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祠堂禮制與人群階序:清水江下游的鄉(xiāng)村社會

2018-10-21 11:04王勤美
關鍵詞:新化祠堂祖先

摘要:

宗族的考察和族譜研究是認識和了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結構的重要路徑之一。以清水江流域的祠堂修建活動為切入點,討論不同身份的人群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情境中,通過家譜世系的追述、英雄祖先的重構、祠堂修建等活動,將與“軍戶”祖先身份相關的入住權,以及象征正統(tǒng)身份的旗傘、高爵牌等文化再創(chuàng)造作為人群區(qū)分和認同的標幟,進以掌握地方政治文化資源。文章以社會空間的整體視野,通過對清水江流域典型村落新化地方社會的結構化進程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以期拓寬西南區(qū)域社會研究的路徑。

關鍵詞:

祠堂禮制;人群階序;區(qū)域社會;研究路徑

中圖分類號:C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5099(2018)04-0060-12

Ritual System in Ancestral Temple and Classification of People:

the Rural Society in the Downstream of Qingshuijiang Area

WANG Qinmei1, 2

(1. College of History and Ethnic Culture,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China;

2. Journal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25,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Clan and genealog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rural area in China. From the aspec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ncestral temple, the author illustrates peoples recreating residency rights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ir ancestral military families, as well as orthodoxy cultural symbols like Qisan and Gaojue Card as marks to differentiate and identify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so as to control loc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by tracing genealogy, reconstructing heroic ancestors and constructing ancestral temples. The article aims at exploring more ways for social study in Southwest region,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renewal social structured process of villages and social form.

Key words:

ritual system in ancestral temple; classification of people; regional society; study methods

明以前,國家對貴州實行“以夷制夷”的羈縻管理,清水江下游地區(qū)屬于思州、思南宣慰司置地,隨著明清王朝的開發(fā)經(jīng)營,貴州才漸次進入國家的版圖視野。明代的貴州位于湖廣通滇的東路驛道,通云南,接湖廣、四川、兩粵之地,是國家控制西南的必經(jīng)之地,縱觀明王朝對貴州的設置經(jīng)營,無一不是出于軍事戰(zhàn)略的考慮,明初為打通這條西南驛道,在貴州境內(nèi)設置了眾多衛(wèi)所和屯堡。在明廷“屯田戍守,移民實邊”的政策強力下,大量來自山東、安徽、江西等地的漢人進入貴州,亦兵亦農(nóng),漢文化隨即被帶入,在與苗、侗、漢多族群的長期交往互動中,形成了多民族互嵌的居住格局,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多元并存。由于歷史的原因,今天的清水江流域仍舊分布有諸多帶有“司”“所”“屯”“寨”等名稱的村落,例如“新化所村”“新化寨村”“新化司村”。

此外,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清水江下游的黎平、錦屏、天柱等地至今仍保留有一百多座祠堂,這些形

態(tài)各異的宗祠均呈現(xiàn)出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錦屏縣新化所村便是其中的典型,明代曾在此設置新化千戶所、新化府等機構,由于人員流動頻繁,今天的新化所村90%以上都是漢族,有閔、劉、沈、李、胡、黃、呂等33個不同的姓氏,其中,閔、劉、沈、李等家族均建有祠堂。在當?shù)厝说目谑鲇洃浿?,過去只有“軍戶”身份的姓氏才能入住所城(大寨子內(nèi)),也才有資格建造宗祠。當下的新化人習慣以“你是哪個祠堂上的”話語來確定成員的族群身份。文章以新化地區(qū)的祠堂修建活動為線索,討論不同身份的人群如何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情境中,借用“軍戶”的祖先身份,通過家譜世系的追述、英雄祖先的重構、祠堂修建以及象征正統(tǒng)身份的旗傘、高爵牌等文化符號的再創(chuàng)造,以此作為人群區(qū)分和認同的標識,進以掌握地方政治文化資源。以社會空間的整體視野,通過對清水江流域某個典型村落的社會結構化進程以及社會形態(tài)的研究,以期拓寬西南區(qū)域社會研究的路徑。

一、“軍戶”身份與入住權:屯軍移民與外來人群的入籍定居

關于新化所不同姓氏的入住順序,當?shù)赜兄@樣的說法“前世土著湯、方、薜,后世土著高、羅、陳”。隨著歲月的變遷,湯、方、薜、高、羅、陳等早先的姓氏在與外來人群的生存競爭中逐漸敗落,只留下了湯家垴、方家沖、高家坎、薜家坪等地名。“我們的老人家是明代跟隨朱元璋大軍到貴州平蠻的”“過去司寨上的人喊我們?yōu)榭图胰恕边@是當下新化所人對祖先的記憶和自我的身份認同。根據(jù)當?shù)氐淖遄V記載和口述資料,閔、劉、李、呂、黃等不同姓氏的祖先均是明洪武年間隨明軍入黔平蠻,留域不回,落業(yè)于此。今天的新化所村,形成了閔、劉、沈、李四大姓相互競爭并存的格局。

1.武毅將軍之家——閔姓

無論是人口數(shù)量還是家族實力,閔氏都是新化所村首屈一指的大姓,閔氏家族曾有三人擔任縣長,所以當?shù)厝硕颊f“閔家出了幾條大魚”,今天村委會的一把手村支書,連續(xù)兩屆也由閔家人擔任,閔姓在地方事務上有著相當大的話語權,并與當?shù)卣3种己玫年P系?!拔覀冮h家是將軍之后,是閔子騫的后代”,這是閔姓人對“英雄祖先”的描述和自我身份認同的表達。關于閔氏祖先的來源和定居歷史,民國年間的修撰的《閔氏族譜》云:

鼻祖用公,明初由江右隨太祖在潘陽湖戰(zhàn)陳友諒,軍鎮(zhèn)有功,升授五開衛(wèi)指揮同知。二世祖鐸公世襲飛騎尉,永樂年間授邵陽縣千戶,寄居邵陽。洪熙元年,奉調(diào)新化亮寨守御千戶所官千戶,鎮(zhèn)守斯土,管轄軍人。三世祖俊公遂落業(yè)于此焉,公乃遷黎之始祖也,世居府城北新化所西門。

《閔氏族譜·三房分譜》,民國初年修撰,錦屏縣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根據(jù)上述家譜記載,閔俊是新化所閔姓的始遷祖,于永樂二年(1404),奉旨發(fā)軍入五開衛(wèi)下轄的新化千戶所,擔任衛(wèi)所千總,“以為苗民之主”。此后,俊生謙,謙生綱,綱生通,六代單傳,世襲武毅將軍職。至通公生六子,曰政、敷、啟、孜、敔、敦,敦公徙云南,其余五公俱居新化,自此閔姓分為五大房,至今已繁衍23世。據(jù)2015年筆者調(diào)查統(tǒng)計,長房120人,二房19人,三房425人,四房77人,五房52人,當下閔家形成了以三房為核心的房族結構。

2.進士門第——劉家

劉氏是新化所僅次閔氏的第二大家族,約500多人,但凡劉姓的家戶,大門門樓均書有“彭城世第”的郡口或是“藜光堂”的堂號。關于劉姓的定居歷史,十五世孫劉培學撰的《劉氏族譜·淵源志》作了如下記載:

長潤即我一世祖,明洪武從軍至湖廣五開衛(wèi)新化所有功,授羅丹屯軍田鐘形,各領軍地。永樂二年,撥軍下屯,彈壓司寨,至九世、十世軍業(yè)典斷戍磬,幸芳名、達遠公往訟鎮(zhèn)遠,上控長沙,蒙咨部準購,始得還壁,為遠達公之遷羅丹者,此故也。由潤公而來,將二十代矣,或遷丹州,或徙平越,或徙上龍,還徙不一,丁口甚繁。

資料來源于2012年編修的《劉氏族譜》,錦屏新化所村劉氏家族藏。

上述《淵源志》撰寫于同治年間,據(jù)此記載,劉潤為新化所劉氏始遷祖,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間奉朝廷之命到羅丹領軍屯田,遂落籍新化,明代的羅丹是新化千戶所管轄的屯堡之一。之后潤公生宏,宏公生榮、寬、慶三子,到了三世,劉氏始分三房,榮公為長房始祖,二房寬公無后,三房之祖慶公為生員,隨后慶傳勛,勛傳鎮(zhèn)、銳、濟,銳傳禹,六世祖禹公先后生了應漢、光漢、啟漢、興漢、新漢五子,至此“老三房”又分為“少五房”,今天的劉姓有“老三房”“少三房”之說就源于此。隨著支繁派衍,人丁增加,房族也在不斷壯大。劉姓在崇禎十五年出了進士劉憲模,為黎平府第一個文進士,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劉姓再次涌現(xiàn)出舉人劉芳早,家族內(nèi)培養(yǎng)出了進士、舉人等功名顯赫之人,極大地提升了劉家在地方上的聲望。上述兩人均出自“少三房”,到了清代中后期,劉姓修家譜、建宗祠的活動也幾乎由三房的人來主持完成,自此劉家形成了以“少三房”為主的家族結構。

