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富祥 謝穎麗
改革開放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改革開放偉大進程中,黨領導人民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給社會主義中國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和希望,創(chuàng)造了社會主義中國發(fā)展史上最為輝煌的成就,讓一個東方文明古國從容而堅定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
40年來,甘肅教育事業(y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學校面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0年來,教育為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為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以及脫貧攻堅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40年來,“兩基”的全面實現(xiàn),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民族教育跨躍式發(fā)展,高等教育提質升級……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改革開放,離不開黨的領導。在改革開放40周年來臨之臨,我們特開辟專欄,全方位展現(xiàn)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教育事業(yè)取得的偉大成就。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绷x務教育是整個教育事業(yè)的基石,改革開放40年來,我省義務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從改革開放初期,全省學校努力實現(xiàn)“一無兩有”到危房改造,從“普九”到“兩基”全面實現(xiàn),從一盒粉筆一塊黑板到多媒體電子白板以及教育信息化,從“兩免一補”到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在廣大農村地區(qū),最漂亮、最好的建筑在學校,學校往往成為當?shù)刈蠲赖囊坏里L景。如今,全省上下大力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使得越來越多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真正實現(xiàn)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目標。
一無兩有:改善學校辦學條件,讓學生有學上
改革開放初期,全省學校教育教學設施非常差,甚至連基本的教室都無法保證。在廣大農村地區(qū),學?;旧鲜峭僚鞣浚行┑胤竭€是窯洞,所謂的課桌凳幾乎都是土坯壘起來的土臺子,大多數(shù)校舍年久失修,一到下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據(jù)記載,當時慶陽共有900多孔舊窯洞用作學校的教室,這些窯洞里不僅光線微弱、陰暗潮濕,還隨時有著塌方的危險。當時流傳的“黑屋子,土臺子,坐著一群泥孩子”的順口溜就是那時學?,F(xiàn)狀的真實寫照。而對于那些上學的孩子來說,學習條件也是非常差,課本不足,有些人連基本的鉛筆、作業(yè)本等學習用具都買不起。
據(jù)甘肅教育年鑒記載,榆中縣中何堡小學在改革開放前是一座破廟改建的,只有兩間教室,一間教師宿舍兼辦公室。改革開放后,國家補助了200元,社隊支援投工200多個,學校自籌資金2214元,新建教室6間,翻修教室6間,土房改瓦房6間,共360平方米。新建會議室、辦公室4間,并修建了圍墻、廁所。
這是當時農村地區(qū)學校的一個縮影。
1980年以后,學校建設成了當務之急,全省各地掀起了修學校、建學校的熱潮。各地根據(jù)國家補助一點、群眾負擔一點、學校勤工儉學解決一點的原則,進行危房改造和校舍新建擴建工作。
隨后幾年來,全省教育經費投入也逐年增長,從1979年到1983年,5年間全省教育事業(yè)費累計達8.28億元,相當于過去34年總數(shù)的36%。全省小學生人均占有校舍面積由1979年的1.9平方米上升為2.5平方米,校舍面積的增加,使校舍緊張的狀況有了好轉。
隨著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各類項目的實施,為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加快了改善辦學條件、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撐起了全省教育的一片藍天。
1983年,全省共有小學25,429所,在校學生264.7萬人。全省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共有小學2434所,學齡入學率64.3%。到1984年,全省有23個縣(市、區(qū))基本普及了小學教育,約占全省總縣數(shù)的四分之一。
1986年,我國義務教育法正式實施。這給我省義務教育注入了強大的動力。隨后幾年間,學校數(shù)量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升。
改革開放初期,中小學教師非常缺乏,民辦教師和代課教師撐起了廣大農村學校教育的半邊天。1986年,甘肅省教育廳制訂《甘肅省中等師范學校和全日制中小學教師編制暫行規(guī)定》,指出本著“保證需要,緊縮編制”的精神,配備教學和管理人員,并結合學校承擔的任務和人員實際情況,確定學校編制。城鎮(zhèn)小學每班學生數(shù)40~50人,平均教職工數(shù)2.2人,其中教師1.7人;農村小學每班30~35人,平均教職工1.5~1.7人,其中教師1.4~1.5人。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全省教育信息化較為落后。1987~1989年,甘肅省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以建設衛(wèi)星電視教育系統(tǒng)為主,3年建成衛(wèi)星地面接收站87個,教學放像點1088個,基本實現(xiàn)縣縣有站、三分之二以上的鄉(xiāng)有教學放像點的目標,初步形成甘肅省衛(wèi)星電視教育網絡。
