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最本義是農(nóng)歷五月為仲夏,初五為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之日,故又稱“端陽節(jié)”。農(nóng)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中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這一天,有許多民俗活動:吃粽子、賽龍舟、喝雄黃酒、纏五色線、插艾草等等。民間還流傳著許多傳說,解釋了端午各項民俗活動的起源。從這些傳說中,我們不僅看到人民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還能看到他們對現(xiàn)實生活、人倫道德、歷史時事的理解,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審美追求。
端午節(jié)起源的傳說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是人們最熟悉的端午節(jié)傳說人物。
屈原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位列右大夫。他學(xué)問淵博,有很多治國安邦的良策,但楚懷王不肯聽從,還將他罷官后逐出國都。屈原被罷官之后,流落汨羅江邊,仍不忘國家的前途命運,等待著朝廷重新召見。然而,朝廷召見的信始終不到,他卻聽到了最壞的消息:秦兵攻破了楚國都城。屈原悲憤難忍,在五月初五這一日投江自盡,以身殉國。
百姓們都知道屈原是大忠臣,為了悼念他,每逢端午節(jié),都帶著飯食,劃船來到汨羅江上,將飯投入水中祭祀屈原。有一年,有人夢見了屈原,很高興地向他行禮,熱情地問候他??吹角芟荩P(guān)心他的身體,問道:“三閭大夫,我們給您的米飯,您都吃了嗎?”屈原很感激:“謝謝你們!可是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水里的魚蝦吃掉了。”百姓們都很氣憤,送給屈原的食物,怎么能被魚蝦吃了?屈原對大家說,用箬葉包飯,纏上五色絲線,做成有尖角的粽子,扔進水里。魚蝦見到粽子,以為是菱角,就不會吃了。于是第二年端午節(jié),人們就包了粽子扔進汨羅江。但是端午節(jié)過后,人們又夢到屈原說,這次吃到了粽子,但仍有很多被魚蝦吃掉了。大家很苦惱。屈原說,可以將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因為水里的魚蝦都屬龍王管轄,人們乘著龍船送食物,魚蝦以為這是龍王送來的,就不敢搶著吃了。以后,人們每年都劃龍船到江上,為屈原送粽子。這習(xí)俗一直被保留至今。
有關(guān)屈原的傳說,還有許多別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是,端午節(jié)那天,人們把粽子投到江里,是為了讓魚吃粽子,不要吃屈原的尸首。劃龍船則是象征著打撈屈原的尸身。如果用普通的船去撈,水中的妖怪太多,會攔著船,撈不到屈原。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敲鑼打鼓,就會把水中的妖怪趕走,可以將屈原的尸首撈上來了。還有人說,屈原自沉后,人們爭先恐后地劃船去救他,就形成了龍舟競渡習(xí)俗。
傳說中,端午喝雄黃酒的習(xí)俗也與屈原有關(guān):屈原投江后,一位老醫(yī)生拿來一壇雄黃酒倒入江中,酒可以毒暈水里的魚蝦水獸,避免它們傷害屈原。雄黃酒倒入江中之后,水面上浮起一條被毒暈的蛟龍,龍須上掛著屈原的一片衣襟。人們說這條龍傷害了屈原,把它拉上岸,剝皮抽筋,將龍筋綁在孩子們的手腕和脖子上,懲罰惡龍的行徑,也保護孩子們不被毒蟲侵害。端午節(jié)給孩子手腕纏五色線的習(xí)俗就開始流傳了。
