢讓母親知道自己的起居情況,老母到如京住處問時,侍者也推說不知道。

在承歡侍食的余暇時間,如京還不時舉辦宴席,請鄰里的老太太們來吃飯,與老母拉家長,說笑話,使母親心曠神怡,不感到寂寞。長子云驤在云中(今大同)求學,每年一次到省城太原謁見督學路過家里,次子云骕的兒子馮壅從私塾學習回來,如京都要帶他們到太夫人面前請安,祝壽。一家人其樂融融,老太太尤其高興。

太夫人年八十一歲逝世,如京治喪,“哀戚甚悼”,“迨襄葬事,病毀骨立”。墓地距代城二十五里,親戚朋友見如京拄著手杖走還跌倒在地,大家哭求他不要再步行了,如京卻堅持要拉著牽引棺材的大繩,光著腳走路,像古禮規(guī)定的那樣。如京本來善于養(yǎng)生之術,過了六十歲還像四五十歲年輕,這時因母親永別,晝夜哀號,以致頭發(fā)白了,牙齒落了,再沒有以往那樣健康精神了。服喪一年多以后,雖然長子云驤由國子監(jiān)博士提拔為戶部主事,次子云骕考中舉人,他心里有所快慰,但因體質已弱,竟因風寒感冒而卒。臨死,還朗誦《孝經》一遍,表示對先人慎終追遠之念。《論語》說的“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色養(yǎng)”, “敬而不違”, “父母唯其疾之憂”,“生,死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諸多孝道,如京都做到了。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論語·學而》)

九、詩書傳家

馮如京出生于書香門第,已見前述,在此,簡略言其家訓、家教、家風。

代州馮氏是清代第一高門望族,從明朝萬歷年間開始,到清朝順治至道光年間三百多年中,出了18名進士,36名舉人(與中了進士的不重復計算)。乾隆朝宰相史貽直說:“我朝右姓(有名望的高門大族),首推馮氏。世以甲第起家,外而屏藩節(jié)鉞,內而館閣臺員,著作勛名先后輝映,海內翕然宗之?!眱H知府以上地方官和朝中官員就有 “數十百人”,且多為“賢哲君子”。

馮如京是從山東青州壽光縣遷代始祖馮盛的第六世。他的祖上都是有德之人,或愛國戍邊,或誠信經商,或為儒將儒官,皆以克己奉公,利人濟物作為做人宗旨。至伯祖馮忠總結修身齊家經驗,制作遺訓、格言,使家教、家風更加系統(tǒng)、規(guī)范。此遺訓被明萬歷時著名清官、曾任太原府丞、以光祿寺正卿退休的閻調羹譽為與《顏氏家訓》“并列為兩”的“天下書”,他說“顏氏家訓,與千古閑有家者相為永之。及吾世而又讀《馮氏遺訓》,殆千古為兩云?!本褪钦f,千古以來,只有這兩個家訓最為模范。他說,《遺訓》“遠溯遠圣心精,近體吾身日用”,以禮樂詩書為經,以修齊治平為緯,“參之極高而非高,寓庸而非庸,開后人之耳目,發(fā)前代之精微”,有“化家為國”之功。馮如京稟承父母之教,對遺訓“童而習之,壯而行之”,以求繼志永傳,世澤延綿。

如京之父馮明期病重時,“撫而泣曰:孺子慧而謹,勉之必大我門。余不及見若(你)成立矣!”如京“執(zhí)父遺書、且讀且泣”。

馮如京九歲喪父時,其母王太夫人年僅二十七歲。她“以一孀閨人御家難、撫遺孤,風波震撼而不驚,異說诪張而不懼”。在如京十歲時授以《論語》《周易》,講說大義。常訓曰:“弟子‘入則孝’一節(jié),正爾幼學立身規(guī)模;‘無友不如己’,正爾今日擇交取友立身根基。每勉以亢宗承先,輒泣下?!比缇┦臍q時就在鄉(xiāng)里有了名聲,“定襄傅文恪公見其文,奇之曰:‘馮生一日千里,經濟才也!’遂字以息女(把女兒嫁給他)。傅夫人歸先生,恭儉莊肅,交相成也”(后二十八歲去世)。在馮如京為灤州知州時,老母諄諄訓以清白子民,不要對百姓征收過度,更不要施加暴力。如京為廣東左藩時,母 “謂如京敬慎晚節(jié),以謙和清白為誡”;“與六親晚輩語,必以孝教為子,以悌教為弟,以慈儉教治家。子侄在仕途者,教以寧貧勿富,寧拙勿巧,寧難進勿速化。晚輩有過則面責之,故親戚聞其訓,多改過遷善者”。如京之子七世云驤,四歲喪母,“祖母鞠之,口授經書”,及第后,“祖母謂其幼且疏,率不諳世務,令其就廣文(唐設廣文館,即國子監(jiān),設博士、教官。明清稱教官為廣文先生)讀書”。云驤謁選將行,如京取笥中祖母舊所手點 《小學》二冊授曰:“此即汝終身行己大規(guī)模,勉之!勿負祖母訓?!碧蛉藢O云骕、曾孫璧訓之以“爾等當于讀圣賢書言語時,一字一句體貼身心,便從幼有根器;若止為科舉之事,則吾所不喜”。曾孫璧兩歲喪母,“祖母鞠之如云驤,口授以書”,年至十六歲,“仍每日問所業(yè)者,作文必視佳惡,麟經(指《春秋》,六經之一)間問其大義曉否?!痹企J之繼母楊夫人,十八歲嫁馮如京,主動把撫養(yǎng)云驤之任從王太夫人處攬回,“撫視恩勤并備”,視同己所生云骕。楊夫人在夫貴之后,仍浣衣織布,人問其故,夫人曰:“淡泊吾所安;且存不忘亡,安不忘危,亦欲兒曹體吾意爾?!蔽ky時勸如京堅忠亮之節(jié)。如京“感夫人意,砥節(jié)礪操,乾乾不斷,始終為世聞人?!倍釉企J、云骕皆舉進士,孫(八世)璧中舉人、壅中進士。祖孫三代的成人成才,皆以母教為主因。正如康熙時任文淵閣大學士,戶、刑、吏部尚書的陳廷敬為馮如京寫的墓志銘中所說:“馮氏三世皆有文而賢者,皆以夫人也!”

