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鵬程
偶爾坐下來聊天或者讀書,發(fā)現(xiàn)很多人在談自己詩歌寫作的時候,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音樂的作用。尤其是在寫一首較長的詩的時候,沒有音樂的陪伴是不可想象的。音樂,就像是靈魂的助產(chǎn)士,它幫助詩人凝神、醞釀情緒,把難以捕捉的情緒架構(gòu)成可見的文字建筑,建筑里有溫暖和呼吸的靈魂。
我相信朋友們說起的大約都是真的,我的確從他們的詩里面感受到了十二木卡姆的輕快、莫扎特式的明亮或者宗次郎的憂郁或者維塔斯的絕望,但我之前的確很少有這方面的經(jīng)驗。我是個樂盲,從小就不喜歡說話,有自閉癥的傾向。很小的時候,因為身體孱弱不能安眠,很多時候我在深夜里獨自睜著雙眼,聽著屋外不知名的夜鳥鳴叫,或者是某些更微弱的蟲鳴。因為經(jīng)常在夜里醒來,聽到這些聲音,慢慢地,由恐懼變成了依賴。它們孱弱、低沉,若有若無,仿佛來自樹洞、大地的裂縫或者另一個世界,帶著亡魂的孤苦,但卻撫慰了一個失眠少年無邊暗夜里寂寥的時光。
后來,家鄉(xiāng)山野道旁新修了鐵路,我又開始喜歡上了深夜里傳來的火車的汽笛聲。起先依舊是微弱的,然而漸次變得清晰,慢慢地你能感受到大地的微微顫動,繼而越來越劇烈。而隨著那一聲汽笛的響起,你會感到那隨之而來的火車碾壓鐵軌的哐當聲,它們整飭、有力、蠻橫,毫不顧忌你的感受,直逼胸口。它們讓你呼吸急促、胸口發(fā)悶,如臨大敵,但又無法避開,你只能閉上眼睛,任憑它從你身上蠻橫地沖撞過去,然后一意孤行,又漸行漸遠,絲毫也不會為你稍作停頓。
后來,我終于知道那是一趟發(fā)自銀川去往上海的K360次列車,經(jīng)過家鄉(xiāng)小站的時候是凌晨3點。那時我從未出過遠門,以為那一聲聲漸行漸遠的哐當聲只是別人的命運,從未想到有一天我會和這趟列車發(fā)生什么聯(lián)系,也未曾料到有一天我會搭乘它離開生活了20來年的故土。但那一天終于還是來了,同樣還是凌晨3點,同樣是一趟逐漸逼近的列車,但這一次,我由一個命運的旁觀者變成了一個被它裹挾并帶走的人。
在此后的10多年里,我被它反復挾持,在它的哐當聲里寫下了大量有關火車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試圖解開隴海線上的人生不等式。但我不曾想到,我踏上的其實已經(jīng)是一次未竟之旅。它在無數(shù)次的重復之后,終于向我暗示出了我的命運之旅的真正朝向:遠方。是的,那是一個確定存在的地方,我曾在一首名叫《凌晨三點》的詩歌里記錄下了獲得神啟時的感受:
凌晨三點
有人輾轉(zhuǎn)失眠有人輕輕啜泣
凌晨三點
火車穿過針眼,縫補斷裂的旅途
凌晨三點
有人起身去遠方而遠方甚至還沒來得及鋪上鐵軌
這些年,在由陌生逐漸變得熟悉的異鄉(xiāng),在海邊,睡不著的時候,我習慣聽濤聲,有時洶涌澎湃,有時如歌如哭,有時如泣如訴。那些高高低低、起起伏伏的波浪聲里,仿佛也藏著另一列火車。它從深海,我所不知道的命運的幽暗地帶駛出來,但我從未知道它將要開向何方,沙灘肯定不是它的終點。在卸下那些潮水樣的乘客之后,這一些由濤聲構(gòu)成的虛無的列車,繼續(xù)在天空中隆隆駛過,它試圖抵達的終點在哪里?
