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樹葉貼畫,以其經(jīng)濟實惠的優(yōu)勢和獨特的美育功能,成為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的一部分,也逐漸成為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內容。在樹葉貼畫教學過程中,有關樹葉的收集、整理,制作過程的指導、作品保存等環(huán)節(jié)都存在不足之處,文章就此進行剖析,指出問題所在,進而對進一步完善教學提出指導策略。
關鍵詞:樹葉貼畫教學;不足;指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5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4-19
作者簡介:方成愛,男,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美術教學。
一、引言
樹葉貼畫,就是利用大自然中形狀各異和色澤豐富的樹葉為素材,進行平面造型的藝術。它通過樹葉的收集、處理,作品的創(chuàng)作、保存,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chuàng)作激情,具有原材料豐富易得、制作簡便、過程有趣等優(yōu)點。在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對學生滲透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xiāng)、保護環(huán)境的教育,培養(yǎng)學生探究及合作精神,更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愉悅[1]。
在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樹葉貼畫不同于其他美術課堂,教師的指導貫穿于課前、課堂、課后全過程,很多教學存在不足之處。課題“基于綜合性課程的‘葉藝教學研究”中,樹葉貼畫教學是其中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我們對這些不足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不斷改進教學實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樹葉貼畫教學存在的不足
1. 樹葉收集缺乏目的性
在樹葉貼畫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學生所帶樹葉存在以下情況:采集的都是同一種樹葉,或采集一堆嫩綠的新葉,或收集的落葉未經(jīng)處理缺乏平整度……這些盲目收集到的樹葉根本無法完成一幅貼畫作品。樹葉貼畫是以樹葉為原材料,貼畫作品的內容取決于樹葉材料的豐富性、可用性。出現(xiàn)上述情況的原因在于,教師課前只交代學生帶好樹葉等上課所需材料,對于需要什么樣的樹葉、怎樣采集所需樹葉、對收集到的樹葉應該怎樣處理,缺乏必要指導。
2. 貼畫過程破壞樹葉自然性
在貼畫制作過程中,許多學生經(jīng)常會把樹葉當剪紙使用,把葉子裁剪成畫面中所需要的形狀,或者把樹葉涂成所需要的顏色,破壞了樹葉的完整性和自然性。樹葉貼畫的藝術魅力在于作品富有樹葉的天然形狀和肌理,散發(fā)著大自然的質樸氣息。這種隨意改變樹葉原有性狀的做法,是對樹葉貼畫創(chuàng)作缺乏認識、對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缺乏指導的表現(xiàn)。
3. 貼畫作品保存缺乏長久性
學生辛辛苦苦做出的樹葉貼畫作品,隨著時間推移,水分蒸發(fā),樹葉會變形,顏色會發(fā)黃,無法保持剛剛制作完成時色彩艷麗、形象生動的畫面。有些運用枯葉制作的作品,放置久了也會出現(xiàn)潮濕變形、蟲蛀等現(xiàn)象。因此,尋找一種簡單、容易操作的作品保存方法也成了我們研究的議題。
三、樹葉貼畫教學指導策略
1. 課前指導:樹葉的收集與處理
樹葉是樹葉貼畫的主要材料,“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收集到的樹葉的形狀、色澤的豐富與否,樹葉處理得是否干燥、平整,都決定著樹葉貼畫作品的好壞。因此,課前對樹葉的收集指導很重要。
樹葉收集:收集樹葉的時間最好選擇在秋冬季節(jié),因為這個時段,樹葉的水分含量較小,樹葉色彩也很豐富,樹葉經(jīng)處理后不易褪色、變形。收集樹葉時以完整的落葉為主,教育學生要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不要隨意采摘樹葉,破壞樹木生長。因教學需要必須在春夏季節(jié)收集樹葉時,也要選擇枯老的樹葉。點、線、面是平面構成要素,因此,在收集樹葉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從畫面出發(fā),收集樹葉有大有小,大如面、小如點、細長如線??梢园慈~面窄的一邊長度為準:在6厘米以上的大葉子有梧桐葉、羊蹄甲葉等;在2厘米以下的小葉子有榆樹葉、雀梅葉、九里香等;介于兩者的中等樹葉如杜英葉、黃葛樹葉、黃櫨葉等;線形葉子如松針、蘆葦草、蕨類葉等;還可以收集一些花瓣使用。收集同一種葉子時,也要考慮大小、顏色富于變化。這樣,學生收集的樹葉做出的貼畫才會畫面豐富、形象生動。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生活,或跟隨父母郊游,或上下學路上,或生活周邊,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去收集造型各異、五顏六色的樹葉。春、秋游,可以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指導學生收集樹葉。
