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民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期間,巴金兩次到志愿軍中體驗生活。我們可能會想象,憑他的地位和聲望,且年近半百,在志愿軍中一定會受到特殊待遇,住賓館,被宴請,在上邊聽聽匯報,再到連隊找英雄談談也就罷了。
事實完全不是這樣。巴金很清楚他率領全國文聯(lián)赴朝創(chuàng)作組的重要使命,更自覺地意識到,赴朝也是促使他和人民大眾相結(jié)合,書寫人生新篇章的“新生活的開始”。因此,他一直積極主動地深入連隊,深入前沿陣地,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努力鉆進生活”,成為志愿軍大家庭的一分子。我們僅看他在朝鮮戰(zhàn)地的衣、食、住、行這些瑣事,就可見一斑。
全國文聯(lián)赴朝創(chuàng)作組共17人,1952年3月初從北京出發(fā),按軍隊干部待遇,每人領到了一套行李和冬裝:棉上衣、棉馬褲、皮帽子、皮靴等。巴金第一次身著軍裝,十分興奮。
3月,朝鮮的春天已經(jīng)來臨。3月31日,他們在志愿軍政治部曾協(xié)商領單衣。軍服都是嚴格按人頭發(fā)放的,政治部成員也只能領自己的一份,并無多余儲備。因此,巴金一行4月1日至4月5日在平壤活動時,著裝就顯得頗為尷尬。他說:“我們穿著棉軍服、戴皮帽子到處跑來跑去,朝鮮人早已穿春天的衣服了。”從 4月4日中朝兩國文藝家的合影可以看到,手扯錦旗一角的巴金和創(chuàng)作組成員,個個穿棉衣戴皮帽(只有二排左一的女作家白朗摘了皮帽),而扯著錦旗另一角的李泰俊等朝鮮文藝家都是身著春裝、不戴帽子的。
4月11日,在志愿軍第19兵團,創(chuàng)作組成員才領到單軍衣。作家西虹在日記中高興地寫道:“我們領了單衣,換上單衣,開始了熱天的生活?!?/p>
巴金日記中曾多次記載自己“補襪子”、補“衛(wèi)生褲”。據(jù)有關資料,志愿軍前兩年發(fā)的布襪子、襯衣,同樣都是有數(shù)量規(guī)定的,巴金也不例外。他大部分時間是在連隊跑來跑去,襪子當然磨損快,經(jīng)常要自己動手來補。如:1952年5月8日,在65軍193師,晚上“補襪到九點五十分”;8月8日,從188師回63軍軍部的第二天,下午補了兩雙襪子;9月6日,從65軍194師581團3營回到師部第二天,午12時補襪子(志愿軍一般是每天兩頓飯,上午8時左右吃早飯,下午3時左右吃午飯),后有英雄趙杰仁來談,未補完,夜11時才繼續(xù)補好。
巴金在平壤、開城,都參觀過市場,為什么不買點襪子、“衛(wèi)生褲”替換?或者,他每到一地都受到最高首長的接待,特別在兵團、軍、師、團這些單位,為什么不肯開口多要一雙襪子或一條“衛(wèi)生褲”,還要自己動手來補呢?
其原因即在于他不愿比其他戰(zhàn)士有任何特殊。巴金在新中國成立后,就完全靠稿費生活。他在朝鮮的伙食、服裝由國家供給,此外沒有拿過任何津貼。1952年初,在北京集中學習、作出國準備時,開明書店顧均正先生考慮巴金這次出國時間長,曾給他預支版稅100多元(合舊幣100多萬,下同),但巴金卻用來買成書寄回上海了(共6包),出國時身上只剩了2元。從3月16日入朝,到7月17日給蕭珊寫信,整整4個月,他沒有一張朝鮮幣,沒有花過一分錢。而且,巴金發(fā)稿件或給國家文聯(lián)、總政文化部郵信,由所在部隊寄發(fā),而私信則自己花錢。4個月來,從國內(nèi)所帶郵票已經(jīng)用完,又無朝幣買朝鮮郵票,只好讓蕭珊給他寄10張中國平信郵票(8分錢一張)。到10月初回國時,畫家西野執(zhí)意借給巴金20元(西野是借徐靈的。徐靈是魯迅美術學院教師,可能比軍內(nèi)的西野用錢靈活一點),巴金只要了10元,回到丹東,卻又還給了西野。從巴金日記看,1953年第二次赴朝,似乎也只在8月19日,用人民幣2.9元兌換朝幣3000元,用來購買朝語字典等書。