3.武略校尉之后——李家

與閔、劉兩家相比,無論是經(jīng)濟實力還是人口數(shù)量,李家都稍遜一籌。民國二十七年重修的《李氏家譜》記錄了李氏入籍新化的過程:

余李姓籍新化所一支,于明洪武間由武略校尉泰公奉命帶兵官守湖南之綏旋,因由五開衛(wèi)(明時黎平稱五開衛(wèi),屬湖南)經(jīng)明將楊仲明擊敗逃遁之叛蠻吳勉兒,復作亂于古州(今榕江),乃隨湯和出征至五開衛(wèi),事平拔軍出衛(wèi)守任新化第一所上伍總甲,遂留居焉,此新化所所以有李姓之始也,至二世祖亨伯公弟亨叔公回籍至綏寧,因故不果,隨留寓綏寧,是由新化又流衍于湖南綏寧之一支也。歷明清迄今五百余年,傳世二十有一,因世亂而徙,流離致散居異地者,又有美羅、苗底、高歪、苗也等地,此又新化流散各地之支派。

李光瑤編:《李氏族譜·李氏源流考》,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今錦屏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李姓始遷祖李泰,祖籍山東萊州府,明初任五開衛(wèi)新化所武略校尉,入籍不回,留居新化,李泰有亨伯、亨叔二子,后亨伯傳友才,友才傳森,森生葉、龍、虎三子,第五世李姓始分三房,支分派衍,房族人數(shù)不斷增多,到民國二十七年繁衍至21世。由于李氏祖先李泰以新化所上伍總甲的身份入住新化,祖先的正統(tǒng)身份奠定了今天李家在地方上的威望。更為關鍵的是,李氏宗祠雖歷經(jīng)風雨,但基本的框架結構和宅基地保留了下來,這無疑是家族歷史悠久、簪纓世胄的象征。

4.都司子孫——呂家

今天的呂家在新化所不過十幾戶人,無論是經(jīng)濟實力還是家族勢力,都無法與閔、劉等大姓相提并論。關于呂家的入住歷史,并沒有確切的家譜記載,然而根據(jù)呂家人自己的說法,呂姓祖先與閔、劉、李的祖先一樣,于明洪武初年,從江西到新化千戶所屯軍,隨后在此定居下來。關于呂家在新化的發(fā)展歷史,雖然沒有家譜文字的確切記載,但是(乾?。堕_泰縣志》卻涉及有呂姓祖先的相關信息:

呂應陽:明萬歷十六年戊子科第十四名,己丑進士,部考第一。任浙江都司,署本府參將。新化所人。

(乾?。堕_泰縣志·制科志》,第64頁。

根據(jù)上述史料的記載,呂應陽是明萬歷十六年(1588)黎平府第一個開科武進士,官至五開衛(wèi)黎靖參將、浙江都司的長官。此時,功成名就的呂應陽衣錦還鄉(xiāng),為自己的父母修建了祖墓,這可從新化所現(xiàn)存的兩通落款明萬歷年間的墓碑得到應證,一通是呂應陽之母“明皇誥封淑人”,另一通是呂應陽本人的墓碑,書有“明皇誥封的英武將軍”“恩進士出身特授浙江總理洗心協(xié)軍務”的內(nèi)容。也許,我們無從知道呂應陽是呂家的第幾世祖,但可以肯定的是,呂姓祖先至少與閔、劉等姓氏同一前后入住新化,而且有軍戶的身份背景,否則就不可能在明代中后期培養(yǎng)出具有武進士功名的家族成員。不僅如此,今天的新化民間習慣稱呂應陽為“呂都司”,流傳有“點石成豬”“打表撐天改河道”“都司現(xiàn)形”的傳說故事。據(jù)說呂都司是水牛精轉(zhuǎn)世,半夜里他幻化成水牛在屋背后的泥塘里洗澡,后來這個地方被稱為“呂家大塘”,這個泥塘非同一般,用白蠟封底,不會漏水,常年不干。呂都司臨終前,再三囑咐子孫,今后如遇緊急情況,要謹記“賣屋莫賣梁,賣田莫賣塘”。而糊涂的子孫誤聽為“賣田莫賣糧,賣屋莫賣塘”,結果把藏有金銀財寶的房梁連同屋子一起賣了,呂家自此敗落,當然這也許是呂家人自己的美好說辭而已。

5.逃荒而來的沈家

與上述姓氏相比,沈家不僅入住歷史晚,而且祖先身份也遜色許多。根據(jù)當?shù)厝说目谑鲇洃?,大概明末清初,沈姓祖先為躲避?zhàn)亂,從江西逃荒至貴州,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落籍新化。1988年沈家編修家譜時,并沒有刻意粉飾這段經(jīng)歷,作了如實記錄:

鼻祖字通公,贛遷黔,徙居新化,因家下貪寒,經(jīng)濟捁據(jù),生活窘迫,初無屋居,于是擇居沈家山處,搭茅舍而居住,自墾荒坡種粟,度日如年,迨至高壽病沒于沈家山,遂安葬于此焉。

《沈氏宗譜·譜序》,1988年,手抄本,錦屏縣新化所村沈氏家族藏。

《沈氏宗譜》關于祖先來源的記載,與寨子里其他人的說法大概一致,沈氏的祖先并沒有軍戶的身份,最初不過是逃荒到貴州,每每提及沈家的身世,閔、劉、呂這些具有“軍戶”身份的老牌家族會有些許的不屑:

沈家最初是逃荒到這的,可能大概在明末清初吧,他們來到這里,看我們新化所田壩多,水源好,就跟大寨子里的人商量能不能留在這。我們的老祖宗商量后決定讓他們留下來,但是不能進到大寨子(所城內(nèi))坐,因為我們新化所村過去是所城,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有你祖上是屯軍的(身份),才能在里面住坐。后來沈家就在的西門外山坡住下,后來這座山就改名沈家山,今天這個地方成了沈家的風水。沈家最初只是在山上搭個窩棚住,給大戶人家當?shù)柁r(nóng)種地過活,過了十幾輩人,人丁慢慢發(fā)展起來了,有了錢,就到里面(所城內(nèi))買了家道衰敗姓氏的宅基地,慢慢的就住進去了。今天沈家的人全部都住在南門邊上,靠著江邊,寨心里沒有他們的人。

資料來源于筆者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新化的田野調(diào)查,經(jīng)過多人的訪談經(jīng)整理而得。

由此也不難看出,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入住權與祖先的身份息息相關,另一位在日常生活中與沈家接觸較多的大哥也有過這樣的體驗:

沈家的人十分愛惜田土,雖然他們現(xiàn)在是我們新化所的第三大家族。聽我們的老人家講,過去沈家房族內(nèi)規(guī)定:不準子孫隨便賣宅基地和田壩,跟他們做買的時候,只要是涉及土地方面的,感覺特別扭捏,一點都不果斷,不像劉家、閔家,只要價錢合適,賣就賣了,一點都不啰嗦。估計是跟他們家族的歷史有關,逃荒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沒有土地,所以啊,他們的老祖宗就告訴子孫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土地,這點跟我們這些老姓氏不一樣。

資料來源于筆者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新化的田野調(diào)查,經(jīng)過多人的訪談經(jīng)整理而得。

到了民國初年,沈家出現(xiàn)了沈卓廷,曾擔任黎平縣北二區(qū)區(qū)長,在地方頗有聲名,其子正勝、正川、正本、正鑫,被譽為“沈家四公子”,子承父業(yè),發(fā)揚光大,在民國的新化地方社會名噪一時。在沈卓廷及其兒子們的精心經(jīng)營下,清末民國初年的沈氏家族逐漸崛起,掌握了部分地方話語權。

