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兆壽
電影自產(chǎn)生之日起,首先在于滿足我們的聲色感官,這是一般觀眾所需求的,自然也是導演精心設(shè)計和演員全力演繹的,故而電影被人們稱為娛樂的藝術(shù),這也誕生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好萊塢電影。自高科技介入電影以來,科技所帶來的視角與聽覺等方面的感官享受將這類電影推向類型化和極致化,導致很多電影只是追求視覺享受,“過把癮就死”。但是,我們知道,這只是電影的初級階段,這些過于重視技術(shù)而輕視藝術(shù)內(nèi)蘊的電影往往都是曇花一現(xiàn),在電影史上不會有它們的位置。電影的高級階段是寓教于樂,也就是說在娛樂的基礎(chǔ)上達到揚善懲惡、伸張正義、凈化靈魂和認識美、認識世界、追求真理等目的,這類電影便被稱為藝術(shù)電影。當然,這里并沒有將以市場和娛樂為目的的類型化電影與藝術(shù)電影對立起來,藝術(shù)電影也不能只追求意義和形象而與市場對立起來,那又走向了反面。藝術(shù)電影首先要有強烈的娛樂功能,但它的目的不是止于娛樂,而是止于至善。如果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佛教的觀點來講,純娛樂的類型電影表現(xiàn)的是色相世界,只為滿足眼耳色聲感官,而好的藝術(shù)電影則不僅要有色相世界,還要通過它們達到法境界,止于至善。雖然佛教提倡還要超越法世界,達到涅槃之境,才能到達真理的彼岸,但就一般觀眾來講,只要能通過對色相世界的認識而達到法境界的超越,就已經(jīng)是至高境界了。
青年導演文牧野的新電影《我不是藥神》播出后,取得了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與同時期播出的另外兩部電影《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和《西虹市首富》相比,口碑要好得多?!兜胰式苤拇筇焱酢犯嗟乇憩F(xiàn)了高科技的感官享受,自然也有佛教的教育,但給觀眾的感受是此種教育也被形式化,沒有入心,而《西虹市首富》則更多地追求了娛樂,在色相世界里游泳、歡笑,靈魂則被深深地遺忘,它們到底沒有進入法境界,此為遺憾。《我不是藥神》則有別于它們。電影既沒有把法理鏤空成《狄仁杰之四大天王》中的光怪陸離的形象組合,也沒有太多說教的色彩。它比起姜文的《邪不壓正》來講,技巧很不成熟,很多地方都像是新手上路,但是,因為它懷著最為原始質(zhì)樸的藝術(shù)情懷,使電影從一開始就走上了求法的道路,所以,它盡管也在追求聲色所帶來的各種快感,滿足了感官的需求,但其最終的目的則在于追求正義、良知,滿足了觀眾對現(xiàn)實的批判和正義的渴望,獲得了觀眾們久違的掌聲。故而,《我不是藥神》便被評價為新世紀以來少有的現(xiàn)實主義電影力作,成為中國現(xiàn)實主義電影回歸的一次華麗轉(zhuǎn)身,同時也給浮躁的中國電影注入了一股新鮮且充盈的元氣。有鑒于此,我們有必要對其表現(xiàn)的色相世界和法境界進行解讀。
在美學的發(fā)展歷程中,中西哲學家對美感的體驗各自經(jīng)歷了不同的階段。西方哲學家經(jīng)歷了古典時代柏拉圖的理性美、康德時代的形而上之美,以及黑格爾時代的感性與理性結(jié)合的絕對理念之美,之后便進入分崩離析的存在主義之美(有加繆和薩特的荒誕之美、海德格爾的思之美等)和荒誕離奇的后現(xiàn)代之美。它的遺產(chǎn)是靈與肉的沖突、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的沖突。一定意義上講,那個古典時代統(tǒng)攝肉體與靈魂、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的總體性價值崩潰了。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之后,“他也瘋了”(魯迅語),他所追求的那個超人世界在強調(diào)個人主體性存在的路上“精神失常”了。弗洛伊德、榮格、弗洛姆、弗雷澤等試圖從人的夢境、潛意識、知識以及實驗室的數(shù)據(jù)等方面重新建立人的精神圖譜,考古學家試圖從實物著手建立穩(wěn)固的宇宙史、生命史與人類史,但這一切都遭到??碌姆穸āT诟?驴磥恚@些看上去穩(wěn)固的知識在把人符號化、知識化的同時,將人解構(gòu)了。人是什么?不明白了。其實,仍然是人的總體存在找不到了。那么,什么是人的總體存在呢?這是西方哲學界有影響的人士們目前苦尋的問題。
