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遠東
摘 要: 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自主通過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發(fā)展語言、思維,完成由不會到學會,又由學會到會學的認識過程。新課程標準重新界說的語文教育的二元性(人文性與實踐性),決定了閱讀教學必須促使學生獲得積極的審美和情感體驗。同時,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強化備學和善握學情的形式展現(xiàn)在引導學生正確認知事物的教學過程中。
關(guān)鍵詞: 閱讀教學改革 實踐 情感 審美 備法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難點?!缎W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遍喿x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從這一句話的表述可以清晰地認識到,閱讀是一種手段或途徑,其最終目標是有益于人的發(fā)展。正是由于其目標是著眼于人的發(fā)展,因此,閱讀教學必然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師生交流、互動、共進,但教學主體應(yīng)該是學生。
然而,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情況并非如此。確切地說,是教師把文本的“精髓”直接喂給學生,而不是學生主動汲取“營養(yǎng)”。這一種學習方式,已經(jīng)成為桎梏學生能力、素質(zhì)發(fā)展的枷鎖。由此,新課標特別提出:要轉(zhuǎn)變學習方式,把傳統(tǒng)的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發(fā)現(xiàn)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希望通過自由與探索,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必然使得語文教學主陣地——閱讀教學必須變“由教定學”為“由學定教”。這一轉(zhuǎn)變要求改變閱讀教學長期以來,以教師的“教”為線索安排教學的傳統(tǒng)做法,使語文教學過程成為以學生的“學”為主線,指導學生學習方法,通過聽、說、讀、寫等實踐活動發(fā)展其語言、思維,讓學生完成由不會到學會又由學會到會學的認識過程。同時,教師以良好的教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要實現(xiàn)閱讀教學變“由教定學”為“由學定教”,筆者認為,要立足于以下幾點。
一、鼓勵學生進行語文實踐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途徑是語文實踐。這是對語文的實踐性的極大肯定。既然語文具有實踐性的特點,就應(yīng)該在實踐中學習。語文實踐的基本方式是聽、說、讀、寫,因此,在閱讀教學中要緊扣教材,多讀、多說、多聽、多寫。
1.讀是閱讀教學的根本。
讀在閱讀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1)讀是閱讀教學的伊始。
劉勰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币坝^文”首先要“披文”,而“披文”之始在于口誦心讀。讀作為教學的伊始,其作用在于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內(nèi)容,讓學生在感知的朦朧中產(chǎn)生、提出問題,為以后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奠定基礎(chǔ)。偉大的文豪高爾基曾說:“第一次讀書,我好像認識了一個新朋友;第二次讀書的時候,我好像見到了老朋友;第三次讀書的時候,我好像和親密的朋友在用心交流?!庇纱丝梢妼τ谡Z文課本上的文章,學生不讀,或只讀一遍并不能參透其中之義,多讀方能有更多領(lǐng)悟,這其實是在強調(diào)“讀”的方式與意義。
(2)讀是閱讀教學的“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說文章的思想是“一塊寶玉”的話,那么讀便是“他山之石”。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要全面透徹地理解課文,明白課文所寫的深刻哲理、體會文中人物的真實感受,是非多讀而不能解決的。葉圣陶先生曾說:“只要動手去采,隨時會發(fā)現(xiàn)晶瑩的寶石。”是不是可以說:“學生只要動口去讀,隨時會發(fā)現(xiàn)文中晶瑩的寶石?!闭恰熬К摰膶毷惫膭顚W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積極地發(fā)現(xiàn)構(gòu)建意義,甚至是創(chuàng)造意義。因此,只有在課堂中多讀,學生才可以真正領(lǐng)悟到文章的意義。
(3)讀是“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鳴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
一切事物都是內(nèi)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學生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表現(xiàn)于各種形式的讀,這如同火山的爆發(fā)蘊藏著無窮熱量于巖漿。承載著情感性的讀是高層次的,是要在理解文章意境、把握文章主旨上進行的。這時的讀,學生已經(jīng)把無聲的文章變?yōu)橛新暤恼Z言,入于眼,出于口,聞于耳,記于心,使文中的人、物、情、景躍于紙面。反復吟誦、品味,會讓更多的人體會到語言藝術(shù)的魅力。這時的讀,可以有多種形式,或“高聲朗誦領(lǐng)略其雄偉”或“密詠恬吟探其深遠之韻”①。既可以自由讀,小組讀,又可以齊讀,分角色讀等??傊?,這一層次的讀,學生已經(jīng)做到“自然出于口,廣遠不忘”②。
2.說是多邊對話交流的融合。
