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
摘 要:高中新課標教材把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高中“新課標”的課程基本理念是:主動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時代需要,促進高中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加強高中課程與社會發(fā)展、科技進步以及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促進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發(fā)展高中生自主獲取知識的愿望和能力;創(chuàng)建富有個性的課程制度和學校文化。理念上倡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面向全體學生、注重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尤其是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把科學探究和自主學習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重體驗、重過程、重發(fā)展,引導創(chuàng)新與實踐。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有效方法
高中新課標教材把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培養(yǎng)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為此,就如何指導學生學習高中生物,下面我談一談自己的想法。
一、滲透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形成完善的理論體系
生物學的科學理論是貫穿在各個章節(jié)之中,如模塊一中細胞學說、基因理論;模塊二中遺傳定律、自然選擇學說;模塊三中生態(tài)平衡等。因此,在學習生物學時,除了專用名詞概念以外,一些基本理論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容:
1.注意生物基本概念與科學理論之間的聯(lián)系。理論的掌握必須建立在對諸多概念的正確理解上。例如,了解生態(tài)平衡理論時,離不開對種群、群落、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營養(yǎng)級、生物圈等概念的掌握?;?、染色體、性狀、雜交、自交、測交、基因型、表現(xiàn)型等概念是我們了解遺傳定律必不可少的。
2.合理地解釋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為什么有的人頭發(fā)、皮膚都是白色的?為什么接種乙肝疫苗就能預防乙肝?為什么要禁止近親結婚?為什么人類要保護環(huán)境?對于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應當運用正確的理論去合理解釋,從而使人們能夠自覺地、正確地認識事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準確地把握各理論間的聯(lián)系。生物學各種理論互相支持、互相補充,在廣大生物科學工作者的不斷努力下理論又不斷更新、不斷充實,使人們認識的生物界越來越接近真實。例如,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補充了自然選擇學說中生物進化的原因是基因頻率的改變。二者又是互相支持的,都認為生物的進化方向是由自然選擇決定的。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把某個理論放在整個生物理論體系中加以考慮,并通過實例來深化、拓展,培養(yǎng)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自己對生物理論的掌握更加完善,運用起來更加精確。
4.有效地提高解題技巧。近幾年在生物學高考題目中逐漸滲透了新課程理念,題型主要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類,其中,非選擇題有填充題、分析說明題、學科內及學科間的綜合題。題型不同,要求也不同。在解題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注意審題,搞清每一道題命題教師的考核意圖;其次,要明確其中涉及的科學理論,學會區(qū)分概念之間的關系;接著,要知道生物符號的特殊含義和正確寫法;最后,要具有分析歸納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實際應用能力,能夠全面、準確地回答問題,使答案完整而明確。
二、重視基礎知識的教學,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
新課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師生交流互動、共同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首先必須抓住生物的基本特征這根主線,理清每個模塊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內容,把所學內容有機地與人類的生產實踐、日常生活相結合,此外,還要密切關注生物科技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
1.把握知識的縱向銜接,使知識連成線。生物知識間有著密切的內在聯(lián)系,例如,第一個模塊分子與細胞中,了解生命的物質基礎即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為掌握生命的結構基礎作了鋪墊,而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生命的結構基礎又給理解細胞的分裂埋下了伏筆。
2.關注知識的橫向聯(lián)系,使知識更加系統(tǒng)化、立體化。生物學科中的章節(jié)之間既有遞進關系也有并列關系,內容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例如,真核細胞的分裂方式包括:無絲分裂、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二者互相聯(lián)系、互相滲透。因此,我們要牢牢抓住生物的基本特征這根主線,豐富知識的內涵,擴大知識的外延,把生物知識匯成一張網絡。
3.突出重點,縱橫結合,加強學科間的相互滲透。自然界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自然科學中的各學科間相互滲透,有利于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的思想方法和統(tǒng)一的科學概念和過程,建立科學的自然觀,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生物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例如,遺傳病概率的計算中,就用到了數學知識。根的向地性是由于受重力的影響,運用的是物理知識。蛋白質、核酸的化學組成和分子結構以及生物組織中蛋白質、核酸的鑒定等利用的是化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