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冀魯豫火神節(jié)之淵源考

2018-10-26 01:01:02趙洪娟
民俗研究 2018年6期
關鍵詞:粟特冀魯豫火神

趙洪娟

每年正月初七,山東臨沂、菏澤、濟寧、棗莊一帶,及與之毗鄰的徐州豐縣、沛縣一隅都要舉行祭拜火神與恭送“火神把子”的火神節(jié),以祈求新的一年風調(diào)雨順、平安富足,火神被當?shù)卮迕穹Q為火德星君。在山東泰安,正月初四這日,民間還流行著“迎灶神,送火神,全家一起吃折羅”的習俗,正月初四送火神主要因為初四為羊日,羊為火神的象征。在河北,石家莊井阱縣每年正月二十五為火神過廟之期,此日鄉(xiāng)民需將火神把子送往火神廟,祈拜一年安康幸福。邢臺的農(nóng)歷十月十八為傳統(tǒng)的火神廟會,此日需向火神祭獻三牲,同時將火神把子請至火神廟中。每年正月廊坊的勝芳花會之時,則需將火神爺從火神廟中請出,為其舉行隆重的游神儀式,而六月二十三日則為火神慶賀圣誕。河北南部的邢臺、井阱、霸州、邯鄲等地亦保有火神廟及相當規(guī)模的火神節(jié)。而在河南,火神祭祀和火神節(jié)儀式范圍更廣、規(guī)模更大。在焦作、濟源等地的火神節(jié)慶中最重要的儀式是“火神領羊”,據(jù)說羊為火神坐騎。河南正月里的火神節(jié)最為隆重的當屬安陽滑縣,滑縣內(nèi)的火神廟隨處可見,其中滑縣的柳圈村亦被認為是“火神圣會鼻祖之鄉(xiāng)”。

上述冀魯豫等地火神信仰習俗在宋代之后才出現(xiàn),火神形象均為紅臉、三眼、多臂、手持法器;祭祀時間為正月或六月,個別地方稍有差異;羊多為節(jié)慶之時必備之物。此外,祭拜意義大致相同,多為向火神祈求風調(diào)雨順、平安富足。除上述地域外,在甘肅、山西、陜西、安徽、江蘇等地,亦有此種形象與功能的火神及火神祭祀節(jié)慶,本文僅以地域集中且最具典型性的冀魯豫等地的火神節(jié)為研究對象。因火神節(jié)的慶賀活動具有地域性,局限于某些省份的特定區(qū)域,并非如春節(jié)、端午一般被民眾普遍慶賀,又因火神信仰對當?shù)孛癖娚罹哂猩羁痰挠绊懞鸵饬x,故其起源與流布情況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一、歷史文獻及小說中火神記載考證

(一)上古之火神

火神是中國民間信仰中的神祇之一,提及火神,一般多奉祝融、回祿、閼伯為漢族民間信仰之火神。至于火神崇拜源起,至今仍有分歧,爭論頗多。

首先有火神祝融說。據(jù)《左傳》記載:“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注]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188-1189頁。祝融代表夏天,為南方之神。《史記》有記“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注](漢)司馬遷:《史記》卷四十,中華書局,1963年,第1689頁。,可知黎是高辛氏火正,被命為祝融,而黎死后,吳回又被命為祝融。史料又記鄭國發(fā)生火災,子產(chǎn)令人“禳火于玄冥、回祿,祈於四鄘”[注]李夢生:《左傳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87頁。,意為回祿為火神。杜預注曰“玄冥,水神。回祿,火神”[注](明)王道焜:《左傳杜林合注》卷三十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71冊,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34頁。。而《能改齋漫錄》則記:“回祿者,回、陸也,舉二人而言耳。陸、祿音相近。帝嚳既誅重黎,而以吳回、陸終為后,復居火正,而為祝融。則前古以回祿配祝融而為火神,可以無疑矣?!盵注](宋)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2頁。據(jù)劉宗迪考證火神名為“吳回”“回祿”,則因火、燬、回古音通,“吳回”“回祿”實與“火”同音,為一音之轉(zhuǎn)文,故古人以吳回為火正,以回祿為火神。而火神之所以成為楚人的祖宗,則不過是因為楚國相對于中原處于南方,在五行系統(tǒng)中南方屬火,因此,戰(zhàn)國時期的學者在編造古史譜系時就把同屬火神的重黎、祝融、吳回安排給楚國當祖先了。[注]劉宗迪:《丁山的神話研究》,丁山:《古代神話與民族》,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589頁。由此可知,在上古時期黎、吳回、回祿均為祝融,祝融為官名,為光明之意,時人多將其奉為火神,由此演化成“火神祝融”一說。童書葉亦認為“蓋祝融為火神,亦即日神也”[注]童書業(yè):《春秋左傳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9頁。。

又有閼伯火神說。據(jù)《漢書》載:“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古之火正,謂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注](漢)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第1325頁。此外亦有“玄冥為水官,閼伯祝融為火正”之記載[注](宋)陳普:《石堂先生遺集》卷四,明萬歷三年薛孔洵刻本影印,第60頁。,上述史料表明,在古時閼伯被認為是“火正”,而古人又多將火正作為火神,所以閼伯即成了火神。另外,又因“遷閼伯于商丘,主辰”[注](周)左丘明:《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332頁。,辰星即心宿,大火星,所以“閼伯火神說”亦被稱為“大火星崇拜說”。實際上火正并非火神,而是伺察大火星之官。不過,后人多將火正誤解為火神。

綜上述火神之說,實際上大概只有吳回、回祿才是中國上古真正的火神。因祝融是夏天、南方之神,得名于陽光之光明,實則本非火神;閼伯是商祖,負責伺察大火星,也非火神。實際上,民眾在信仰的過程中難以分清,實則也無需分清誰為最初真正的火神,因為隨著時間的推進,上古時期的火神逐漸轉(zhuǎn)變?yōu)槊癖娛熘页绨莸脑钌窳恕?/p>