行文至此,不難發(fā)現(xiàn),除沈姓以外,閔、劉、李、呂各姓的定居入籍,幾乎都與明初新化的衛(wèi)所設置有關,始遷祖皆有“軍戶”的身份背景。明初朱元璋在平定了湖廣五開侗民吳勉的戰(zhàn)事后,為防御湘黔桂毗鄰地區(qū)“峒蠻”的侵擾,設立了五開衛(wèi)和銅鼓衛(wèi),下轄新化所、隆里所等屯堡,到了永樂十一年(1413)又增設新化府、黎平府,后因地狹人稀,新化府并入黎平府。[1]新化千戶所和新化府均設在今新化所村,下轄上邦寨屯、下幫寨屯等23個屯堡。[2]在移民實邊政策的推導下,大量來自中原的漢人得以入黔,可以說,明初對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得貴州、云南等地的漢人首次超過了原住民。[3]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閔、劉、李等人群進入新化地區(qū),屯兵戍守,篳路藍縷,年深日久且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由于歷史上的衛(wèi)所和府城設置,新化所村至今仍保留東、西、南、北四門的空間格局,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入住權與祖先的身份息息相關,只有“軍戶”身份的姓氏才能入住所城。這些不同的姓氏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入住不同的門,西門垴的閔家、南門大街的劉家、北門的李家、胡家、呂家,東門黃、楊兩姓,像沈家這樣不具備“軍戶”身份的姓氏自然只能住在寨子外,更形象的說法是,“他是西門垴的”這句話暗含著“他是閔家人”。

二、禮制下鄉(xiāng):清季民國的祠堂修建與地方社會

2015年筆者在新化地區(q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地還保留有數(shù)十座宗祠,歐陽宗祠、吳氏宗祠、劉家祠堂等,無論是建筑形式還是藝術手法,這一地區(qū)的宗祠帶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皆是橫面三間內(nèi)天井的布局,以中軸線為對稱,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頂結構,蓋小青瓦,外圍磚墻或土墻,天井以青石或青磚鋪地,結構嚴謹、色澤淡雅。民國時期的新化鄉(xiāng)村流傳著“劉家祠堂花又花,閔家祠堂蓋過它,李家祠堂堆糞草,黃家祠堂爛稀趴”的民謠。那么,這些祠堂建于何時?家祠的修建與地方社會的歷史進程又有何種關系?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祠堂的修建與族譜撰修一樣,經(jīng)歷了一個由帝王貴胄階層向普通庶人轉(zhuǎn)變的過程。朱熹為代表的宋儒時代,只有帝王貴族才有權為祖先立廟祭祀,庶民只能家中懸掛祖先畫像,履行酒禮焚香,稱為“影堂”?!睹骷Y》規(guī)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適士二,官師一,庶士、庶人無廟。不僅如此,士大夫階層的“品官之家”,方能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祖先,且要“遵以為?!?。明嘉靖十五年,夏言題請“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的奏疏:“官自三品以上為五廟,以下皆為四廟、為五廟者,三間五架,中為二室,附高、曾,左右為二室,附祖、禰?!?/p>

夏言:《桂洲奏議》卷12《請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祭祀始祖立家廟疏》。到了萬歷年間,《大明會典》專門立了“品官家廟”的條目,對不同品官階層的祠堂規(guī)制做了描述和限制。清代的《圣諭廣訓》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試圖在地方社會推廣尊親孝悌、敬宗睦族的思想倫理,提倡立家廟,修族譜,設私塾,將萬民與其所在的宗族建立關系,只有家庭、宗族和睦,王朝的統(tǒng)治秩序才能得以維系,試圖通過對宗族的控制,進而達到間接治理地方社會的目的??梢哉f,清代國家對宗族的積極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了地方社會宗族的發(fā)展,[4]開啟了“庶民用禮教來把自己士紳化”[5]的進程。

祠堂是整合宗族,加強成員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達到敬宗收族的效果,在清水江流域不同姓氏發(fā)展的歷史上亦不例外。[6]隨著明清祠堂禮制的革新,加之清代新化地方社會的發(fā)展,各大家族財富的不斷積累,進士、舉人等功名人士的出現(xiàn),鄉(xiāng)紳們開始按照士大夫的精神來建構文化體系。清嘉慶以后,閔、劉、李等姓氏開始修建祠堂,《李氏族譜》收錄的《修祠堂記》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吳桑李府發(fā)跡山東,肇遷新水,……但人世幾歷推遷,所由更世人生閱人成世,而古人互多隔越奚,自觀今鑑古□□□,妥實家廟之宜修,吾先師濟川夫子□□□,心造始厥志罔終,后有丕基嫻翁,忠貞世□□□,矢修捐資,首倡幸而茂山列一解囊,公濟□□□,專營肇端于壬戊之秋迎神,于戊辰之□□□,幾百金允矣。

清嘉慶十八年《修祠堂碑記》收錄于《李氏族譜》,民國二十七年,手抄本,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上述碑文記述了李氏祠堂的修建過程,碑的落款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現(xiàn)已不存,這是新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有關祠堂修建的碑記。咸同苗亂之后,新化地方的宗祠慘遭破壞,李氏宗祠也不能幸免。到了民國十九年,李姓人重修家祠,其過程可從《修祠碑記二》中窺視一二:

吾氏有祠舊矣,第自清嘉慶以至咸豐,歷數(shù)十年遭洪楊之亂,苗匪乘機破所,焚毀無存,至光緒間乃經(jīng)從堂兄光宗公募資修復,前后二進,但純以土磚砌且極簡陋,久之不耐風雨,時有剝多補葺殊煩,民國一九年,瑤□□□三百余元,購易火瓦改修前進牌樓,肇□□□竣,于是冬之臘月,雖鳩公庇材,由瑤一人□□□,賴族眾之解囊同助,功德不可忘合,將捐□□□,戴勒諸□珉,以昭不朽焉,是為記。

見《李氏族譜·修祠堂碑記》,民國二十七年,手抄本,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碑記的撰寫者是李氏十八世孫李光瑤,這位清末的貢生不僅是民國年間《李氏族譜》的編修者,同時也是此次新祠修建的主事者,在他的倡導下集資三百余銀,雇請工匠,改進了牌樓等主體建筑。編撰家譜、建造祠堂、設立祖產(chǎn)等一系列宗族建構的文化行為,大抵就是清季民國時期李光瑤等鄉(xiāng)村士大夫的理想。此外,民國二十二年編修的《閔氏家乘》記錄了一份祖產(chǎn)名目,可大概窺見清季民國時期閔氏家族的實力,茲不耽繁瑣,摘引如下:

西邊白泥田一坵,西邊塝長田一坵,溝埂邊圍龍子田一坵,……以上之田,共計九十四坵,約合一千九百余石。招佃耕種,或稱租,或余糧,均分每年,宗祠值年輪流管理。所入禾花,概系以公辦。公每年七月交盤之期,統(tǒng)計一年出入用費,徹底清算,不準虧欠分文,各支亦不準擅借。如有虧欠,以及賬簿所掛不清,公同照虧欠之數(shù)加倍罰處。如若凜公辦理并捐資助公者,準于譜牒載明,以為子孫法守。

見《閔氏族譜·新溪祠產(chǎn)》,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關于上述祖產(chǎn)的來源,家譜也做了交代:

吾祖通公存田五百余石,六子均分,每人占田八十余石。此公所分之田,至仁魯公乏嗣,遂將田三十石捐入宗祠,永作祭祀之用。五大房各分十石捐入,會上永作會田,以作清明拜掃之用,各房耕值,永存勿替。在我后之人,務宜仰體仁魯公萬不得已之苦心,各宜永保此田,留傳子孫。上以承六房宗祖之祀典,下以貽百代之孫謀,則仁魯公雖乏嗣,亦仗各房而有后矣。