中國哲學家則經(jīng)歷了先秦時代以孔子為代表的中庸之美、魏晉時代的清談之美、唐時代的開放包容之美、宋明理學時代的禁欲之美,然后便進入西學侵入的人性之美,直到當下的無名之狀(有人稱之為多元存在,但它肯定是一場靈與肉沖突的多聲部的喧嘩之狀)。那個統(tǒng)攝天地人的總體性精神坍塌了。它的遺產(chǎn)同樣也是靈與欲的沖突、知識與知識的沖突、實體世界與虛體世界的沖突。因為技術(shù)的領(lǐng)先和對科學的崇尚,實體世界越來越受到重視,虛體世界越來越被忽視,所以,宗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和否定,精神世界也遭到時時刻刻的懷疑,物質(zhì)世界在一天天地強大,感官的享受也一天天地飽滿,但虛無的精神世界則在不斷地破碎中、重構(gòu)中。從國家意識形態(tài)來講,指的便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立任重道遠;從藝術(shù)形態(tài)來講,則是人的總體價值的重新建立;從人的角度來講,則是與身體欲望相依存的精神價值的重建。
《易》云:“一陰一陽謂之道。”陽為物質(zhì)世界,乃實體世界,陰為虛無的精神世界,乃虛體世界。只有兩者相互補充,達到平衡,世界才是飽滿的、自在的。同樣,人的顯在身體和感官是陽,而我們的心靈世界為陰,肉為陽,靈為陰,只有兩者平衡才是幸福的,才能像道家所講的那樣“致虛靜”,像儒家所講的達到了中庸之道。老子的《道德經(jīng)》第十一章云:“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比羰沁@種理論用在人身上也一樣。人的身體就像那戶牖,而我們稱之為“心”或“靈魂”的廣大無邊的地方是空的,但恰恰是有用之地。故而,人的各種欲望、各種感官都不過是老子所講的那“三十輻”、那“一轂”,最終都是為了虛體存在的“心”或“靈魂”。只有它們相互共振,達到平衡,人才是完滿的,幸福的,自由的,自在的。這不但是古典時代的追求,同樣也是現(xiàn)代人的追求,但是,現(xiàn)代人卻面臨著色相世界的魅惑,尤其是當東西方古典時代建立的形而上的意義世界被打碎之后,那虛體世界的建筑便坍塌了。人們以為,物質(zhì)世界的豐饒完全可以抵消虛體世界的匱乏,甚至有一種意識認為,物質(zhì)世界可以占領(lǐng)虛體世界。這顯然是錯誤的,人只有身體,沒有靈魂時,會是什么怪物呢?總之,那定然是人的異化,是人性的極端化。技術(shù)尤其是數(shù)字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無限地開發(fā)了電影的表達手法,通過聲光電和各種手法使人的感官享受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境地。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技術(shù)的發(fā)展,我們還有可能獲得更為驚訝的快樂的享受。但是,無論如何,人之所以為人,電影之為藝術(shù),最終還在于到達那個虛體世界,使那“心”或“靈魂”的存在得到撫慰、滿足甚至更大的需求,以便平衡極度豐饒的實體存在,使靈與肉達到完美統(tǒng)一。
電影《我不是藥神》中的主人公程勇是一個賣印度神油的小商販,不但賣著假藥,還貧困潦倒,老婆走了,父親病著,孩子沒時間管,總之生活陷入困境,對物質(zhì)存在著極大的渴望,但他也有底線,有孝道,愛孩子,總之有善根。他被迫去印度走私抗癌藥是為了救父親,當然同時也是救自己,但在發(fā)財?shù)牡缆飞纤灿凶约旱牡拙€,最低限度地賺錢,還同情窮人,幫助病人,是一個有情有義之人。此時,他的實體世界經(jīng)歷著磨難,但虛體世界相對而言則是飽滿的。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開始擁有了更多的要求,他需要更多的財富,需要女人,需要愛,但他又不想違法,所以當他成功之后,在實體世界得到滿足之時,便不愿意往前走了,他把走私的權(quán)利讓給了別人,一心一意地做合法生意,過平凡人的生活。此時,他內(nèi)外合一、形神兼?zhèn)洹⑻搶嵑弦?。他是幸福的?/p>