如果把讀作為完成閱讀教學任務(wù)的唯一途徑,就容易使閱讀教學陷入呆讀死記的泥潭?,F(xiàn)代教育理論與傳統(tǒng)教育理論的重大區(qū)別之一在于其肯定人(學生)的主體性,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讀”這一認知過程中,不是單純的接受,而是必然伴隨著其情感活動、意志活動等主觀反映。每一個學生都有生活經(jīng)驗和個性特點,因此,就算同一篇文章,或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學生眼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1)“生”—“本”之間的說。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遍喿x教學中的“說”,就是讓學生把在“讀”的過程中的獨特感受、獨特體驗說出來。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包辦替代,強加學生以感受、體會,而要鼓勵學生把自己在閱讀實踐中感受到的、思考到的及在積極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體驗到的表達出來。學生對這感受、體驗和理解的“訴說”,教師要極其珍視與尊重。因為這是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能力發(fā)展的基礎(chǔ),也是區(qū)別于傳統(tǒng)教學觀念與教學行為的革命性標志。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為了應(yīng)付各種考試,忽略學生的個性化的感受和評價,它只允許學生接受劃一的、“客觀”的答案。
(2)“生”—“生”之間的說。
單單有學生與文本的交流的語文閱讀教學是不完整的,它還需要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說”——討論,這是學生各自不同的獨特理解、不同的觀點碰撞的表現(xiàn)形式?!袄碓睫q越明”,去偽存真的爭辯會使學生對人物的形象更清晰,內(nèi)容的理解更深刻,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討論,可以重新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
另外,學生之間的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分享與合作?!肮哟蠹页圆畔闾稹薄.攲W生的見解得到別人的肯定時,那他自己就吃到比別人更加“香甜的果子”——一種精神上的鼓勵。這種鼓勵會促使學生更加認真、主動、積極地尋找更香甜的“果子”。因為在他的“心靈深處,已經(jīng)感到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個別學生的激情,在課堂上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整個集體的學習風貌。一個人,帶動一片人;一個點,影響整個面。
(3)“師”—“本”之間的說。
“師”與“本”之說,是教學的必然?!皫煛迸c“本”的說,主要強調(diào)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理清脈絡(luò),正確把握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與思想感情,與作者的感情溝通交流。文本是作者感情的載體,也是課堂教學的載體。只有當教師深入鉆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了課文情感的主旋律才能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進而在課堂上撥動學生的心弦,產(chǎn)生“三鳴”。如果教師不踏踏實實地備課,準確把握教材內(nèi)容,那么課堂教學將會是浮云出岫,天馬行空。如果不準確把握文章主旨和思想內(nèi)容,那么課堂教學將迷失方向,不知所“宗”。
(4)“師”—“生”之間的說。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說(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媒體進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其第一法則是民主與平等。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真正的對話是在民主與平等的前提下,師生雙方精神敞開后的互動交流。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學道有先后”,不存在施恩者與受恩者的關(guān)系,不存在尊卑關(guān)系;從情的角度而言,教師與學生一樣,都是一個獨立個體,擁有自由意志,擁有豐富敏感的內(nèi)心世界,擁有舒展生命、表達自己的空間。教師以飽滿的熱情,濃濃的愛意,真誠的微笑,和藹可親地與學生民主地、平等地對話。師生之間的交流更多的是商量與切磋,補充與討論,傾聽與溝通,尊重與信任,平等與合作,教學對話才能在心靈的層面上進行。在師生對話這一動態(tài)生成過程,教師作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即應(yīng)保持必要的權(quán)威地位——話題的提供者,對話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shè)者,對話教學的主持人,學生表達獨特見解的諦聽者與欣賞者。而不是以絕對真理的擁有者自居,單向傳遞獨白式教學,扼殺學生不斷提出“為什么”的猜想沖動,磨滅學生與生俱來的探究世界的好奇心。只要打破“一言堂”的局面,學生挑戰(zhàn)書本,挑戰(zhàn)教師,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個性就能得以扶植和張揚;建設(shè)性、創(chuàng)造性的“沖突”才能得以認可與欣賞。最終學生才能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這種對話場景中,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交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精神相遇的愉悅,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幸福,感受到獨特存在的價值。這樣語文教學才能在師生平等對話中始終創(chuàng)造著一種無法預約的精彩。