《呂氏春秋》記載:“吳回,回祿之神,托于灶。是月火王,故祀之也?!盵注]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91頁。《淮南鴻烈解》有記:“炎帝,神農(nóng),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注](漢)劉安:《淮南鴻烈解》,四部叢刊景鈔北宋本,第167頁。又《駁五經(jīng)異議》載:“顓頊氏有子曰黎為祝融,祀以為灶神。姓蘇,名吉利。”[注](漢)鄭玄:《駁五經(jīng)異義》附補遺,商務印書館,1937年,第20頁。此外還有“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祀于灶”的說法[注](清)桂馥:《說文解字義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638頁。,由上述史料可知,先時的炎帝、祝融、吳回、回祿等火神在秦漢時期已轉(zhuǎn)變?yōu)楦骷腋鲬羲漓氲闹鞴茱嬍车脑钔鯛斄恕?/p>

關于由火神轉(zhuǎn)為灶神的“神”之形象,史料中也多有記載。《莊子》云:“灶神著赤衣,狀如美女?!盵注]王叔岷:《莊子校詮》,崇賓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1988年,第696頁。;《駁五經(jīng)異義》曰:“《大戴記·禮器云》:灶者,老婦之祭。許君按:《月令》孟夏之月,其祀灶,五祀之神,王者所祭,非老婦也。鄭玄曰:灶神祝融是老婦。駁曰:一本有灶神祝融是老婦句?!盵注](漢)鄭玄:《駁五經(jīng)異義》附補遺,商務印書館,1937年,補遺第1頁。炊,古時多與婦人有所關聯(lián),《經(jīng)典釋文》中就有“灶有髻”的記載[注](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七,清抱經(jīng)堂叢書本,第587頁。,上述史料梳理可知此時灶神是翁是婦已有爭議,所以后代在小年祭灶之時,許多地方出現(xiàn)了灶王爺與灶王母同祀的狀況。

由史料考證可知,上古時期的祭火神儀式已在秦漢之時轉(zhuǎn)為祭灶的儀式習俗,火神祭祀儀禮大多消失,而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灶神祭祀由此興起。同時可知,由吳回、回祿、炎帝等火神轉(zhuǎn)變?yōu)樵钌竦纳竦o,從“灶有髻”的形象和祀灶功能上看均不是宋代之后出現(xiàn)的、冀魯豫等地正月或六月火神節(jié)時所祀之火神,所以紅臉、三眼、手持法器的火德星君必別有出處。

(二)宋元以降小說中之火神形象

在河北邢臺一帶傳說火神節(jié)祭拜的火神真名為羅宣,居住在神話中的火龍島。[注]孫鵬飛:《祭祀廟宇香火旺盛的各地神廟》,現(xiàn)代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羅宣為《封神演義》中人物,其形象為面如紅棗,三目,赤須紅發(fā),穿著大紅八卦服,且佩帶五龍輪、照天印、萬鴉壺等武器。被姜子牙封為“南方三氣火德星君正神之職”[注](明)許仲琳:《封神演義》,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第569頁。。至于火神為何與羅宣形象相同,概因羅宣形象是《封神演義》作者根據(jù)火神廟中火神之形象演義得來,因先有火德星君供奉,后有《封神演義》小說中羅宣形象出現(xiàn)。如河北邢臺火神廟,又叫火神真君廟,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qū),始建于1460年[注]孫鵬飛:《祭祀廟宇香火旺盛的各地神廟》,現(xiàn)代出版社,2015年,第151頁。,在其建成百年之后,許仲琳的《封神演義》問世,書中刻畫了羅宣這一人物,并被奉為火德星君。羅宣的形象、功能在小說中被展示后,后世的民間傳說便把羅宣附會到火神身上,予以崇拜了。

羅宣三眼、六臂、手持法寶法器的形象與冀魯豫等地的火神在外形上極為相似,功能大略相同,主要保衛(wèi)一方百姓生活安康。根據(jù)筆者調(diào)查,魯西南地區(qū)一帶在正月里所祭祀崇拜的火神形象多為紅臉、三眼,亦或多臂,又持兵器,其形象與羅宣頗為相似。河北各地火神廟中火神亦被稱為火德星君或火德真君,其形象與山東的火神形象頗為類似。河南等地供奉的火神也被稱為火德真君或火德星君,外形與山東、河北等地火神也極為相似,為面色赤紅、三眼、手持火印、寶劍、鋼鞭、風火輪、火葫蘆等法器。

這紅臉、三眼、多臂、手持法器的火神從何而來?這種形象與小說戲曲中的三眼,手持兩刃槍,可變成三頭六臂的二郎神十分相似,有學者認為二郎神之原型為祆教之神,或為祆教的風神,或為祆教中的“得悉神”。而關于火神,陳垣、池田溫、劉海葳則認為祆神在一定程度上與中國火神相混、相融合了。[注]陳垣:《火祆教入中國考》,《陳垣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0年,第303頁;[日]池田溫:《八世紀中葉敦煌的粟特人聚落》,《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九卷,中華書局,1993年,第202頁;劉海葳:《也論祆神與火神之融合——以小說〈封神演義〉為例》,《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第3期。這形象怪異、功能強大的火神是否來自于西域?火神節(jié)慶習俗是否具有域外淵源?下文將對此予以詳細論證。

二、火神與西域祆教神祇

根據(jù)冀魯豫等地的火神的形象,及其與火相關的意義與功能,筆者發(fā)現(xiàn)火神外形與片治肯特發(fā)現(xiàn)的火祆教(又稱拜火教或瑣羅亞斯德教)中的維什帕卡(Weshparkar)神類似。在片治肯特XXII點1號址壁畫中,有三頭、六臂、披甲胄,一手持山型叉的祆神形象,V.A.里夫斯茨將維什帕卡擬定為祆教風神。[注]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244頁。若中原火神來自祆教風神,那中原地區(qū)的火神是如何與祆教神祇產(chǎn)生聯(lián)系的呢?此概應從祆教進入中原說起。