電影在描繪他那段困頓生活時,采用了一種撕裂的方式,使他與周圍的人都充滿了內(nèi)心的沖突,都生活在矛盾之中。首先是他自己,生活在一種靈與肉、物質(zhì)與精神的沖突之中。父親需要大筆的手術(shù)費用,而他又拿不出來;老婆要把孩子帶去國外,他雖十分地不愿意,但也沒辦法好好撫養(yǎng)孩子;他雖不想與老婆離婚,可老婆一定要與他離婚;他做著小本生意,可連房租也付不起,巨大的對比使他生活在撕裂中,這也迫使他鋌而走險。另一個人是呂受益,他是一個病人,得了病因為貧窮而生活在極大的困境之中,后來終于無藥可救自殺了。是他走進了程勇的小店,告訴了程勇“致富之路”,但程勇起初并未接受走私,是父親的高額手術(shù)費迫使程勇打通了他的電話,此時,呂受益與程勇是相互救助的關(guān)系,他們也因此生活在一種因果之中。第三個是劉思慧。程勇在酒吧里看到她在跳艷舞,性感的大腿和挑逗性的身體語言是整部電影中最色的鏡頭,但她并不是因為喜歡這個工作而做的,而是因為女兒生了病,需要高額的醫(yī)藥費用才不得已這樣做的。當程勇送她到家里時,她洗了澡,程勇也早早地脫了衣服,躺在床上,準備一場久違了的性愛活動。這時,思慧的女兒突然出現(xiàn),打消了他與思慧做愛的念頭。當思慧坐在他的雙腿上催促他快點完成這個純?nèi)怏w的活動時,他的靈魂出來反對了他,于是,他選擇放棄。這是他與思慧的關(guān)系從單純的老板與職工、男女關(guān)系突然升華為靈魂關(guān)系的一個轉(zhuǎn)折點。
第四個人是黃毛,電影中最底層的一個人。在家鄉(xiāng)人的心目中,他是一個被遺棄的不可救藥的叛逆者,他想著總有一天要回去,讓家鄉(xiāng)認可,但是,在電影中所有角色中,惟有他的心中還有純粹的友情、正義。這真是莫大的諷刺。他因為搶藥而與程勇相識,并結(jié)下深厚的友誼。
第五個人則是牧師。他本是一個上帝的信徒,但上帝并沒有直接治好他的病,他也得求助于“上帝派來”的人——程勇。教堂里的那場對話是整部電影的戲眼。程勇說:“上帝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你不下地獄,誰下地獄。”呂受益給他糾正這是佛教語言,但程勇說,都一樣。此時,電影無形之中借程勇之口講了一個關(guān)鍵性問題,那就是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不要彼此分得那么清晰,要彼此承認,彼此融合,因為在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上兩者都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救人。但是,也恰恰是這種佛教和基督教所擁有的共同精神為這部電影找到了其超越色相世界的法境界。程勇和所有人在這一點上達成了最初的聯(lián)盟。
然而,程勇的原初意愿并非真的只是為了救人。他最想的是擺脫困境,在賺一些錢的基礎(chǔ)上救人。掙錢是第一位的,救人是第二位的,這就有了后面的果。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因為走私可能會踏上犯罪道路時,便將走私權(quán)利讓給了他曾經(jīng)的對手假藥販子張長林。那天夜里,當他把這一消息告訴大家時,其實按正常思維來看,他不做走私活動也是正常的,可是,大家不歡而散,原因是什么?就是他們最初的愿望不一致。程勇與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樣,他已經(jīng)達到了目的,可是,其他人還在被拯救的路上。他們把程勇當成了英雄,當成了救世者,可是,他們最終發(fā)現(xiàn)他只是一個貪圖利益的小商人。所以,他們的精神之路斷了。他們再一次陷入從前的撕裂之困境。惟有一個人得救,那就是程勇。他的實體世界充實了,成了一位經(jīng)營服裝生意的小老板,這與他作為一個普通人的虛體世界達到了平衡,正正當當開始過著他的平凡生活。
這并沒有錯。他并沒有一定要救那些人的責任,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得過他自己的日子,他是一個普通人??墒牵暗囊蚬⑽戳藬?。有一天,一個女人找到了他,是呂受益的妻子。她告訴他,呂受益自殺未遂。他去了,盡了朋友之情。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呂受益最后竟然自殺了。這對他來講,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撕裂。