(5)說是一種融合。
“生”與“本”之說,“生”與“生”之說,“師”與“本”之說,“師”與“生”之說都是一種對話。這種雙向的、互動的對話與交流,正是閱讀成就思維碰撞和心靈交匯的動態(tài)過程,更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因此,“說”使閱讀教學完成了其基本任務(wù)之一。
3.聽、寫的訓練。
閱讀課的教學,時刻伴隨著聽的訓練,要時刻引導學生細心聆聽每一個人的發(fā)言。
寫是閱讀教學的延伸,要讓學生把自我感受深刻的東西或三言兩語,或四五行字及時地進行簡單記錄,作為原始資料收集,作為語言的積累,做到今日“厚積”,他日“薄發(fā)”。
二、促使學生獲得審美和情感體驗
一直以來,部分閱讀教學存在這樣的傾向——重認知輕情感,重理性輕感性,重分析輕綜合。這種傾向,反映了以學科知識為本位而不是以人的發(fā)展為本位的課程觀。此次的新課標實際上是為了糾正這一長期的偏差,在閱讀目標上更注重感受性、體驗性。
注重情感,是新課標關(guān)于閱讀的基本要求。這是遵循了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表現(xiàn)。語文基于其人文性,大多數(shù)文章都包含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學生沒有受到感情的熏陶、感染,就不可能對文章所寫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jié)、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會對表現(xiàn)這些內(nèi)容的文字留下一點淺顯的痕跡。這樣的閱讀教學,是沒有活力可言的。
世界是多彩的,人的感情是豐富的。人們多姿的生活是文學作品的來源。因此,情感性便如影隨形般伴著作品而來,而且情感性越強的文章,越能深刻動人。情感性這一特點,決定了閱讀教學必須努力做到:
1.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1)發(fā)掘作品蘊藏的豐富情感,以情動人。
既然每一篇文章都是“緣情”的產(chǎn)物,那么其內(nèi)容的構(gòu)成就肯定包含感情的成分?;谶@一點,在閱讀教學中要把握情的因素,撥動情的旋律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例如:《中彩那天》,這篇課文通過語言、神態(tài)、動作,刻畫了父親在中獎后猶豫、矛盾的心理。在教學中,讓學生設(shè)身處地地想一下:“如果是你,你有怎樣的想法?”學生很活躍,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有的說:“占為己有,反正沒有人知道?!庇械恼f:“這樣做不太好。”還有的說:“這樣做是不對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學生熱烈發(fā)言,從情感上拉近了文中主人公的心理距離,為學習下文奠定了很好的感情基調(diào)。學習課文時,學生很快就體會到文章的主旨:是父親那高尚的利他思想戰(zhàn)勝了利己的私欲,精神的富有戰(zhàn)勝了物質(zhì)的短暫貧乏,從而給我們帶來了無比的歡樂的道理。這篇文章,就是通過藝術(shù)形象中的“情”字入手,作為教學切入點,解決教學難點。又如:《一束鮮花》,文章通過小男孩買花祭亡母的行為與“我”為赴約旅游而愿意回家與母親相聚的做法進行對比,贊揚小男孩對母親的熱愛。同時,小男孩的做法觸動了“我”的心靈,并使“我”有所發(fā)現(xiàn),決定也要親自為母親送上一束鮮花。文章的主旨在于教育讀者要尊敬和熱愛自己的母親,但是全文卻沒有出現(xiàn)對這一主旨的直接流露。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要領(lǐng)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在教學中僅僅用了幾個簡單的問題,便使學生有所感悟?!澳銈儛勰銈兊哪赣H嗎?你是怎樣表達這份愛意的?”“課文中的人物也有表現(xiàn)他們對其母親的熱愛的行為嗎?”話音未落,有些已經(jīng)預習過的學生便脫口而出:“文中的‘我開始沒有,到了后來就有了,還是一個小孩令他改變的。”這樣學生很快就弄清文章的脈絡(luò)??偠灾陂喿x教學中要先讓學生認同作品中的情感。學生一旦與文本有了共同的情感基礎(chǔ),其情感便很容易被文章感情激發(fā)。正如梁啟超所說:“用情感來激發(fā)人,好像磁力吸鐵一般,有多大的分量的磁,便有多大分量的鐵,絲毫容不得躲閃,所以情感這樣東西,可以說是一種催眠術(shù),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雹蹖W生情感的投入,能有效促進其認知活動的進行。這樣文章的重難點,閱讀教學的其他困難都會在這非智力因素的積極影響下克服。
(2)教師的情感感染學生的情感。
情感,是有“傳染”性的。教師要善于以情動學生。馬克思曾說:“……如果你想感化別人,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苯處熞苿雍凸奈鑼W生,首先在課堂上就要有激情。具體來說,就是在課堂講課中要言之有情,運之有情。言之有情,是指教師的范讀或語言是生動的,活潑的,富有感召力的,或激情昂揚,或柔和親切,或優(yōu)美抒情,總之要抑揚頓挫,緊緊抓住學生的心。運之有情,是說在教學中,教師的每一個表情姿態(tài)、語聲表情、面部表情都是恰當表達作者情感的。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效地激起學生的情感,并使之與作者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另外,教師還要綜合運用一些手段,多鼓勵、表揚學生,使其獲得學習的成功感,從而將激情貫穿在整個閱讀教學之中。
2.發(fā)揮想象,使學生獲得審美情感。