好的家教須不斷傳承。如京“課子若孫,唯道義質行。常曰:余不獲事先大夫 (指父親),然竊讀其遺書,服太夫人教,兢兢隕越是懼(小心謹慎,生怕過與不及)。余一生得力在《孝經》《小學》《近思錄》,汝曹念哉”! 他教育子孫一定要注重立德修行?!笆艘灾揖M職,無令名之難,非無賄之患。讀書以修辭立誠本之,則無書肆說鈴也 (賣書或放書的市場書架,說話的鈴鐺,言而不行)。善若登,惡若崩,可不慎哉”,這是教育子孫要講忠誠,重實行,慎微慎獨,從善除惡。馮家“子孫奉教唯謹”,家教得到了落實和傳承。

退休后,如京“構小園,筑亭樓”,名為“知園”,取“知止知足”之義。“聚書數千卷,焚香晏坐其中,訓子孫以矜重名節(jié)廉讓謹厚,為德于鄉(xiāng)黨,存問故舊,收恤宗族,義館(免費學校)以待來學,賑粟以贍饑寠(救濟貧困人糧食)”。

如京的原配傅夫人,“孝敬執(zhí)禮,奉太夫人未嘗色忤”,“時時勉先生以讀書持身,無墜先業(yè)。誦內典(佛經)諸書,晰其大旨。生于高門,不好華飾鮮服”。經常對三黨(父、母、妻族)婦人說:“男正位乎外,女正位乎內,修身齊家一也?!比绻皇敲鬟_賢淑,通曉理義之人,能做到這樣嗎?

如京的繼配楊夫人,“都諫公 (都察院官員)孫女,仁孝性成”,跟隨如京幾十年,相互諄諄勉勵以廉節(jié),如京之激流勇退,與夫人的勸諫不無關系。

如京的兩個兒子:傅夫人所生的云驤,字訥生,順治十二年進士,歷任國子監(jiān)博士,授大同府教授,遷四川學政,福建督糧道,署福建按察使等職,居官清正,聲譽出眾,文雄一時,獲“博學鴻詞”提名。蜀人祀之“文翁(西漢蜀郡守)祠”,閩人祀之“朱子(朱熹)祠”。著有《訥生詩集》等。楊夫人的兒子云骕(1647—1700)字懿生,康熙八年舉人,十五年進士,矢志以文史事業(yè)報國。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康熙辛酉科江南正主考,日講官,起居注,禮科給事中,《春秋講義》《大清會典》《大清統(tǒng)一志》編篡官。翰苑耕耘二十余年,手抄書籍數萬卷,勞疾卒于任。所著有《翠滴樓詩集》六卷,入《四庫全書提要總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代城西大街“文武濟美”坊西,為他們兄弟倆建有 “兄弟進士”坊,光緒年重修時附入匾額為山東布政使馮晉祚,內閣學士馮芝,廣西按察使馮元方并題。

如京的兩個孫子馮壅和馮璧也分別是進士和舉人。壅,字敬南,號竹窗,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由中書歷官南寧同知,著有《芋寧堂詩草》。

如京的曾孫馮光裕,舉人,官至湖南巡撫。玄孫祁,進士,翰林院編修。來孫廷丞,舉人,由臺灣兵備道升江西按察使??芍^代代科第,簪纓不絕。

后人稱馮如京“忠孝淳備,名行修立,其用而表見于當世,為景星慶云;蒙其化者,如春噓旭照;及投艱大理,幽深也,如干將莫邪之鋒,蟾閣飛精之照。海內指目先生如喬岳大川,能興云致雨”,可惜未老退休,未盡其用。但如京“勛德流于天壤,文章傳于后學,先生自有不朽者在”。其榮身光前裕后,可謂不愧太夫人孤孀之教,善繼先祖遺訓之美了。

“詩書傳家久,忠厚繼世長”!

十、著作輝映

文如其人。馮如京天資穎悟,學養(yǎng)深厚,博通經史(已見前述),熟精道義;“以雁門人杰,崛起仕籍”,為官六省七職,經歷異常豐富,屏藩江左,德高望重,持身廉潔,浮云富貴;加之,善于思改,勤于寫作,故其“著述甚富”。 所著有《道學鈔》《史疑》《歷代詩錄》,其行世者,有《秋水集》16 卷(乾隆五年刊),《粵槎日記》《北征紀略》《開元天寶宮詞》(10余卷)、《古今雁字詩選》6 卷,《一統(tǒng)志略》《圣賢正諦》10卷,《春秋大成》31卷(順治甲午介軒刊)。以上是《墓志銘》中所列著述。此外,還有《馮秋水先生評定存雅堂遺稿》13卷(清順治十一年刻)。如京為之作序的還有《宋魯齋王文憲公遺集》12卷,補遺一卷等多部書、集(清宮檔案有載)。其中,“以《春秋大成》一編,允為海內春秋家津梁正諦 ”,《秋水集》入選四庫全書。

對他詩文的評價,當時不少著名文人及后人都有許多肯定的言論。

杜敦祜在《秋水墓志銘》中說如京“尤工詩古文詞”,“先生為詩古文,獨標意致,擺落畦徑,含咀英華,匠心獨妙”?!端膸烊珪崾敬婺俊贩Q其“詩頗清利,尤工于五言,文亦平正”。鄧子成《清詩記事初編》謂“其文事跡議論俱無可征(不征引,不抄襲他人),詩格清穩(wěn),稱意而言,于同時云間、楚中兩派,皆無所染,不趨風氣,可謂自好之士”。徐化溥謂“《春秋大成》,學者宗之;前后說《春秋》者,弗能儔(比肩)”。方苞則云“秋水吾師,才情典麗,聲韻清剛,于經史子集之文,晉唐明宋之詩,靡不洞精抉髓,具體備美”(《粵槎日記小序》)。