進入新世紀以來,甘肅義務教育學校面貌的變化可以用日新月異來形容。隨著教育投資力度的加大,學校基礎建設得到極大改善。到2004年,全省84.90%的小學實現(xiàn)校園“六配套”,41.06%的小學實現(xiàn)了辦學條件標準化。
2005年,國家對西部省份試行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政策,甘肅省150萬貧困家庭學生享受“兩免一補”政策資助,改變了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上學難、上學貴”的局面。
從2008年開始,隨著全省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除學雜費開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經費由國家完全投入。
黨的十八大以來,甘肅省義務教育駛入快車道。教育經費逐年增長,師資力量進一步加強,教育教學質穩(wěn)步提升。
2013年,全省共有小學9640所,初中1561所,在校生分別為186.73萬人、103.59萬人,全省小學和初中適齡兒童凈入學率分別達到99.78 %、99.04%,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85%。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辦學規(guī)模不斷擴大,小學、普通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分別達到7.2平方米、8.99平方米。通過“國培計劃”等項目和上海華信公益基金會等愛心基金會資助,全年共培訓中小學教師8.78萬人。
與此同時,教育信息化建設突飛猛進。2017年投入3.27億元加快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中小學“班班通”比例達到87.26%,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達到85.73%,初中達到99.33%。信息化優(yōu)質資源共享覆蓋面不斷擴大,甘肅省基礎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注冊用戶達到280萬名,教師“人人通”比例95.02%,中小學生“人人通”比例70.77%。還大力實施“省級同享大城市優(yōu)質教育資源信息化”示范項目,“同步課堂”“異地同堂”讓貧困地區(qū)學生享受到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
就教育經費而言,2017年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下達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保障資金35.53億元,實現(xiàn)“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yǎng)改善計劃覆蓋86個縣(市、區(qū))1.16萬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168.76萬名學生。對藏區(qū)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寄宿生發(fā)放生活費補助,對甘南州等12個高寒陰濕地區(qū)按其他地區(qū)的兩倍標準撥付取暖費,切實提升了藏區(qū)義務教育保障水平。
“兩基”全面實現(xiàn):讓全省義務教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
“兩基”是我省義務教育的一件大事。從1986年起,甘肅省大力開展“普九”工作。從1994年到2003年,全省58個縣市區(qū)“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72.94%。2004年國家啟動西部地區(qū)“兩基”攻堅計劃,當時全省有28個縣還未實現(xiàn)“兩基”。2010年底,甘肅全省86個縣市區(qū)“兩基”工作全部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并經教育部審定公布,“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100%。2011年11月5日,甘肅省“兩基”工作正式通過國家驗收。
“兩基”目標的實現(xiàn)標志著甘肅教育事業(yè)取得了重大歷史性進步,成為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兩基”之路是甘肅義務教育走過的一條非常艱難但又具有歷史意義的奠基之路
在實施“兩基”的二十年多年間,甘肅省加大教育投入,認真實施教育工程,加快發(fā)展民族教育,合理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著力促進教育公平,持續(xù)開展掃盲教育,走出了一條具有甘肅特色的“兩基”之路,為甘肅經濟社會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兩基”實施之初,甘肅經濟基礎薄弱,貧困面大,全省86個縣市區(qū)中,國家級扶貧開發(fā)工作重點縣就有43個,省級扶貧工作重點縣12個。在教育發(fā)展上更是集中了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西部地區(qū)、高原干旱地區(qū)、民族地區(qū)的所有特點和困難。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農村地區(qū),窯洞學校、馬背學校還比較多,全省小學、中學生均校舍建筑面積僅有2.60和2.51平方米。
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農村,硬仗在貧困地區(qū)、民族地區(qū)。到1985年,全省85%的縣沒有解決中小學“一無兩有”。 據(jù)記載,在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一個叫尕爾娘的村莊,1987年1月才辦起了一所牧讀小學,一年當中大部分時間放假,只有冬季才開學。學??偣灿?7名學生,3名教師。
