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嘯
英籍印度裔作家V.S.奈保爾與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稱“英國移民文學三雄”。來自于第三世界的他用調侃而又冷酷的筆調犀利地指出很多問題?!都~約時報》曾評價該部小說:“雖然故事悲劇被弱化,喜劇被夸大了,但是真理范圍一直為主線?!币徊炕貞涗浭降男≌f囊括十七個短篇,每一個故事都透露著麻木空虛,無所適從,而故事中的每個人卻又興高采烈地活著。米格爾街上的人們一方面沒有真正的生存空間,另一方面也無精神歸宿,處于孤立的第三空間中,在這種情形之下,逃離確如最佳選擇。而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與壓迫對于米格爾街的人們命運迷失更像是助燃氣,加速了人們逃離特立尼達這座生養(yǎng)之鄉(xiāng)。
特立尼達先后由西班牙、英國入侵統(tǒng)治長達數(shù)百年。奈保爾曾回憶說,還在小學讀書時他就發(fā)誓以后要永遠離開特立尼達島,到外面的世界去,到帝國的本土去展示自己的才能(高照成:12)。長期以來,生活在殖民地的人們既無屬于自己的清晰歷史加以回望,也無明確的美好未來加以展望,他們只能帶著無處安放的認知焦慮活在當下。博加特作為《米格爾街》的第一篇小說,就闡釋了殖民地人們的迷失與不安。博加特這個名字是美國電影《卡薩布蘭卡》中的一個硬漢角色,受人追捧。而米格爾街上的人們并不知道博加特的真實姓名是什么,他們也不需要知道,因為在殖民話語中,位于邊緣的他者早已失去了“表述自己”的權力或者即使表述,表述的內容也是受到宗主國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所以,被邊緣化的他者會不遺余力地逃離從屬國文化,脫離被殖民者的身份。博加特逃離米格爾街,回來后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他變得蠻橫粗野,講著一口地道的美國腔英語,成為位于中心的殖民國家中一個滑稽的模仿者。語言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在索緒爾那里,能指乃是符號的形象和聲音所構成的心理現(xiàn)實。這種模擬,更像是一種諷刺性的妥協(xié)。雖然相似,卻不盡相同。殖民地人們摒棄自己的語言,模仿并使用宗主國語言,無疑是帝國權力的表征,也是所謂文明帶給原始或野蠻的民族的副作用。帝國主義不僅在戰(zhàn)爭中爭奪了土地,更為嚴重的是,它也剝奪了殖民地人們確認自己身份和歷史存在的權力。
愛德華徹頭徹尾的模仿美國人,嚼口香糖,練美國腔,學美國人健身,這種執(zhí)著而滑稽的模仿是其逃離從屬國文化的唯一的高效途徑??墒?,就如被困在如來佛祖手掌心的孫悟空一樣,縱然萬般折騰,佛祖的神力依然在其上空縈繞,難以逃脫。霍米巴巴在其《文化的定位》中指出,假如殖民主義以歷史的名義掌握權力的話,那么它便常常通過鬧劇的形式來施行它的權威(1994:58)。不光如此,當兒子艾利亞斯成為一個受過教育的人時,父親喬治也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不再暴打孩子。他們都在努力地成為小街上人們崇拜的對象,可現(xiàn)實卻是三次考試失敗最終從夢想著成為醫(yī)生的少年淪為衛(wèi)生工作者最終淪為卡車司機。以模仿的方式進入上層階級失敗的原因是他們本質上忽略了殖民者把他們當作臣民屬下的事實。
霍米巴巴混雜性理論的核心就是“從中樞進行的海姆利克式施壓。也即是說,從殖民話語的內部對其實行壓迫,使之帶有雜質進而變得不純,最后其防御機制徹底崩潰,對殖民主義霸權的批判和顛覆也就得以實現(xiàn)(王寧:38)”。
法農認為“殖民者在暴力的征兆下,使用一種純粹粗暴的語言,把壓迫和統(tǒng)治呈現(xiàn)出來……把暴力帶到被殖民者的家中和頭腦中(2005:5)”。