為詩作文,既要悟性,又要勤奮?!跋壬惨髟佊浭鲇诘缆?,劇冗中揮毫弗輟。故赴粵有《粵槎日記》,輯瑞有《北征紀略》二書。觀者謂其曠觀冥搜,元情絕照”(徐化溥 《秋水公傳》)。

豐富閱歷對成就人的文學才能也是必不可少的?!盎茧y出詩人”。孟子所說的“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對成就擔當大任的經世之才是如此,對成就詩文大家也須如此。馮如京生活、仕宦于明末清初的國家多難之秋,他又屢當重任,到處“救火”,如諸葛亮自述的常?!笆苋斡跀≤娭H,奉命于危難之間”。他多次調任、升任都是到更困難的崗位,如他從難于治理的浙江金衢道提升為江南右布政使剛二年,就從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江南省調往最難干的廣東。他曾自云:“粵藩苦煩萬狀,難以枚舉?!倍寄芑U為夷,治績卓然。魏象樞《送秋水方伯入覲復回粵東》詩中說:“十載飄飄宦跡同,多君到處有成功。金陵舊業(yè)圖書在,粵東新愁鬢發(fā)中?!笔茁撜f他仕官多處,政績卓異;頷聯說他的在江南倡儒宏道,遺業(yè)昭昭,而調任粵藩,任重政艱?!靶鲁睢闭?,苦其心志也。為政苦,官場苦,思親苦(見前述),發(fā)為心聲,故能成至性至情之詩文?!拔恼铝Ψ登锷希赖孪韧ò倮镏小保ㄎ合髽小都闹x秋水為余訂積順堂詩集用前韻》)。特別的人生經歷使他熟諳社會,精通世故,了解國家大政與人民疾苦,通曉政治管理的思路與方術 ,力求“內圣 ”與“外王”的統(tǒng)一,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實現道德和才能的升華。這種“體用合一”加上他的“邃密群科”,使他的詩文具有厚積薄發(fā)的思想深度、歷史厚度,達到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文以導性的境界。

清代大學士紀曉嵐說馮氏詩文 “文重桐城,詩崇杜甫”;章學誠說“代郡諸馮多賢者,文行華實殊異(特別優(yōu)異于常人)”;宰相史貽直稱馮家“著作勛名,先后輝映,海內翕然宗之”。馮如京就是馮家“著作輝映”的代表人物。宰相陳廷敬說:“余少時伏里,即聞代郡馮秋水先生以麟經(《春秋》)世其家,左而為吏,原本經術。所歷有聲名,余雖不見公,心儀其賢……馮氏三世(指如京及其兒孫)皆有文而賢,何其盛矣!”這是直接肯定如京的“文”與“行”的?;蜻_官,或巨儒,都給如京及馮家以這樣高的評價,這是實至名歸的。

如京詩文皆佳,這是十分難得的。清初范驤(以品格高潔聞名的文化名人,書法家)在給如京之子云驤所著《約齋文集》撰寫的序言中說:“唐初詩名莫盛燕公(張說)曲江(張九齡);宋代詞人,無逾東坡淮海(秦觀,即秦少游),而柳柳州(柳宗元)云:‘燕公著述之余,比興莫備;曲江比興之暇,著述未工?!趺惴蛴衷啤诱埃ㄌK東坡)詞如詩,少游(秦觀)詩如詞’。”“此以見古今詩文兼擅之難也。余讀晉中馮秋水先生集,文鴻朗而雍揚(和暢),詩溫純而厚雅,美哉雅頌之嗣矣!”在古人極嘆“作述繼軌”之難時,如京能做到詩文兼擅,非常可貴。

下文先討論如京的文章,再討論他的詩作。

關于如京的文章

《秋水集》收集其奏疏,為他人詩書集作的序、跋,粵槎日記,北征紀略及其他雜文,最多的則是詩作。

本文前邊已詳記了他的兩篇最有代表性的奏疏,在此只舉例討論一下他的其他文章。

他的文章的特點是文以載道,文以治國,文以治世,文以化人。這可從他文章中的一些論點和闡述來看。

文以載道。他說:“天下之政,同文則治;君子之學,合道則純?!边@是說治天下之政,必須有統(tǒng)一正確的文化引領和文化基礎,如同今日說的“文化自信”,舍此,也就沒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三者就是“道”和“政”)。這也是今天特別要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建設現代先進文化的原因。治國須有德才兼?zhèn)?,具備“君子人格”的干部隊伍,而這樣的隊伍必須使自己的立身、所學符合于“道”,才能做純粹的人,矢志為公,一心為民。

他還說:“先輩之文,稟經以制式,酌雅以摛詞,理不謬綴其枝,字不忘舒其藻,而給響布格,又凝而不滯,堅而難移,即盼睞可以生姿,咳唾可以搖骨,非圣賢之本旨不道也?!边@就是說,文章要學習先輩的作法,按經書的宗旨決定文章的主體,按《詩經》風雅頌的風格來構思表達文句,在文章內容上不能違背圣賢之旨,也不可牽強附會;在文字上不可追求辭藻的華麗,導致華而不實;要使文章能通而不滯,“擇善”而固執(zhí)之,從而使文章既生動感人,又始終不離圣賢的宗旨,達到文以載道、傳道的作用。

文以治國。如京文章能高屋建瓴,闡明治國理政的精要和大綱。比如,他說:“國家之治亂,由人心之邪正。人心正則為忠孝,人心邪則為亂賊?!薄叭诵恼煜轮巍?。在今天,就是要把民心、把“官心”搞端正,萬事才能辦好,國家才能大治。如果人心不正,沒有正確的理想、信念,整天都在想歪門邪道,這個國家還能治理好嗎?

再如,如京說 “為國先貴足食”“國之大計,惟兵與糧”。這是至理名言。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飯碗問題歷來是關乎人民生計和國家、社會安全的頭等大事。今天,我們中國人的飯碗也必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不能仰給于他國他人。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人均甚少,糧食問題的嚴峻,今天仍然存在,以后也將長久存在。至于“兵”,即軍隊建設,沒有強軍,何以有鞏固的國防,何以解決抵御外侵和保證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何以為全國各族人民創(chuàng)造安居樂業(yè)、健康穩(wěn)定的發(fā)展環(huán)境?

