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張 彥 劉開蕾 李 麗
牡丹江醫(yī)學院附屬紅旗醫(yī)院血液科,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既往稱為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a purpura)[1],是一類以血小板減少和皮膚黏膜出血為主要特點、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年升高。ITP 發(fā)病機制為體液和細胞免疫介導的血小板過度破壞或巨核細胞分化成熟障礙,血小板生成不足[3]。其中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與ITP的發(fā)病密切相關。隨著對 ITP 發(fā)病機制研究的逐漸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ITP 的發(fā)病與T淋巴細胞亞群數(shù)量及功能改變密切關系[4]。T淋巴細胞介導的免疫異常包括Th/Tc細胞的失衡、調節(jié)性T細胞(Treg)數(shù)目及功能異常、細胞毒T細胞對血小板的直接溶解也參與ITP的發(fā)病[5]。因此,本研究對50例入選的ITP 患者治療前后的T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情況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表1 各組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水平比較(± s)
表1 各組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水平比較(± 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與正常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CD3+(%) CD4+(%) CD8+(%) CD4+/CD8+ITP組 治療前 56.71±11.59# 24.82±7.16# 27.81±3.29# 1.13±0.13#治療后 60.25±12.32* 31.73±8.23* 23.36±5.25* 1.34±0.56*正常對照組 63.64±7.32 33.86±8.15 20.74±4.31 1.39±0.18 F P 2.753<0.05 3.623<0.05 6.372<0.05 5.213<0.05
表2 初診、復診ITP患者治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水平比較(± s)
表2 初診、復診ITP患者治療后T淋巴細胞亞群的檢測水平比較(± s)
組別 CD3+(%) CD4+(%) CD8+(%) CD4+/CD8+ITP組 初診 61.37±12.46* 30.22±9.86* 24.43±5.11* 1.12±0.15*復診 60.75±13.15* 31.34±5.53* 23.75±6.42* 1.38±0.37*正常對照組 63.64±7.32 33.86±8.15 20.74±4.31 1.39±0.18 F P 0.238<0.05 1.523<0.05 0.861<0.05 0.753<0.05
選擇2016年11月~2018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50例ITP 患者(ITP組),診斷符合《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第3版)關于ITP的診斷標準, 患者初診時均經血小板計數(shù)和外周血涂片鏡檢核實,并除外假性血小板減少,近期未使用過免疫抑制劑和糖皮質激素。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6~80歲,平均(43.3±11.2)歲,≥60歲者32例。病程2個月~5年,平均(3.1±1.1)年。其中初診29 例,復發(fā)21 例。另選擇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0 例,女30例,年齡6 ~ 78歲,平均(45.1±12.3)歲,≥60歲者30例。入選研究對象的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治療主要以糖皮質激素、丙種球蛋白(IVIG)、脾切除、免疫抑制劑等非特異性手段為主。
取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3~5mL,應用流式細胞儀分別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水平,并計算CD4+/CD8+。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2.0對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ITP組患者治療前的CD3+、CD4+、CD4+/CD8+分別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CD8+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ITP組患者的CD3+、CD4+、CD4+/CD8+分別顯著高于治療前,CD8+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正常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接近正常水平。見表1。
治療后,初診、復診ITP患者的后T淋巴細胞亞群各指標 CD3+、CD4+、CD8+及 CD4+/CD8+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組間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類以血小板減少和皮膚黏膜出血為主要特點、排除任何其他可能引起血小板減少原因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血液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是一種免疫介導的獲得性血小板減少性疾病,是較為常見的出血性疾病,年發(fā)病率為5~10例/10萬人[6-7]。原發(fā)性 ITP 的臨床表現(xiàn)是皮膚和黏膜出血,但部分患者沒有癥狀或僅有輕微出血,只有部分患者有明顯的出血如消化道、廣泛的皮膚和黏膜或顱內出血。原發(fā)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病因與發(fā)病機制迄今未明,其病因可能與感染、免疫因素、脾臟的作用、遺傳等因素有關[8]。目前研究發(fā)現(xiàn)現(xiàn)細胞免疫介導的血小板減少在原發(fā)性 ITP 的發(fā)病中起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1)體液和細胞免疫介導的血小板的過度破壞;(2)體液和細胞免疫介導的巨核細胞數(shù)量和質量異常,導致血小板生成相對不足[9-11]。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T 淋巴細胞亞群在急性原發(fā)ITP患兒中比例異常,與健康兒童比較,ITP患兒 CD8+水平明顯較高,CD3+、CD4+及 CD4+/CD8+水平較低[12]。本研究也證實了上述觀點,表1結果顯示,ITP組患者治療前的CD3+、CD4+、CD4+/CD8+水平分別顯著低于正常對照組,CD8+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高長俊等[13]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證實T 淋巴細胞亞群在ITP 的發(fā)病過程中占重要的作用,其中CD4+T淋巴細胞數(shù)量的降低會導致體內B淋巴細胞的增殖,從而產生大量血小板抗體,進而破壞患者體內血小板,CD8+T 淋巴細胞對血小板則具備直接的毒性作用,其數(shù)量的異常增殖會直接導致患者血小板數(shù)量的急劇下降[14]。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ITP組患者的CD3+、CD4+、CD4+/CD8+分別顯著高于治療前,CD8+水平顯著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與正常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不顯著,接近正常水平,治療后的 T 淋巴細胞亞群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治療后,初診、復診ITP患者的后T淋巴細胞亞群各指標 CD3+、CD4+、CD8+及 CD4+/CD8+水平與正常對照組組間比較,未見明顯差異,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通過采取積極的治療可以改善ITP患者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常。綜上所述,ITP的發(fā)病機制較復雜,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與ITP發(fā)病具有密切關系,部分患者體內同時存在著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異常,通過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相關參數(shù),對 ITP 的診斷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