見《閔氏族譜·六房志略》,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屯田五百余石的通公是閔姓六世祖閔通,世襲新化所千戶指揮職,生了政、敷、啟、孜、敔、敦六子,敦公遷徙到云南,其余五公居住在新化,也就是今新化所閔姓五大房的由來,每一房捐了十石入祠,后來敦公后回鄉(xiāng)因乏子嗣,將名下田三十石捐入宗祠。如此算來也不過七八十石田,但是到了道光年間統(tǒng)計時,閔氏祖產(chǎn)已然增至“一千九百余石”,其數(shù)目是相當可觀的,需要招佃耕種,所得收入宗祠值年輪流管理,用以宗族內(nèi)部的公共開支。據(jù)閔家人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土地改革時,宗族田產(chǎn)被收歸集體,分配給貧下中農(nóng),因田產(chǎn)的占有者是不會說話的祠堂,因此被鄉(xiāng)人調(diào)侃為“啞巴地主”。不僅如此,乾隆至道光年間,劉、閔家族均有過數(shù)次的修譜活動,在此不作進一步討論。清代中后期,新化地區(qū)的各大家族通過編纂家譜、修建祠堂、設立族產(chǎn)、規(guī)范了祭祖禮儀等文化手段,完成了宗族的建構,并以此作為獲取土地等資源的手段。[7]清季民國初年的新化地方社會出現(xiàn)了“劉炳仁的金子,黃老順的谷子,沈正川的票子,胡老五的茶籽,呂家的才子”的局面。

三、創(chuàng)造正統(tǒng)身份的文化象征:旗傘與高爵牌

在新化的鄉(xiāng)村,因祖先身份而來的旗傘、高爵牌不僅象征著家族的正統(tǒng)身份,同時也是人群區(qū)分的重要指標。前文已交代,閔姓是新化所村的第一大家族,其始遷祖閔祠纓以千戶指揮使的身份入住新化,在閔家人的觀念里他們擁有正統(tǒng)的身份,第二大家族劉氏,在崇楨和康熙年間分別出了進士和舉人,因此閔、劉二姓在將刻有祖先功名的木質(zhì)高爵牌安放在祠堂里。

當下在紅白喜事、進祠堂儀式、清明祭祖、“杉鄉(xiāng)好聲音”“漢戲水龍舞獅藝術節(jié)”等地方文化活動中,閔、劉兩家可以抬舉旗傘、高爵牌進行展演,其他姓氏卻沒有這個資格。當然,這種經(jīng)由祖先身份而來的文化特權也并非不可挑戰(zhàn),今天僅十幾戶的呂家,因祖先呂應陽是明末的武進士,官至浙江都司,呂姓人認為他們也是顯貴之家,應該像閔、劉兩家一樣享有抬舉高爵牌的文化權力。

1.閔家:“世襲罔替指揮職”

安放在閔家祠堂的高爵牌共有八塊:“先賢費國公”“清操王”“左都督”“山東省充州府正堂”“吳國公”“魯寧侯”“前任刑部尚書”“武毅將軍”,此外,還有一把書有“德行家風”的老舊綢布旗傘。那么,這些文化符號是在何種情境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

王朝國家視域下的文質(zhì)與教化無不仰賴諸多的衛(wèi)所據(jù)點展開,永樂十一年(1413),明廷在新化地區(qū)設立衛(wèi)學,講授儒學、陰陽學,使得這一地區(qū)的人文教育的獲得了發(fā)展,[8]涌現(xiàn)出呂應陽、劉憲模、劉芳早等文人。到了清代中后期,閔、劉、李、呂等姓氏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十代以上,人丁繁衍,財富也逐漸積累,隨著新化地區(qū)士大夫及其家族勢力的崛起,勢必會按照士大夫的精神去建立符合其精神的文化系統(tǒng)。出生于清光緒初年的廩生閔金川,因科舉廢除,無緣仕途,后到古州(今榕江)古榕書院教書,后被委任為榕江縣教育科長。光緒二十四年(1898)修譜時,作為主筆者的閔金川再次強調(diào)了的祖先身份和發(fā)展淵源,標榜“屢獲軍功,世襲指揮”的家族發(fā)展史:

傳三世,至祠鸚用公,智勇雙全,深通韜略,任湖廣都指揮職,誥封武毅將軍。因明時烽煙四起,奉旨南征,所向皆立大功。后復奉旨征剿黎蠻,興師五次,剿撫咸宣,黎蠻授首。奈新辟苗疆,無敢坐鎮(zhèn),上以公德威素著,深得民心,敕命彈壓斯土,世襲罔替指揮職,名曰:五開衛(wèi)公。公后生鐸,鐸傳俊,俊于明永樂時奉旨發(fā)軍入屯,分內(nèi)外一十六所,三百八十屯堡,更立十二司官,以為苗民之主,此新化所所由名也。生子謙,謙生綱,綱生通,六代單傳,世襲武毅將軍職。至通公生六子,曰:政、敷、啟、孜、敔、歆,而長房政公傳六世至而敏公,因戶官失印,恩始替焉。

閔金川撰《重修族譜序》,收錄《閔氏家乘》卷三,民國二十二年。

按照《閔氏家乘》的說法,自一世祖祠鸚公起至十三世祖閔而敏,一共有13人世襲武毅將軍職,傳至六世而敏公,因丟失官印而遭削職,事實果真如此還是另有隱情?依家譜所言,一世祖祠鸚公洪武十八年(1385)落業(yè)新化,若以20年為一代,那么到十三世,也是260年之后,正好是1645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也就是說,1645年的明廷,衛(wèi)所制度早已分崩離析,衛(wèi)所千戶指揮(武毅將軍)的職位自然也就不復存在,衛(wèi)所人的特權和榮威也隨之煙消云散。也許是身處苗疆腹地的閔家人不愿意承認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為了美化祖先歷史,在后世編修家譜時,特意以“失印削官,恩始替焉”為說辭。其實,如此表述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圖謀,即為“武毅將軍”的祖先爵位找尋歷史依據(jù),不僅如此,家譜還加入了《歷代始祖費國公派衍萬世總錄》,自始遷祖閔祠鸚往上追加了56世,一直將閔姓祖先源流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并將其定為閔氏一世祖,這位建構出來的“祖先”封號“東魯先賢仁圣費國公”,成了后代世系命名的標準和起點,就連新化的始遷祖閔祠鸚也才是“東魯先賢仁圣費國公五十七世祖”,如此一來,無形中延長了閔氏家族的世系和歷史。為了更清晰地看出文化創(chuàng)造的過程,根據(jù)《閔氏家乘》繪制了閔家高爵牌對應的世系以及祖先,詳見表1。

1.武毅將軍之家——閔姓

無論是人口數(shù)量還是家族實力,閔氏都是新化所村首屈一指的大姓,閔氏家族曾有三人擔任縣長,所以當?shù)厝硕颊f“閔家出了幾條大魚”,今天村委會的一把手村支書,連續(xù)兩屆也由閔家人擔任,閔姓在地方事務上有著相當大的話語權,并與當?shù)卣3种己玫年P系?!拔覀冮h家是將軍之后,是閔子騫的后代”,這是閔姓人對“英雄祖先”的描述和自我身份認同的表達。關于閔氏祖先的來源和定居歷史,民國年間的修撰的《閔氏族譜》云:

鼻祖用公,明初由江右隨太祖在潘陽湖戰(zhàn)陳友諒,軍鎮(zhèn)有功,升授五開衛(wèi)指揮同知。二世祖鐸公世襲飛騎尉,永樂年間授邵陽縣千戶,寄居邵陽。洪熙元年,奉調(diào)新化亮寨守御千戶所官千戶,鎮(zhèn)守斯土,管轄軍人。三世祖俊公遂落業(yè)于此焉,公乃遷黎之始祖也,世居府城北新化所西門。

《閔氏族譜·三房分譜》,民國初年修撰,錦屏縣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根據(jù)上述家譜記載,閔俊是新化所閔姓的始遷祖,于永樂二年(1404),奉旨發(fā)軍入五開衛(wèi)下轄的新化千戶所,擔任衛(wèi)所千總,“以為苗民之主”。此后,俊生謙,謙生綱,綱生通,六代單傳,世襲武毅將軍職。至通公生六子,曰政、敷、啟、孜、敔、敦,敦公徙云南,其余五公俱居新化,自此閔姓分為五大房,至今已繁衍23世。據(jù)2015年筆者調(diào)查統(tǒng)計,長房120人,二房19人,三房425人,四房77人,五房52人,當下閔家形成了以三房為核心的房族結構。

2.進士門第——劉家

劉氏是新化所僅次閔氏的第二大家族,約500多人,但凡劉姓的家戶,大門門樓均書有“彭城世第”的郡口或是“藜光堂”的堂號。關于劉姓的定居歷史,十五世孫劉培學撰的《劉氏族譜·淵源志》作了如下記載:

長潤即我一世祖,明洪武從軍至湖廣五開衛(wèi)新化所有功,授羅丹屯軍田鐘形,各領軍地。永樂二年,撥軍下屯,彈壓司寨,至九世、十世軍業(yè)典斷戍磬,幸芳名、達遠公往訟鎮(zhèn)遠,上控長沙,蒙咨部準購,始得還壁,為遠達公之遷羅丹者,此故也。由潤公而來,將二十代矣,或遷丹州,或徙平越,或徙上龍,還徙不一,丁口甚繁。