再如,他說“天下無二道,文武無二途”,這是強調國家必須有統(tǒng)一的指導思想和統(tǒng)一的文治武治。這對于國家的安全和發(fā)展、人民的平安幸福,意義十分深遠。

至于他說的研《易經》之理,考陰陽之化,“本自然之盈縮,依日月之遲疾”“窮天地造化之原,考古今沿革之變”“天下病虛,救之以實;天下病實,救之以虛”,以求“有得于圣賢反約之功”(馮如京《觀心約》序)。這里強調治國也要符合“天人合一”的造化規(guī)律,應時而變,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尤其要堅持為政以簡(約),不可煩令擾民,給百姓以自主權。這種治理思想在今天也有借鑒意義。

如京關于治國理政者必備素質的論述,很有見地。他說:“當天下之難,濟之固在才而已。然才欲其達也,鎮(zhèn)之固在力而已;然力欲其定也。才惟達,故疏紊宣郁,分錯導窾,理劇解繁,日有余焉。不達,機斯壅矣。力惟定,故金石不折,雷霆不驚,三軍用命,緩帶安閑,亦無憂乎不足也。不定,氣斯憊矣。機壅者,其政紛;氣憊者,其政廢,國何賴焉?是故才可能也,達斯為貴;力可能也,定斯為貴?!边@是說,治國之才,需“力”“定”“達”俱備,而“達”與“定”尤為重要。“才”要求“達”,達就是審時度勢,通達事理,曉暢治道(治國之理)。能“達”,方能不壅滯寡謀而有神機妙算,才能處理好紊亂糾結、錯雜幽滯、緊急繁難的各種政務問題。有了能“達”之才,還需有“力”,即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即今天說的“執(zhí)政本領”);而這個力,必須是“定”力。若無此定力,志氣、勇氣都談不上,就會疲憊不振,必然會壞了政事,廢了治事,誤邦誤國。

要做到“達”與“定”,須有才、識、膽,對此,如京都有論述。這里只說“識”。他說“讀書(為政也一樣)無識,雖破萬卷亦書肆也”(《秋水集·讀史罪書題辭》)。而要有“識”,必走“三觀”之途。三觀者,“曰學、曰政、曰世,而要之非道無歸也(以道為依歸)。何謂學?總古今,核名實,考往征來,網羅靡漏,自微才包六合、胸五車,則未易幾也(幾,測),故曰可以觀學。學優(yōu)矣,而措之于治者,未必迎風而刃解,方叢脞之足虞,安敷文之有暇(應付裕如),故曰可以觀政。學優(yōu)矣,政成矣,于是得以按版籍,考輿圖,上下古今,稽驗興廢……可以觀世焉。三觀具而后學以敷政,政以迪教,教以彰志,民情可洽,民情可興。故曰要之以道也。惟道而政,政乃淳;政而學,學乃實;實而教,教乃深;教而志,則志乃信而可傳也”?!叭^”具備,才能而有識有才,有識有才才能有膽(所謂“藝高人膽大”),達到“達”“定”“力”的境界。

這是如京深刻綜合和反思自己從政經驗之論,也是對前賢理國得失的很好總結。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我們當今的一大任務,但治理體系、治理能力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來抽象評價和隨意選擇。上面列舉的如京文章中的有關治國的論述是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的。

文以治世。如京云 “治身先治心,治國先治朝”。這是說治國必須先治好統(tǒng)治集團內部和上層人物,必須先解決自身的心志道德問題。這類同于今天講的“打鐵先得本身硬”,正己才能正人。他還說:“讀書以修辭立誠本之,則無書肆說鈴也;善若登,惡若崩,可不慎哉!”修辭立誠,就是說話、寫文章,要以誠為本,說真話、實話,言必能躬行而后從之。為文、為法,都要把立誠心作為根本;否則,讀書再多、說得比唱得還好聽,也是有百害而無一用。做人,從善如爬陡坡,步步艱難;而為惡,如山崩地塌,會毀于一旦,必須謹慎對待,必須做到“慎獨”“慎微”。 而“慎”必本于“誠”。

文以導性。這里的“性”是人性,人的道德。如京云“余歷盡艱難,所憑惟義命二字”。“天命之謂性”(《中庸》)。 人的一生下來所具有的“稟性”是天賜予的,但人的社會性、實踐性決定了他既可以“從善”,又可以“從惡”,所以,必須以道教之,才能使之順乎自然地向善良方向發(fā)展?!按蟮路且皇驴擅?,上善非一詞可紀,?(刻)在人口,功在國史”。這是說崇高偉大之道德,不是做一件事可以成就的,必須靠日月積累,“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才是最難最難的啊”(毛澤東)。上等的善良也不是一個詞一句話可以記述的,大善與大德是要載入人民的口碑,用德善建立的功勛要載入國史,永垂于世的。這對修身養(yǎng)性提出了最高目標,指出要達到的至高境界。“文,性情之事也。而世日趨于雕繢,舍潔就穢,舍明就幽(暗),舍正大就險仄,矜彼蛇神,幻為吐火。理學不明,斯文將墜矣”。人文是關乎性情之善惡的大事,不能舍棄高潔、清明、正大而俯就于污穢、黑暗和邪險,自比于牛鬼蛇神,幻想能呼風吐火。

修養(yǎng)性靈要講忠孝,講誠清,講仁義。“誠則人不忍欺,明則人不敢玩”“惟清也,故其仁與義、明與誠耳”“人之學以忠孝為本,禮義為綱,文其末矣”。這里講的是具體的幾項道德標準及其相互關系。特別強調為人之本在忠孝,綱在禮義;而僅僅用于寫和說的“文”,不過是枝節(jié)而已,這種“本末觀”不是輕視“人”的作用,而是強調實行比虛文更重要。這就體現了如京十分重視躬行實踐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說馮如京“文重桐城”,就是說他的文章從內容到形式都看重、仿效了清代著名散文流派桐城派。桐城派代表姚鼐、方苞、戴名世、劉大櫆提倡學習先秦兩漢及唐宋八大家之散文,講求“義法”,主修義理,考據、詞章并重。要求文以載道、語言雅潔。其著述豐富清正,享譽海內外。從上邊列舉的馮如京的一些文論來看,他的文章之內容語言都具有桐城派的特點。