(一)祆教入華

祆教,即瑣羅亞斯德教,在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時,為波斯阿契美尼德時期國教,該教崇尚日月光火水,而火是該教最高神的象征,通過圣火崇拜即可與最高神祇進行交流,故該教又被稱為拜火教。祆教傳入中國后,受到北魏、北齊、北周等朝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信奉。到唐朝時,拜胡天,事胡俗之行為猶盛。唐宋時期,祆教主要由善于經(jīng)商的粟特人帶入中國。祆教入華之始,并未有像摩尼教、景教、基督教等宗教一般用完整的教義進行傳教,所以漢文經(jīng)典中亦未有其教義及宣傳教義活動的記載。但實際上,雖然瑣羅亞斯德僧侶未以其完整的宗教體系來影響中國社會,但由于其信徒,尤其是粟特信徒,大量移居中土,其祈祭活動,作為一種胡俗影響了漢人,并為漢人所接受,遂使祆神崇拜成為中國古代民間信仰之一。[注]林悟殊:《波斯瑣羅亞斯德教與中國古代的祆神崇拜》,《歐亞學刊》1999年第一輯,中華書局,第202-222頁;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辯證》,中華書局,2005年,第316頁。至于胡俗,林悟殊認為“西域胡人對該等神的崇拜,世代相襲,無意識中已成為習俗,是為胡人之民俗,古代漢人稱之為胡俗”[注]林悟殊:《波斯瑣羅亞斯德教與中國古代的祆神崇拜》,《歐亞學刊》1999年第一輯,中華書局,第202-222頁;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辯證》,第331-332頁。,胡俗進入中原并將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習俗的影響出現(xiàn)華化現(xiàn)象,且同時對中原民眾的民俗生活產(chǎn)生一定影響。

(二)火神與祆神形象之類似

關于祆教神祇的形象,中國史料多有記載。《通典》記:“祅者,西域國天神,佛經(jīng)所謂摩醯首羅也?!盵注](唐)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2年,第346頁?!稄V川畫跋》載:“祆祠,世所以奉胡神也。其相希異,即經(jīng)所謂摩醯首羅?!盵注](宋)董逌:《廣川畫跋》卷四,藏修堂叢書本影印本,第142頁。此外,又有《焦氏說楛》云:“德建國烏滸河灘流中有火祅祠……按祅胡神也,佛經(jīng)所謂摩醯首羅,本起大波斯國,號蘇魯支。”[注](明)焦周:《焦氏說楛》卷一,明萬歷刻本,第17頁。由此可見,史料中所記祆神形象與摩醯首羅非常相似。

此外,據(jù)外文資料考證,維什帕卡是祆教中的風神瓦由(Vayu),其形象是根據(jù)濕婆的形象塑造的。至于其原因,阿扎佩指出,當佛教傳入粟特時,一并將其神祇崇拜習俗帶入了粟特,粟特用印度化的肖像對應塑造了自己神的形象[注]Guitty Azarpay, Sogdian Painting: The pictorial epic in Oriental art.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1, pp.29-31.,即梵天對應祖爾萬,帝釋天對應阿胡拉馬自達,有大胡子;濕婆對應風神,有三臉。姜伯勤指出祆神作為西域國天神,相當于佛經(jīng)中的摩醯首羅,而不是等同與摩醯首羅。[注]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244頁。至于摩醯首羅的形象,史料記載中有“摩醯首羅天,秦言大自在天。八臂三眼,騎白?!盵注](宋)釋志磐:《佛祖統(tǒng)計》卷三十一,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本,第315頁。。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前文提到的三頭、六臂、披甲胄,一手持山型叉的祆教風神與中國中原火神形象非常類似,不免讓人將祆教風神與現(xiàn)在火神廟中的火神聯(lián)系起來。祆教風神與火神形象相似,又據(jù)祆教拜火、崇火之風俗,將其放在火神廟中崇拜也確實合理。

再次,從河南安陽、河北邢臺等地火神廟祈雨功能來看,與擁有聚云降雨功能的祆教風神也確實吻合。但火神廟以尚火祈福為主,降雨的風神又如何變?yōu)楣δ軓姶蟮幕鹕竦哪??本文認為火神形象不只是單一風神形象,而是祆教多神形象之綜合。

因為在祆教中還有另一個和維什帕卡形象相似的神,即勝利之神,或被稱為圣火之神、火星的維魯斯拉古那(Verethraghna)。在祆教中維魯斯拉古那又被稱為巴赫拉(Vahram/Bahram),為路人保護神。[注]Mary Boyce, A Persian Stronghold of Zoroastrian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0.對于粟特這種重商民族而言,路人保護神是其最為敬重且需首先崇拜的神祇,以保護其從西域往來中原時一路平安。維魯斯拉古那又被稱為圣火之神,因為它代表“勝利之火”與“巴赫拉姆之火”。[注]Mary Boyce, 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Volume II: Under the Achaemenians. Leiden: E. J. Brill, 1982, p.223.此外,巴赫拉姆又被認為是火星(Mars),從域外傳入中國的七曜歷,將外文對應成漢語時,巴赫拉姆也被譯成火星。[注][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吳玉貴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第601頁。若按中國的星辰崇拜觀,巴赫拉姆作為火星代表必是真正的火神。至于巴赫拉姆的形象,博伊斯說:“他騎在馬背上,形象高大威武,身邊跟著兩個身著白衣和綠衣的隨從”[注]Mary Boyce, A Persian Stronghold of Zoroastrian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1.,這種形象與冀魯豫等地火神擁有隨從和騎馬的形象十分符合。所以說從形象上看,中原地區(qū)信奉的火神與祆教中的風神和圣火之神極為相似。