資料來源于2012年編修的《劉氏族譜》,錦屏新化所村劉氏家族藏。

上述《淵源志》撰寫于同治年間,據(jù)此記載,劉潤為新化所劉氏始遷祖,原籍江西,明洪武年間奉朝廷之命到羅丹領軍屯田,遂落籍新化,明代的羅丹是新化千戶所管轄的屯堡之一。之后潤公生宏,宏公生榮、寬、慶三子,到了三世,劉氏始分三房,榮公為長房始祖,二房寬公無后,三房之祖慶公為生員,隨后慶傳勛,勛傳鎮(zhèn)、銳、濟,銳傳禹,六世祖禹公先后生了應漢、光漢、啟漢、興漢、新漢五子,至此“老三房”又分為“少五房”,今天的劉姓有“老三房”“少三房”之說就源于此。隨著支繁派衍,人丁增加,房族也在不斷壯大。劉姓在崇禎十五年出了進士劉憲模,為黎平府第一個文進士,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劉姓再次涌現(xiàn)出舉人劉芳早,家族內(nèi)培養(yǎng)出了進士、舉人等功名顯赫之人,極大地提升了劉家在地方上的聲望。上述兩人均出自“少三房”,到了清代中后期,劉姓修家譜、建宗祠的活動也幾乎由三房的人來主持完成,自此劉家形成了以“少三房”為主的家族結構。

3.武略校尉之后——李家

與閔、劉兩家相比,無論是經(jīng)濟實力還是人口數(shù)量,李家都稍遜一籌。民國二十七年重修的《李氏家譜》記錄了李氏入籍新化的過程:

余李姓籍新化所一支,于明洪武間由武略校尉泰公奉命帶兵官守湖南之綏旋,因由五開衛(wèi)(明時黎平稱五開衛(wèi),屬湖南)經(jīng)明將楊仲明擊敗逃遁之叛蠻吳勉兒,復作亂于古州(今榕江),乃隨湯和出征至五開衛(wèi),事平拔軍出衛(wèi)守任新化第一所上伍總甲,遂留居焉,此新化所所以有李姓之始也,至二世祖亨伯公弟亨叔公回籍至綏寧,因故不果,隨留寓綏寧,是由新化又流衍于湖南綏寧之一支也。歷明清迄今五百余年,傳世二十有一,因世亂而徙,流離致散居異地者,又有美羅、苗底、高歪、苗也等地,此又新化流散各地之支派。

李光瑤編:《李氏族譜·李氏源流考》,民國二十七年,石印本,今錦屏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據(jù)《李氏家譜》記載,李姓始遷祖李泰,祖籍山東萊州府,明初任五開衛(wèi)新化所武略校尉,入籍不回,留居新化,李泰有亨伯、亨叔二子,后亨伯傳友才,友才傳森,森生葉、龍、虎三子,第五世李姓始分三房,支分派衍,房族人數(shù)不斷增多,到民國二十七年繁衍至21世。由于李氏祖先李泰以新化所上伍總甲的身份入住新化,祖先的正統(tǒng)身份奠定了今天李家在地方上的威望。更為關鍵的是,李氏宗祠雖歷經(jīng)風雨,但基本的框架結構和宅基地保留了下來,這無疑是家族歷史悠久、簪纓世胄的象征。

4.都司子孫——呂家

今天的呂家在新化所不過十幾戶人,無論是經(jīng)濟實力還是家族勢力,都無法與閔、劉等大姓相提并論。關于呂家的入住歷史,并沒有確切的家譜記載,然而根據(jù)呂家人自己的說法,呂姓祖先與閔、劉、李的祖先一樣,于明洪武初年,從江西到新化千戶所屯軍,隨后在此定居下來。關于呂家在新化的發(fā)展歷史,雖然沒有家譜文字的確切記載,但是(乾?。堕_泰縣志》卻涉及有呂姓祖先的相關信息:

呂應陽:明萬歷十六年戊子科第十四名,己丑進士,部考第一。任浙江都司,署本府參將。新化所人。

(乾隆)《開泰縣志·制科志》,第64頁。

根據(jù)上述史料的記載,呂應陽是明萬歷十六年(1588)黎平府第一個開科武進士,官至五開衛(wèi)黎靖參將、浙江都司的長官。此時,功成名就的呂應陽衣錦還鄉(xiāng),為自己的父母修建了祖墓,這可從新化所現(xiàn)存的兩通落款明萬歷年間的墓碑得到應證,一通是呂應陽之母“明皇誥封淑人”,另一通是呂應陽本人的墓碑,書有“明皇誥封的英武將軍”“恩進士出身特授浙江總理洗心協(xié)軍務”的內(nèi)容。也許,我們無從知道呂應陽是呂家的第幾世祖,但可以肯定的是,呂姓祖先至少與閔、劉等姓氏同一前后入住新化,而且有軍戶的身份背景,否則就不可能在明代中后期培養(yǎng)出具有武進士功名的家族成員。不僅如此,今天的新化民間習慣稱呂應陽為“呂都司”,流傳有“點石成豬”“打表撐天改河道”“都司現(xiàn)形”的傳說故事。據(jù)說呂都司是水牛精轉(zhuǎn)世,半夜里他幻化成水牛在屋背后的泥塘里洗澡,后來這個地方被稱為“呂家大塘”,這個泥塘非同一般,用白蠟封底,不會漏水,常年不干。呂都司臨終前,再三囑咐子孫,今后如遇緊急情況,要謹記“賣屋莫賣梁,賣田莫賣塘”。而糊涂的子孫誤聽為“賣田莫賣糧,賣屋莫賣塘”,結果把藏有金銀財寶的房梁連同屋子一起賣了,呂家自此敗落,當然這也許是呂家人自己的美好說辭而已。

5.逃荒而來的沈家

與上述姓氏相比,沈家不僅入住歷史晚,而且祖先身份也遜色許多。根據(jù)當?shù)厝说目谑鲇洃洠蟾琶髂┣宄?,沈姓祖先為躲避?zhàn)亂,從江西逃荒至貴州,幾經(jīng)輾轉(zhuǎn)最后落籍新化。1988年沈家編修家譜時,并沒有刻意粉飾這段經(jīng)歷,作了如實記錄:

鼻祖字通公,贛遷黔,徙居新化,因家下貪寒,經(jīng)濟捁據(jù),生活窘迫,初無屋居,于是擇居沈家山處,搭茅舍而居住,自墾荒坡種粟,度日如年,迨至高壽病沒于沈家山,遂安葬于此焉。

《沈氏宗譜·譜序》,1988年,手抄本,錦屏縣新化所村沈氏家族藏。

《沈氏宗譜》關于祖先來源的記載,與寨子里其他人的說法大概一致,沈氏的祖先并沒有軍戶的身份,最初不過是逃荒到貴州,每每提及沈家的身世,閔、劉、呂這些具有“軍戶”身份的老牌家族會有些許的不屑:

沈家最初是逃荒到這的,可能大概在明末清初吧,他們來到這里,看我們新化所田壩多,水源好,就跟大寨子里的人商量能不能留在這。我們的老祖宗商量后決定讓他們留下來,但是不能進到大寨子(所城內(nèi))坐,因為我們新化所村過去是所城,有東西南北四個門,只有你祖上是屯軍的(身份),才能在里面住坐。后來沈家就在的西門外山坡住下,后來這座山就改名沈家山,今天這個地方成了沈家的風水。沈家最初只是在山上搭個窩棚住,給大戶人家當?shù)柁r(nóng)種地過活,過了十幾輩人,人丁慢慢發(fā)展起來了,有了錢,就到里面(所城內(nèi))買了家道衰敗姓氏的宅基地,慢慢的就住進去了。今天沈家的人全部都住在南門邊上,靠著江邊,寨心里沒有他們的人。

資料來源于筆者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新化的田野調(diào)查,經(jīng)過多人的訪談經(jīng)整理而得。

由此也不難看出,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入住權與祖先的身份息息相關,另一位在日常生活中與沈家接觸較多的大哥也有過這樣的體驗:

沈家的人十分愛惜田土,雖然他們現(xiàn)在是我們新化所的第三大家族。聽我們的老人家講,過去沈家房族內(nèi)規(guī)定:不準子孫隨便賣宅基地和田壩,跟他們做買的時候,只要是涉及土地方面的,感覺特別扭捏,一點都不果斷,不像劉家、閔家,只要價錢合適,賣就賣了,一點都不啰嗦。估計是跟他們家族的歷史有關,逃荒到這個地方來的時候,沒有土地,所以啊,他們的老祖宗就告訴子孫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土地,這點跟我們這些老姓氏不一樣。

資料來源于筆者2014年7月至2015年8月在新化的田野調(diào)查,經(jīng)過多人的訪談經(jīng)整理而得。

到了民國初年,沈家出現(xiàn)了沈卓廷,曾擔任黎平縣北二區(qū)區(qū)長,在地方頗有聲名,其子正勝、正川、正本、正鑫,被譽為“沈家四公子”,子承父業(yè),發(fā)揚光大,在民國的新化地方社會名噪一時。在沈卓廷及其兒子們的精心經(jīng)營下,清末民國初年的沈氏家族逐漸崛起,掌握了部分地方話語權。

行文至此,不難發(fā)現(xiàn),除沈姓以外,閔、劉、李、呂各姓的定居入籍,幾乎都與明初新化的衛(wèi)所設置有關,始遷祖皆有“軍戶”的身份背景。明初朱元璋在平定了湖廣五開侗民吳勉的戰(zhàn)事后,為防御湘黔桂毗鄰地區(qū)“峒蠻”的侵擾,設立了五開衛(wèi)和銅鼓衛(wèi),下轄新化所、隆里所等屯堡,到了永樂十一年(1413)又增設新化府、黎平府,后因地狹人稀,新化府并入黎平府。[1]新化千戶所和新化府均設在今新化所村,下轄上邦寨屯、下幫寨屯等23個屯堡。[2]在移民實邊政策的推導下,大量來自中原的漢人得以入黔,可以說,明初對西南地區(qū)大規(guī)模的移民,使得貴州、云南等地的漢人首次超過了原住民。[3]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閔、劉、李等人群進入新化地區(qū),屯兵戍守,篳路藍縷,年深日久且把他鄉(xiāng)作故鄉(xiāng),在此安家落戶,繁衍生息。由于歷史上的衛(wèi)所和府城設置,新化所村至今仍保留東、西、南、北四門的空間格局,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入住權與祖先的身份息息相關,只有“軍戶”身份的姓氏才能入住所城。這些不同的姓氏按照先來后到的順序入住不同的門,西門垴的閔家、南門大街的劉家、北門的李家、胡家、呂家,東門黃、楊兩姓,像沈家這樣不具備“軍戶”身份的姓氏自然只能住在寨子外,更形象的說法是,“他是西門垴的”這句話暗含著“他是閔家人”。

二、禮制下鄉(xiāng):清季民國的祠堂修建與地方社會

2015年筆者在新化地區(qū)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該地還保留有數(shù)十座宗祠,歐陽宗祠、吳氏宗祠、劉家祠堂等,無論是建筑形式還是藝術手法,這一地區(qū)的宗祠帶有明顯的徽派建筑風格,皆是橫面三間內(nèi)天井的布局,以中軸線為對稱,采用穿斗式人字形坡頂結構,蓋小青瓦,外圍磚墻或土墻,天井以青石或青磚鋪地,結構嚴謹、色澤淡雅。民國時期的新化鄉(xiāng)村流傳著“劉家祠堂花又花,閔家祠堂蓋過它,李家祠堂堆糞草,黃家祠堂爛稀趴”的民謠。那么,這些祠堂建于何時?家祠的修建與地方社會的歷史進程又有何種關系?

在傳統(tǒng)中國社會中,祠堂的修建與族譜撰修一樣,經(jīng)歷了一個由帝王貴胄階層向普通庶人轉(zhuǎn)變的過程。朱熹為代表的宋儒時代,只有帝王貴族才有權為祖先立廟祭祀,庶民只能家中懸掛祖先畫像,履行酒禮焚香,稱為“影堂”?!睹骷Y》規(guī)定: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適士二,官師一,庶士、庶人無廟。不僅如此,士大夫階層的“品官之家”,方能祭祀高祖以下的四代祖先,且要“遵以為?!?。明嘉靖十五年,夏言題請“詔天下臣工建立家廟”的奏疏:“官自三品以上為五廟,以下皆為四廟、為五廟者,三間五架,中為二室,附高、曾,左右為二室,附祖、禰?!?/p>

夏言:《桂洲奏議》卷12《請定功臣配享及令臣民祭祀始祖立家廟疏》。到了萬歷年間,《大明會典》專門立了“品官家廟”的條目,對不同品官階層的祠堂規(guī)制做了描述和限制。清代的《圣諭廣訓》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試圖在地方社會推廣尊親孝悌、敬宗睦族的思想倫理,提倡立家廟,修族譜,設私塾,將萬民與其所在的宗族建立關系,只有家庭、宗族和睦,王朝的統(tǒng)治秩序才能得以維系,試圖通過對宗族的控制,進而達到間接治理地方社會的目的??梢哉f,清代國家對宗族的積極態(tài)度,直接影響到了地方社會宗族的發(fā)展,[4]開啟了“庶民用禮教來把自己士紳化”[5]的進程。

祠堂是整合宗族,加強成員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可以達到敬宗收族的效果,在清水江流域不同姓氏發(fā)展的歷史上亦不例外。[6]隨著明清祠堂禮制的革新,加之清代新化地方社會的發(fā)展,各大家族財富的不斷積累,進士、舉人等功名人士的出現(xiàn),鄉(xiāng)紳們開始按照士大夫的精神來建構文化體系。清嘉慶以后,閔、劉、李等姓氏開始修建祠堂,《李氏族譜》收錄的《修祠堂記》反映了當時的情形:

吳桑李府發(fā)跡山東,肇遷新水,……但人世幾歷推遷,所由更世人生閱人成世,而古人互多隔越奚,自觀今鑑古□□□,妥實家廟之宜修,吾先師濟川夫子□□□,心造始厥志罔終,后有丕基嫻翁,忠貞世□□□,矢修捐資,首倡幸而茂山列一解囊,公濟□□□,專營肇端于壬戊之秋迎神,于戊辰之□□□,幾百金允矣。

清嘉慶十八年《修祠堂碑記》收錄于《李氏族譜》,民國二十七年,手抄本,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上述碑文記述了李氏祠堂的修建過程,碑的落款為清嘉慶十八年(1813),現(xiàn)已不存,這是新化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最早有關祠堂修建的碑記。咸同苗亂之后,新化地方的宗祠慘遭破壞,李氏宗祠也不能幸免。到了民國十九年,李姓人重修家祠,其過程可從《修祠碑記二》中窺視一二:

吾氏有祠舊矣,第自清嘉慶以至咸豐,歷數(shù)十年遭洪楊之亂,苗匪乘機破所,焚毀無存,至光緒間乃經(jīng)從堂兄光宗公募資修復,前后二進,但純以土磚砌且極簡陋,久之不耐風雨,時有剝多補葺殊煩,民國一九年,瑤□□□三百余元,購易火瓦改修前進牌樓,肇□□□竣,于是冬之臘月,雖鳩公庇材,由瑤一人□□□,賴族眾之解囊同助,功德不可忘合,將捐□□□,戴勒諸□珉,以昭不朽焉,是為記。

見《李氏族譜·修祠堂碑記》,民國二十七年,手抄本,新化所村李氏家族藏。

碑記的撰寫者是李氏十八世孫李光瑤,這位清末的貢生不僅是民國年間《李氏族譜》的編修者,同時也是此次新祠修建的主事者,在他的倡導下集資三百余銀,雇請工匠,改進了牌樓等主體建筑。編撰家譜、建造祠堂、設立祖產(chǎn)等一系列宗族建構的文化行為,大抵就是清季民國時期李光瑤等鄉(xiāng)村士大夫的理想。此外,民國二十二年編修的《閔氏家乘》記錄了一份祖產(chǎn)名目,可大概窺見清季民國時期閔氏家族的實力,茲不耽繁瑣,摘引如下:

西邊白泥田一坵,西邊塝長田一坵,溝埂邊圍龍子田一坵,……以上之田,共計九十四坵,約合一千九百余石。招佃耕種,或稱租,或余糧,均分每年,宗祠值年輪流管理。所入禾花,概系以公辦。公每年七月交盤之期,統(tǒng)計一年出入用費,徹底清算,不準虧欠分文,各支亦不準擅借。如有虧欠,以及賬簿所掛不清,公同照虧欠之數(shù)加倍罰處。如若凜公辦理并捐資助公者,準于譜牒載明,以為子孫法守。

