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
(上海大學,上海 200444)
李澤厚一直對倫理學有持續(xù)的關注和思考。他在90年代提出了“兩種道德論”,之后不斷撰文完善。該理論受到學界關注,對其研究的文章不少,有表示支持和贊同的,同樣也有質(zhì)疑和批評的。下面擬從該理論提出的背景、內(nèi)涵、價值意義以及相關評價幾方面展開論述。
1994年的《哲學探尋錄》首次提到“兩種道德論”。李澤厚針對康德的倫理絕對主義,將“絕對律令”稱為“宗教性道德”,后文又提出“社會性道德”與其對應。1999年發(fā)表的《內(nèi)在自然人化》將“倫理絕對主義”、“倫理相對主義”與“宗教性道德”、“社會性道德”相對應。2001年專門撰文,題為《兩種道德論》,對該理論做了系統(tǒng)詳細的解釋。2006—2009年的《倫理學答問》中談到了“情本體”與“兩種道德”的關系,“情本體”主要與“宗教性道德”有關。
西方自由主義大肆鼓吹現(xiàn)代性普遍價值對于全球所有國家及地區(qū)的普適性,而忽視不同國家自己不同文明傳統(tǒng)的影響。李澤厚在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下提出了“兩種道德論”?!吧鐣缘赖隆贝笾孪喈斢谧杂芍髁x所提倡的普世價值。但還要在此基礎上加上“宗教性道德”,這取決于個人自由選擇,任何政府及組織都無權強迫個人接受或改變。
除了受到自由主義的影響,中國傳統(tǒng)儒家長期以來“政教合一”的情況也促使李澤厚提出該理論。他在《論語今讀》中反復提到,儒家將本屬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規(guī)定的必須由個人遵守的倫理法則即“社會性道德”上升為“天道”“天理”等具有神圣性的、為渺小的個體不敢反抗的“宗教性道德”,兩種道德合為一體,長期壓抑著個體的自由選擇?,F(xiàn)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勞動雇傭關系的出現(xiàn),自由意識的普遍增強,這種兩德合一的狀況需要改善?!皟煞N道德論”的出現(xiàn)是針對該情況提出的,將會在思想和現(xiàn)實上給我們以啟發(fā)。
“道德”的定義莫衷一是,對于倫理學的討論也從未中斷。李澤厚對“道德”的定義是:“道德”是個體對社會人際關系(某群體如家族、宗族、民族、國家、黨派等等)在行為上的承諾和規(guī)范。這是他所理解的道德。他認為,“德”最初是巫師具有的品質(zhì),與獻身犧牲祭祀祖先相關,逐漸演變?yōu)槭献宓牧曀追ㄒ?guī),后又變?yōu)榫踉诩漓氤稣鞯戎卮笳涡袨闀r代規(guī)范要求,最后才成為個體道德。他特別強調(diào)道德的本質(zhì)是理性對感性的自覺地壓抑、主宰和支配,他稱為“理性凝聚”。而且他認為道德并非幸福,而且大多數(shù)是“不幸?!保驗閭€體欲望常常與群體要求相沖突,理性會不顧因果利害而克制自身感性需求,以顧全群體利益。這種崇高的性質(zhì)正是道德最動人的所在。
“社會性道德”與政治哲學相關,是指在現(xiàn)代社會中,個人在人際交往中應該也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它建立在現(xiàn)代個人主義和社會契約基礎上,它的原則是自由、平等、人權、民主,人人都遵循這些原則,即每人都應有這樣的“社會性道德”,尊重他人權益,才能夠保障自己權益,規(guī)范社會生活?!吧鐣缘赖隆笔谴藭r此地由于社會發(fā)展、風俗習慣、法律法規(guī)等而出現(xiàn)的,具有歷史性,不是恒常不變的,是隨時代、地域變化的。這也是倫理相對主義所持的觀點?!白诮绦缘赖隆迸c宗教、信仰、文化傳統(tǒng)相關,它包括終極關懷,人生寄托在內(nèi),是個體追求的生存價值、生活意義。應當由個人自由選擇自己的“宗教性道德”,任何人、組織甚至國家都不能干涉?!白诮绦缘赖隆鼻罢呤枪拢枪怖硇?,應該普遍遵循;后者是私德,是個人選擇的最高價值。兩種道德既有區(qū)別,也有聯(lián)系。兩者的相同點在于都是給行為立法,都是理性對感性活動的命令和規(guī)定。
其實,兩種道德緊密相連。“宗教性道德”源于哪里?宗教性道德原本是社會性道德。它是當時特定環(huán)境下社會所需要的倫理準則,經(jīng)由統(tǒng)治階級不斷鼓吹,而成為“天理”“上帝”“良心”等渺小個體不敢違背的“鐵律”。但是這種社會性道德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極其壓抑個體發(fā)展。它控制人們的信仰、喜好、性格等各種選擇。所以有戴震“以理殺人”之感嘆。
李澤厚一直強調(diào)“對錯”與“善惡”分開,即權利與價值分開,社會性道德與宗教性道德分開。這與他一直提到的“情理結構”也有關系?,F(xiàn)代社會性道德是一種公共理性,關乎個人基本權利,無關價值。而宗教性道德與某種情感相聯(lián)系,涉及信仰和追求。但是,社會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糾纏滲透在一起,區(qū)分它們只是理想,但是卻是必要的。