“我時常在原地漂泊,卻渴望在不確定的遠方,安下一個永恒的家?!蔽覍懴碌倪@個句子,仿佛是一句偈語,注定了我的動蕩。在外省謀生的10來年,我輾轉(zhuǎn)換了五六個工種。大約是2005年底,我在寄居的一座南方縣城里一間廢棄的廣播播音室里,讀到了一組詩,其中第一首,是一首名叫火車的詩。它是旁觀者的火車,又是在場者的,它似乎什么也沒說,但什么也說了。我無法言說當時讀到它的感受,一下子就被擊中了,仿佛這些年所有有關火車的經(jīng)歷,一下子都被激活。它是別人的火車,但卻承載了我的所有心境。
在經(jīng)歷無數(shù)個睡不著的夜晚后,我開始寫詩了。我想,除了是一個閱讀者,我還應該是一個創(chuàng)造者。我?guī)е陼r聆聽到的那些細微的聲音抒寫,我寫到一棵樹里面垂直奔跑的一列液體的火車,我寫海邊書系列里面由濤聲組成的火車,我寫蕭關古道里漫長的時光列車,我把自己同樣寫成一列火車:天色暗下來。車廂內(nèi)外的光線交換了/彼此的位置。這時,我忽然發(fā)現(xiàn),貼近車窗的外面,有/另一個“我”/它似乎坐在和我一樣的車廂,但又和窗外的景物/奇妙地重疊在一起,它/是我嗎?這么多年,多少個夜晚,它是否/一直陪著我,默默地在車窗外奔跑?/默默地替我,承擔著曠野的寒冷/與孤寂。那些高高的樹冠、巨大的山石、陰影,迎面而來,與它/相撞 穿越后退 又相撞……它真的/是我嗎?那為什么,這么多年來/我對它的疼痛一無所知?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寫下了大量有關火車的詩。我的耳畔始終轟響著火車單調(diào)又持久的哐當聲。終于有一天,我意識到,我必須適當擺脫火車的挾持,我必須讓自己學會更加緩慢,學會控制速度,學會用回憶去控制未來的方向。于是,我在有關懷斯系列的書寫中,選擇了一種更緩慢和低沉的聲音。這種聲音來自勃拉姆斯,來自勃拉姆斯的大提琴的聲音。我是個樂盲,但是,當勃拉姆斯的提琴聲響起來的時候,我找到了我需要的寫作節(jié)奏:紆徐委婉而又氣度沉雄。在這樣的節(jié)奏里,我的想象里會出現(xiàn)懷斯畫中的那幢孤立在原野上的白色建筑,以及賓西法尼亞費城郊外庫尼爾山丘吹來的降雪之風。我的血液開始變得澄澈和寧靜,我開始了《冬天的秘密花紋》的書寫。
盡管我在勃拉姆斯的琴聲里對著懷斯畫冊寫下了大量與之相關的詩篇,但我其實對大洋彼岸這位畫家的情況一無所知。但在我以懷斯的口吻寫完《遺世錄》之后不久,傳來懷斯逝世的消息,讓我覺得萬分吃驚。在完成了兩首悼念性的詩篇后,我沒有再寫下有關這位畫家的一個字。
很多讀過我詩的朋友都覺得我寫詩有時過于冷靜、鋒利和龐雜,缺少真正的美感。我接受這樣的批評,但并不想刻意去改變它。我想我也應該是一個有溫度的人,但是我同樣發(fā)現(xiàn),我喜歡的情感方式,往往就是近乎零度的處理。甚至激情,我也喜歡那種壓抑著的:它在地層下面,熾熱濃烈,如巖漿奔突,但上面永遠被厚厚的巖層包裹。有時候,我還刻意在上面再放置一湖冰冷的湖水。我用沉在水底的一只鐵錨,死死地堵住巖漿噴薄的裂口。
但我想,我其實也是在等待那個能夠找到并拔出鐵錨的手,如果它來了,我愿意承受它像鋒利的月光一樣在我平靜的湖面狠命地一劃,我愿意在鐵錨被拔出的瞬間,發(fā)出這一生最酣暢的驚聲尖叫。
站在蕭山圍墾區(qū)的塘壩上,陪同我們的當?shù)嘏笥阎钢X塘江說:對岸是鹽官。心里一動,倒不是因為鹽官是著名的觀潮勝地或者出了徐志摩、金庸這樣的文學大家,真正讓我一動的,恰恰是鹽官前面的“對岸”兩個字。這一路下來,我所關注的一直都是江面上的事物,是此岸的事物。
什么時候,我開始忽略對岸的呢?