見《閔氏族譜·新溪祠產(chǎn)》,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關于上述祖產(chǎn)的來源,家譜也做了交代:

吾祖通公存田五百余石,六子均分,每人占田八十余石。此公所分之田,至仁魯公乏嗣,遂將田三十石捐入宗祠,永作祭祀之用。五大房各分十石捐入,會上永作會田,以作清明拜掃之用,各房耕值,永存勿替。在我后之人,務宜仰體仁魯公萬不得已之苦心,各宜永保此田,留傳子孫。上以承六房宗祖之祀典,下以貽百代之孫謀,則仁魯公雖乏嗣,亦仗各房而有后矣。

見《閔氏族譜·六房志略》,民國二十二年,石印本,新化所村閔氏家族藏。

屯田五百余石的通公是閔姓六世祖閔通,世襲新化所千戶指揮職,生了政、敷、啟、孜、敔、敦六子,敦公遷徙到云南,其余五公居住在新化,也就是今新化所閔姓五大房的由來,每一房捐了十石入祠,后來敦公后回鄉(xiāng)因乏子嗣,將名下田三十石捐入宗祠。如此算來也不過七八十石田,但是到了道光年間統(tǒng)計時,閔氏祖產(chǎn)已然增至“一千九百余石”,其數(shù)目是相當可觀的,需要招佃耕種,所得收入宗祠值年輪流管理,用以宗族內(nèi)部的公共開支。據(jù)閔家人回憶,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土地改革時,宗族田產(chǎn)被收歸集體,分配給貧下中農(nóng),因田產(chǎn)的占有者是不會說話的祠堂,因此被鄉(xiāng)人調(diào)侃為“啞巴地主”。不僅如此,乾隆至道光年間,劉、閔家族均有過數(shù)次的修譜活動,在此不作進一步討論。清代中后期,新化地區(qū)的各大家族通過編纂家譜、修建祠堂、設立族產(chǎn)、規(guī)范了祭祖禮儀等文化手段,完成了宗族的建構,并以此作為獲取土地等資源的手段。[7]清季民國初年的新化地方社會出現(xiàn)了“劉炳仁的金子,黃老順的谷子,沈正川的票子,胡老五的茶籽,呂家的才子”的局面。

三、創(chuàng)造正統(tǒng)身份的文化象征:旗傘與高爵牌

在新化的鄉(xiāng)村,因祖先身份而來的旗傘、高爵牌不僅象征著家族的正統(tǒng)身份,同時也是人群區(qū)分的重要指標。前文已交代,閔姓是新化所村的第一大家族,其始遷祖閔祠纓以千戶指揮使的身份入住新化,在閔家人的觀念里他們擁有正統(tǒng)的身份,第二大家族劉氏,在崇楨和康熙年間分別出了進士和舉人,因此閔、劉二姓在將刻有祖先功名的木質(zhì)高爵牌安放在祠堂里。

當下在紅白喜事、進祠堂儀式、清明祭祖、“杉鄉(xiāng)好聲音”“漢戲水龍舞獅藝術節(jié)”等地方文化活動中,閔、劉兩家可以抬舉旗傘、高爵牌進行展演,其他姓氏卻沒有這個資格。當然,這種經(jīng)由祖先身份而來的文化特權也并非不可挑戰(zhàn),今天僅十幾戶的呂家,因祖先呂應陽是明末的武進士,官至浙江都司,呂姓人認為他們也是顯貴之家,應該像閔、劉兩家一樣享有抬舉高爵牌的文化權力。

1.閔家:“世襲罔替指揮職”

安放在閔家祠堂的高爵牌共有八塊:“先賢費國公”“清操王”“左都督”“山東省充州府正堂”“吳國公”“魯寧侯”“前任刑部尚書”“武毅將軍”,此外,還有一把書有“德行家風”的老舊綢布旗傘。那么,這些文化符號是在何種情境下創(chuàng)造出來的呢?

王朝國家視域下的文質(zhì)與教化無不仰賴諸多的衛(wèi)所據(jù)點展開,永樂十一年(1413),明廷在新化地區(qū)設立衛(wèi)學,講授儒學、陰陽學,使得這一地區(qū)的人文教育的獲得了發(fā)展,[8]涌現(xiàn)出呂應陽、劉憲模、劉芳早等文人。到了清代中后期,閔、劉、李、呂等姓氏已經(jīng)發(fā)展到十代以上,人丁繁衍,財富也逐漸積累,隨著新化地區(qū)士大夫及其家族勢力的崛起,勢必會按照士大夫的精神去建立符合其精神的文化系統(tǒng)。出生于清光緒初年的廩生閔金川,因科舉廢除,無緣仕途,后到古州(今榕江)古榕書院教書,后被委任為榕江縣教育科長。光緒二十四年(1898)修譜時,作為主筆者的閔金川再次強調(diào)了的祖先身份和發(fā)展淵源,標榜“屢獲軍功,世襲指揮”的家族發(fā)展史:

傳三世,至祠鸚用公,智勇雙全,深通韜略,任湖廣都指揮職,誥封武毅將軍。因明時烽煙四起,奉旨南征,所向皆立大功。后復奉旨征剿黎蠻,興師五次,剿撫咸宣,黎蠻授首。奈新辟苗疆,無敢坐鎮(zhèn),上以公德威素著,深得民心,敕命彈壓斯土,世襲罔替指揮職,名曰:五開衛(wèi)公。公后生鐸,鐸傳俊,俊于明永樂時奉旨發(fā)軍入屯,分內(nèi)外一十六所,三百八十屯堡,更立十二司官,以為苗民之主,此新化所所由名也。生子謙,謙生綱,綱生通,六代單傳,世襲武毅將軍職。至通公生六子,曰:政、敷、啟、孜、敔、歆,而長房政公傳六世至而敏公,因戶官失印,恩始替焉。

閔金川撰《重修族譜序》,收錄《閔氏家乘》卷三,民國二十二年。

按照《閔氏家乘》的說法,自一世祖祠鸚公起至十三世祖閔而敏,一共有13人世襲武毅將軍職,傳至六世而敏公,因丟失官印而遭削職,事實果真如此還是另有隱情?依家譜所言,一世祖祠鸚公洪武十八年(1385)落業(yè)新化,若以20年為一代,那么到十三世,也是260年之后,正好是1645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順軍入主北京,崇禎帝自盡,明朝滅亡,也就是說,1645年的明廷,衛(wèi)所制度早已分崩離析,衛(wèi)所千戶指揮(武毅將軍)的職位自然也就不復存在,衛(wèi)所人的特權和榮威也隨之煙消云散。也許是身處苗疆腹地的閔家人不愿意承認這個殘酷的現(xiàn)實,為了美化祖先歷史,在后世編修家譜時,特意以“失印削官,恩始替焉”為說辭。其實,如此表述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圖謀,即為“武毅將軍”的祖先爵位找尋歷史依據(jù),不僅如此,家譜還加入了《歷代始祖費國公派衍萬世總錄》,自始遷祖閔祠鸚往上追加了56世,一直將閔姓祖先源流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的弟子閔子騫,并將其定為閔氏一世祖,這位建構出來的“祖先”封號“東魯先賢仁圣費國公”,成了后代世系命名的標準和起點,就連新化的始遷祖閔祠鸚也才是“東魯先賢仁圣費國公五十七世祖”,如此一來,無形中延長了閔氏家族的世系和歷史。為了更清晰地看出文化創(chuàng)造的過程,根據(jù)《閔氏家乘》繪制了閔家高爵牌對應的世系以及祖先,詳見表1。

從表1不難發(fā)現(xiàn),今天閔家人所用的高爵牌,除了“武毅將軍”與閔氏在新化地區(qū)的發(fā)展歷史相關外,其他諸如“先賢費國公”“清操王”“左都督”“山東省充州府正堂”“吳國公”“魯寧侯”等封號,均是光緒年間續(xù)修家譜時建構出來的,利用家譜的制式,以文字書寫的方式固定下來,使之成為“歷史事實”。收錄的聲稱緣自周代的修譜序言,讀起來讓人忍俊不禁,“徒為有識者噴飯之助也”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6,《巨野姚氏族譜序》。。

