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性較差,教學方式缺乏新意,學生知識架構不完整、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等,是導致這一現(xiàn)狀的關鍵所在。利用網(wǎng)絡時代的便利條件,充分了解新一代的思想狀態(tài)及特點、習慣,及時調整授課內(nèi)容與模式,例如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獎罰分明,是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關鍵詞】 “e時代”;高職生;思政教育;任務驅動
“青年興則國興,青年強則國強?!备呗毶鳛榍嗄甑拇碇?, 是未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職院校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人才基地之一,所開設的課程種類及教育導向,是非常關鍵的問題。高職思想政治課是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高職生正處于“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良好的思政教育有助于他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關系到大國工匠精神塑造的成效,關系到“中國夢”的實現(xiàn),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網(wǎng)絡是把雙刃劍,各種不良信息的侵蝕易讓缺乏判斷力的年輕人迷失方向?!?5后”作為校園主力,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成長的一代,網(wǎng)絡環(huán)境使高職生的心理特征和學習行為方式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如何讓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e時代”高職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關系到學生個人思想成長的根基問題,關系到高職院校能否讓畢業(yè)生走得更好、更遠、更穩(wěn)的問題,關系到國家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的根本問題,思政教育肩負的歷史責任和使命任重而道遠。
一、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全國大多數(shù)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基本上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授課為主要教學與溝通方式。在傳統(tǒng)教育時代,三尺講臺之上,教具以“三大件”(黑板、粉筆、教材)為主,教學手段多為“填鴨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滔滔不絕,學生狀態(tài)各異:或緊跟課堂節(jié)奏,或呼呼大睡,或交頭接耳,或吃喝東西,或隨意出入、遲到早退??傊瑢W生對于課堂教學活動的參與度教低。過去幾年,隨著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問世,高職院校進入了多媒體教學時代,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授課需要靈活地使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但從教育教學的效果來看,依舊不理想:如部分教師在教學中過度依賴電腦和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一節(jié)課下來一直在講臺上點擊鼠標、敲擊鍵盤,很少寫板書。教師從之前的“照本宣科”,變成了“照課件宣科”;學生從之前毫無選擇地“聽”,變成了毫無選擇地“看”。課堂講授還是僅僅停留在對知識的簡單復制上,“炒出來的菜”依舊是不咸不淡毫無滋味。近幾年,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飛速發(fā)展,學生攜帶手機進課堂成了司空見慣之事,憑借網(wǎng)絡教學、檢索資料這一看似合理的“護身符”,堂而皇之地在課堂上玩手機、打游戲,教師自說自話,學生玩得不亦樂乎。這種狀況使得教學的互動性大大降低,久而久之,“效率低、形式化、走過場”的教師屢見不鮮,“左耳進、右耳出、混學分”的學生大有人在。思政課內(nèi)容“入耳、入眼”非常困難,“入腦、入心”更是無從談起。筆者通過親身教學觀察以及與部分兄弟院校教師進行交流之后發(fā)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較為普遍。
二、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遭遇尷尬處境的原因
“對思政課老師來說,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課講完了,學生還沒睡醒;對學生來說,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覺睡醒了,大道理還沒講完?!边@個廣泛流傳于高職學校的段子,形象地描述了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的現(xiàn)狀。
臺上教師滔滔不絕,臺下學生死氣沉沉。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不能不掩卷深思。目前高職院校思政課合堂上課的現(xiàn)象不在少數(shù),合堂學生人數(shù)在一百人左右(有的院校學生甚至更多)。身處合堂中的學生,人多嘴雜,“羊群現(xiàn)象”嚴重,這使得課堂紀律變得很差,學習效率根本無法保證。學生的我行我素,蠶食了教師的教學熱情;教師的刻板無趣,成就了學生的沉默。到底是“眾口難調”,還是“廚藝不行”? 透過這一現(xiàn)象,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參與度低,教師“一言堂”現(xiàn)象比較嚴重是共性,教師和學生不能有效互動溝通,是目前思政課堂教學的最大障礙。
學生基礎知識匱乏是師生不能有效互動的根源。在知識的傳授環(huán)節(jié)上,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度低,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學生的知識架構還不能與教師相匹配。通常情況下,教師在年齡上要比學生大,在閱歷上要比學生豐富,在基礎知識的儲備上要比學生多,當教師在課堂上圍繞某個知識點進行講授時,學生的接收和領悟需要一個逐漸遞進的過程,很難形成深層次的對話,這就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三、解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困境的幾點建議