人性深處的善良被朋友之死而驚醒。黃毛對他的態(tài)度也再一次地喚醒著他的精神世界,于是,從未泯滅的良知在他的虛體世界里開始形成一種強大的力量,促使他一夜之間超越自己,成為那個“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地藏菩薩。他在贖罪,贖自己之前把走私權(quán)賣給張長林的罪,贖舍棄朋友的罪。然而,從人性的角度來講,重新走上一條明擺著是犯罪的道路,且義無反顧地把自己賺的錢都賠進去,最后真的走向牢獄生活,這種精神的升華似乎并不是兩個朋友的死就能讓他如此。電影在這個方面的塑造并不成熟,或者說不能清晰地說服觀眾。在這里,我們可以重新回到教堂去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早在程勇、牧師和呂受益三人玩笑式的對話中就已經(jīng)解釋了一種潛在的精神升華之路。當程勇再次踏上印度時,他看到一尊巨大的神像走過街頭時,有一種莫名的東西附著在了他的精神世界,那是一個隱喻,我們可以稱之為泛神化的宗教信仰,可以稱之為佛教精神,也可稱之為上帝精神,總之,他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蛻變,真正成為一個懷著大愛進行布施、拯救眾人的英雄。
這是他甘愿犧牲自己的事業(yè)、名譽、家庭,甘愿坐牢的唯一精神源泉。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影存在著一條看不見的精神副線。2000年前,中國從印度引進了佛教,使佛教慢慢地與儒道兩家融和成為中國人的宗教。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為何到西天取經(jīng)說得很清楚,他說,雖然中國人文教化興盛,但沒有解決人生死問題的大道,而印度的佛教恰恰能解決中國人的生死之道,所以才去西天取經(jīng)。說到底,就是從西方世界引進宗教。2000年后,中國雖然經(jīng)歷了改革開放,使中國人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暫時擺脫了貧窮落后,但是,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問題,一是藥品被西方世界控制——這也是一個隱喻,它說明我們的核心技術(shù)仍然被西方霸權(quán)世界控制;二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再一次出現(xiàn)了問題。恰好印度又是這種“假藥”的合法生產(chǎn)地,所以,程勇再次踏上西去印度的道路,到西天取藥。這既是現(xiàn)實,又充滿了隱喻。
這也是我要用佛教精神來解讀這部電影的一個原因。雖然電影中幾乎沒有任何作為宗教的佛教活動,沒有道場,沒有拜佛的行為,也沒有談?wù)撿`魂、佛法,但是,電影還是有意無意地流露出佛教的濟世情懷,當然,這也是基督教的救世思想。在這里,無論是佛教還是基督教,都不是以宗教示人,而是以最為普通的精神示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這部電影帶有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新向度。
在批評家看來,這部電影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的力作,因為它觸及了社會最底層的現(xiàn)實,同時也有力地批判了一些社會現(xiàn)實。這在近十多年來的電影中是不多見的。同時,電影又懷著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在塑造英雄形象、弘揚濟世情懷,深深地感動了所有觀眾。這在大乘佛教看來,觸及現(xiàn)實便是著相,但真正的菩薩也只有在著相中舍棄自我、拯救眾生,這才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從今天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為人民服務(wù)”。菩薩本不生病,但為了拯救眾生才生病,才住世,才著相,才可能去拯救一切角落里的人。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程勇就體現(xiàn)了大乘佛教的菩薩精神,這種精神也是今天中國和整個世界需要的精神。所謂色相世界就是能看得見的一切,恰恰也是菩薩要去體驗的世界,因為那里生活著眾生。恰好電影就是影像表達,就是色相世界的光影。在那些光影里,英雄得以塑造,眾生得以拯救,善得以張揚,惡也得以批判。那么,電影是如何來表現(xiàn)這個色相世界和塑造英雄、獎善懲惡的呢?