(三)中原火神與祆神食性之雷同

再者,巴赫拉姆在《阿維斯塔》中是代表神主的智慧和善良的動物保護神,同時是每月2號及11月的保護神,所以在每年的11月,在巴赫拉姆的保護下,動物被禁止食用,祆教徒在此月需要素食[注]Mahvash Amir-Mokri, Noerooz and other Iranian Celebrations: A mythological and historical study. Mahvash Amir-Mokri, 2015, p.435.,這一特征與羅宣“吾乃食齋不用葷”[注](明)許仲琳:《封神演義》,文化藝術出版社,1995年,第360頁。的食素習性極為吻合,可知羅宣與祆教神祇不止在外形,在食性方面也多有相似之處。

由此可見,火神形象可能為祆教風神與圣火神之綜合,其祈拜意義也為祆教二神功能之集中,因此冀魯豫等地的火神-火德星君崇拜極有可能源于西域祆神崇拜。[注]在河南商丘火神臺所崇拜之火神為閼伯,其形象與火德星君完全不同,可知二者并無關聯(lián),即商丘火神臺的火神祭拜與火德星君并非來自同一淵源,大略推知,一位源于中國本土,另一位源于域外祆教。但是僅從其形象及食性上認定火德星君和火神節(jié)具有域外淵源似有草率,接下來將從火神廟的分布、火神節(jié)慶日期及其儀式功能等方面繼續(xù)予以論證。

三、中原火神節(jié)起源考證

本部分將從冀魯豫火神信仰習俗與祆神祭祀習俗的對比探討開始,通過冀魯豫火神廟分布區(qū)域與粟特祆教之聚落的關系,以及冀魯豫火神信仰祭祀時間等內(nèi)容的比較分析,探究冀魯豫地區(qū)火神信仰習俗的異域淵源。

(一)火神信仰習俗與祆神祭祀習俗

火神廟祈雨。在河南安陽,每年正月火神祭祀之時,百姓都要到火神廟中祈求火神爺保佑一年雨水充足、莊稼豐收。因為中原多干旱,所以當?shù)鼐用裾J為火神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降水。[注]2017年2月在河南安陽王莊鎮(zhèn)柳圈村田野調(diào)查資料。訪談人:趙洪娟,王紅霞,吳艷笑;訪談對象:李萬良,李萬化,陳友信;訪談時間2017年2月23日;訪談地點:柳圈村村委會,陳友信家中。而河北、山西等地也廣泛流傳著多個火神降雨的傳說。而在山東,民眾在火神節(jié)之日亦祈拜火神多降雨,保佑整年風調(diào)雨順。但中國古時并未有向祝融、吳回、回祿等由火神轉(zhuǎn)變?yōu)樵钌竦纳竦o祈雨的風俗,宋代以后火神祭祀祈雨的習俗定另有來源。

迎取、恭送火種。筆者根據(jù)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魯西南、江蘇沛縣與豐縣等地有在正月送“火神把子”的習俗,與其類似的有河北邢臺、井阱等地將火種請至火神廟的習俗。例如,在沛縣每年正月初七要舉行“送火神”儀式,在傍晚時刻,各家孩子扛著點燃的“火把子”,嘴里喊著“送火神嘍,送火神嘍”便往西南方向跑,之后就把把子聚攏到一起燃,即所謂“送火神”。在魯西南,一般將火把子點燃送往火神廟,若無火神廟,則送至村頭。同樣,在河北邢臺等地的火神廟會,有從廟外取到火種送到廟里的習俗。在河南滑縣,舊時火神節(jié)會時各村亦會到火神廟中取火種回各自的神廟或神棚,現(xiàn)在的做法有所改變,將請火種改成了請火神神像。

火神節(jié)祭祀羊牲。在現(xiàn)在的冀魯豫火神節(jié)或火神廟會中,羊是祭祀的三牲中最為重要的供品,而且在節(jié)日里起著特殊的作用。據(jù)知,豫西北地區(qū)在火神祭祀活動(當?shù)胤Q“行水”)的當晚要舉行火神領羊儀式。[注]丁永祥:《鄉(xiāng)民的狂歡節(jié)——豫西北火神祭祀儀式田野調(diào)查》,《民俗研究》2009年第3期。每年春季都要挑選頭臉漂亮、尾巴長的小公羊作為神羊,然后圈養(yǎng)一年,這一年中要如神般供養(yǎng),其可到任何人家中及其田地食用莊稼食物,不得驅(qū)趕。第二年火神節(jié)時,此神羊在“行水”時將身披綢花走在火神神樓前,在“行水”結(jié)束的晚上,將身掛鈴鐺的神羊引領到火神廟的火神像前,在羊身晃動鈴鐺響后,表明神羊已被火神領走。隨后將其宰殺供奉在火神像前。而山東泰安等地則在正月初四慶火神節(jié),主要因為初四為羊日,并且認為羊與火神關系密切。

相較于冀魯豫地區(qū)火神節(jié)時火神廟祈雨、祭祀羊牲、迎取恭送等習俗,經(jīng)考證發(fā)現(xiàn)在祆神祭祀儀式中亦有上述習俗,下文將依次進行論證,以探求火神節(jié)的真正源起。

