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達
秦國傳統(tǒng)人才政策
對于身處戰(zhàn)亂時代的列國來說,客卿絕不是什么新鮮的事。早在春秋時期,隨著周平王東遷,天子權(quán)威喪失殆盡,諸國進入群雄爭霸模式之后,對人才的需求就變得愈加急迫。而許多學有所成的士人,為了自己的個人前途和抱負,當在本國上升渠道受到阻礙的時候,也并不拒絕在其他國家出仕。對大多數(shù)士人來說,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忠君愛國的道德難題。當時有句話叫作“雖楚有材,晉實用之”,雖然是諷刺那些楚國南蠻,但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了這種人才流動盛況。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雖然明確的客卿這個正式官名或爵名直到公元前333年的戰(zhàn)國才見諸記載(《戰(zhàn)國策·秦一》“善我國家,使諸侯,請使客卿張儀”),但就允許他國人才出仕本國,利用他國智囊為自己國家謀利的實質(zhì)而言,其實客卿文化早就在各國中大為流行了。只是讓人們沒有想到的是秦國這個偏僻落后的西方小國,最終將這種客卿文化發(fā)揚到了極致,讓其為自己服務,成為爭霸天下的重要資本。
在中原諸國看來,秦國無論是從法統(tǒng)、歷史,抑或是文化角度來看,都不過是一個可笑的蠻荒小國。到了秦孝公繼位之時(約公元前361年),這種來自中原赤裸裸的歧視終于發(fā)展到登峰造極,以齊威、楚宣、魏惠、燕悼、韓哀和趙成候等為首的六國集團居然公開不帶秦國玩了。甚至就連淮河、泗河流域尚存的十幾個小國都有機會能參加他們主導“中國諸侯之會盟”,而地處雍州的大國秦,卻被他們打著“狄翟”的標簽摒棄在“文明世界”之外。
毫無疑問,這種“諸侯卑秦”的歧視深深地刺激了剛登基的秦孝公。他下定決心要實行改革,追趕中原先進國家,帶領秦國走向富強,秦孝公代表秦國官方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一項關于招徠客卿人才的國策:
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正是這條從秦孝公以來就持續(xù)不斷的招徠客卿的國策,才使得原本文化經(jīng)濟落后的秦國能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實現(xiàn)自己的大國夢。
秦國的客卿政策穩(wěn)定務實
從秦惠文王四年(公元前334年)秦國設立丞相一職開始,直到秦二世亡國長達百多年時間中,有24人擔任過秦國丞相,其中16人都是客卿!而從秦穆公開始到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這段時間中,秦軍對外作戰(zhàn)總數(shù)大約是130次,除去國君親自率兵和沒有記載的情況外,留下統(tǒng)帥名字的80次戰(zhàn)爭中,任命客卿為主將的情況多達56次!
從這些東方六國從未有過的數(shù)據(jù)中人們就可以看出,秦國對客卿的使用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制度化、規(guī)?;男?,更讓人驚嘆的是,這個偏僻小國對客卿放手任用和信任有加的先進開明態(tài)度,早已遠遠地將六國拋在了身后。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差?事實上,在急于追趕中原諸國的壓力下,秦國的用人標準穩(wěn)定地只有一條,那就是秦孝公命令中所提到,能否“出奇計強秦”。只要能“強秦”,那么不管是客卿還是土著,你行你上。
為什么精英都往秦國走
在爭奪列國人才這場戰(zhàn)爭后期,出現(xiàn)了一個很奇特的現(xiàn)象,那就是東方諸國對秦國是各種鄙夷仇恨,對秦國抹黑宣傳是不惜余力。但他們國家的士人卻在源源不斷地用腳投票,從自己國家出走,千里迢迢地投奔西域的秦國而去。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或許李斯的經(jīng)歷就對此有所回答。這位才華橫溢,足以輔佐秦王政掃平六合建立秦帝國的丞相,在家鄉(xiāng)卻只能當一個看守倉庫的小吏。這并不是因為他到秦國就突然長了學問,而是在楚國那種地方壓根沒有他上升的機會。在楚國,傳統(tǒng)官職任用做法是“內(nèi)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也”。
其他諸國也好不到哪里去,東方諸國雖然自調(diào)作為繼承自周代的文明國家,但同時也繼承了周代傳下來的濃厚的宗法觀念和宗族制度,使得非王族宗室或貴族出身的人基本沒有上升空間。就算偶有一兩個意圖改革的君主,任用一些名士,也往往只是面子工程而已。
相比較之下,秦國或許的確是沒什么文明的野蠻國家,但同樣的,正因為這個國家缺少傳統(tǒng)包袱,宗法觀念薄弱,反而給這些精英提供了足夠的上升空間,讓他們愿意作為客卿到秦國去一試身手。
另一方面,由于宗族制度的匱乏,使得秦國在土地問題上也擁有更多的選擇,使得他們能夠提供給有真正才學的客卿分量十足的待遇。在戰(zhàn)國時期,秦國是唯一有計劃有制度地真正將裂土分茅這種分股權(quán)獎勵落到實處的:商鞅在秦國獲封商地十五邑,號商君,直接讓他從公孫鞅變成了商鞅;張儀在秦國分得的干股較少,也有五邑,獲得稱號武信君;而范雎獲得的封地是應;而奇貨可居的呂不韋是其中最成功的,得到了河南十萬戶,封文信侯。
和秦國這些實打?qū)嵉呐e措比起來,東方諸國就多少顯得有點口是心非了。蘇秦佩戴六國相印,聲勢顯赫,出行有如王者,然而卻沒有一個國家給他分封過土地,只有趙肅候給了他一個可憐巴巴的武安君的虛銜。張儀也曾經(jīng)中途跳槽去出任過魏、楚兩國的國相,然而也只有秦國最終給他落實了股權(quán)問題。
除了解決了待遇問題之外,秦國的客卿政策也讓所有外國才俊都心動不已,上升渠道是如此之多——選拔任用方式極為靈活;幾乎沒有天花板——能一直做到人臣之極的丞相,這些都是讓各國有志青年趨之若鶩的因素。
(摘自《國家人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