幼年時的北方家鄉(xiāng),一條河穿村而過,寬大的河床上面,流水細瘦幾近干涸,多數(shù)時節(jié)村民們可以自由蹚過。兩岸的人家大致雷同,土黃的屋舍、土黃的鍋灶、土黃的臉色,人們都在默不作聲地生活,并不關心彼岸的事物。只是在夏季暴雨季節(jié),河水暴漲,隔開了東西兩岸,有時把東岸的人隔在了西岸、西岸的擋在了東岸,這時候往往會傳來呼爹叫娘、吆雞喝狗的聲音。盡管從未覺得彼岸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但人們急切想回到的,還是屬于自己的生活。
整個青少年時代,我都停留在老家的小城里讀書、成長,不再見過另外的河流,也無從想起彼岸的生活。僅有的對于彼岸的想象,都是建立在書本上閱讀,掀開《詩經(jīng)》的第一頁,就有一條河流阻擋住了我們的行程。然后,詩三百篇中,總是傳來河水的湯湯之聲,在一條又一條有名或者沒有名字的河流兩岸,記載著最古老的農(nóng)事、祭祀和愛情。
是誰的句子?
“兩千多年前的浪花濺濕我蒼苔斑駁的草鞋。誰曾經(jīng)貼著水面行走,并且歌笑歌哭?淑女與君子,艄公與過客,游民與棄婦,乃至時光與記憶,隔著同樣一條河遙遙相望,構(gòu)成周而復始的白晝和黑夜。如今,它又借助單薄的紙張間斷了祖先的吟唱與后輩的傾聽——這條跟血緣、傳統(tǒng)、漢語有關的河喲?!?/p>
“人間的銀河
此岸是高樓廣廈
齒輪與車輛
而彼岸呢,彼岸有采薇的村姑、祈雨的禮儀,以及以漁獵為生的星羅棋布的部落……”(引文及詩句出自《橫穿《詩經(jīng)》的河流》,作者不詳,致謝)。
毫不諱言,正是這些水氣淋漓的詩句,勾起了我對彼岸的向往。但是,因為年少,因為生長在相對干旱的黃土高原之上,我無從進入這種文字背后的生活。而現(xiàn)實中真正有關彼岸的經(jīng)歷,只是在少年時期,跟隨母親去了一趟陜西,看到了渭河和涇水交匯時的景象。彼時我站在渭水此岸,驚異于濁流和清流的相交,遙想著對岸的情境,該是怎么樣一個清朗世界。但河水阻隔,終究沒有機會到對岸去看一看,留下的,僅僅是一個少年對外面世界的驚鴻一瞥。
直到畢業(yè)那年。經(jīng)歷了一番艱難的抉擇之后,我踏上了前往南方某地謀生的旅程。站在一列綠皮火車的對面,和家人揮手道別時,忽然有了身處彼岸的感覺。列車啟動、加速的期間,生活了20余年的小城熟悉的街景,忽然變得陌生。往日厭倦了的生活忽然變得親切起來,但這已經(jīng)不再是我的了,目送漸行漸遠的小城和自己21年的成長歲月,淚水忽然就洶涌而出。
此后數(shù)年,我一直借居在東海邊的一個漁港小鎮(zhèn)。記得剛剛來到渴慕已久的海邊,我有一種難以名狀的興奮。教書之余,我都會沿著通往海邊的村道,走到海邊遠望,視線一直追逐到遠處的海平線,而腦子里始終盤旋著一個古老的問題:海那邊是什么?就像少年時期,坐在家鄉(xiāng)門前的矮坡上想過的山那邊是什么一樣。
一段時間以后,初來時的新鮮感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日復一日單調(diào)、雷同的日子。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不再去海邊,原因僅僅在于那個古老的問題,其實早已有了答案,而我并不能為它提供更新的解答,很簡單,山那邊依舊是山,海那邊依舊是海。僅此而已。
終于有了睡不著的夜晚。很多失眠的夜里我都在問自己,這就是你想要過的生活嗎?仿佛一個漂在河流中央的人,在瞻前顧后,看見自己的上游,已經(jīng)永遠無法再返回,而下游的河道,同樣已經(jīng)被一種神秘的力量預設?!耙驗檫h方的某個低處,已控制了所有高處?!保ê以娋洌┤绻怀鲆馔?,我也會像一條河流一樣,被命運的岸線挾持、輾轉(zhuǎn)、流逝,度過波瀾不驚的一生。
是的,難以回返的上游,可以預見的下游,這就是一個臨近中年的人的生活。除此以外,是否還有第三種可能?
