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沂蔓
(湖北省黃岡中學,湖北黃岡 43800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春秋戰(zhàn)國,是中國文學思想的盛世,諸子百家,學派林立?!爸T子”,是指這一時期思想領域內反映各階級、階層利益的思想家及其著作,也是先秦至漢各種政治學派的總稱。“百家”表明當時思想家較多,百家爭鳴,反映出群星璀璨般的各種不同學說、流派互相爭辯的異常活躍局面,其燦爛、其多彩,在我國學術史上、文化史上、思想史上寫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他們傳承下來的思想文化,鑄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燦爛的歷史。日復一日,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如滔滔江水,亙流不斷,形成中華民族文明的源流。當今,我們如何突破歷史的局限,萃取這些思想的精華,形成充滿正能量的價值取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添磚加瓦,這才是我輩的光榮使命。下面,我選取儒、墨、道、法四家淺談。
提起諸子百家,就不得不說說“儒、墨、法、道”四家。道家遵循自然規(guī)律,提倡“無為而治”,他們是“隱士”;儒家提倡“仁愛禮義”,他們是“文士”;墨家提倡“兼愛非攻”,他們是“武士”;而法家提倡“嚴刑峻法”,他們是“斗士”。這四家的思想各有不同,正是因為思想的不同引發(fā)了他們之間的爭辯。但是他們爭鳴的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治國的方略和做人的法則。在百家講壇中,易中天先生以儒道之爭、儒墨之爭、儒法之爭作為講述線索,通過各家思想的相互比較,使各家的思想脈絡更加清晰,也從另一個側面厘清中華思想文明是一個兼容包蓄、百川歸海式的整體。其中,儒家主張仁、義、禮、智、信,核心是“仁”,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禮”;墨家主張人與人之間應該博愛、兼愛;道家崇尚“道”法自然,一切運動法則不能偏離這個本源;法家則主張嚴苛法律治理國家。然而立足于服務封建社會的統治者和勞動人民,他們的思想也存在較大局限性:儒家主張的仁愛是有等級的,當到最低等級的時候,就沒有多少了;墨家只為百姓爭取生存和經濟權利,不為他們爭取思想和言論自由;道家主張“無為”,他們的思想是隱士的哲學;而法家的致命缺點則是立法太嚴,執(zhí)法太殘酷。
具體而言,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又有哪些趨同和爭鳴的地方呢?
首先,儒家和墨家非常對立。墨子一書中提到“四非”。有我們熟悉的“非攻”,還有“非儒”。很顯然墨子很排斥儒家,他們之間的隔閡,必須從“愛”說起,墨子和孔子雖同生于春秋戰(zhàn)國,但年齡之間的差距卻是百歲有余,在這個禮壞樂崩的時代,他們都認識到存在的問題:缺少愛。我們都知道,儒家提倡“仁愛”,墨家提倡“兼愛”,按照理論講它們應該和諧相處,交叉互利,但事實上他們斗爭激烈,互相排斥。儒家的仁愛是有等級劃分的,上至國君、親人,下至動物、植物,他們雖然都給予每一種生物愛,可是這種愛的層次與多少都是不一樣的。而墨家的兼愛,則與仁愛不同,他們提倡的是一種平等的愛,“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說你愛別人的父母像愛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待別人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每一個人都平等。從理論上講,墨家的說法更符合我們現在社會的要求,但是墨子為了讓人們信服他的思想,他又在兼愛的基礎上加入了利益的誘使,鬼神的威脅。儒家的孟子對此則是不屑一顧,認為墨子的兼愛與事實不符,而自家的仁愛更能被人們接受。于是這場由“愛”引發(fā)的思想之爭,就這樣拉開了。今天,對于我們個人而言,愛應該博愛,應該兼愛。我們應該響應黨和國家號召,遵守法律、法規(guī)約束,還有道德、輿論監(jiān)督。但人是一種有思想,有私心,有欲望的高級動物,自是難以做到待人平等。所以相比之下,儒家的說法,更具有現實意義,但這也并不是否認墨家的兼愛,只是要求更高而已。
儒家與道家思想趨同與爭鳴的方面。道家是個人修煉的法,儒家是做人的道理。道講無為,順其自然,道家修煉也稱為修真,這是他們的修煉特點和特征。道家崇尚自然,有辯證法的因素和無神論的傾向,主張清靜無為,反對斗爭。順應自然,不要過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態(tài)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道家學派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道家講返本歸真,在修煉過程當中,你要求真,最后返本歸真,返回到你原始的本性上去,所以道家講修身養(yǎng)性,說真話,辦真事,做真人,返本歸真,最后修成真人。儒家講中庸,尊天道,順人時??鬃又v的是做人的道理,而不是講的修煉,但是他的思想影響中國人最深。