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話輪轉換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它是基本的“言說轉換機制”(speech-exchange system)(Sacks et al.1974:698)。訪談類節(jié)目《非常靜距離》在會話過程中能合理的使用話輪轉換機制。本文根據(jù)Sacks, Schegloff和Jefferson在日常交際研究中總結出來的話輪轉換規(guī)律及該訪談節(jié)目本身的一些特點,對節(jié)目中主持人與嘉賓,及嘉賓之間的話輪轉換現(xiàn)象和他們所使用的話輪轉換機制進行分析,揭示此類訪談節(jié)目中的會話規(guī)律。
關鍵詞:話輪轉換 電視訪談節(jié)目 《非常靜距離》
一.引言
在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中,會話分析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重視,它把多個句子放到一個語境中,研究人們之間的對話。目前,對話輪轉換的研究居多,大部分選取的是英文語料,對漢語的相關研究還相對較少,有的研究也僅僅是驗證國外研究成果。
由于更多觀眾開始追捧電視訪談節(jié)目,許多研究者試圖去探析此類節(jié)目中的會話策略,其中對諸如《康熙來了》、《魯豫有約》、《超級訪問》等訪談節(jié)目的研究偏多,對《非常靜距離》中的話輪轉換研究還不夠深入和充分,因此,本文選取了《非常靜距離》中的三期節(jié)目作為研究語料,試圖分析該節(jié)目中主持人與嘉賓所使用的話輪轉換策略,主要從放棄話輪,保持話輪,爭取話輪和反饋項目四個方面對收集的語料進行分析,探究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的會話規(guī)律。
二.話輪及話輪轉換
(一)話輪
話輪(turn)是日常會話的基本組成形式,這一概念最初由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在1974年提出,并開創(chuàng)了會話分析理論的先河,促進了學者對人們?nèi)粘捯?guī)律的研究。Harris(1991)認為,話輪代表說話人連續(xù)的談話,在其說話之前之后都以沉默為標志[1]。W.Edmondson (1981)認為話輪表達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說話人在談話中獲得講話的機會,第二指的是一個人作為講話人時所說的話。[2]而在劉虹看來,“話輪是指會話過程中,說話者在任意時間內(nèi)連續(xù)說的話語,其結尾是以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色互換或者各方的沉默放棄話輪信號為標志?!盵3]話輪有很多組成要素,英語中的單詞,短語,句子,分句等各種句法單位都可以充當話輪[4](Sacks et al.1974)。
(二)話輪轉換
會話并非由單個的話輪組成,因此話輪間的交替進行是話輪轉換的主要過程。話輪的實現(xiàn)主要涉及發(fā)話者和受話者兩方。黃國文(1988)認為,“話輪轉換(turn-taking)是指發(fā)話者和受話者不斷交換所扮演的角色,即發(fā)話者變?yōu)槭茉捳?,受話者變?yōu)榘l(fā)話者?!盵5]Sacks等人在分析日常會話時提出會話是一個有序轉換的過程,即“在兩人或多于兩人的會話中,同一時間只有一個人講話,雖然說話者一次說話的長度和開始與結束的時間不確定,但在交談中很少有話語重疊和沉默等違反話輪轉換規(guī)則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盵4] 因此,在他們看來,話輪轉換的一大特點就是輪流發(fā)話。
在話輪轉換的過程和交換技巧上,Stenstrom(1994)認為話輪轉換大概可以分成三個方面,即取得話輪(taking the turn),持續(xù)話輪(holding the turn)和放棄話輪(yielding the turn)[6]。而在對會話的實際分析中,反饋項目(back channel item)(Van Lier 1988[7])也被不少學者關注,“如果說話輪的作用在于不斷發(fā)出‘我說,你聽的信號,反饋項目的作用則在于不斷發(fā)出‘我聽,你說的信號?!保ɡ類偠?范宏雅 2002:24)[8]由此看來,反饋項目對整個會話的發(fā)展也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試圖從這四個方面出發(fā),對《非常靜距離》中的話輪轉換特點進行分析,探討該類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話輪轉換的規(guī)律。
三.《非常靜距離》中的話輪轉換策略分析
為了能讓訪談節(jié)目順利進行,在節(jié)目有限的時間和主題內(nèi),使話輪有效順利的轉換顯得至關重要,而在這個過程中,話輪轉換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會話的走向和話型在很大程度上由話輪轉換的形式所決定,而且在談話中合理使用話輪控制策略,有助于成功的交際。
本文主要以《非常靜距離》20170601,20170607和20170622三期訪談節(jié)目為研究語料,從放棄話輪,保持話輪,爭取話輪和反饋項目四個方面對主持人與嘉賓之間的談話風格進行分析。
(一)放棄話輪
放棄話輪的方式多種多樣,而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通常使用以下三種方式:
1.通過稱呼點名來放棄當前說話者話輪,主持人只有在發(fā)出稱呼的情況下才能讓嘉賓和觀眾都明確下一個發(fā)言人,這樣下一個談話話輪才能自然地轉接。
(1)李:代超,能問一下你對她(指喬欣)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然后兩個人怎么就走近了呢?