隨著“兩基”的實施,國家對教育的投入不斷增加,到1990年,全省用于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的總投資達9.01億元,共新建校舍236.67萬平方米,維修改造危房446.39萬平方米。到2003年底,全省有58個縣市區(qū)“兩基”工作通過了省政府評估驗收,“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72.94%。
2004年,全省“兩基”攻堅正式啟動,“兩基”攻堅給農村貧困地區(qū)教育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甘南草原深處,在隴東黃土塬上,在河西走廊,在干旱的定西……一幢幢新校舍拔地而起,一套套衛(wèi)星接收設備運進校園,孩子們的朗朗書聲在山溝里飄蕩。
在“兩基”攻堅后期,甘肅實行“一縣一策”,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全力推進民族地區(qū)“兩基”工作。在甘肅隴東地區(qū),在實現(xiàn)“兩基”的過程中,以前的破舊小學被一幢幢嶄新的磚瓦房、教學樓取代,辦學條件和學校面貌發(fā)生了空前變化,最漂亮的建筑在學校,最幽雅的環(huán)境在學校已成為現(xiàn)實。
控輟保學是“兩基”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臨夏回族自治州作為民族地區(qū)學生輟學率高、女童入學率低等,控輟保學任務十分繁重。
以康樂縣為例,為了實現(xiàn)“一個都不能少”的目標,康樂縣委、縣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控輟保學措施。確定每學期開學的第二周為失輟學生勸返周,采取“一對一、人盯人”的辦法,對失輟學的少年兒童進行集中勸返。通過定期家訪,制定詳細的幫扶計劃,有針對性地予以解決,對所有的失輟學生統(tǒng)一進行編號,由鄉(xiāng)鎮(zhèn)和學區(qū)(校)負責,實行一對一銷號制度,勸返一個,銷號一個,直至全部返校。通過實行集中“勸返制度、失輟學生勸返銷號制度、幫扶控輟”等十項控輟措施。經過十年的艱苦努力,康樂縣的控輟保學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小學入學率由2002年的97.2%提高到100%,初中由83%提高到98.04%,小學輟學率由2002年的3.2%降到0.16%,初中由2.8%降到0.87%。
與此同時,在“兩基”過程中,甘南、臨夏、張家川等民族地區(qū)還通過加強寺廟管理、聘請有威望的宗教界人士擔任中小學名譽校長、動員社會各界入戶勸返失學少年兒童返校等措施,防止適齡少年兒童棄學入寺念經,控輟保學工作成效顯著。
2010年10月,碌曲、瑪曲、東鄉(xiāng)和積石山縣完成“兩基”目標。至此,甘肅86個縣(市區(qū))完成了“兩基”任務,“兩基”人口覆蓋率達到了100%,成為甘肅教育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學生有了學上,如何提升教育教學質量,讓學生留得住、學得好成為“兩基”實現(xiàn)后的工作重點。提高教育質量,教師是關鍵。全省不斷創(chuàng)新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并通過“國培計劃”等多種方式提高中小學教師素質。
2004年以來,甘肅省實施了教育部“農村學校教育碩士師資培養(yǎng)計劃”,共錄取農村教育碩士500多名,有效地為農村學校補充了高水平師資。2006年教育部啟動實施了“特崗計劃”,到2011年,該計劃為農村中小學補充合格師資1.4萬多名。
在補充師資的同時,我省通過各種途徑,大力提升教師素質。2010年開始實施的“國培計劃”為14個市州86個縣市區(qū)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骨干教師提供培訓,當年全省共有2.3萬余名教師接受了培訓,培訓學科覆蓋中小學所有學科,并加強了音樂、美術、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薄弱學科教師的培訓。
隨著教師補充計劃和培訓計劃的實施,全省小學、初中教職工數(shù)量和質量穩(wěn)步提升。2010年我省小學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9%,比2005年提高2.19個百分點;初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7.53%,比2005年提高了5.05個百分點。
以前,由于農村地區(qū)相對偏僻、落后,交通不便,信息不發(fā)達,教學資源不豐富,現(xiàn)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為農村地區(qū)的學生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農村現(xiàn)代遠程教育工程的大力實施,農村地區(qū)學生不出校門就能享受到與城市學生一樣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實現(xiàn)了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教學方式的巨大變革,縮小了地區(qū)、城鄉(xiāng)和校際之間的差距。
20多年的“兩基”實踐,使甘肅各族人民充分見證了教育為全省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真正享受到了教育發(fā)展的豐碩成果。
全面改薄:夯實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的基礎
為了統(tǒng)籌城鄉(xiāng)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全面改善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從2014年開始,在國家的部署下,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面改薄”的號角在全省貧困地區(qū)正式吹響。
教育是保民生和促進社會公平的基礎和根本。甘肅作為西部經濟社會發(fā)展相對落后省份,農村邊遠地區(qū)、民族地區(qū)特別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qū)經濟社會發(fā)展滯后,這些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普遍面臨著教學條件較差,寄宿制學校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不足,村小和教學點運轉比較困難,輟學率相對較高等問題。