中庸思想能使人處于不敗之地,因為物極必反,達到頂峰的時候可能就要回落,所以求“中”,永遠處于中間狀態(tài),比上有差距,比下邊還有多余。趨同方面。一是“民本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人民放在第一位,一切以民為本。道家雖然希冀永恒,但是更希望統治者認識到“民”本來的力量,按照大道,天地萬物都有其次序,讓道德、仁義、禮法各處其自然之位,天下就會太平。二是“和諧社會”思想。儒家倡導的是自然和諧型社會的和諧思想。道家倡導無為而治思想。他們都懷著天下為公的思想,期待建設成一個保障人民健康全面發(fā)展的政治制度。爭鳴方面。具體體現在:一是政治主張不同。儒家思想認為“為政以德”,主張“德”是治理國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途徑,包括寬惠待民和實行仁政;道家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但“無為而治”并非放任不管,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二是價值觀念不同。儒家思想講求“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思想是講求“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倡導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講求修身養(yǎng)性樸素唯美。儒家重禮儀,道家重修養(yǎng)。
儒家與法家思想爭鳴也大。這兩家很對立。雖然他們都是以維護社會秩序為目的,但是方法卻截然對立。一是儒家從根本上否認社會平等,一定得有高低貴賤之分,“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所以法律重在調整低層民眾,刑不上大夫。法家倡導法律約束整個社會,各個階層都要法治,反對因貴賤尊卑而異。二是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教化的力量,改造人,改變人,這斷然是法律作用所無法達到的。法家否認社會可以通過道德教化來維系社會秩序,靠道義教化只是“小國寡民”,天下終會大亂。三是重法守法,嚴刑苛法,人人敬畏法律。法家還主張“法與時移”,因此國家的立法要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根據社會發(fā)展的現實要求來及時地完善法律體系,促進經濟的發(fā)展,適應社會的新變化、新發(fā)展、新要求。“有法必依”,必須維護法律的權威,嚴格執(zhí)法。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必須有嚴格,公正的司法做保證,否則法律制度就會形同虛設,持續(xù)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也就無從談起。強調“三性”:嚴肅性、一致性、穩(wěn)定性,法律條文清楚明晰不模糊、不含糊,宣傳口徑一致,執(zhí)行規(guī)則一致,連續(xù)穩(wěn)定,不朝令夕改,不隨意變化。這些都是可以繼承的。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都是思想大家,他們傳承下來的是不朽的經典,他們的思想既可以安邦、治國,也可以救世、愛民,是留給后世的寶貴財富。但是,這些思想既有精華也有糟粕,必須批判性繼承。比喻儒家宣揚的“君權神授”、“三綱五?!眹栏竦燃壦枷耄荒犹岢白鹛臁?、“事鬼”是便其民俗,其思想來源就是當時盛行于世的宗教迷信思想,體現了墨家宗教唯心主義的思想傾向;道家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法家的“強國弱民”,極大地限制人民權利,厚賞苛刑,饑餓療法,治理社會。這些都是不可取的。
當我們拋開歷史的局限,汲取這些思想的精華時,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戰(zhàn)亂時期,墨家注重民生,聚焦社會,提倡人們平等、互利、博愛、兼愛的社會理想;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追求真實、自由、寬容的人生哲學;法家宣揚嚴規(guī)苛法立國,治理國家必須公開、公平、公正;儒家重視文化,宣揚仁愛、禮儀、自強不息。當我們把這些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辯證的萃取,繼承下來,我們就有力量實現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三百多年間,諸子百家用智慧碰撞的火花,照亮中華民族前行的路徑,推動歷史的巨輪滾滾向前;以人文關懷作為最終的思想訴求,閃爍著耀眼的理性光芒。他們留下了建設家園的美好理想,應對變革的思想資源,凝聚民心的價值體系,指導人生的智慧結晶,讓我們子子孫孫受益。
歷史是一面鏡子。時光荏苒,歲月變遷,兩千年前的先秦諸子的思想,依然綻放著光輝。諸子百家的思想我們分辨著、汲取著、傳承著……長路迢迢,實現中國夢光榮而艱巨;明月皎皎,照著復興之路溫暖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