端午節(jié)原本具有一個驅(qū)邪避兇的含義,在長久的傳承中,許多人相信端午節(jié)是紀(jì)念屈原的節(jié)日。這個傳說當(dāng)然不是歷史事實,但它表達了人們真實的情感——對屈原的崇敬,對忠臣和其愛國精神的頌揚??梢妭髡f體現(xiàn)了民眾樸素的道德觀念。
除了屈原,傳說中伍子胥、孝女曹娥與端午節(jié)也有一定關(guān)系。
伍子胥是春秋時期楚國人。他幫助吳公子光謀取王位,成為吳王闔閭。在伍子胥的輔佐下,吳國越來越強盛。吳王闔閭?cè)ナ篮?,夫差繼承王位。夫差不像他的父親那樣信任伍子胥,在消滅越國一事上,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建議,甚至聽信讒言,認為伍子胥要聯(lián)齊反吳。于是夫差賜伍子胥寶劍,要他自盡。伍子胥臨死前對別人說:“我死了以后,要將我的眼睛挖出來,懸掛在吳國的東門上,親眼看著越國的軍隊打進城里消滅吳國。”夫差聽到這句話后非常生氣,派人將他的尸體裝在皮袋里投入大江。這一天正是五月初五。九年之后,伍子胥所言果然成真,越國消滅了吳國。伍子胥在世時,輔佐吳國成為當(dāng)時的霸主;去世后,吳國百姓感念他的功德和忠誠,在江上為他立祠祭祀,供奉粽子。人們傳言伍子胥死后忠魂不滅,化為“濤神”,而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jì)念他而設(shè)立的。
曹娥是東漢時期的一位孝女,她的父親是一個漁夫。有一年春夏之間,天降大雨,舜江洪水暴漲。漲水時,水中的魚蝦很多,但洪水洶涌,很是危險。曹娥的爸爸不愿意錯過漁汛,劃著小船入江捕魚。江面上忽然狂風(fēng)大作,大浪奔涌而來,一瞬間將他吞沒了。
14歲的曹娥在家中苦等父親,直到太陽落了西,也不見爹爹回家吃飯。她心中不安,沿著江畔晝夜不停地尋找,找了很久都未果。她尋找了17個晝夜后,無奈之下,將自己的衣裳拋入江中,跪下祈禱說:“父親,如果您在天有靈,就成全女兒的孝心,讓這衣裳在您所在的位置沉下去吧!”她的衣服隨著江水漂流一段之后,果真在某個地方沉了下去。曹娥見狀,當(dāng)即縱身跳入了那片水中。五天之后,江面重新歸于平靜。人們在下游的江面發(fā)現(xiàn)了父女倆的尸體。死去的曹娥緊緊抱著父親,一點也沒有放松。人們說,是因為曹娥的孝心感動了河神,河神幫她在水下找到父親,又將兩人一齊送上水面。
曹娥投江以后,人們將她視為新的河神供奉和祭祀,并將她投身的水域命名為曹娥江。每年的五月初五,都要舉行紀(jì)念曹娥的活動。
端午節(jié)習(xí)俗的傳說
插艾草。端午節(jié)時,人們要在門口插上艾草、菖蒲,寓意祛除邪氣,保佑平安。傳說中,這一習(xí)俗來源于唐末。唐朝末年,黃巢領(lǐng)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如麻。百姓苦不堪言,一聽說黃巢的軍隊要打來了,就急忙攜家?guī)Э谔幼撸惚軕?zhàn)禍。
有一天,黃巢的軍隊打進河南,路遇逃難的百姓。百姓中有一位婦人,懷中抱著一個年紀(jì)大的孩子,手里卻牽著一個年紀(jì)小的孩子趕路。黃巢感到很奇怪,上前問道:“別人都是抱著小的,手牽大的,你怎么正相反呢?”婦人回答說,懷里抱著的,是親人的遺孤;手里牽著的,是她的親生骨肉。一旦情況危急,寧肯丟掉手里牽著的親兒,也要保護好親人的孩子。
婦人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行為,令黃巢大受感動。他對婦人說:“你快回城去,在門口插上艾草和菖蒲,黃巢的軍隊看到了,就不會傷害你家?!眿D人信了他的話,又將這話告訴了街坊鄰里。鄉(xiāng)親們紛紛在自家門口插了艾草、菖蒲,果然躲過了兵禍。這一天正好是端午節(jié)。后來人們每年端午節(jié),都在門上插艾草、菖蒲,用來祈求平安。另外一些插艾草的傳說中,主人公由黃巢換成了朱棣、張獻忠,情節(jié)相去無幾。
這則傳說解釋了端午為什么要插艾草,也反映了人們對忠義道德的推崇。