喬治喜歡打自己的老婆和女兒,老婆死后,喬治也迷失了自己,他逃離了米格爾街,回來后,他的粉紅色房子幾乎徹夜喧囂,美國大兵也喜歡來他的房子尋歡作樂。無所適從,迷失又迷茫,內心的空虛也只能靠接近宗主國文化來排解。當時的女性不僅在殖民地生活,同時也受父權制的影響與迫害,雙重壓迫使她們變成了比邊緣還要邊緣的人,比他者還要他者的下層人。喬治靠打自己的老婆和女兒來確定自己是家庭里的權力中心,雖然在外面他和街上的人們一樣,都是宗主國所摒棄的他者,但在自己的空間里,他仍掌握絕對的權力,以此來自我寬慰。老婆的去世,是他對于自我認知的第一次迷失,迷失在殖民霸權的迷惑下,不能再發(fā)揮自己的男性權威,他逃向宗主國文化,試圖能找到一己之地,帶上象征權力優(yōu)越性的白人面具,讓美國大兵在他的粉紅房子里縱欲享樂。而這所粉紅色房子就是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間產生的第三空間,這個第三空間是殖民者與被殖民者之間的過渡空間,在過渡過程中,很顯然,奈保爾筆下的喬治并沒有消解西方文化霸權,反而在融合過程中自己越來越邊緣化,最后悄無聲息的死掉了。
在受壓迫的第三世界殖民地環(huán)境中,被殖民者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是其所承受的巨大經濟壓力的外放表現(xiàn),但個人由于無力與強勢經濟的沖擊、擠兌和盤剝進行抗爭而選擇以家庭暴力作為發(fā)泄的途徑,卻使施暴者和受害者雙方都受到了殖民主義的雙重傷害。
人們生存總要有一定的精神上的動力,但特立尼達長期的殖民地的社會背景使人們對生活的美好希望變得渺茫,人們似乎是為了活下去而生活,理想受到了壓抑,那么他們的理想徹底消失了嗎?人的精神總要有一定的寄托,米格爾街的人們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精神寄托體現(xiàn)在不同的生活理想形式上,只是它們終結形式多多少少會使我們感到意外、可笑和凄涼。
在《母親的天性》一節(jié)中,身為八個孩子母親的勞拉身體力行地對殖民者霸權進行顛覆,為女性發(fā)聲。在被殖民時期,女性只能在夾縫中生存,一方面受到殖民者壓迫,另一方面還要受到男性壓迫。喬治和比哈庫都把打自己老婆當作茶余飯后的放松與調解,唯獨勞拉,反其道而行之。她不光沒有被男人打,反而共與七個不同的男人生下孩子,但每個都不長久,沒有人幫她養(yǎng)家糊口,她只能依靠自己,當然,她也喜歡依靠自己,在自己的王國里可以不受任何壓迫,自己的聲音也不會被靜默,她努力培養(yǎng)女兒接受教育,她認為受教育是世界上最高貴的事情,她不想孩子們像她一樣。她所苦苦經營的作為女性的自我認知卻被大女兒勞娜的懷孕而打破,得知大女兒懷孕的消息后,勞拉的慟哭令街坊鄰居肝腸寸斷。勞拉的悲劇性在于無論她如何進行顛覆,試圖尋找自我認知,在雙重壓迫的現(xiàn)實下接連碰壁,而她寄予希望的下一代也是重蹈覆轍,殖民地的女性在帝國主義和父權社會的雙重壓迫下,是無法發(fā)聲的,也無法沖破雙重壓迫所設置的障礙。就如卡利普索小調一樣,它興起于殖民時代,是特立尼達的一種文化遺產。在當時被殖民者們憎恨壓迫,用說唱形式抒發(fā)情感,譏諷殖民者。二戰(zhàn)中美軍來到特立尼達,給當?shù)卦斐闪酥T如娼妓橫行、物價飛漲等社會問題,由此形成卡利普索發(fā)展的又一輪高潮。當人們喪失話語權時,歌唱成為小街上人們的另一種精神訴求方式。我歌我歷史,我尋我自我。
米格爾街上的人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生活著,他們在生活的絕望和邊緣的痛苦中逃離,逃離從屬國文化,逃向宗主國文化,在這種單向逃離的逃難過程中,孤獨,迷茫,迷失,既懷著對本土文化的記憶,又極力靠攏帝國文化,企圖用不屬于自己的語言,傳達屬于自己的精神。
[1]Bhabha, Homi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1994
[2]弗郎茲·法農著.全世界受苦的人[M].萬冰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高照成. 奈保爾筆下的后殖民世界[D].蘇州大學學報,2006
[4]王寧.敘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認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評理論[J].外國文學 ,2002(6):4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