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穎
摘 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素質(zhì)教學的不斷深入,當今的教學目標崇尚隱性教育。所謂隱性教育就是指,將知識運用進生活中,使其與生活產(chǎn)生融合。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也要重視對學生對道德意識的培養(yǎng)。基于此,將對如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開展隱性教育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
關鍵詞:小學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隱性教育
當前,多數(shù)小學都已經(jīng)開展了與道德與法治相關的教學活動。但是多數(shù)教師深受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會使用師生授受的教學手段,注重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而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并且該種教學模式會使教師過分注重自身的地位,忽視學生感受,進而無法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隱性教育的實施,并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而促進學生的總體發(fā)展。
一、對隱性教育的基本認識
首先,該種教育理念是由美國的教育學家所提出的。他認為,在日常教學中,學生不僅需要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同時也應該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而在教學中實施隱性教育,則可以很好地實現(xiàn)這一目標。所謂隱性教育,就是指教師通過新型的教學手段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教學手段[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隱性教育
1.回歸生活,重視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
首先,小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教學內(nèi)容是依據(jù)生活而建立的,所以教師若想實現(xiàn)教學目標,就一定要將知識與生活相結(jié)合,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升其學習興趣。
比如,當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公民的權利”這一課時,可以采取下列措施:首先,教師可以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了解公民權利的內(nèi)容,以及與其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其次,教師可以為學生舉出相關的例子,比如選舉權或是受教育的權利。第三,在第二次上課時,教師在課程開始就可以為學生布置假象:剛剛校長開會決定,從這節(jié)課之后,你們都不能繼續(xù)上課了,從今以后都是。當教師說完這一決定后,學生會出現(xiàn)兩種狀態(tài):第一種,會因為不用上學而開心;第二種會因為不能上學而生氣[2]。但是此時教師絕對不能顯露出其他狀態(tài),而是應該表現(xiàn)的像確有此事。過了幾分鐘,學生的心情平穩(wěn)后,他們就會對教師提出問題,比如“我們?yōu)槭裁床荒苌险n”或是“校長有什么權利不讓我們上課”。而在此階段,教師也不用回答學生的問題,而是應該使用反問的方式對其加以引導“校長的這個安排有錯誤嗎?”以及“校長的這個決定侵犯到你們的權益了嗎?”“那你們應該怎么做呢?”當學生能夠?qū)⑸鲜鰡栴}回答清楚之后,教師可以斷定,他們已經(jīng)充分了解了公民的權益。最后,教師可以告知學生,這只是教學中的一部分,并繼續(xù)新知識的教學。
上述教學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
2.重視體驗,在親歷中培養(yǎng)學生的品行
俗話說,實踐出真知。所以在教學中實施實踐教學,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與“孝順”相關的德育知識時,可以為學生布置一場辯論賽,賽題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幫助家長解決生活中的困難”,隨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自行選擇隊伍,并開始辯論。但是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學生的思維都只停留在表面,也是就普通的家務,所以此時教師可以深入教學,引導學生開展實踐。比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父母的行為,并將其以照片的形式進行記錄。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這些照片進行講解,并鼓勵其在假期中親自體驗家長的生活,進而使其能夠真實地感受到家長的辛苦,從真正意義上達到“孝順”。
3.符合邏輯,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
在小學教學中開展德育教學的目的并不是要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是希望學生能夠通過德育學習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以及德育素質(zhì)。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適當?shù)亻_展隱性教育,也就是將教學與生活相結(jié)合[3]。但是在當今的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為了實現(xiàn)這一教學任務,會刻意地進行實踐,進而使教學與生活相背離。因此,教師應該注意這一問題。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與“知識學習”相關的知識時,可以先提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們最喜歡什么課”,當學生給出答案后,教師可以深入提問,比如這門課程的內(nèi)容以及特點等等,以此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進而實現(xiàn)隱性教育。
綜上所述,在素質(zhì)教學不斷發(fā)展的當今時代,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早已不是教育目標,因此,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與教學理念也不再適合當今的教學模式。為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對知識的運用能力,當今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模式,并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學習意識,進而實現(xiàn)教學目標,同時也為學生的綜合發(fā)展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左兆平.關于對江蘇省小學《品德與生活》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模擬課堂的點評[J].中國現(xiàn)代法治教育,2016,3(22):58-59.
[2]董佳華.如何在小學品德課中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意識以及法制意識[J].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2015,5(54):14-15.
[3]宗海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隱性教育[J].基礎性道德教育,2014,1(13):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