系絨線。給孩子們系上絨線,也是最常見的端午節(jié)風(fēng)俗。除了與屈原有關(guān)外,傳說中這個風(fēng)俗還與牛郎織女有關(guān)。王母娘娘的外孫女織女偷偷來到人間,與牛郎相愛,二人男耕女織,相親相愛,生育了兩個孩子,生活十分美滿。但天神與人類的婚配違背了天條,王母娘娘查到織女的下落,氣得臉發(fā)青。有一日,她親自來到牛郎家,一把將織女拽上云端。牛郎趕忙披上神牛皮,帶著孩子們追上天空,眼見要追上的時候,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簪子向后一劃,牛郎面前便出現(xiàn)了一條天河,將這對戀人隔在了兩岸。牛郎只得回到家中。第二天正好是端午節(jié)。牛郎看到妻子織彩錦的絨線沒有帶走,拿起絨線系在兒女的手腕、腳腕和脖子上,以寄托對妻子的思念,也防止孩子們在外玩耍時,被天兵天將帶走。鄉(xiāng)親們看到了,紛紛效仿,既懷念織女,也祝愿孩子們平安吉祥。
包三角粽子。早先的粽子并沒有一定的形狀?,F(xiàn)在的粽子則是三角形的,很像女性纏足的腳。據(jù)說這是孟姜女留下的。
孟姜女的丈夫范喜良被抓壯丁,為秦始皇修長城,一去三年,音訊全無。孟姜女思念丈夫,安頓好公婆后,打算一人獨自去尋夫。臨走時,她生怕丈夫挨餓,千方百計琢磨著給他做下稱心如意的干糧。經(jīng)過左思右想,她給丈夫包了粽子。她想,北邊邊塞的風(fēng)大,用黏米包的粽子,不至于被風(fēng)吹得干裂。粽子里包了三個紅棗,意思是一別三年;三角形的粽子,是模仿自己的腳包的,她想讓丈夫知道,妻子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多不容易??!后來,端午節(jié)的粽子就被包成了三角形。吃粽子時,人們就會想到孟姜女尋夫的故事。
少數(shù)民族的端午傳說
少數(shù)民族的端午傳說,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苗族龍舟節(jié)。
很久以前,有個人名叫茍亞,打漁為生。一天,他帶著兒子駕船到榕山水潭打魚。他在船頭撒網(wǎng),回回落空,心想:“噫!今天是咋個搞的呦?連條小崽崽魚都沒打得,怕是有鬼啰!”他掉轉(zhuǎn)船頭想到別處去打,回頭一看,坐在船尾的兒子卻不見了。他大吃一驚,忙跳下水潭去找。一直下到潭底,沒找到兒子,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龍洞。洞里頭是干的。他鉆進去一看,有一條惡龍把他兒子當(dāng)枕頭,正靠著睡覺。龍窩里滿是干草。茍亞靠近一看,兒子已經(jīng)死了。茍亞想為兒子報仇,手頭又沒有東西,便回家用豬尿泡裝起火石和火草,又回到龍窩,惡龍還在睡覺。茍亞一把火將龍窩里的干草點燃了。他退出來,站在河岸上看。龍窩著火,燒了三天三夜。惡龍燒得渾身起皰,浮到水面上死了。好大一條龍!龍頭在勝秉,龍頸在平寨,龍身在巴拉河。各村的人都來分龍肉吃。后來,人們紀(jì)念茍亞燒死惡龍、為地方除了一害,各村都砍樹造龍舟,做成惡龍的樣子,每年五月在清水江和巴拉河上劃龍舟,意思是要降服惡龍,把它趕著玩耍,讓惡龍再也不敢作孽。這樣就年年風(fēng)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本來,劃龍舟是在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苗語“噥東吾”)舉行的,但這里季節(jié)來得遲,端午節(jié)還沒插完秧,后來才改到每年五月二十五到二十七日舉行。
今天,全國各地、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端午習(xí)俗和傳說。這些傳說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但它們是民眾集體的想象,傳承著人們祈求平安的美好心愿和對先賢圣人的真切追思。
(作者:周詩語,北京大學(xué)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責(zé)任編輯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