1、“任務驅動”的必要性、可行性
高職院校的生源一部分是參加夏季高考的高中畢業(yè)生,一部分是參加春季考試的中專畢業(yè)生,生源層次復雜,水平參差不齊。從總體上來講,這部分學生的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內(nèi)在學習動力普遍匱乏,沒有形成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因此,有必要借助外力來倒逼惰性,促使他們學習,獲取新知識,為參與課堂教學做知識上的準備。在傳統(tǒng)的面對面課堂教學時代,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教學授課之前,一般會拿出部分時間讓學生預習,以期為新知識的學習做好準備,但傳統(tǒng)教材由于受到教學資源的限制,在教材上的相關基礎知識很少,對學生“溫故知新”的作用相當有限?!盎ヂ?lián)網(wǎng)”時代的到來,網(wǎng)絡上有海量的知識,可以隨意搜索和下載。作為“95后”一代,他們思想活躍、朝氣蓬勃,是成長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的一代,網(wǎng)絡已經(jīng)深深地融入了他們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們對網(wǎng)絡的駕馭能力超出我們傳統(tǒng)一代的想象。這為教師憑借任務驅動來剔除知識基礎匱乏短板提供了條件,為提高師生課堂互動效果提供了可能。
2、“任務驅動”的借力方法
首先,“任務”的下達要“投其所好”?!叭蝿铡钡倪x取很關鍵,思政課教師在選取教學素材時,要結合教材,結合學生的特點及愛好,選取一些學生關注的話題和關心的熱點,真正讓話題“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求學生之所求”,并做到根據(jù)學生的需求及時更新,這些熱點可以通過向學生發(fā)放調查問卷的方式獲得?!叭蝿铡钡南逻_,要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并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去完成。下達時,要對“任務”的完成時限、完成目標加以要求,并說明考核方式。
其次,下達的“任務”要量“力”而行,梯度分明。《三國演義》中記載:“猛藥去疴:譬如人染沉疴,當先用糜粥以飲之,和藥以服之;待其腑臟調和,形體漸安,然后用肉食以補之,猛藥以治之:則病根盡去,人得全生也。”下達“任務”同治病救人一樣,要對癥下藥,劑量合適。從目前國內(nèi)受教育者的背景來看,十余年的傳統(tǒng)教育,使得被動學習的思想已在頭腦中根深蒂固;再者,高職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良好的學習習慣尚未建立。因此,“任務”的下達應參照學生的學習能力,不能難度過大,以學生稍加努力就能完成為宜。在下達“任務”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在把握好總體學習目標的基礎上,把每一個學習模塊的內(nèi)容細化為數(shù)量合適的“任務”,通過這些小的“任務”來完成總的學習目標,這種做法,會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就感,從而更大地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huán),從而達到既剔除基礎知識匱乏短板,又培養(yǎng)獨立探索自學能力的目的。
再次,“任務”的完成要靠評價來保駕護航。沒有評價,就沒有壓力,更沒有動力。按勞分配是目前公認的最合理的分配原則,教育領域也不例外。思政課的教學評價應從“任務”的下達開始,下達“任務”時,要將支撐“任務”完成的數(shù)量和質量作為“任務”完成與否的評價標準,并對學生加以說明?!叭蝿铡边M行過程中,評價應側重兩方面的內(nèi)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即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評價,而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xié)作學習能力的評價。評價的尺度要科學合理,就是要做到獎罰分明并嚴格執(zhí)行。獎就要獎得心動,罰就要罰得心痛。對出色完成“任務”的學生,要確立優(yōu)秀等級,對未完成“任務”的,給予不及格等級。評價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心中樹立“付出總有回報”的理念,讓學生樂于接受“任務”,不斷提高完成“任務”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促進思政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
習近平主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網(wǎng)絡一代的高職生與傳統(tǒng)一代相比,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網(wǎng)絡如同空氣、水一樣已經(jīng)融入“95后”高職生的生活,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網(wǎng)絡技術迅猛發(fā)展的今天,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適應網(wǎng)絡時代才能留住學生的“注意力”,以任務驅動為抓手,是實現(xiàn)課程與網(wǎng)絡相結合的有效手段,可以掃除師生交流的障礙,構建師生互動的“立交橋”,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帶著較好的知識基礎走進教室,為師生良性互動提供知識基礎,為激發(fā)高職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主動性提供條件,為思政教育“入眼、入耳、入腦、入心、入行”提供保證。
【參考文獻】
[1] 孔德蘭,周建松.高職院校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設計理念與路徑[J].職教論壇,2017.
[2]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作者簡介】
邱建明(1978—)男,漢族,山東諸城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