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想,向部隊提出多要一雙襪子或一條“衛(wèi)生褲”的念頭,巴金從來就不可能萌生。
1952年,志愿軍主副食供應大有改善,不僅糧食定量充足,且細糧占70%,肉類等副食也逐漸豐富。
但是,連隊的伙食,還是有部分壓縮餅干、高粱米等??紤]巴金年齡較大,部隊往往給他特殊照顧,巴金總是誠懇地拒絕,堅持吃戰(zhàn)士伙食。1952年5月8日至15日,巴金、黃谷柳深入65軍193師通信連,據(jù)當時的老兵回憶:
巴金來我們連隊以前,軍部就下了命令,巴金作為著名作家,應該按照首長的待遇來接待巴金。按照當時的命令,我們連隊專門為巴金開了個小灶,可第一天就被巴金給撤了,原來小灶做的飯他不吃,而是拿著飯盆來到食堂,和普通戰(zhàn)士一樣,排隊打起了飯。用巴金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就是一名普通戰(zhàn)士,看我們穿的軍服不是一樣的嗎?不應該把我和戰(zhàn)士區(qū)別對待嘛!并開玩笑地對連長說:你哪里是給我開小灶,分明就是對我的不公平的待遇嘛!這樣子我是絕對不干的吆!在大家的笑聲中,巴金的小灶撤了,他也和戰(zhàn)士們一起吃起了大食堂。而且從那以后,巴金的衣食住行都是普通戰(zhàn)士的待遇了,他也成為了連隊僅有的“平民首長”。
這種情況,在巴金日記中也有記載。如:1952年8月22日,在65軍194師581團3營7連,“他們另外給我做飯,說是怕我不能吃壓縮糧,我要求明天和他們同吃”。為了拒絕部隊贈煙,竟“從五月七日起借感冒未愈這個理由聲明戒煙”。
朝鮮老鄉(xiāng)的贈與,巴金同樣不收。1952年8月28日,房東老太太要給他4個桃子,并說:“朝鮮人、中國人,一家人。”巴金只好收下,之后把桃子轉(zhuǎn)送給了志愿軍病號。
在軍中,每逢節(jié)日、軍民聯(lián)歡、慶功大會,迎送慰問團、戰(zhàn)友等活動,邀巴金參加時,難免喝酒、應酬。巴金不善飲酒,但為人真誠,不會勸酒,也不會拒酒,只能自討苦吃。1953年8月20日“參加會餐,喝得大醉”即是其一。其原委是:巴金第二次赴朝時已經(jīng)停戰(zhàn),遣接戰(zhàn)俘工作復雜繁重,志愿軍政治部文化部及所屬文工團均來開城參加停戰(zhàn)談判代表團的遣俘工作,邀巴金參與采訪志愿軍歸俘,以揭露美軍違犯國際公約、殘酷虐殺志愿軍戰(zhàn)俘的行徑。8月20日巴金前去報到,晚飯時志愿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王永年邀巴金與文化部及文工團人員見面、會餐,當然見到不少熟人,朋友重逢,巴金只得醉酒。之后看京戲,也因當時國家京劇團、越劇團都在開城向中朝軍民慰問演出,并非特意招待。
巴金和創(chuàng)作組藝術家們,在朝鮮的所住大體有兩類:一類是部隊的山洞、坑道、避彈洞;一類是指揮機關的“招待所”,甚至有所謂的“國際飯店”。
志愿軍的所謂“招待所”,多是朝鮮老鄉(xiāng)家,或者是“地屋子”。比如,巴金入朝后最先住的是位于成川郡香楓山的志愿軍后勤部“7號招待室”。其實,不過是靠山坡開挖的“地屋子”,向外的一邊用石片砌成墻,留一小窗口,房頂棚上草,黃谷柳稱其為“穴居”。室內(nèi)縱橫一丈,只能容三人。第二天下雨滿屋滴水,同住的解放軍總政文化部文藝處長、劇作家宋之的在房頂搭上雨布,大家方能入睡。到19兵團政治部住的“客室”,與之類似。而所住志愿軍政治部的“臨時招待所”、駐守開城的65軍“招待所”,第二次赴朝在開城采訪歸俘時住的81號,都是朝鮮老鄉(xiāng)家。1952年3月31日夜,在平壤中國大使館所住“客室”,也沒有好到哪里。戰(zhàn)時中國大使館對外辦公的機構(gòu)遷到平壤西北山區(qū)的“西浦”,其“客室”不過是依山而建的平房,鄰著山中的防空洞,可隨時躲避空襲。巴金和黃谷柳因年齡大,被安排在“客室內(nèi)房”,每人一張床,其他人則睡木板通鋪,且“有點擠”。
1952年4月1日,金日成指示將巴金他們安排到朝鮮外務省“招待所”,即所謂“國際飯店”。實際上,只是位于平壤東約30公里的山村——馬蘭里山林中的平房。當時取暖只能用朝鮮傳統(tǒng)的辦法燒地炕,但是又不便讓外賓睡炕,就在地炕上鋪地毯,在地毯上架鋼絲床。巴金他們在這里住了5天,算是當時最奢侈的享受了。