如京之“文重桐城”,也具備了桐城派提倡的“文貴創(chuàng)新”的特點。他寫奏疏之類的公文(此類文章很容易寫成套話,空話且阿諛之辭),也很注重創(chuàng)新。比如,他在《粵事疏》一開頭就說“臣自愧愚暗,殊無奇策,然早作夜思,感恩矢報,有曾經諸臣言過者,不敢套陳勦襲;敬攄一得,以佐高深”。所以他的奏疏沒有陳言濫調,而自出心裁,多有創(chuàng)意(《秋水集·奏疏》)。

如京說過,“言者,心聲也。冬為夏語,其炎不烈;夏為冬語,其寒不凜;哀為樂語,其歡則偽;樂為哀語,其怨則飾。發(fā)于其情之不能已,動于其氣之不可止,笑既有聲,哭亦有淚。文何必歐韓、詩必李杜而始為工也?”這講的是文為心聲,必須出于真性情,不能偽飾。

如京云“士亦為有用之學而已”,強調學以致用。是對當時“海內講學家,高談性命,動稱儒者,于人情無所濟,欲立欲達,卒托空談而已”的世風的批判。

他又說:“文章非具體之為難而獨造為難。獨造之作,存乎大力;大力之發(fā),可以振衰。”“文章之道,與鬼神通。”這里講的是文章貴在獨創(chuàng);是真正的獨創(chuàng)之見,才能毓秀鐘靈,文能通神。

如京還講究文“氣”。他說:“詩文者,氣之為也。氣之流行于人身,雖汗漫無形,乃宣之為聲,布之為韻,其浮沉伸縮之故,每每與呼吸噫噓應節(jié)而合響。故氣舒者詞緩,氣促者詞竭,氣高者詞亢,氣柔者詞下。未有氣不振而文能發(fā)舒者也?!蔽娜缙淙?,須精氣神具備;而氣乃精與神的凝結、發(fā)散與匯通,無“氣”之文,如無魂靈之僵尸走肉,哪里還有什么生命力,感召力,使讀者凝神聚氣呢?

謹防文章偏差。他說:“議論之文,段落強硬,其失也鄙而不秀;駢偶之文,連蟲鳥,雜青黃,其失也麗而不轉;散行之文,數句對比,輒用數疊,輕佻浮滑,其失也靡而不勁?!边@對幾種不同文體的文章容易發(fā)生的偏差,可謂切中時弊之論,至今也值得為文章者儆戒。

作文選文也必須具備才、識、膽。“人不具二十分才、二十分識、二十分膽,非惟不能作史,亦不能讀史;非惟不能讀史,亦不能作文,選文也?!边@是說作者、讀者所必具幾個基本素養(yǎng)。此亦精辟之論。

文以化人。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和最主要功能。修身養(yǎng)性,立德立功,離不開文化。上文已有涉及。在此再講幾條。其一,人文教化,以德為首。“道德,君也;學問,輔也”。德與才,以德為先,德教可以“醒其清夜,發(fā)其良知孝悌之理,明綱常之道”。要以此為立身之本,為學問之本。馮如京曾經批評兒子云驤比偶之文,曰:“汝究其詞,曷勿究其理;汝剿其說于人,曷勿達意于己;汝謂其為科名之羔雁,曷勿以為身心之儀軌?”(《春秋大成》序)。其二,教人謙遜?!爸t遜以持盛,寬厚以綿永,慈惠以聯散”。其三,教人志正學專?!笆扛饔兄?,惟秉道而志正,志正而學專耳”。其四,教人言行一致?!坝衅溲詿o其行,其言而不類圣賢者,固宜焚之;其言而類圣賢者,尤宜焚之也。言不類圣賢,天下知其非而人效之者少,其于一己有荒唐鄙悖之譏,其誤天下也淺;言而類圣賢,天下樂其是而效之者眾,其于人心有欺詐相矜之習,其害天下也深?!薄肮耪哐灾怀?,恥躬之不逮,無其實不為其言。而今人能為圣人之言,至求賢人之行而未易得,是操觚咿唔之時,已習為欺詐之智,毋惑乎后此之欺詐不已也”。滿嘴(紙)荒唐言,言不由衷,欺詐之行從寫作欺詐之文時已經開啟這種“智慧”了。救之之法,是“取其文之醇切而不爽乎平居之行者救之”。其五,教人勤事敬業(yè)。“勤以本事,事以建利,利以敦惠,惠以保業(yè),業(yè)以定功,功以立制,則治可明也。事立則時正,利建則力抒,惠敦則求阜,業(yè)興則俗無敗,功定則教不煩,制立則民志定。時正所以給濟也,力抒所以豐物也,求阜所以周用也,無敗所以征恤也,教行所以保本也,志定所以成化也?!睆那谥v到事、利、惠、業(yè)、功、制,且講清了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邏輯聯系,把“勤”與“化”最終聯系起來,意味深刻,值得深長思之。其六,教人安于清貧,富貴浮云?!靶呢殑t清,身貧則適,地貧則僻,官貧則政無煩苛”,“人生有至性,富貴如浮云”?!笆吠鈧餍闹?,昔人以為性命之文,今人以為富貴之具,是則吾大憂也”(《春秋大成》序)。這尤其適用于從政為官者。當官絕不能發(fā)財,絕不能以權謀私,搞權錢交換。如京還有首打油詩:“吏俗由來苦,兼之以役長。性情數日減,牛馬一身忙?!痹掚m略顯過頭,但說的何嘗不是一種實情,其意在提醒人們把做官看淡些。這對我們今天不少人的“官本位”觀念也是一種針砭。其七,教人處靜守道。“靜里悟真因”“閑多即是仙”?!笆狼槎妓破幔岬雷愀呙摺薄笆抗谈饔兄?,何庸汲汲焉?”求靜,處靜,才能深思悟道,了解事物之因果關系;才能不被塵世的“油漆”沾捆而不得超脫與自由,才能真正把握“大道至簡”的真諦,在動中求靜,忙里偷閑,得以減少煩擾,高枕無憂。人各有志,何必要忙忙碌碌,汲汲以求呢?其八,教人正直敢諫?!胺蛑@諤之臣,雖于意不順,然有益國事,是大順于意,莫此若也?!鼻恐Z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有了直言敢諫之士,是國之大幸。王夫之《讀通鑒論》云:“秦始皇之宜短祚也不一,而莫甚于不知人。非其不察也,惟其好諛也?!焙谜樋梢酝鰢?。好諛者自我膨脹,容不得諤諤之臣。在“好諛”之政治生態(tài)下,諛臣輩出,譽由諂發(fā),詞不衷性,以至顛倒是非,指鹿為馬,上下相欺,誤國誤民。但越是這種時候,越需要有諤諤之臣。而要做直言敢諫之士,必須有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胸懷全局,著眼長遠,公而忘私的大無畏的犧牲精神。