首先,祆廟祈雨習俗。祆教在其酬神賽祆的節(jié)慶中祈雨為重要的功能儀式。關于在祆廟祈雨的情形,《安城祆詠》中有記:“板筑安城日,神祠與此興。一州祈景祚,萬類仰休徵。蘋藻來無乏,精靈若有憑。更有雩祭處,朝夕酒如繩?!盵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法藏敦煌西域文獻》第3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09頁。雩祭即為祈雨,如“大旱雩祭而請雨”[注](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華書局,1975年,第96頁。,“雩祭天求雨也”[注](漢)鄭玄:《禮記注疏》,藝文印書館,2001年。第470頁。,均說明了雩祭的意義和功能。由此可知“更有雩祭處,朝夕酒如繩”為祆教徒賽祆祈雨的情景。[注]賽祆是對祆神神主的祭祀活動,有祈福,酒宴,歌舞,幻術,化妝游行等盛大場面,是粟特商胡“琵琶鼓笛,酣歌醉舞”的娛神兼娛樂活動。詳見姜伯勤:《敦煌藝術宗教與禮樂文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第499頁。此外,姜伯勤先生指出,天水石屏風畫像第9號有粟特人酒器叵羅,此9號圖像之祭神用的諸多酒器中,二跪拜者之間的平地酒器,應該就是叵羅。[注]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158頁。由此推斷天水畫像石獸頭中的“酒如繩”圖像就是祆教祭神祈雨圖像。同時,又指出“祆教儀式中,蘇摩酒用來祭神,也供拜神者飲用,中亞曹國祭雨神‘得悉神’亦用酒祭”[注]姜伯勤:《中國祆教藝術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157頁。。對此,史料中有記,賽祆祈雨之日,“四月二十日,城東祆神,酒壹甕”[注]唐耕耦、陸宏基:《敦煌社會經(jīng)濟文獻真跡釋錄(第三輯)》,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第271-276頁。,可知祆教有在節(jié)慶之時在祆廟中用酒祈雨之俗。對此,池田溫認為在8世紀時,祆神已經(jīng)成為祈雨對象,祈雨時向神祇供奉酒品也是中國的禮儀,這大概是一種模擬巫術,即模擬降水情形。祆祠之所以能夠成為祈雨的場所,推查其起因,也是基于祆教祭火壇的存在。燃火飛煙是祈雨時普遍舉行的儀式,而祆祠圣火壇上經(jīng)常焰起煙升,自然會被人們視為靈驗顯著的祈雨場所。[注][日]池田溫:《唐研究論文選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第5-6頁。到宋代時,在祆廟祈祀祆神降雨的活動記述已進入官方祀典,如《宋會要輯稿》記:“國朝凡水旱災異,有祈報之禮。祈用酒、脯、醢,報如常祀……京城……五龍?zhí)谩⒊勤驈R、祆祠……以上并敕建遣官……”[注](清)徐松:《宋會要輯稿》,中華書局,1957年,第733-736頁。,可知此時祆祠與城隍廟、五龍?zhí)玫壬耢粝嗵岵⒄摚蔀槠碛陥鏊?,體現(xiàn)了祆教融入了當時中國的信仰體系,所以由祆祠演變過來的火神廟亦為祈雨之地,實屬當然。

其次,祆教取送火種之習俗。祆教徒認為火是其與神溝通的渠道,通過火來達到人神之間的溝通交流,是其信仰的核心,因此這個宗教又被稱為“拜火教”。在拜火教出現(xiàn)之前,火就是古代波斯人崇拜的對象,在最初之時向圣火祭獻的“貢品”是沒有樹皮的干木柴及放在木柴上的肥肉。[注]Mary Boyce, 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Leiden: E. J. Brill, 1975, p.153.對于將肥肉作為犧牲的原因則是肥肉可以產(chǎn)生大量的油脂,而這些油脂則可以讓火燃燒的更高更旺。對祆教徒而言,火不但創(chuàng)造了一切,而且被看作是獨立的神祇,具有保護性。據(jù)博伊斯考證,在節(jié)慶儀式時,祆教徒需將“從其他地方取得的小火苗恭送到火廟”或“從家里取到火種送到圣火之處”[注]Mary Boyce, A Persian Stronghold of Zoroastrianis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72.,也就是將火種從一個地方取得后送到一個圣火的集中聚集處,一般多為圣火廟。

祆教徒在節(jié)慶時將火從家中等地送往火廟或圣火處的做法與魯西南和江蘇等地方送“火神把子”,以及河北的恭送火種習俗,在具體實施方法、儀式等方面非常相似,其關聯(lián)不言而喻。由此可知祆教進入中原后,祆神祭祀在當時當?shù)匾砸环N民俗的方式保存下來,融入民眾生活當中,成了保佑民眾平安及愿望實現(xiàn)的火神祭祀。

再次,祆教的羊牲祭祀。羊,在祆教中具有重要意義,巴赫拉姆的第九次化身便是一只山羊,羊也是祆教祭祀的主要物品。博伊斯曾舉例說17世紀時一位意大利的旅行者看到在祆祠里大尾羊的羊尾肉被獻祭在祭壇上。[注]Mary Boyce, A History of Zoroastrianism. Leiden: E. J. Brill, 1975, p.153.對此中國有“康居出大尾羊,尾上旁廣,重十斤”[注](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華書局,1981年,第161頁。的記載,則道出了大尾羊作供品之緣由,因為其肉肥碩,可產(chǎn)生更多的油脂以燃圣火。關于祆教用羊祭祀的習俗,中國史料中也有記載,如“唐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妖神廟。每歲商胡祈福,烹豬殺羊,琵琶鼓笛,酣歌醉舞”[注](宋)李昉:《太平廣記》,中華書局,1995年,第2517頁。,“國中有得悉神,自西海以東諸國并敬事之……每日以駝五頭、馬十匹、羊一百口祭之”[注](唐)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第3237頁。,“諸神祠、天齊、五龍用中祠,祆祠、城隍用羊一,八籩,八豆”[注](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第2501頁。。

由上述幾個方面的對比考證可知,火神廟與祆廟的功能、火神祭祀與祆神祭祀的儀式作用極其相似,再結(jié)合祆神形象、功能與火德星君的匹合,可知現(xiàn)在的火神祭祀節(jié)慶具有中古時期祆神節(jié)慶的特征,現(xiàn)在的火神節(jié)可謂是祆神祭祀融合中國民間習俗之結(jié)果。為進一步證明這一觀點,接下來本文將從冀魯豫等地的火神廟與祆廟之關系,火神祭祀時間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二)冀魯豫火神廟分布區(qū)域與粟特祆教之聚落

根據(jù)考古資料,筆者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仍保有較隆重火神節(jié)慶的地方,古時基本都有粟特聚落存在。而“早期祆祠的分布與粟特人的東遷是一致的”[注]張小貴:《中古華化祆教考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8頁。,“在北朝隋唐的胡人聚落中,一般都立有祆祠,作為胡人祭祀祆神的宗教活動中心,起著凝聚胡人精神的作用”[注]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253頁。。聚落,一般是指進入中國的胡人的集中居住地,人數(shù)從幾十往上不等,史料中即有“關中之地,四面阻山,時羌胡皆依山而居,自為聚落”“胡騎直過新聚落,吳兒初識古云州”等的記載。