電影首先表現(xiàn)的是程勇陷入經(jīng)濟、婚姻、家庭等困境的世俗之相,是苦。程勇每天都品嘗著這些生活中的苦難,同時也幻想擺脫這苦難。當妻子要與他離婚帶孩子去國外的時候,他的這種苦達到了最初的痛點。而當父親病重急需錢來支付高額的手術(shù)費時,這種苦達到了極端。他以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人,但他跟著呂受益到一群排著隊買高價藥的病人那里時,當他看見劉思慧為了女兒不惜出賣色相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了另一種更為廣大的苦難。然而,此時他看見的這些苦難并沒有真正令他產(chǎn)生悲憫的大情懷。他看見的是藥品市場。當呂受益死去,他在醫(yī)院感受到了生命之苦,并看到那么多與呂受益一樣的病人的苦難;當他第二次走私看見中國有無數(shù)的病人時,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普遍苦難。這便是人們所講的這部電影最重要的價值,在于對底層民眾生活苦難的反映。這使我聯(lián)想到當年佛陀出城看見無數(shù)陷入苦難中的百姓時,決定出家修行,讓眾人解脫苦難。這是多么偉大的情懷。程勇雖然不能與佛陀相比,但是那種精神路徑是一致的。他看到那么多的痛苦著的病人時,他的內(nèi)心升起了一種偉大的精神。這是他的精神涅槃升華之時。這是這部被稱為現(xiàn)實主義電影所張揚的精神和理想。電影在表達這些苦難時,可謂用盡了心思。最后,當警察曹斌在面對一位老婦人時,老婦人流淚說道:“警官,誰家能保證不會生病呢?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贝藭r,電影對苦難的表達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電影將中國底層社會的苦難和訴求表達得令人落淚,甚至欲拍案而起。
其次電影表現(xiàn)了欲。首先是愛欲。電影中有幾次表達愛欲的細節(jié),第一次是程勇與妻子離婚的場面,是愛欲的破碎;第二次是程勇與劉思慧之間的欲望未遂,卻是靈的升華;第三次則是呂受益與妻子的愛的表達,是愛的升華。它們彰顯出人對愛的渴望。其次則是貪欲。第一次是程勇踏上走私之路時的貪念,第二次是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可能會身陷囹圄時的自私,這兩次都有其合理性,因此人們不覺得他們在貪。電影最能表現(xiàn)貪欲的是兩個人,一個是藥品的真正控制者——那個德國企業(yè)在中國的代理人,這是有隱喻的。他們不僅令中國那么多病人無法治病,同時,他們還控制了整個世界的藥品市場,斷絕了人類的善念。這是惡。是他們最終將善的使者程勇送進了監(jiān)獄。另一個則是假藥販子張長林。電影中將這個人的貪欲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他不僅出賣高價藥、假藥,還用卑鄙的手段迫使程勇把藥品的走私權(quán)給了他。電影在表現(xiàn)這個人物時用了夸張的手法,強烈地激發(fā)了觀眾對這個人物的憎恨,為塑造程勇這個正面人物打下了基礎(chǔ)。這是電影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的表現(xiàn)之一。
再次是情。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存在,也是最能打動人心的地方。近些年來,不論是國內(nèi)電影,還是國外電影,都似乎不愿意在情字上下功夫,而是在市場和技術(shù)的驅(qū)動下,在演員的顏值上大做文章,在技術(shù)上大力渲染,在敘事技巧上各種反轉(zhuǎn),反而忘記了人最為寶貴的敘事就是對情感的敘事,這是常識,這部電影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動人。程勇雖為妻子所棄,但他不失情義,所以他會得到黃毛的尊重和犧牲,所以他會得到劉思慧、呂受益、牧師的敬愛,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他才會第二次踏上為別人、為陌生人、為眾生而走私的道路。電影中對情感的表達,還有呂受益夫妻之間愛的悲劇之美。當然,最令人動容的還是程勇第二次走私,他并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的朋友和那些陌生的病人們,這種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的英雄之美最能激發(fā)起人們的崇高精神。他不掙一分錢,只為病人。后來,聽說印度那邊出了問題,新進的藥品比他出售的藥價要高時,他稍稍猶豫了一下,便把自己做服裝生意掙下的錢貼到差價上。此時,他已經(jīng)不簡單地是為走私,而是真正地救人了。電影就是一步步在情感上把這種崇高感推向了高潮,塑造了一個新時代的英雄。最后,當他坐著囚車從法院里出來時,看見無數(shù)戴著口罩的病人們在沿街送他,這令他無限感動。此時此刻,電影也把這種崇高之美推向了極致。
