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堃
摘 要:古詩詞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奇葩,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是我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寶貴遺產(chǎn)。古詩詞教學對語文教學有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小學語文教學實施階段,加強古詩詞教學,對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及方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為了有效提升小學古詩詞教學實效性,應當注重培養(yǎng)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開展提問教學,加強誦讀,通過多媒體行使直觀展現(xiàn)等多種教學方法,提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古詩詞是歷史傳承中,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chǎn),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詩韻意境極為深遠,涵蓋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同時語言表達也豐富多彩,有著其他文體無可比擬的特點。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與實施,國家對于古詩詞教學的重視也越來越高,小學階段也相應的開設了古詩詞鑒賞學習課程。更加說明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的限制,在加上古詩詞教學與現(xiàn)代文形式存在很大不同,增加了小學生學習難度,造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不是很理想。為此,筆者結(jié)合實踐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一、古詩詞興趣的培養(yǎng)
小學生由于理解能力與認知能力的限制,剛剛學習古詩詞時,對古詩詞學習沒有概念,更不知如何學好古詩詞。倘若這一階段,如果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勢必會給其今后的古詩詞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倘若,不注重學生的興趣激發(fā),一味地強加訓練,則很難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激發(fā)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是提升教學的關鍵。如開展教學過程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對作者的生平及事跡進行講解,符合小學的該聽故事的特點,對古詩詞教學的提升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古詩詞產(chǎn)生了足夠的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投入教學,開展學習,提升學習效果。
二、提問式教學
提問式教學是以一個問題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觸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與積極思考,對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在學習課文前、講解過程中、學習完之后均可以使用提問式的教學方法。并且,在學習詩詞前,教師引導式的提問有助于學生盡快進入詩詞的意境,所提的問題最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同時符合古詩詞所表達的意境。
比如在學習李白的《靜夜思》時,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問題:“當你獨自在外鄉(xiāng)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也沒有朋友,你會有什么樣的心情?有什么樣的感想?”學生根據(jù)教師的提問會想象所處的環(huán)境或回憶有過的經(jīng)歷,從而說出自身的真實感受和想法。然后教師再根據(jù)學生的這些回答,結(jié)合《靜夜思》中李白當時的心情,使之在心理上產(chǎn)生共鳴。這些心靈的共鳴有助于學生快速進入詩詞所設定的情境,同時拉近了學生與詩人之間的距離。
三、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及案例
(一)探明詩意
要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默讀、朗讀等多種方式初步感知詩意。一方面,理解字詞和詩意。古詩語言精當確切,凝練含蓄,要讓學生進入古詩,就要幫助學生先讀懂詩局。如“碧水東流至此回”的“回”字,“獨釣寒江雪”的“釣”字,“遙望洞庭山水翠”的“翠”字,這些都需要在教學中引用關鍵字詞引導學生探討,把它們的意思講清楚了,學生在弄懂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才有可能比較暢順地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另一方面,品詞析句悟詩意:古詩用詞非常精練。如《暮江吟》中“一道殘陽鋪水中”的“鋪”字,作者為何不用“照”、“映”、“射”?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教學中教師要抓住“點睛”之筆,引導學生進行推敲體會,領會作品的含義。
(二)尋求詩味
在很多詩中,作者并非有意講一個道理。卻在無形中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和哲理,如《題西林壁》《游園不值》等,這些古詩,除了描寫景物,敘述事件外,往往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以借此引導學生從多側(cè)面,多角度思考,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力。第二,啟發(fā)想象求詩味。豐富的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在古詩教學中,不光從文字到形象的轉(zhuǎn)化需要發(fā)揮想象,從形象的感受情感的體驗同樣需要有想象的參與,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教師應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一個“孤”字,因為這個“孤”字是作者實寫在茫茫大江之上,友人的一只船顯得孤單寂寞。
(三)創(chuàng)設詩境
引導學生“披文入境”,讓學生進入詩的意境,領悟詩的意境美,是學習古詩詞的一個新的高度。一方面可通過動態(tài)演示創(chuàng)詩境,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動態(tài)演示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以利于學生進入詩境去感受美,提高古詩教學效果。另一方面,詩畫結(jié)合造意境。以畫配詩,為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提供豐富鮮明的表象,如教古詩《鋤禾》,可以讓學生用手中的彩筆,去畫炎炎的烈日,揮汗如雨鋤禾的農(nóng)民,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米飯,有滋有味用餐的小朋友等,畫完后,再讓學生敘述自己所畫的內(nèi)容,這樣,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中不知不覺地感受道了古詩的意境美。
四、畫面式教學
古代詩詞中夸張是常用的表達方法,這些詩詞所塑造出的意境往往比較深遠,還處于小學時期的學生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欠缺,如果教師可以通過更為直觀的形式來表現(xiàn)這些意境則可以收獲更好的教學效果。如收集與詩詞所表達的意境相吻合的圖片或視頻,使用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出來。有條件的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或游覽古跡,了解相關的文物古跡和地理地貌,通過直觀的形式,使學生更好地體會詩詞所表達的意境之美。
總之,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它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增加小學生的知識,促進小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一定要重視它的學習過程。
參考文獻
[1]張建忠.關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J].現(xiàn)代教育,2015,(06).
[2]王麗敏.探討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J].小學教育,2016,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