據(jù)榮新江考證,粟特人之東遷幽州,即從洛陽,經(jīng)衛(wèi)、相、魏、邢、恒、定州而達幽州[注]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4年,第95頁。,第一站是衛(wèi)州,曾有粟特人居址,而古時的衛(wèi)州,則為現(xiàn)在的新鄉(xiāng)。本文通過比照具有粟特聚落的地域衛(wèi)州、相州、魏州、邢州、恒州、定州等地與現(xiàn)在中原地區(qū)舉行火神節(jié)慶的地區(qū)對照,發(fā)現(xiàn)二者極其匹合。

以河北為例,古時的魏州屬于現(xiàn)在的邯鄲;邢州即現(xiàn)在的邢臺;定州指河北廊坊附近區(qū)域,而霸州屬于廊坊;古時的井阱屬石家莊,在安史之亂后很多地方鮮有新建祆祠,而河北地區(qū),卻有新火神廟建立,即獲鹿的鹿泉胡神祠,獲鹿縣就是現(xiàn)在的石家莊鹿泉區(qū),也就是說古時河北井阱附近不但有粟特聚落,在安史之亂后還有新的祆祠建立。榮新江指出安史亂后,粟特人紛紛向河北三鎮(zhèn)轉(zhuǎn)移,大量遷居河北,加重了河北的胡化傾向。[注]榮新江:《安史之亂后粟特胡人的動向》,紀宗安、湯開建:《暨南史學》第2輯,暨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02-123頁。河北獲鹿祆祠的建立就是其有力證據(jù)。

以河南為例,有粟特聚落的衛(wèi)州指現(xiàn)在的新鄉(xiāng),相州指安陽附近。此外《靈寶縣志》記“祅廟作威福,以震厲一方者大不侔矣”[注](清)周淦修,高錦榮纂:《(光緒)靈寶縣志》卷七,清光緒二年刊本,第961頁。,可知現(xiàn)屬三門峽市的靈寶也建有祆祠;而作為河南府的洛陽亦是“河南立德坊及南市西坊有祆神祠”[注](宋)董逌:《廣川畫跋》,清十萬卷樓叢本影印本,第27頁。,此外,處于靈寶、洛陽、安陽包圍圈中的焦作古時亦有胡人聚落。

至于山東西南地區(qū),其西靠粟特東遷的第一站衛(wèi)州,還有東京開封,其西北靠近河北邢臺、邯鄲等地,雖然目前據(jù)考古資料未發(fā)現(xiàn)魯西南地區(qū)有較大的胡人聚落,但由于相鄰地區(qū)民眾的互動交流,其習俗也定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與之毗鄰區(qū)域的信仰影響而信奉火神。此外,在山東地段,現(xiàn)只有西南一帶還有火神信仰存留,而其他區(qū)域均未有火德星君祭祀節(jié)慶,亦可說明魯西南受河北、河南等地影響具有火神信仰。

有粟特聚落之地一般都有祆祠存在,祆祠最初是胡人“取火咒詛”之地,但后來因為其靈驗性,其信奉主體逐漸由胡人延展到漢人。“東京城北有祆廟。祆神本出西域,蓋胡神也,與大秦穆護同入中國,俗以火神祠之。京師人畏其威靈,甚重之”[注](宋)張邦基:《墨莊漫錄》,中華書局,2002年,第110頁。,說明此時京師人已因為祆神的靈驗性,極為信仰之。此外,又因“建隆元年,太祖平澤潞仍祭祆廟、泰山、城隍……”[注](元)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77年,第2501頁。,可見宋代祆祠已被納入中原祭禮。[注]張小貴:《中古華化祆教考述》,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年,第46頁。

綜上考證可發(fā)現(xiàn),冀魯豫火神廟分布區(qū)域均為信奉祆教的粟特聚落區(qū),且有祆祠,此外最為重要的是上述有火神廟的諸城市皆為古運河沿線城市。筆者曾對被稱為“火神圣會鼻祖之鄉(xiāng)”,運河邊上的安陽滑縣和王莊鎮(zhèn)柳圈村的火神廟會進行過田野調(diào)查。據(jù)當?shù)厥妨嫌涊d,大運河滑縣段又稱衛(wèi)河,古名白溝,后繼續(xù)開挖,形成隋唐大運河的永濟渠,北宋成御河,明代改為衛(wèi)河。[注]滑縣運河遺產(chǎn)管理處:《中國大運河滑縣段》,滑縣運河遺產(chǎn)管理處,2016年,第1-19頁。隋末朝政腐敗,黃河泛濫,為渡艱難之日,周邊地區(qū)民眾齊聚柳圈,落成石廟一座,內(nèi)塑三眼多臂,并有風火輪、火葫蘆、火印、火劍或火弓等火器配備的火神離像一尊,此火神像被奉為鎮(zhèn)河消災的圖騰,以求平安豐收。這造型怪異,具有異域特征的火神形象想必與常常行走在運河一線開展買賣經(jīng)營的粟特人有關。前文已提及祆教中的勝利之神巴赫拉姆,其又為路人保護神。粟特因是重商民族,路人保護神是其最為敬重且需首先崇拜的神祇,以保護其平安。所以其不免會在經(jīng)商、生活要地設立祠廟和神像進行祭拜,由此導致祈拜火神祈求平安的信仰習俗在當?shù)芈涞厣?/p>