如果充分利用兩種道德的聯(lián)系,對于當代中國社會建設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宗教性道德對社會性道德起“范導”作用,而非“建構”作用?,F(xiàn)代社會性道德建立在原子個人和社會契約基礎上,社會為個體利益服務。但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也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人情淡漠等等。中國傳統(tǒng)的以親子情為基礎的重情傳統(tǒng)可以彌補這點。如何范導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討論,不過“兩種道德論”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發(fā)。
肖群忠從三個方面概括了李澤厚的道德觀:道德的本質(zhì)、兩種道德理論以及情理結構。他認為道德的本質(zhì)在于個體的自由意志。個人在可以選擇的情況下,不服從感性功利追求、因果利害,做出了道德的選擇,這才是真正的道德。而這也是李澤厚一直強調(diào)的,他稱為“理性凝聚”。肖群忠認為“兩種道德論”不僅是橫向性的、外顯的,而且是歷時性的,包括了古今中外的描述性理論。而情理結構比較了中西道德心理的不同,對了解中國倫理特質(zhì)具有深刻意義。
陳來則對“兩種道德論”表示反對和批評。他認為該理論由于受到羅爾斯《政治自由主義》的影響,討論的根本不是倫理道德問題,而是政治價值和政治哲學問題。陳來認為現(xiàn)代最大的問題是社會公德壓抑、取代個人道德,而李澤厚提出的將“社會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分開的問題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顧久從神經(jīng)認知科學的角度對李澤厚的理論表示質(zhì)疑。他就道德的基礎、道德的來源和道德的形成過程三方面表述了自己的觀念。強調(diào)了道德形成的先天生理基礎,認為人類大腦加上后天生活經(jīng)驗激活才能形成道德,反對李澤厚忽視生物學基礎,只強調(diào)人類的“超生物性”。
錢善剛認為社會性道德在政治哲學中已不是新鮮概念,李澤厚的說法沒有特別之處,但是,宗教性道德卻值得注意。如今中國處于社會轉型期,道德問題很多,但是很少有人從理論上結合傳統(tǒng)儒家道德觀重建道德理論。而李澤厚試圖以儒家的“情”對現(xiàn)代性社會道德起引導作用,頗有意義。
陳來和顧久的質(zhì)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陳來把“社會性道德”等同于法律法規(guī),這點值得商榷。法律法規(guī)與遵循法律法規(guī)不完全是一回事。個人由外在強制不得不遵守規(guī)則條例漸漸內(nèi)化為自覺遵守,這是道德,而且這是對個人的最低要求,是“社會性道德”。它與政治哲學有關系但并不是政治哲學。顧久強調(diào)生物學基礎也無可厚非。但是李澤厚特意用“自由意志”以將自己觀點與社會生物學觀點區(qū)分開來。社會生物學認為動物也有道德,人類道德與動物道德沒有差別。李澤厚認為那是動物的本能,動物沒有選擇的權利,那不是道德。
李澤厚的“兩種道德論”有自己對于倫理學不同角度的獨特理解。這是結合中國傳統(tǒng)對倫理道德問題作的與政治哲學相關的探討。他提出的“理性凝聚”、情理結構、社會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等概念和觀點對于現(xiàn)代處于轉型期中的中國社會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其中一些理論也需要更具體的論證,比如相互滲透的“兩德”如何區(qū)分,“宗教性道德”如何既“范導”“社會性道德”而又不對其進行“建構”。這些都有待完善。
[1]李澤厚.哲學綱要[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李澤厚.人類學歷史本體論[M].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3]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4]李澤厚.歷史本體論.己卯五說[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
[5]肖群忠.李澤厚道德觀述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2,(10):24-28.
[6]陳來.李澤厚的“兩種道德論”述評[J].船山學刊,2017,(5):92-99.
[7]顧久.李澤厚先生道德見解獻疑[J].貴州文史叢刊,2017,(2):16-20.
[8]錢善剛.本體之思與人的存在[M].安徽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