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研究的深入,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但也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模式化傾向。在單一、固化的教學模式的左右下,很多教師多了些“大家這樣我也這樣”的盲從,少了些為什么這樣做”“怎樣做更適合我的學生”的個性化思考,課堂缺失了生成與靈動,學生缺少了真實與主動。通過對教學模式化問題的調研與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模式化問題的實質在于教師的教學觀還停留在“知識本位”上。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將書本中的語言知識傳遞給學生,無論教學在形式上發(fā)生多大改變,但都很難實現(xiàn)對模式的超越?;凇爸R本位”的課堂教學已經不能較為全面地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因此,依據(jù)“學生為本”的理念,基于已有模式,構建更為豐富的教學模式是當今小學英語教學研究的新課題。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航標。在教學實踐中,當我們把教學目標僅僅定位于語言知識的獲得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時,那么,由此展開的教學活動就容易變得單一、固化。因此,要真正使英語課堂教學超越基本的模式,我們首先可以從優(yōu)化英語教學目標著手,將教學目標從單純的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轉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即聚焦于學生思維品質、學習能力、文化品格、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見圖1),從而使英語教學突破千人一面的模式,并因為更為豐富的目標而走向生動。
(圖 1)
眾所周知,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的發(fā)展推動著語言的發(fā)展,語言的發(fā)展又促進著思維的發(fā)展。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著力發(fā)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也應關注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在教學中,我們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預測、補白、追問和拓展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品質,從而使課堂教學因學生不同的思維方式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
學習能力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學習能力與《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提及的“學習策略”有所不同,從學習策略到學習能力的變化,進一步突出了學會學習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自讀、發(fā)現(xiàn)、討論和嘗試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為自主學習和持續(xù)學習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英語學習是增進學生國際理解和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徑。從課標中的“文化意識”升格為“文化品格”,這標志著英語課程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化品格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它不僅包括了解文化現(xiàn)象,還包括解釋和評價語篇所反映的文化傳統(tǒng)和社會文化現(xiàn)象,并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場、文化認同感和文化鑒別能力。聽起來,文化品格似乎是一個上位、抽象的概念,但再上位的概念只有落實于課堂教學實踐才能真正彰顯價值、獲得生命。因此,在教學中,通過滲透、引入、融合和評價等方式豐富學生的文化品格,既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也是打破英語教學模式化的重要途徑。
語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會情境中借助英語進行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它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核心。語言能力不僅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等語言知識的積累,也包括語言知識的不斷重構,還包括運用所學語言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表演、拓展、運用和實踐等方式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從而使英語教學因為學生的不同表達、教師的不同拓展而擺脫某一種固化的教學模式。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通常會根據(jù)教材內容設計教學活動,而單一的教材資源往往會使課堂教學走入同一種模式。因此,在實踐中,我們積極嘗試根據(jù)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生活背景,補充一些適合他們的其他教學資源,從而使教學因為豐富的資源而呈現(xiàn)出更多的樣式,并最終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在語篇教學中,教學資源的引入一般出現(xiàn)在兩個階段,一是在故事呈現(xiàn)之前:(1)結合主題引入學生的相關經驗;(2)引入與話題相關的背景知識。二是在語篇學習之后:(1)補充原版繪本故事。以教材資源為中心,增加與之相類似的繪本故事,尤其對于那些根據(jù)原版經典故事改編的文本,教師要找到原版故事,并有選擇地給學生增添一些閱讀資源;(2)整合單元其他板塊。將同單元中與文本關聯(lián)度大的板塊整合到語篇教學中來,將它們作為語篇教學的延伸或補充,從而使語篇教學超越語篇。如圖2所示:
(圖 2)
在語法教學中,豐富教學資源主要在以下兩個階段,一是在語法知識呈現(xiàn)之前:(1)運用本單元的文本引入語法知識。假如本單元故事板塊的文本能夠比較全面地涵蓋本單元的語法知識,那么,就在回顧故事文本的過程中呈現(xiàn)新的語法知識,讓學生在熟悉的文本中感悟語法知識,提煉語法規(guī)則。(2)引入新故事呈現(xiàn)語法知識。假如本單元中的故事語篇不能較系統(tǒng)、清晰地呈現(xiàn)本單元的語法知識,那么,我們就根據(jù)本單元的語法知識,再構一個能較為全面體現(xiàn)本單元語法知識的文本,通過閱讀該文本,學生可以根據(jù)文本提供的語境理解相關的語法知識。二是在語法知識呈現(xiàn)之后:(1)引入新文本鞏固語法知識。在引導學生提煉語法規(guī)則的基礎上,我們通過引入一個包含相關語法知識的新文本,使原本較為乏味的語法教學因為新文本的加入而變得生動、有意義,并引導學生在進一步的閱讀過程中根據(jù)上下文更真實地理解相關語言知識的意義。同樣是引入新的文本,因為引入階段的不同,它所承擔的作用也就不同,如此,教學便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2)運用或創(chuàng)編新歌謠鞏固相關語法知識,讓學生在吟誦或演唱的過程中加深對語法知識的記憶。如圖3所示:
(圖 3)
在語音教學中,豐富教學資源主要有兩個階段,一是在呈現(xiàn)語音知識之前:(1)引入動畫故事呈現(xiàn)語音。引入含有相關語音知識的動畫,讓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感悟詞匯的讀音,并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提煉語音規(guī)則,在表演動畫故事的過程中形成基本技能。(2)引入小詩或歌謠呈現(xiàn)語音知識,讓學生在吟誦、模仿的過程中不斷習得相關語音。二是在呈現(xiàn)語音知識之后:(1)引入繪本故事鞏固語音知識。在學生初步掌握相關語音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其一起閱讀、朗讀含有相關語音的繪本故事。(2)引入小詩或歌謠,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誦讀的過程中鞏固語音知識,并逐步根據(jù)讀音規(guī)則形成見詞能讀的能力。如圖4所示:
(圖 4)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一般分為語篇教學、語法教學、綜合板塊教學等類型。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每一種類型的課都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路徑,很多貌似差異的課實際上都是基于這些基本路徑進行的調整,或者是在細枝末節(jié)上進行改變,而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為了改變模式化的教學,我們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優(yōu)化教學方式,使英語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更為豐富的樣貌。
在語篇教學中,很多教師會采用“總—分—總”的教學結構,但是這種教學結構未必適合所有文本,也未必適合學生每一階段的英語學習。為了突破這一種固化的教學模式,我們在文本解讀的基礎上,采用“總—分—總”和“分—總—提”相結合的原則;在文本解讀的方式上,采用學生自讀與教師解讀并存的方式;在詞匯的學習上,采用了文前學習和隨文識字相結合的方式;在教學重點的處理上,采用學生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相結合的方式。
英語學習少不了語法知識的學習,語法是人們準確表達的內在支撐。對于初學英語的小學生而言,由于他們的英語語言知識儲備較少,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尚不能讓學生將語法知識轉化為相關的語言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們逐漸形成了在情境中理解、在思考中發(fā)現(xiàn)、在討論中提煉和在運用中形成能力的語法教學總體思路,并根據(jù)不同的語法知識進行適當?shù)恼{整,從而使語法教學更為靈活。如:在創(chuàng)設語法知識的教學情境時,我們采用教材文本和課外文本兼容的方式;在呈現(xiàn)語法規(guī)則時,采用學生發(fā)現(xiàn)和教師補充相結合的方式;在提煉語法規(guī)則時,采用歸納法和演繹法交互的方式。
語音學習是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在小學階段,語音教學顯得尤為重要。然而多年來,在語音教學中,大多數(shù)教師采用的方式是朗讀與講解,檢測學生語音學習效果的方式主要以辨音習題為主。多年的語音學習和檢測給很多學生帶來了一種錯覺——學習語音是為了在考試中少丟分,這使得學生的語音學習更偏向于一種技能的訓練,而不是為了更好地表達,語音學習的真正意義已經逐漸淹沒在長期枯燥乏味的語音訓練和單純的辨音練習之中,語言教學也逐漸走入一種以朗讀、辨音為主的模式之中。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采用自然拼讀和教師示范相結合、文本呈現(xiàn)和獨立呈現(xiàn)并舉、歸納語音和解碼識詞兼顧的語音教學方式,從而使語音教學走向靈動、豐富。
豐富的教學方式能使小學英語教學逐漸走向靈動。也許有人要問,超越了一種模式,會不會又走入另一種模式呢?筆者認為,這正是我們這一課題研究最重要的成效,那就是,當我們放棄了原來一直套用的固化模式后,我們收獲的不僅是更為豐富的教學模式,更獲得了一種覺醒——無論面對怎樣的課型和內容,我們都必須基于教學對象去重新調整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這樣才能讓我們的教學真正立于學生立場,并使學生和教師都有站在課堂中央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