全面改薄實施以來,甘肅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改薄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大力改善辦學條件,按照“?;?、補短板、兜底線,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實行“掛圖作戰(zhàn)、臺賬管理”,消除了“大通鋪”現(xiàn)象,做到了“一人一桌一椅”,實現(xiàn)了“班班通”全覆蓋,縮小了城鄉(xiāng)、校際間教育差距,促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從2014年起,甘肅省周密部署全省“全面改薄”工作,全面摸底排查、編制規(guī)劃和實施方案,全省88個縣市區(qū)(包括蘭州新區(qū))的11205所義務教育學校分別納入中央和省級 “全面改薄”資金支持范圍,其中初中893所、小學7863所、教學點1821所。五年規(guī)劃總投入214.16億元。
從最薄弱的地區(qū)、最薄弱的學校、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入手,全省按照“一校一本一圖”的要求,分析確定每所學校辦學條件缺口,按照“缺什么補什么”、 “一校一策”的原則,兩三年間全省貧困地區(qū)學校一個接一個地舊貌換新顏。原來的破舊危房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新樓房、新校舍,廁所修好了,圍墻補齊了,操場硬化了,校園變得越來越漂亮了。
以往,貧困地區(qū)學校普遍存在教學儀器、生活設備短缺的問題,有些學校使用簡陋的旱廁,有些學校的學生喝不上熱水,有些寄宿制學校里學生還睡著“大通鋪”。
現(xiàn)在,貧困地區(qū)義務教育學校宿舍取暖設施、食堂設備、飲水設備等各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改善,喝熱水、洗熱水澡都不是問題了。學校里最為緊缺的音、美、體、實驗等教學儀器設備器材如今都成為了“標配”;食堂設備齊全了,桌椅板凳升級換代了,“1人1床1桌1凳”的目標實現(xiàn)了,取暖、澡堂等生活設施也添置的添置,新建的新建。生活設施的改善讓每一個寄宿生、留守兒童都享受到了家的溫暖。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項目實施成效顯著,我省義務教育學校的辦學條件已經得到了極大改善。據(jù)統(tǒng)計,2014~2016年三年累計落實各級“全面改薄”資金145.8億元,占五年規(guī)劃總投入的68.1%,超額完成資金投入年度規(guī)劃目標。校舍建設完工率和設備采購率均完成“2016年底達到五年規(guī)劃任務50%”的目標。已實施項目惠及1.13萬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253萬名學生,分別占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數(shù)、學生數(shù)的84%和93%。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加快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擴大信息化優(yōu)質資源共享,為義務教育學校配備“班班通”設備5萬余套,全省中小學互聯(lián)網接入率達到86.85%。
全面改薄項目的實施推進了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整體提升了我省義務教育發(fā)展水平。全面改薄是一個基礎性工程,它滿足基本教學需要和基本生活需要,為所有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公平的起點,進一步縮小了全省區(qū)域、城鄉(xiāng)教育差距,保證了縣域內城鄉(xiāng)義務教育實現(xiàn)基本均衡。
2017年9月30日,國務院教育督導辦宣布甘肅省當年申報的14個縣區(qū)均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義務教育發(fā)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標準。至此,我省已有58個縣區(qū)實現(xiàn)了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fā)展目標,占全省縣市區(qū)總數(shù)的66.6%,這是我省基礎教育改革發(fā)展取得的重大突破。
在此基礎上,2017年,省政府出臺《關于統(tǒng)籌推進縣域內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fā)展的實施意見》,推動消除義務教育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壁壘。啟動實施消除大班額專項規(guī)劃,擴容增量向城市傾斜,加強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促進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供給,統(tǒng)籌推進縣域內城鄉(xiāng)義務教育一體化發(fā)展。推廣“學區(qū)走教”,辦好必要的教學點和農村小規(guī)模學校,加大控輟保學力度,提升義務教育鞏固水平。
40年來,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全省教育工作者萬眾一心,奮力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使得義務教育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讓廣大隴原學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為每一個學子種下了個人夢。同時,義務教育的發(fā)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打下了堅實基礎。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