此外,并未納入本文討論范疇的運河沿線城市,如鎮(zhèn)江和揚州等地亦有火神廟及火神習俗的存在。在鎮(zhèn)江市穆源民族小學里有一座保存非常完整的火星廟戲臺,戲臺的介紹碑文為:“火星廟供奉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唐代,潤州建火祆廟于‘朱方門里山岡之上’。宋嘉定中,知府趙善湘‘以廟高在山岡,于郡庠不便,遂遷于山下,廟門面東’。宋端平乙未(1235),防江寨中作便,有禱于(祆)神,神許之。事定,郡守吳淵毀其廟。后改廟遷址復建于城西山巷后?!盵注]筆者2017年10月對鎮(zhèn)江金山火星廟社區(qū)進行了為期七天的田野調(diào)查。由此記載可知,火星廟中供奉的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后成為當?shù)孛癖姽┓畹幕鹕?。?zhèn)江潤州區(qū)的火神廟所在地亦因火神廟和火神信仰的存在被命名為火星廟社區(qū)。

由上可知,祆祠在某種程度上可謂火神廟之前身,火神廟中所供奉的火德星君為祆神,出自西域,后來隨著祆祠祭祀主體的漢化,即對于祆祠之祆神“京師人畏其靈,甚重之”,其信奉主體逐漸由胡人轉(zhuǎn)為漢人,同時祆祀在宋時與中亞祭祀儀禮之融合,使得外來祆神信仰逐漸進入中國萬神殿,成為民眾信仰的火神。除火神廟與祆祠的關系可說明宋代以降民眾所信仰的火神來自西域外,火神祭祀的時間亦是其域外淵源的有力佐證。

(三)冀魯豫火神信仰祭祀時間

對于冀魯豫等地火神節(jié)慶時間,地方志多有記載,基本定于正月,也有個別地區(qū)為六月。其中六月里不以一日而以二十三日為節(jié)慶之日。實際上在歷史變遷中,根據(jù)百姓實際農(nóng)事生活的需要,節(jié)期亦發(fā)生了諸多變化,很多轉(zhuǎn)變?yōu)檗r(nóng)閑時節(jié)的正月,至于具體為正月的哪日,各地亦在幾百年的歷史中發(fā)生了多次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基本都是以一月和六月為基準。冀魯豫等地現(xiàn)仍存有隆重的火神廟會,其進行火神祭祀的地域及祭祀時間如下。

省 份市 鎮(zhèn)火神祭祀時間河 北石家莊井阱正月二十五廊坊勝芳正月十二到十六邢臺十月十八山 東菏澤正月初七濟寧正月初七棗莊正月初七沂水正月初五泰安正月初四河 南滑縣城正月二十七到二十九柳圈、??h正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焦作武陟縣正月初一到十七 火神祭祀中最為隆重的活動為“行水”,其時間各村有所區(qū)別

為考察祆教火神祭祀與中國火神祭祀的時間之關聯(lián),需對粟特歷法略作考證。對于粟特歷法,我國史料亦有所記載。《通典》有記:“韋節(jié)《西蕃記》云:康國人并善賈,男年五歲則令學書,少解則遣學賈,以得利多為善。以六月一日為歲首……俗事天神,崇敬甚重?!盵注](唐)杜佑:《通典》,中華書局,1982年,第1646頁?!段鬓洝肥怯伤鍩塾讽f節(jié)在出使中亞各國后根據(jù)其在當?shù)厮娝剷鴮懚?。《歲時廣記》則有“西戎未祿國以五月為歲首”的記載。[注](宋)陳元靚:《歲時廣記》,藝文藝術館,2001年,第235頁。而《新唐書》有記粟特康國“善商賈,好利,丈夫年二十去旁國,利所在無不至……以十二月為歲首?!盵注](宋)歐陽修等:《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一下,中華書局,1975年,第6244頁。對于史料中歲首記載不一的原因,據(jù)蔡鴻生先生考證為:在阿拉伯征服前,昭武九姓行使波斯的“火祆歷”,但略有變異。全年365天,分十二個月,每月30天,余五天置閏。惟其歷法度數(shù)未能盡合天行,一年差6小時,四年共差一天。為了補此弊,粟特歷的歲首每四年必須提前一天。如710-713年歲首在六月一日,714-717年在五月三十一日,718-721年在五月三十日,722-725年在五月二十九日。正因為有這樣的時差,所以中國文獻對九姓胡“歲首”記載不一。[注]蔡洪生:《蔡鴻生史學文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6頁。

但上述考證存在的問題是,若每4年差一天計,歲首從六月一日移至十二月,至少需要600年的時間,而從韋節(jié)根據(jù)其出使經(jīng)歷成書的《西蕃記》(大約公元605年后)[注]《西蕃記》是由隋煬帝御史韋節(jié)在出使中亞各國后根據(jù)其在當?shù)厮娝剷鴮懚?,韋節(jié)在大業(yè)初年被派出出使中亞,所以由此推斷《西蕃記》的成書時間定在605年之后。,到歐陽修(1007-1072)所撰《新唐書》成書無論如何也沒有600年。對于上述讓人疑惑的結(jié)果,有學者認為是中文史料記載錯誤,而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實際上并非史料記載錯誤,而是前人對史料記載和粟特歷法理解錯誤所致。

昭武九姓是以康國為首的諸粟特城邦,主要包括康國、安國、東曹國、曹國、西曹國、米國、何國、史國和石國,而《經(jīng)行記》則記載了拔汗那國、康國、獅子國、拂菻國、摩鄰國、大食國、大秦國、波斯國、石國、碎葉國、未祿國、苫國等十三國的基本狀況,其中以五月為歲首是未祿國的歲首,康國歲首為六月和十二月,二者歷法不同,不可混淆。