我要去對岸,要踏上江邊停泊已久的船
去遠方
我為什么要熱愛遠方
整整一夜我輾轉(zhuǎn)反側(cè)
“做一個任性的孩子?!蔽议]上眼時
所有幻想都是一種相同的底色
——《黑》
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苦悶的夜晚之后,我讀到了這樣一首詩,眼前忽然一亮,是的,對岸,一個水聲閃亮的詞,突然出現(xiàn)在了我的眼前。我開始寫詩了,仿佛《詩經(jīng)》里的那個人,在暗夜里循著水聲向彼岸摸索。
在此后一個時期的行走中,我都會有意識地接近一些河流,一段時間后,我開始檢視我寫下的有關河流的文字。奇怪的是,對于河流的抒寫,我依舊把視角放在了對它的流淌、流速的觀察上,對它的上游和下游的想象上,我甚至會專注于水面上的一個漩渦,一堆看不清楚的漂浮物,卻對對岸視而不見。
我真的是喪失了對彼岸的想象力嗎?或者,我的日漸昏沉的思緒,已經(jīng)喪失了內(nèi)心僅存的一絲對于理想生活的祈盼?
2014年的初夏,我有幸參加了一次采風活動,沿著一條江的源頭,一直走到它的入海口,一路下來,我參與了一條江自始至終的流淌,通過體察它的前世今生,我感受到了一條江生命的節(jié)律和躍動。我目睹了一條江在它的源頭誕生、泉涌的瞬間,也有幸目睹了它在入??趶娜轃o言的告別。
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貋硪院?,一同參與采風的馬敘兄以此為題寫了一篇散文,回顧了早年的一次鹽官之旅,一個少年的漂泊史和中年男人的沉思躍然紙上。而我,若非那一句如醍醐灌頂似的喚醒,我想,時至今日我依舊會忽略對對岸的探究與想象。
一路下來,沿著錢塘江漫游時,我也看到沿途很多早年的古渡口。野渡無人,同樣不見橫斜的舟楫。已經(jīng)實實在在地被廢棄了,再也不見當年如過江之鯽的人流。不只是我一個人,過于便捷的交通、通信設施,的確毀掉了很多人,甚至一個時代對于彼岸的想象。
“其實也差不多,鹽官能看到的一字潮,蕭山同樣也能看到?!迸阃漠?shù)嘏笥颜f。
但我想,畢竟,還是有不同的,到底有什么不同呢?我想起了幼年時因夏雨暴漲的家鄉(xiāng)的河流,那些被阻隔在對岸的村民,那些想回家的急切的眼神,想起早年離家時的光景,想起火車啟動時突然看清楚的我生活了21年未曾看清楚的事物。
我們的一生要經(jīng)歷多少漂泊?要經(jīng)歷多少河流的阻隔?而那些構(gòu)成阻隔的河流,也許并不一定都是水聲喧嘩,它也許就是我們的一段經(jīng)歷、一種想法、一種欲望。它甚至就是一面鏡子:流水、青銅、別人、他事,從中照見了另一個你,一個你自己不曾輕易看清楚的你。
也許彼岸,同樣并沒有我們想要的生活,但是,你可以站在對岸,用來觀測自己此岸的生活,你會看清楚自己的生活和需要。
“隔江人在雨聲中”。就算大河改道,就算河水泛濫淹沒津渡,你必須給自己一只想象中的舟楫,一只始終停泊在江邊等你的船,以便去彼岸建立那個觀察點。只有這樣,你才能看清楚自己的流速和流向,才能明白你所要的生活,你要珍惜的人,而不至于迷失。如此,即可信由人生如河,任其拐彎,也不會慌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