巴金兩次赴朝,在戰(zhàn)地共計363天,大部分時間是在前沿部隊,住坑道、山洞、掩蔽部,不僅條件艱苦,且經(jīng)常面臨塌方或敵人空襲、炮擊的危險。1952年4月,巴金和黃谷柳在65軍195師583團,住一○○高地西坡一防空洞,東隔沙川河與美軍陣地對峙。4月25日晨,美軍炮擊我方陣地,彈片落到巴金所住洞口。27日下午,敵人炮彈落在一○○高地東坡,巴金所住洞子震動,彈片飛到洞口。28日,大雨,洞口砂石塌下,多虧指戰(zhàn)員們及時清理了砂石,在洞口支了兩根木柱,才免于塌方被堵死的危險。下午,敵人冷炮時斷時續(xù)。夜12時巴金出洞小便,剛與哨兵交談兩句,一顆炮彈突然從頭上飛過。又如1952年8月在65軍194師581團3營時,24日大雨,巴金所住洞口砂石塌下幾塊。夜,洞內(nèi)積水。連隊要巴金搬家,他卻堅持要體驗指戰(zhàn)員的艱苦,但一夜未敢合眼,“隨時望著洞口,免得土塌下來堵死洞口,沒人知道”。次日,洞里積滿了水,無法下地,有垮塌危險,才移住村內(nèi)小學教員家。31日深夜炮聲隆隆,所住房屋震動。
巴金日記中幾次出現(xiàn)乘吉普車的記載,如1952年3月16日過鴨綠江入朝,3月31日夜從志愿軍政治部到平壤,等等。因為巴金年齡較大,各部隊相距較遠,軍、師首長們往往給其關照,盡量用吉普車接送,當然有時也搭乘卡車。
然而,當時的吉普車只是一種輕便的戰(zhàn)場指揮車——蘇聯(lián)產(chǎn)嘎斯67型,包括彭德懷在內(nèi)的志愿軍高級指揮員都是乘坐這種車的。這種車雖便于戰(zhàn)場使用,但跑起來其顛簸可知,特別是朝鮮的公路經(jīng)常受美軍轟炸,往往彈坑累累。3月16日過鴨綠江后,到宣川南便因公路被毀繞道時陷在泥里,巴金和負責護送創(chuàng)作組的志愿軍后勤部副參謀長羅文、司機、通信員都只得下來推車。從志政赴平壤,本讓巴金和三位女作家乘吉普車,但中途因防空滅燈,吉普車掉進溝里,輪胎壞了,只得都擠到卡車上。當時戰(zhàn)地所用卡車是嘎斯51型,輕便窄小,載重2.5噸,22個人(有朝鮮朋友)加行李擠得連伸腳都困難。
巴金在連隊要靠兩腿來往于坑道、戰(zhàn)壕,參加戰(zhàn)士的活動,有時要翻山頭、涉河溝、踏泥濘,為此不止一次地跌跤、扭傷腳。當戰(zhàn)士們贊揚他這種不怕苦的精神時,巴金總是說:“我是來學習的!”“我是來鍛煉的!”
更值得贊賞的是,巴金不顧生命危險,常常要求到前沿陣地去。1952年4月下旬,巴金在65軍195師583團1營,堅決要求到與敵軍陣地一河之隔的沙川河畔前沿連隊,體驗583團曾經(jīng)進行的楸村反擊戰(zhàn)的環(huán)境。巴金跟著同去的指戰(zhàn)員,兩次穿過敵人炮火封鎖的開闊地,敵人的炮彈在后面不斷爆炸,十分危險。
1952年6月29日,在63軍566團時,巴金主動要求到剛從敵人手里奪取的159高地。8連連長帶領他們走交通溝,涉小河,爬山包,途中巴金扭了腳,忍痛堅持。
1953年9月在46軍407團1營1連時,除了上大德山,看戰(zhàn)士修建坑道,還堅持去后山看坑道。因連接前后山坑道的通道口低矮,巴金無法像戰(zhàn)士那樣貓腰低頭進出,就全身伏地爬行穿過。
1952年4月26日,他記述穿越300米開闊地時,只用了十幾個字:“經(jīng)過鐵道旁開闊地(封鎖口)時跑了幾步?!?952年6月30日,在63軍189師566團1營3連,看連隊的屯兵洞,剛到洞口,敵人大炮打來了,巴金笑說“這是鳴炮歡迎”。
巴金在志愿軍中的一年,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歲月”。之后的20多年,他不斷地回味這段生活,從中汲取素材,創(chuàng)作了《團圓》(后改編為電影《英雄兒女》)等名作。
當時,除與巴金同行的16名藝術家之外,還有許多作家、藝術家都曾到抗美援朝前線,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