代:對喬欣第一印象就是這怎么考上中戲的。
喬:再給我說一遍,這是節(jié)目,我再跟你說一遍,要不你回去(大笑)。
代:因為喬欣上學,尤其剛剛17,18歲。
喬:16歲,帶著牙套。
代:對,帶著牙套,鋼牙妹,完全不受是不打扮,一點妝也不化,上學的時候。然后就披頭散發(fā)來上課,勤勤懇懇學表演那種。 (20170622我不是乖乖女 喬欣)
代超是節(jié)目組專門請來的喬欣的男閨蜜,主持人李靜想了解代超對喬欣的第一印象,因此直接通過稱呼點名的方式暗示對方,接下來她要把話輪轉給代超,以讓代超有心理準備,使話輪得以順利進行。
2.使用目光語或眼神交流來放棄當前說話者的話輪。但為了讓嘉賓明白接下來是自己發(fā)言,主持人在使用目光語時要提前做好鋪墊,這樣不易發(fā)生誤解,冷場或者搶話的現(xiàn)象。
(2)李:我看王雷的微博簽名叫“心在文藝界,身在娛樂圈”,那個當時怎么會寫這么一句話的?
王:其實我是寫這話好像也得有個五六年前了吧應該是(目光轉向小萌),
李小萌:嗯。
王:其實那個時候其實好像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提醒,就是別浮躁吧,我覺得。(同時目光轉向小萌)
李小萌:其實我覺得王雷在我心里,他一直是保持著曾經(jīng)的那份單純,然后呢,在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下,他一直是一路就是堅守著自己最初的一個夢想,其實現(xiàn)在感覺娛樂圈真的是很商業(yè)化很多元化,也很浮躁,有一些情況,但是他一直能夠很清醒自己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自己要演什么樣的角色,演什么樣的戲,所以其實我還挺佩服王雷的。(20170607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王雷&李小萌)
在談話過程中,王雷兩次通過目光的轉移將話輪自然的過渡給自己的妻子李小萌,既避免小萌因為長時間不說話而造成的尷尬,也讓小萌為主持人提出的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解釋,使話輪得到了自然的承接。
3.放棄話輪的第三種方式通常是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或者話題,由嘉賓自我選擇來進行回答。
(3)李:那問個比較敏感的問題,有沒有女朋友?。?/p>
魏:女朋友有的,蠻久了。
李:你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越來越好,還是中間是怎么樣?
魏:你一開始總會覺得是很美好的,然后慢慢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你之前沒有看到的東西,你會發(fā)現(xiàn)對方身上的缺點,但是我覺得對方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就是你在看對方的時候,你會看到自己。
李:我能問你個問題么?比如說你得到了很多事業(yè),這期間,然后你錯失了什么?
魏:我覺得可能唯一不夠的,或者覺得遺憾的,就是跟家人待的時間實在太少了,特別想跟我爸媽去馬爾代夫。
李:還沒去?
魏:沒去過。
李:十年,應該有一個放假了,然后跟公司請個假,帶著爸媽去吧。(20170601十年音樂旅程 魏晨)
在訪談過程中,主持人李靜不斷通過直接提問的方式,如“我能問你個問題么”等方式向嘉賓魏晨提出問題,自然地將話輪轉讓給魏晨,魏晨順著主持人的問題進行回答,而在此期間,主持人李靜并沒有突然插入話題使該輪話題終止,從而使談話過程順利進行。
(二)保持話輪
所謂保持話輪,就是盡量避免在上一話輪未完成的情況下出現(xiàn)放棄話輪的特征。訪談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這些特征,聽話者對轉換關聯(lián)位置的判斷很可能會失誤,打斷和重疊的現(xiàn)象由此產(chǎn)生。
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支持人與嘉賓主要是通過運用關聯(lián)詞來保持話輪的。
(4)李:就是在這十年當中,你給我講一個聽起來比較浪漫的設計。
魏:之前是有三場演唱會,然后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我穿著一個假的那個娃娃的那個道具吧,然后就在我演唱會之前,去給他們送我的簽名海報,去走出去,比如說有三個熊貓,然后其中有一個是我。(20170601十年音樂旅程 魏晨)
魏晨在談話過程中多次使用了關聯(lián)詞“然后”,以及“第一件事情就是”等這些詞匯暗示自己的談話將一直進行,從而避免了主持人在此期間突然打斷或插話進來,由此保證了話輪的順利進行。
(三)爭取話輪
主動爭取話輪要有技巧。在訪談節(jié)目中,經(jīng)常使用插話和重疊等方式爭取話輪。
首先,為了爭取話輪,經(jīng)常使用插話的方式。由于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的會話是即興的,因此說話人一時語塞、找不到恰當?shù)谋磉_方式,或是一時想不起來要說的話的情況時有發(fā)生,這使得插話不可避免。[9]但一般情況下,為了節(jié)目主題,主持人的插話都具有較明確的目的性。
(5)李:那我問個問題,假設生活中你有一個哥哥,特別成功,特別帥,特別有錢,你希望他娶了這幾個(歡樂頌五美)里面的誰?