樹葉的處理:把收集到的樹葉剪去葉柄、洗干凈,用毛巾或紙巾擦干葉面水分,找本厚點的舊書(不要用銅版紙書籍),按“一頁一葉”把完整的樹葉夾在書本中,平放在平整通風的地方,再壓上稍重點的書籍,一般一兩周時間,樹葉就會陰干,期間可以一至兩次翻動和調整。陰干、壓平的葉子按大、中、小,或根據(jù)形狀進行分類整理,有針形、線形、心形、圓形、扇形等,把整理好的葉子裝在不同的盒子里備用。
2. 課堂指導:作品的構思與制作
(1)先觀察后立意:中國畫創(chuàng)作,以立意為先,王維留下過“凡畫山水,意在筆先”的論調,白居易《畫竹歌》亦有“不根而生從意生”之言……歷代大家無不把“寫意”作為創(chuàng)作中國畫的基礎[2]。我們在指導學生畫畫時也往往強調先構思后動筆。然而,樹葉貼畫不同于繪畫創(chuàng)作,它的立意受限于樹葉的形狀和色澤,必須先觀察樹葉,根據(jù)樹葉形色展開想象,從葉的形似去構建物的神似,因此樹葉貼畫的立意在觀察之后。如一片楓葉,不能按事先的立意隨便貼成你想要的形狀,應該在觀察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學生自然會發(fā)現(xiàn)它像金魚的尾巴、狗的頭部等等。因此,在樹葉貼畫制作中,教師先要引導學生觀察和欣賞各種樹葉的天然形狀和色彩,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
(2)多用膠少用剪:膠水和剪刀是樹葉貼畫的主要工具,按樹葉形狀、色彩構思立意后,用鉛筆在紙張上打個草稿,確定主要物體在畫面的位置,然后將樹葉背面涂滿膠水(固體膠、白乳膠均可,不要使用透明膠粘貼樹葉表面),貼畫時要盡量保持樹葉的完整性和自然性,一般情況下不要用剪刀修理,也不要給樹葉上顏色,否則就會使之失去原有的自然美,只要把最微妙的部分簡單地修整一下就可以了[3]。如樟樹葉梭形的輪廓和狐貍的頭部側面很相似,如果要表現(xiàn)狐貍張開的嘴巴,只要在葉邊上剪個缺口就可以了,它還是具有整個葉片的外形,保持原有的葉脈紋理的自然美,而若選用大的梧桐葉裁剪出形狀,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3)多貼葉少添畫:樹葉貼畫,畫面構成必須以樹葉為主,當貼好主體部分后,背景等物體也盡量用葉子來表現(xiàn)。如用楓葉、杜英葉等貼出幾條金魚,就可以選擇一些蒲草、蕨葉等條狀的葉子作水草,還可以用小點的葉子貼幾條小魚,為了讓主題更突出,可在底板紙上平涂淡藍色湖水背景。一般情況下,添畫使用在背景上,為了突出主體,增加畫面感,但不可喧賓奪主,更不可在主體物的樹葉上添畫細節(jié)。
3. 課后指導:作品的保存與裝幀
樹葉貼畫因為使用膠水粘貼,含有一定水分,完成之后用稍重的、平整的物體將樹葉貼畫壓住,讓其慢慢干燥,千萬不能放在日光下曬,以防卷曲,破壞畫面。
學生的樹葉貼畫作品一般在A4、A3紙張大小,待作品陰干、平整后,可用過塑保存。過塑的優(yōu)點在于隔絕作品與空氣的接觸,可以防潮、防蛀,長期不變形。不變色。對于沒有過塑條件的農村學校,可以用保鮮膜替代,做法是:把樹葉貼畫作品貼到卡紙或硬紙板上,用一張大于作品的保鮮膜罩住畫面,排擠掉保鮮膜與畫面之間的空氣,然后將保鮮膜的四邊卷到作品背面,用透明膠封牢。
樹葉貼畫作品用以上方法處理后,可以用卡紙加邊進行裝飾,也可以用相框、畫框進行裝幀,讓它成為美化校園、點綴家居的藝術品。
四、結語
樹葉貼畫教學,依托于大自然的豐富素材,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貼近自然,在大自然中發(fā)現(xiàn)美、構思美、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細致認真、有條不紊的學習態(tài)度,教育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讓美術活動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雙效目標,讓樹葉貼畫教學成為美育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杜 麗.《大自然的神奇形狀——樹 葉貼畫》教學設計[J].新課程(中旬 刊),2017(8):85.
[2]周步芳.淺析繪畫創(chuàng)作中構思立意的 重要性[J].美術界,2011(7):76.
[3]張曉萍.淺談葉貼畫制作與教學[J]. 林區(qū)教育,200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