《易》云:“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倍商煜碌年P鍵是文以化人。如京對此是有深刻認識并身體力行的。

關于馮如京的詩作

先說其“詩論”。主要觀點有:

其一,詩必發(fā)于真性情?!帮L雅之道,發(fā)乎性情而聲律生焉”“詩言感也”“詩以道性情,陳美刺,人心之邪正,國運之污隆系焉”。他又進一步說:“人亦有言:詩不本性情,其詩必不工。此言猶似是而非也。余謂詩不本于性情,固不可以言詩;而詩不本于至性至情、學問淵博之人,固不可以言工,并不可以言詩也?!薄胺菧Y源于三百(指《詩經》),則不能詩;非沉酣于晉魏三唐(初唐、盛唐、晚唐),則不能詩;非騰驤于六籍諸子,則不能詩;非醞釀于博士家言,則不能詩。詩可易言乎哉?彼夫窺豹一斑,嘗鼎一臠,以淫哇 (淫邪之聲)為獨剏(創(chuàng)),以佶倔(屈)為高奇,吾未知其于詩竟何如也?!彼磸驼f明了詩必本乎至性至情,而且要有深厚的學問淵源,而不能追求邪淫,以怪為美。

其二,詩須“氣振”,因詩者,“氣之為也”,“未有氣不振”而“詩能發(fā)舒者也”。

其三,詩尚志。即能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詩酒可樂,干戈曷畏”。詩能怡情壯膽,詩能勝過十萬精兵,使人不懼干戈,奮進而無畏。

再說其詩之特點。

第一,其詩崇尚現實主義。之所以說他“詩崇杜甫”,主要就是指他的詩特別貼近現實,記述歷史,反映時代,表達真情實感,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是“史詩”。以幾首詩為例。

平沙遙望古龍堆,殺氣年年入戰(zhàn)垓。

一片殘山爭走鹿,幾家舊闕沒荒苔。

尸填黑水將軍賞,野哭青燐父老哀。

日月有光銷暑烈,新涼昨夜報秋來。

(《秋水集·初秋榆塞行邊》)

這些講戰(zhàn)亂的慘景,令人悲愴。這類詩不是很像杜甫的“三吏”“三別”和《兵車行》嗎?

避亂一身多,何況說妻子。

骨肉各異縣,黃金賤糠秕。

衣食軀命關,棄之去所累。

況乃問功名,此道輕于紙。

……

(《避亂行》)

這是以一個躲避戰(zhàn)亂的士人的口氣,寫出亂世之苦。避亂自顧不暇,連妻子都顧不及了。骨肉分散,糧食比黃金都貴,為了衣食活命,什么也得舍棄,更不用說追求什么功名了。正如他《塞上吟自敘》中所說:“余自晉如秦,當兵燹之余,百里絕人,千門斷火,黃羊暮走,烏雀朝啼,棘橫沙迷,輪曳蹄陷,山川云物之悲涼,風雨晦明之凄感,人之喜戰(zhàn)樂兵,棄農競武,挺刃走盜,又羽檄奔馳矣……殺人安人,已乖余志;青燐橫野,言之憮然。”寫出戰(zhàn)亂造成的人間慘景和自己對“殺人安人”違心之舉的無奈。

早見銅駝生蔓草,誰憐金谷盡荒臺。

樽前殘局英雄淚,白眼青天一舉杯。

戍久勒兵新戰(zhàn)伐,功成暴骨轉傷亡。

父老中原多徼倖,欲鎖金甲沐祥光。

朔雪炎方盡版圖,生民從此樂樵蘇。

犀象玉珠款內府,獠蠻溪洞緩征輸。

歸牛放馬階文治,禮樂中興事有無。

勞民拭目望昇平,解甲將軍罷遠征。

破碎山河風雨靜,飄搖鴻雁云來輕。

開基八百貽忠厚,制禮三千課治行。

(以上節(jié)選自如京《北征紀略》)

詩人多次平榆西、湟中以及南方的邊省之亂。此詩既表達了詩人對戰(zhàn)亂頻仍,百姓暴骨荒野的哀怨之情,又寫出了對放馬南山、平息戰(zhàn)爭、減輕征輸(稅賦)負擔,實行像周文王、周武王那樣的愛民善政的期盼,表現了詩人對百姓境遇的深切理解與同情。

但即使沒有戰(zhàn)亂,老百姓的生活依然困苦,在《北征紀略》中,詩人寫他沿路所見所聞“四海皮毛都已盡,饑寒不獨一人啼”;而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更使人民沒有了活路 “有人臥鐵肌生粟,何處擁爐羔炙肥”,“旅客眠霜僵紙帳,貴人行酒醉金閨”,“倒是幾處恒饑渴,珥筆何人有是非?”對這種“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極不公平的社會現象,作者當然無法改變,但他仍然要深深自責,“從來疏吏治,潦倒愧民生”(《秋水集·和趙懿侯二律》)!幾個清官改變不了封建制度對人民的壓迫與剝削,即使有善良的憐憫,也只能徒喚奈何。