喬:真的也是關關,因為(還未說完)
李:你已經(jīng)進入到關關了。
喬: 因為她的家境(還未說完)
李:你的哥哥特帥,你覺得關關掌控得住他嗎?又有錢,又成功,又帥。
喬:干嘛要掌控得住我哥,我希望我哥掌控得住他。(20170622
我不是乖乖女 喬欣)
關關在電視劇《歡樂頌》中家境好,在世界500強企業(yè)上班,默默奮斗,也不惹是生非,因而是觀眾眼中的乖乖女,同時,嘉賓喬欣正是關關的扮演者,因此當主持人問到希望自己的哥哥娶誰時,喬欣滔滔不絕,但李靜兩次在喬欣未結束話題的情況下,試圖插話進來,但這種插話并不是漫無目的,隨意打斷嘉賓的談話,而是為了強調(diào)如果哥哥有錢,又帥,又成功,是否還會娶關關,以讓喬欣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
爭取話輪的又一種方式是重疊,即在第一方談話行為還未結束時,另一方就開始說話,從而形成兩人話語層面的重疊。如果另一方在重疊發(fā)生后仍繼續(xù)說話,就成功地取得了話輪。[9]
(6)李:媽媽是一個什么性格的人?
魏:媽媽是一個很外向,能說的,能張羅的,所以我們家就是有一個人能張羅,[我跟我爸就不用說話,
李:[聽起來你隨你爸了。
魏:[我跟我爸就不用說話,而且吃飯的那個飯桌上沒有人說話她會變得不自在,
李:[哦,我太隨你媽了,就是感覺是自己的責任似的。
魏:對對對,然后她就會張羅,她就會說很多段子呀,好笑的事情,她就會一直這樣。(20170601
十年音樂旅程 魏晨)
這是魏晨描述他媽媽性格時的一段對話,在對話期間,主持人李靜和嘉賓之間多次出現(xiàn)了會話重疊的現(xiàn)象,第一是因為李靜對魏晨的描述很感興趣,急于插話進來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其二是因為魏晨對自己媽媽的性格很了解,講述起來滔滔不絕。
(四)反饋項目
在會話中反饋項目傳遞的信息量很小,但也很必要,包括言語性反饋和非言語性反饋(Van Lier 1988[7])。它由聽話者發(fā)出,對當時說話者做出簡短的反應,常用來表明對說話者的關切和注意。[9]在訪談節(jié)目中,言語性反饋項目使用較多。
(7)魏:自己跟自己請假就是,對,所以如果有工作,還是愿意去做,我總是會看一些比如說自己的視頻,或自己演唱會的內(nèi)容,或自己的MV,或自己排練的片段什么的。
李:自戀哪!
魏:其實我覺得是一個很客觀,冷靜的狀態(tài)去審視自己,或者給自己一個比較中肯的評價。
李:什么時候看?
魏:隨時,比如說我去彩排,我的同事就會幫我錄下來,我在回去的車上就會看。
李:所以我們說自信的人才能悅人悅己,剛才魏晨就是在講自己,經(jīng)??醋约旱囊曨l,去欣賞自己,我覺得這就是一種非常自信的表現(xiàn)。(20170601 十年音樂旅程 魏晨)
在這段談話中,支持人李靜最后用了一段評論性的語言對魏晨的話進行了反饋與總結,認為魏晨是一個非常自信的人,從而使談話過程更完整。
四.結語
本文從話輪轉換的角度對訪談節(jié)目《非常靜距離》中主持人與嘉賓及嘉賓之間所使用的轉換機制進行了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中,主持人及嘉賓之間經(jīng)常使用話輪轉換機制使節(jié)目順利進行,從而博得觀眾的喜愛。但由于本文收集的語料非常有限,有些談話過程中非言語的反饋如眼神交流,手勢等不能完整的記錄,以及在談話中話語的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本文還不能全面地列舉所有的因素,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 Harris, Z. A Theory of Language and Information: A Mathematical Approach[M]. Oxford: Clarendon, 1991.
[2] Edmondson, W. Spoken Discourse: A Model for Analysis[M]. London: Longman, 1981.
[3] 劉虹. 會話結構分析[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46.
[4] Sacks, H. Schegloff, E. & Jefferson, G. A Simplest Systematic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 London: Rutledge, 1974 (4): 696-735.
[5] 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62.
[6] 張廷國. 話輪及話輪轉換的交際技巧[J]. 外語教學,2003(4):23-27.
[7] 許名央. 非語言性反饋:話輪轉換中的“非語言交際”[J]. 外語學刊,2015(2):61-64.
[8]李悅娥,范宏雅. 話語分析[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9] 張婷婷. 試析《魯豫有約》節(jié)目中的會話特征[D]. 黑龍江大學, 2009.
(作者介紹:杜佳俊,蘭州理工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