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文質(zhì)兼美的作品,是一件幾經(jīng)雕琢的藝術(shù)品。這樣的美文,毫無疑問是具有審美價值的。如果語文閱讀教學不引導學生欣賞作品中的形象美,那么不僅使閱讀教學失去光彩而暗淡晦澀,更使文學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zhì)如巨石一般沉入大海。同時,新課標明確指出:要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因此,閱讀教學必須根據(jù)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段要求進行審美鑒賞。
課堂中的審美鑒賞始于形象的感受,形象并不是直接展現(xiàn)的。因此,學生必須在多讀的基礎(chǔ)上將文字轉(zhuǎn)化為在想象中可以感受的形象。由此可見,啟發(fā)想象,感受教材的形象美是審美的關(guān)鍵。所以,課上教師要盡最大可能做到教學的直觀,用圖畫、實物模型、錄像、音樂等手段啟發(fā)學生想象。例如:在教學《五彩池》這篇課文時,先讓學生讀讀課文,看看插圖,配上音樂,閉上眼睛,放飛想象;然后讓學生把想象中的五彩池畫下來,而于此時才播放錄像,讓學生對比想象中的五彩遲與現(xiàn)實中的五彩池有什么不同;最后讓學生說說五彩池美在哪里,勾畫出文中最能表現(xiàn)它的美的文字,仔細咀嚼,細心品味、感受形象的美。另外,啟發(fā)學生對形象的想象,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三、強化教師的“兩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作為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更是閱讀的對話者之一,其思想深度、文化水平、人生經(jīng)驗、文化水平、審美水平都要高于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負有“傳道授業(yè)”之責,但要真正發(fā)揮向?qū)ё饔?,教師必須做到強化“兩手”——強化備學,善握學情。
1.強化備學。
這里指的是加強備學生和備學法,因為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地位。備學生要求心里有全體學生,尤其心懷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還要熟悉不同層次學生的個體差異。對學生學習的動機、興趣、基礎(chǔ)、智力、能力、思想品德、生活環(huán)境、生活經(jīng)驗等方面要有全盤了解。備學法是指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并且以學法為依據(jù)設(shè)計和調(diào)整教法。學生只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找出自己發(fā)展的途徑,才會樂在閱讀中。因此,教師要“蹲下身來看學生”,用學生的眼光審視閱讀內(nèi)容,做到因文而異,想學生之所想,疑學生之所疑。
2.善握學情。
課堂閱讀教學要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主陣地,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每一個教師的教學設(shè)計只能是“大體則有,定體則無,隨學而改,因?qū)W而變”,千萬不能一成不變地搬到課堂上,而是上課時根據(jù)學情對備課中的教學設(shè)計及時做出調(diào)整。因為無論教師有再細致周密的教學設(shè)計,都不能完全替代學生的思維過程。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很難完全與教師備課時設(shè)想的理論軌跡相吻合。教師的責任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當學生在閱讀中提出問題時,教師應(yīng)及時對“教”做出調(diào)整:或提示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解決;或?qū)﹄y點問題給予旁敲側(cè)擊;或引導學生對重點問題自求自解;或指導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進行討論,讓其各抒己見——并以此為教學的切入點,順勢解決教學的重難點。只有全面把握學情,胸有成竹,由學定教,教服務(wù)于學,“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總之,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真正有效地實踐新課標的要求,必須以人為本改革課堂教學,樹立學生主體教學觀,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寬松、良好的教學氛圍,民主、平等地交流,使學生處于具有積極參與的狀態(tài)。同時,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多讀、多說、多聽、多寫,全身心參與教學實踐,從而學會學習,自主讀書,具備參與學習的能力,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
注釋:
①曾國藩.曾國藩全集家書[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6.
②張志公.傳統(tǒng)語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③梁啟超.中國美學資料選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參考文獻:
[1]秦訓剛,晏渝生.全日制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大出版社,2003.
[2]庹先德.變“由教定學”為“由學定教”[J].小學青年教師,2003(9).
[3]方智范,徐國英,朱長華,羅昆霞.閱讀課程目標及實施建議[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