第二,以至性至情言志詠言。

如自言為官之志:

地僻山猶古,官貧地不嘩。

息心能樂善,知止鑒前車。

遠渚有清流,鷗魚恣性游。

物我兩無競,身世一沉浮。

(《秋水集·自怡》)

身在官場,以至成為封疆大吏,而能安貧樂道,知止樂善,如濯纓清流,如鷗如魚,“萬類霜天競自由”,做到物我無爭,不計較身世之沉浮。這是作者高潔人格的寫照。

已分投荒老,何期掉臂行。

官情多慘澹,客路少經營。

白水吹沙遠,黃沙照眼明。

忘機江上鳥,相對一身輕。

(《秋水集·喜出五羊城》)

詩人此時正在廣東左布政使任上,但并無居高臨下的“官氣”,反而有“投荒”“掉臂”(清貧)“慘淡”之嘆,他甘守清貧,不愿為升遷而結交官場要人,而只愿在水白沙黃之間,效仿江上之鳥,“怡然共忘機”,享受這份一般為官者享受不到的輕松。

他浮云富貴,早就想退休了,在《寄舍弟容》中,他說:

羨爾能辭組,傷吾未拂衣。

天涯同寂寞,骨肉幾睽違。

片月千山靜,孤云一雁飛。

何時重載酒,共醉舊柴扉。

(《秋水集》)

如言思鄉(xiāng)之情:

浩淼長江浮太清,危檣日夜聽濤聲。

北風總是吾鄉(xiāng)物,珍重鄉(xiāng)情不放行。

(《秋水集·阻舟戲筆》)

風起墻頭滿院香,杏花零落燕飛忙。

添巢補壘誰為主,錯認他鄉(xiāng)是故鄉(xiāng)。

(《秋水集·燕子》)

前首詩說,詩人乘舟回鄉(xiāng),見長江浩渺,聽日夜?jié)?,感覺舟行太慢,遷延時日,而歸心似箭,偏偏不遇順風。但北風是從我家鄉(xiāng)刮來的,他遇到了我,就滿懷鄉(xiāng)情挽留我,不肯放行。詩人以溫良敦厚之情把北風也擬人化了。后一首詩,則說燕子忙于在屋檐下筑巢,不知主人為誰。詩人覺得自己也和燕子一樣,忙于公務,把他鄉(xiāng)錯認為自己的家鄉(xiāng)了。情真意切,詩風委婉敦厚。

寫思母之情:

萱草年年茂北堂,游人心事轉悲涼。

魂飛塵海三千里,淚濕征衫一萬行。

(《秋水集·思親》)

清風滿座涼,扶杖下高堂。

癡子頭將白,慈親鬢早霜。

卿云方在覆,紫氣忽沾裳。

莫哂孫枝稚,殷勤捧為觴。

(《秋水集·母壽之一》)

與母親三千里相隔,只能夢魂相見,悲涼心,萬行淚,痛心之至。在母親壽日,詩人不能回去當面祝壽,那種“秋風涼,想親娘”的心境,因母親老自己亦老而增加的“子欲孝而親不待”的擔憂,縈緬于心,無限悲涼。只能說幾句“紫氣卿云”的吉祥語,“好在你曾孫雖尚年幼,也還能替我殷勤地獻上一杯祝壽酒啊?!?/p>

寫思妹之情:

文武骨皆荏,幽光獨秉貞。

綱常千古重,膚發(fā)一身輕。

淚與波同汨,心隨水共清。

芳魂時繞膝,猶傍長江行。

(《秋水集·哭妹》之一)

義死終非死,偷生豈是生。

猿啼空有淚,鶴夢已無情。

江月年年白,秋風夜夜清。

冥臺休更悲,湘水此芳名。

(《秋水集·哭妹》之四)

詩人的妹妹在旅途中避亂客舟,亂兵將至,為守節(jié)而沉河死。詩人滿懷深情悼念,并極贊其高節(jié)尚義。那些文官武將在寇亂中無所作為,而妹妹作為一個婦道人家,能守其貞節(jié),不惜一死。詩中的“義死終非死,偷生豈是生”,成為做人的警世名言。詩中有情有景,有褒有貶,有立有破,有比興想象,有近思永懷。文風清麗,不同凡響。

第三,以懷古詩寄托情志。

懷韓信:

背水功高自古聞,功成不數李將軍。

當年形勢知何似,翠壁依然鎖暮云。

(《秋水集·過井陘》)

白帝赤帝事本奇,沛公天授有誰知。

使非垓下功成早,鬼語西郊盡可疑。

酂侯昔日何肝腸,劍飲西風血未央。

縱使通豨原確據,何無一語及梁王。

淮陰若緩須臾死,諸呂何由睥睨時。

老雉自為剪漢計,可憐髦主不能知。

(《秋水集·過韓侯祠》)

韓侯祠在靈石韓信嶺上,筆者曾專程去看過其遺址,并發(fā)表過一篇長文,以示悼念。詩人在這里下馬憑吊,贊頌韓信的殊勛遠遠超過李廣,懷疑 “鬼語西郊”(與陳豨密謀造反)罪名的“莫須有”;呂后殺他是為了翦滅漢家,讓幼主劉盈失去保國大將;同時責備“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酂侯(蕭何封酂侯)助呂為虐,用計誘殺韓信,血濺未央宮。詩人是警戒人們不可讓韓信的悲劇重演。而這種悲劇又何以歷代迭出不衰呢?

懷岳飛:

幾年欲拜岳王祠,瞻拜遺容淚如澌。

滿眼荒涼終是恨,至今不改向南枝。

岳飛精忠報國,壯懷激烈,收復被金所侵占的國土,在即將成功時,卻被害怕失去皇位的宋高宗和奸相秦檜冤殺。滿眼荒涼終是恨,既是岳飛報國無門的遺恨,也是詩人和歷代愛國御侮的忠臣賢將們揮之不去的夢魘。然而,有多少人能做到自己忠而被殺卻仍對祖國一片深情毫無怨尤呢?

