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然
摘 要:留守兒童是我縣發(fā)展轉型進程中必然出現(xiàn)的群體,在其成長的過程中承受著同齡人所不同的心理負重,在其形成堅強、自立、寬容性格的過程中也在品味著缺乏親情、缺少關愛的孤寂,這對其心理健康成長產生很大影響,對他們心理問題進行探究,進而提出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對策,以便幫助留守兒童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身心能夠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解決對策
我所在的學校距離北京市懷柔區(qū)邊界只有12公里,但區(qū)位不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差異懸殊,使得大部分勞動力進入到北京務工、經(jīng)商,把子女留在原住地并委托給其祖輩或其他親戚照料。雖然,在一定程度建立了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關愛模式,并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家庭留守兒童提供救助。但這些留守的兒童正處于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時期,成長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關注和呵護,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fā)展的異常,這些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留守兒童現(xiàn)狀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學,三年級以上學生在校寄宿,有校車接送?,F(xiàn)有235名學生,共有留守兒童87名,其中經(jīng)濟越不發(fā)達、地域越偏僻,留守兒童的比例越高。迫于生計壓力,貧困和落后的村留守兒童父母的離異率也較高。在留守兒童中“雙親外出”型和“祖輩托管”型比例高,在這些留守兒童中,雙親外出者26人,單親外出者61人,雙親外出留守兒童占全部留守兒童的比例為29.9%;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起住的比例是32%。大多數(shù)祖輩對孫兒的管教盡心盡責,但祖輩年事已高,在管理和教育孩子方面可能力不從心。
近80%監(jiān)護人對孩子學習比較關注,大約60%的監(jiān)護人擔心孩子的安全。孩子的學習和安全是監(jiān)護人關注的兩件頭等大事。至于“生活”“品行”和“心理”等問題,在監(jiān)護人心目中被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留守兒童孤獨感強烈、他們對親人倍加思念,我們以“我經(jīng)常感到很孤獨”為題從兒童的孤獨感及其想念父母的程度進行過調查分析。在“我經(jīng)常感到很孤獨”的選項中,近30%的留守兒童認為自己比較孤獨,兒童的孤獨多源于對父母的思念。大約68.2%的兒童表示特別思念父母。父母外出對兒童直接的影響是,骨肉分離與親人相思。留守兒童強烈的孤獨感與希望家人團員的愿望遭遇現(xiàn)實條件的約束,兒童心中的無奈與難以排遣的情愫溢于言表。
二、留守兒童成長中面臨的問題
其一,留守兒童成長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父母外出后,留守兒童親情缺失、兒童心靈更加孤獨、缺乏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同時,家庭、學校和社會在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上銜接與配合不夠默契,由此導致留守兒童教育出現(xiàn)某些真空、影響了留守兒童健康成長。
其二,學校和老師負擔過重、無力對留守兒童給特別關注。據(jù)我們調查分析:27.4%的留守兒童認為教師對其關心不夠,從老師家訪的情況看,大約45%的留守兒童認為老師從不家訪,當留守兒童在學習上遇到困難時,留守兒童主要向同學、好朋友(55.3%)求助,可見,當留守兒童學習生遇到困難時,同伴的作用比老師的作用似乎更大。
其三,留守兒童中的“弱勢群體”成長堪憂。留守兒童是一個多元分化的群體,留守女童、低段留守兒童、離婚家庭、雙親外出家庭以及特困家庭的留守兒童成長尤其應當引起我們關注。
其四,精神生活貧乏加劇了留守兒童心靈的孤寂感。由于親情的缺失,留守兒童比非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孤獨感,他們對父母的思念更加熱切。盡管孤獨并不一定代表心理是異常,但是,經(jīng)常性地陷入孤獨中,不利于兒童健康發(fā)展。很多留守兒童的生活世界很單調: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留守兒童對這樣的生活方式感到很厭倦。寄宿制學校往往采取全封閉式管理,兒童24小時被關在學校。在這種“軍事化”的管理模式中,不少留守兒童精神生活很貧乏、很焦慮、很壓抑,由此導致他們深深的孤獨感。如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回歸孩子本真的率性?這是一個教育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
三、對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建議
一是加強家庭教育,突出家庭的責任和義務。我們通過網(wǎng)絡空間人人通(樂教樂學)平臺告誡家長:不管你身處異鄉(xiāng)還是在什么地方,一定要關心孩子的成長,孩子如果沒有父母的陪伴,沒有父母的關愛,他的生活、他的心理都會受到影響。建議父母有可能的話,帶著孩子去打工;如果暫時沒有可能的話,希望家長盡最大的可能關愛自己的孩子。除了關心孩子的生活、身體和學習外,更要注重與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溝通,讓孩子時刻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這樣不但有助于緩解孩子的緊張、焦慮心理,也可通過講述打工的經(jīng)歷,使孩子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明白生活的來之不易,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一方面,負責撫養(yǎng)監(jiān)護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應民主、平等地對待孩子,真正擔負起教養(yǎng)孩子的責任和義務,不能過分溺愛和放任,給孩子以科學的管理和引導,從而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
二是發(fā)揮學校的主導教育功能。學校要完善健康教育觀念,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主要途徑。學校要盡可能利用各種教育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充分發(fā)揮教育優(yōu)勢,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給予心理上的體貼與溫馨,及時疏導他們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有一個穩(wěn)定的情緒、積極的情感,營造和諧大家庭的氛圍,滿足孩子們的精神需求;其次,學校要組織班主任建立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檔案和跟蹤管理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總體心理健康狀況,對常見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管理。再次,要豐富寄宿制學校業(yè)余時間文化生活,給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歡快、健康向上、同伴互助的空間和活動。
三是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配備專業(yè)的心理輔導和咨詢老師,為全校教師和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咨詢服務。要注重對留守兒童家長和其他監(jiān)護人的培訓,使他們端正教育觀念,掌握跟孩子溝通的方法與技巧,家校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