最后是世間法。電影中的世間法分為三個層面,一個是作為人情世故的世間法,如友情、親情、愛情等;第二個是作為社會的世間法,如打擊走私、賣假藥,維護法律和社會穩(wěn)定等;第三個則是超越這一切之上的永恒的正義、善良、愛的法則,此乃大愛、大善。第一個世間法我們前面已經(jīng)論述得很多了,第二個世間法則是電影中一直貫穿的一條副線,它的目的既是要揭示出人間之苦和不平和非正義,又要贊美正義、善良與愛的崇高,因此,這條線是不能缺的。恰恰也是因為對這個世間法的真實描繪,才使電影表現(xiàn)出極大的批判社會之惡的快感。電影中有三個人是這條線的完成者。第一個是德國公司在中國的代理商,他明明是一個中國人,但并不為中國人的苦難而動絲毫的同情心。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工具。第二個是公安局長,他是在執(zhí)行上面的命令,也是不得已而為之,但是,他并沒有去想這些命令到底是善的還是惡的。如果用阿倫特的觀點來講便是“平庸之惡”,他仍然是一個工具,不具有理性的觀念。第三個則是警察曹斌。他本來是恨自己的姐夫程勇的,但是,在一系列的辦案過程中,他的理性和良知被一次次喚醒,他擺脫了“平庸之惡”和工具性。也是他,在程勇出獄后第一個去迎接他,這是有象征意義的。如果換作是劉思慧,當然也很好,但那可能就出于個人的情感了,而曹斌則不然,他代表的是社會的良心。于是,這也就自然而然到了第三個世間法了,即超越自我,到達普遍的正義、善良、大愛的境界。程勇被判刑,這是前面說的法律層面的世間法,這個要遵循。也正是因為如此,電影也便帶上了悲劇的色彩,達到了令人欲哭無淚的境地,使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達到了高潮。但是,這也自然將程勇推向了更高層面的理解。法律是因時因地而制定的,會根據(jù)時代的變化而改變的,但是,有一些世間法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正義、愛與善良,這是超越時代的存在。在與法律進行暗中較量的時候,第三層面的世間法便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悲劇力量和崇高精神。電影播出后,人們對電影的探討也多在這個層面,這說明雖然人類無法為正義、愛和善良給出一個法律上永恒不變的條文,但是,它是人類心中共同的愿望、法則。電影在這個層面達到了持久而廣泛的共鳴。
總之,這部電影雖然在形象塑造、細節(jié)處理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不足,但是因為觸及社會的痛點、帶有明顯的社會批判性,因而成為近年來少有的現(xiàn)實主義力作。同時,它也塑造了一個平民英雄,一個超越小我走向大我的濟世英雄,這是1980年代以來電影中少有的正面形象,因此而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通過該片也可以看出,電影不僅僅是娛樂的藝術(shù),更是載道的藝術(shù)。結(jié)合后來電影引發(fā)的社會反思和國家對藥品市場的管理,足以說明這部電影達到了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這是令人感慨的。相比過去“文以載道”的文學傳統(tǒng)來講,當下的文學似乎已經(jīng)失去這樣的力量,也有被影視和新媒體邊緣化的傾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自1980年代先鋒文學以來,作家們強調(diào)文學不再干預(yù)政治,不讓文學承擔社會功能,所以作家們都進入“身體寫作”和私人敘事的窠臼,導致文學與社會熱點、政治脫節(jié),使文學變成了脫離現(xiàn)實的自說自話,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成了文字游戲;另一個原因則是技術(shù)的發(fā)展使影視藝術(shù)達到空前發(fā)展的好時期,這也培養(yǎng)了人們通過影視藝術(shù)認識和批判社會、傳播正義與良知、推動社會進步的認知方式,這從一定意義上取代了文學在幾千年來的載道功能和教育功能。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必須對電影重新認識,重新定義,使它接過文學的接力棒,影以載道,使電影不僅僅成為娛樂的工具,還具有認識社會、教育社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