第四,婉約與豪放兼?zhèn)洹?/p>

如京之詩,一方面,具有詞意沖融、奇而不支、怨而不怒的婉約派的特點,如清人(對他的詩)所評:“抒性怡情,悠然淡雅,興懷所及,直逼古人”;“其詩樸老淡宕,覺其胸中絕無滓垢,而淵靜之氣郁郁逼人”,有孟浩然“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陶淵明“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那種“口頭目前”的“渾然大家”氣象。前邊引述的“白水吹沙遠,黃沙照眼明”(《喜出五羊城》),“江月年年白,秋風夜夜清”(《哭妹》)等等,這類佳句頗多。這里再舉一例:

野人忘漢代,古木自堯年。

好息風塵累,來茲結靜緣。

(《過龍泉山》之一)

龍泉山在代縣城東三十里,山上有古剎龍泉寺,建于唐。有泉墮巖下,日夜成鐘聲,為靈邑一勝景。詩人把龍泉山的居民看作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見證歷史的是從唐堯時代一路走來的蒼然古木。這樣的桃源勝境,真適宜消除我一生風塵之累,而與清靜結緣。這也是緣于感物賦事,本于性情,氣和思永的婉約佳作。

如京還有雄渾豪放的一面。請看:

野堞迢迢望戍樓,繁華戰(zhàn)后此荒丘。

金鳧零落孤村夢,石鶴蕭條萬古愁。

寒峽遙看回玉塞,黃云不盡卷沙洲。

長歌徙倚增悲感,獨洗殘碑吊素秋。

(《云中感懷》)

這是寫古大同市的。大同曾為北魏之都,繁華重鎮(zhèn)。如今,野堞,戍樓,殘碑,荒丘,黃云,孤村;金鳧零落,石鶴蕭條;峽連玉門關,云卷黃沙河。作者視通萬里,思接千載,想象豐富。對此戰(zhàn)亂后之慘象,詩人徙倚(移步或倚樓)增悲,獨吊寒秋,充滿對人民的同情和憐憫。

縹緲雄關萬仞開,遙臨大漠亦雄哉。

龍沙廣武蒼煙回,雁影桑干秋色來。

更見輝煌新畫堞,浩然憑眺一登臺。

百年凋敝今重振,玉塞真勞鎖鑰才。

(《重修雁門偶賦》)

雁門雄關萬仞,大雁必須從關口飛過。遙臨塞外大沙漠,近接廣武古戰(zhàn)場,秋高氣爽,北雁南歸。關門百年凋敝,欣逢重修一新,詩人登臺憑眺,心胸廓然,浩氣滿懷,歌頌并寄厚望于鎖鑰之才,更好地保家衛(wèi)國。頗有漢高祖“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之慨。

當年躍馬事如何,老去尋芳兩鬢皤。

夾岸草平連大澤,勾山嵐影下滹沱。

白云澹染春衫濕,黃鳥睛眠古樹多。

貰酒不因貧病減,呼兒共醉綠茵莎。

(《春日郊行攜子驤作》)

首聯概括一生戎馬和老去尋芳,頷聯寫“夾岸草平連大澤,勾山(勾注山)嵐影下滹沱”的無邊光景,如《云中感懷》的“寒峽遙看回玉塞,黃云不盡卷沙洲”一樣,雄渾壯闊,是豪放風格;頸聯寫白云淡染青衫,黃鳥睛眠古樹,細膩生動,是婉約風格。尾聯說自己雖年老貧病,仍然不忘借錢買酒,與愛子同醉于綠茵之上。與首聯聯系起來,表達一種對壯年赫赫功業(yè)的回憶,對老年樂于灑脫的自慰。這首詩把豪放和婉約結合起來,可謂渾然天成,絕無雕鵠之形。

文如其人,詩如其人;反過來亦然:人如其文,人如其詩。清人說馮如京“功高不伐而出言有章,即形諸吟詠,皆忠孝之遺風”(《秋水集序》)。但據我研究,代州馮氏家族文化中是以儒為主,兼以道家、佛家。有儒家之忠孝進取,道家之灑脫貴身,佛家之慈悲濟眾;而三家之共通者,乃一“真”字。古人云:“儒釋道,任天真,聰明正直即為神?!薄疤煺妗蹦笋T氏文化之本,也是馮如京為人、為官、為學、為詩文之本。

馮氏家族文化體現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開放包容和博大精神,值得我們借鑒。黨中央號召全黨和全國人民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 (包括古圣先賢的傳統(tǒng)文化和近現代的革命文化),并對其實行創(chuàng)新性繼承、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同時,結合時代精神,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來建設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文化自尊、文化自強。中華文化復興將引領的中華全面復興,并對世界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積極貢獻。

只有從這樣的高度,我們才能讀懂馮如京,讀懂代州的馮氏家族文化。

贊 曰

勾注雁門,人杰地靈。

馮氏右姓,如京其神!

崛起仕籍,家學淵深。

仁而有勇,威而不猛;

愛民如子,富貴浮云。

屏藩節(jié)鉞,勛高五??;

撫民理政,四海聞名;

參議樞幄,百代鑒省。

儀范千古,廉潔持身;

致知格物,修齊治平;

扶持教化,羽翼圣經。

勛名著作,交相輝映;

握管抽懷,繡口錦心;

觸手琳瑯,云移月動。

詩崇杜甫,文重桐城;

宏微道備,躋身賢圣。

翕然宗仰,如京其神!

激揚世道,匡正人心;

聞風興起,鼓舞后人。

隆回县| 尉氏县| 黄龙县| 抚顺市| 瓮安县| 邵武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安庆市| 湄潭县| 广平县| 济南市| 新竹县| 明光市| 红安县| 湄潭县| 广南县| 静宁县| 左云县| 丰镇市| 大安市| 扶余县| 紫云| 祥云县| 梅州市| 民县| 大田县| 文化| 雷山县| 南城县| 平凉市| 响水县| 全州县| 汪清县| 萨嘎县| 神池县| 涟源市| 石阡县| 扶风县| 天全县| 浏阳市| 福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