對于粟特歷法,西方史料記載甚少,其中最為詳致記述的當屬花剌子模著名學者比魯尼在《古代遺跡》[注]Muhammad ibn Ahmad Biruni, 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 trans. by Dr. Edward Sachau, London: William H. Allen and Co., 13 Waterloo Place, 1879.一書中所作的說明和闡釋。粟特康國“歲首為六月一日”,即漢歷的六月一日,對應粟特的一月一日,由此推算漢歷七月對應其二月……直至漢歷的十二月對應粟特七月。而根據(jù)比魯尼對粟特節(jié)日的考證、記載可知一月一日和七月一日是粟特最重要的兩個節(jié)日,新年(Nausard)和半年(Faghakan)[注]Muhammad ibn Ahmad Biruni, The Chronology of Ancient Nations, trans. by Dr. Edward Sachau, London: William H. Allen and Co., 13 Waterloo Place, 1879, pp.220-222.。粟特人對半年節(jié)尤為重視,其意義、慶祝方式和重要程度與新年等同,半年亦為年。所以《新唐書》中記載“十二月為歲首”是極有道理的,因十二月對應七月,七月一日為下半歲之首,亦可稱歲首。此外,《新唐書》還記:“祅神出機巧技,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交潑為樂”,漢歷十一月對應粟特六月,粟特一月為夏季,六月時則為秋去冬來,天氣轉(zhuǎn)寒時節(jié),此時便會出機巧技,潑水乞寒。而在六月時以二十三日而非一日祭祀火神則與康熙詔令有所關聯(lián),因官修《大清會典則例》記載“康熙二年定歲六月二十三日祭司火之神”[注](清)允裪纂修:《欽定大清會典則例》卷七十五禮部,商務印刷館,1986年,第3569-3570頁。,此后,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火神的習俗便自此延續(xù)。

由上所知,新年和半年為粟特祆教的主要節(jié)日。當西域祆教來到中國時,一方面仍需在年初與年中舉行大規(guī)模慶?;顒?,另一方面因其不可能根據(jù)天相觀察在中國重新確立自己的歷法,因此將會根據(jù)中國歷法記日,即新年為正月,半年為六月,祆教文化融入中國本土時也遵循了六月為半年的歷法體制,其在新年和半年時必會舉行隆重的祠神活動。所以宋代以降中原地區(qū)的火神祭祀時間恰好多在正月和六月也并非是偶然巧合的事件了。

四、結(jié) 語

本文通過歷史文獻資料和實地的田野調(diào)查,考證了冀魯豫火神節(jié)之祆教淵源。據(jù)考證可知,上古時期的吳回、回祿等火神祭祀儀式在秦漢時期逐漸消失,上古火神后轉(zhuǎn)變?yōu)槊癖娛熘冶卦谂D月二十三、二十四日拜祭的灶神了。但主管民間飲食的灶神無論從形象還是功能上看均非宋代以降冀魯豫等地區(qū)在正月或六月所供奉的火德星君,即火神。這位紅臉、三眼、手持法器的火神,與明代小說《封神演義》中的火德星君羅宣形象、功能極為相似。結(jié)合祆教入華歷史,考證發(fā)現(xiàn)冀魯豫地區(qū)崇拜的火神與祆教的風神和圣火之神形象極為吻合,且圣火之神作為動物保護神在其保護下,動物被禁止食用,祆教徒需在以圣火之神命名的這個月份進行素食齋戒,這種做法與羅宣食素的習性極為匹合,可知火神與祆教神祇不只在形象,且在食性方面也極為相同,可見,火神信仰的祆教淵源尤為值得探究。

通過冀魯豫火神信仰習俗和祆教信仰習俗在祈雨,迎取、恭送火種等方面的對比,筆者發(fā)現(xiàn)中原火神廟與祆廟的功能極其相似,火神祭祀與祆神祭祀的儀式、作用也高度吻合,再結(jié)合火神形象與祆教神祇的相合,可以看出冀魯豫地區(qū)的火神祭祀具有中古時期祆神祈賽特征,現(xiàn)在的火神節(jié)可謂是祆神祭祀結(jié)合中國民間習俗在中國落地生根的結(jié)果。為進一步證明這一觀點,本文又從火神廟與祆教聚落的關系、火神祭拜時間等方面予以論證,同時鎮(zhèn)江遺留的火神廟石碑“火星廟供奉祆神,出自西域,以火祠之”的記載亦為本文結(jié)論提供了有力佐證。

總之,從火神形象、功能、火神廟分布區(qū)域、火神節(jié)慶時間等各方面綜合考察,可充分證明冀魯豫等地火神節(jié)慶源于祆教拜火習俗在中國的遺留。這說明祆教信仰進入中國后,與中國文化相融合,進入民間信仰的萬神殿,成為民眾祭拜的神祇。同時,這也說明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宗教、文化均因絲路的開通得到了大力傳播,中國文化、文明傳入西方,而西方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和民間信仰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猜你喜歡
粟特冀魯豫火神
氍毹的傳播路徑及唐代氍毹圖像的流行
當代美術家(2024年1期)2024-07-14 09:25:20
火神之怒
哈哈畫報(2022年8期)2022-11-23 06:21:30
火神山醫(yī)院
隋唐洛陽粟特移民分析
中州學刊(2020年3期)2020-05-06 09:09:38
火神頌
歌海(2020年1期)2020-03-23 06:05:32
ВРЕМЕННАЯ БОЛЬНИЦА ЗА 10 ДНЕЙ!10天建成 火神山醫(yī)院交付
伙伴(2020年2期)2020-03-13 08:10:23
統(tǒng)一戰(zhàn)線:楊得志開辟冀魯豫邊區(qū)的『秘密武器』
淺論晉冀魯豫根據(jù)地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群眾工作
智富時代(2018年11期)2018-01-15 09:52:06
粟特康氏會稽郡望考論
敦煌學輯刊(2017年1期)2017-11-10 02:33:13
絲綢之路上唐與中亞粟特的文明交流
和政县| 长兴县| 五寨县| 孟连| 桐梓县| 烟台市| 久治县| 遂宁市| 台南县| 日照市| 册亨县| 阳原县| 东台市| 龙南县| 苍溪县| 双城市| 抚远县| 绍兴市| 长泰县| 调兵山市| 海林市| 汉沽区| 温泉县| 正定县| 阿尔山市| 刚察县| 宜川县| 瑞昌市| 鹤庆县| 尤溪县| 长白| 祁门县| 湄潭县| 鸡西市| 河池市| 洱源县| 富锦市| 德清县| 华安县| 海淀区|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