縱觀明清時期的族譜編撰,大都會追溯到某個時代的顯赫遠祖,攀附名門,以此來標榜家族簪纓世胄的高貴血統(tǒng)。“通過追遠溯源,攀附名門,可以提高宗族的聲譽和地位,形成宗族的精神支柱,培養(yǎng)宗族成員的榮譽感和認同感,豐富宗族發(fā)展的價值資源,增強宗族群體的凝聚力。對于今天的研究者來說,則可以透過宗族歷史的編造,揭示出這一文化事象所蘊含的文化信息,從中了解明清時期士大夫文化向地方基層社會滲透的趨勢及其社會變遷的影響?!盵9]也就是說,今天我們看到的閔姓在地方文化展演中抬舉的高爵牌是清季民國時期,閔金川等地方鄉(xiāng)紳通過譜系的嫁接和祖先再造建構出來的,由此也成為當下閔家人標榜貴胄身份的象征和傳統(tǒng)循環(huán)再生的文化基礎。

2.劉家:“忠孝兩言光史策”

劉家的高爵牌有“誥授中憲大夫”“海寧縣正堂”“甲子科舉人”“奉天府推官”“紹興府正堂”“癸酉科中式”“辰沅道”“壬午科進士”,一共八塊,那么這些文化符號又是怎么來的呢,這還得回到劉氏在新化的發(fā)展史。《劉氏族譜》對祖先劉憲模的形象作了如下描述:

憲模,啟漢長子,字侗初。明萬歷年生,崇禎六年癸酉科中式三十六名舉人,十五年壬午科四十一名進士,官浙江杭州府海寧縣知縣,以儒術飾吏有聲,奉天府推官,轉(zhuǎn)紹興知府、湖南辰沅道誥授中憲大夫。

《劉氏族譜》,2012年編,打印本,第24頁,新化所劉氏家族藏。

(乾?。堕_泰縣志》記載:

劉憲謨(模),崇禎六年癸酉科第八名,庚辰進士第八十七名,新化所人,特用浙江杭州府海寧縣,升授奉天府推官。

(乾隆)《開泰縣志·制科志》,收入黎平縣志辦點校:《黎平府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第63頁。

通過上述材料,可以知曉劉憲模的身份,其年輕時曾在黎平南泉山讀書,與后來擔任南明小朝廷宰相的何騰蛟是好友,明崇禎六年(1633),劉憲??贾泄镉峡莆呐e第八名,十三年(1640),中庚辰科進士第八十七名,被派任浙江海寧縣知縣,在任期間為官清廉,頗有政聲,后任紹興府推官,掌理刑名,受銜正七品。1644年,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洪承疇、吳三桂、孔有德等人紛紛倒戈,此時劉憲模從江南輾轉(zhuǎn)奔赴廣東肇慶追隨桂王朱由榔,與廣西巡撫邱式耔等明朝舊臣商議救國危難。1646年11月,朱由榔稱帝,建立南明永歷朝廷,康熙四年(1947,南明永歷元年),朱由榔移駐湖南武崗,改武崗為奉天府,劉憲模被委任為奉天府知府,為南明小朝廷籌集糧餉,不久又被擢升為湖南辰沅道道臺,受銜正四品。此時的明朝大勢已去,僅憑劉憲模等文弱書生豈能力挽狂瀾。南明滅亡后,劉憲模、何騰蛟、孫可望、邱式耔等明廷舊臣被清廷處決,劉憲模衣冠歸葬新化所家鄉(xiāng)。(道光)《黎平府志》收錄其詩文《見雁字有感》:“近月云間月影飛,回文欲寄恨依稀。憑君寫著團圓字,為勸征人及早歸”。后人將劉憲模與何騰蛟、朱萬年、梅友月、龍起雷四人一起尊為“黎平五貴公”,建有“五貴祠”立祀紀念,今天黎平縣有一條街名為“五貴街”。

縱觀劉氏家譜,顯赫的祖先除劉憲模外,還有康熙年間的舉人劉芳早。(乾?。堕_泰縣志》載:“劉芳早:康熙二十三年甲子科第八名,新化所人。初任貴州思南府教授,丁憂后補湖廣襄陽府教授。”

乾隆年間《開泰縣志》,收入黎平縣志辦點校,《黎平府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第68頁。清代以來,劉家人文不輟,每一代都涌現(xiàn)出監(jiān)生、貢生、文庠數(shù)人。隨著劉憲模、劉芳早、劉理元等知識分子的出現(xiàn),他們開始模仿主流文化意識,積極編撰家譜,修建祠堂,并以此標榜家族的顯赫地位。到了同治己巳年間修譜時,十五世孫劉培學撰寫的《淵源志》將劉姓歷代祖先的功名事跡逐一錄入,在這次修譜中,劉姓人再三強調(diào)了劉憲模、劉芳早、劉理元等祖先的功名封號?!昂幙h正堂”“奉天府”“紹興府正堂”“癸酉科中式”“辰沅道”“壬午科進士”這些高爵牌均來自劉憲模,其父親和祖父“以子孫憲模貴贈中憲大夫”,其實不難看出,“中憲大夫”的封號還是與劉憲模有關。而“甲子科舉人”的高爵牌則來自劉憲模的侄子劉芳早。清季民國,劉家將這些祖先的功名爵祿刻制作成了木質(zhì)高爵牌,陳列于祠堂內(nèi)供族人瞻仰,每逢紅白喜事或是春秋祭祀,均抬出來展演,一直延續(xù)至今。2012年,劉姓第六次續(xù)修家譜,將同治、光緒、民國年間的舊家譜序言原樣抄錄其中。需要特別交代的是,三房人劉坤汀為新化中學語文老師,熱愛歷史文化,因編修《新化鄉(xiāng)志》的經(jīng)歷,對家族歷史格外關注。其長子身為國家干部,深受父親的影響,愛好歷史,寫得一手好散文,他比一般人更在乎祖先的事跡功名,其撰寫的《拜謁錦屏第一進士劉憲?!飞⑽?,刊登在錦屏縣刊物《杉鄉(xiāng)錦屏》上,這篇文章被劉姓家族成員爭相傳閱,確鑿的文本事實也成為劉家人宣揚正統(tǒng)身份的依據(jù)。

3.呂家:邊緣群體的文化創(chuàng)造

上文已交代,今天的呂家在地方上顯得有些弱勢,然而,邊緣群體也有自己的行動策略。當過十幾年小學民辦老師的呂SY是呂家的文化人,寫得一手毛筆字,精通篆刻,他有個筆記本,上面抄錄了呂姓的祖先墓地和生卒葬所,閑暇之余,他總會翻出來仔細研究一番,似乎在與祖先進行跨時空的對話。他說:“我們呂家的族譜民國時期在我公的手上被燒了,不像劉家、閔家有家譜傳下來,實際上我們呂家也是最早入坐在新化的。所以每年掛青上墳,我都會記下祖先墓碑的信息,有一些碑是明代的,清代的就更多,通過這個我可以了解到一些家族的歷史,只要有一點新發(fā)現(xiàn),我是很高興的。”每次到呂老師家,我們都會饒有興致的研究墓碑信息,借助人類學譜系和親屬稱謂知識,結合墓志銘,我?guī)退纠迩辶瞬糠株P鍵人物的信息,然后再根據(jù)碑銘落款、題名稱謂,建立起不同代際之間的關系,由最近的世系倒推回去,大致勾勒出呂姓的系譜圖(見圖1)。

盡管上述譜系殘缺不全,但明確記載的可追溯到十三世,也就是明末清初,墓志銘及《黎平府志》均有記載的呂應陽及其父親呂煥兩位有官品的祖先尚未出現(xiàn),如果由此再往上追,那就意味著呂家也與閔、劉大姓一樣,有著悠久的定居歷史和顯赫的身份。在新化所這樣家族觀念強的村落,在村寨事務和地方?jīng)Q策中,像呂家這樣的邊緣姓氏,話語權微乎其微,沒有家譜,就像一個人沒有名字一般,也就沒有辦法證明身份的正統(tǒng)性。每次談及家族歷史,呂SY總會滔滔不絕:

劉家的郡望是彭城第,堂號是“藜光堂”,

他們的祠堂里清楚地寫著。我上網(wǎng)一查才知道,呂家的郡望是“何東第”,所以我的書法筆名為“河東山人”,堂號與家風為“渭啟堂、著存堂”。歷代以來,呂氏爵位有很多,周代的呂尚,官至國師、太師、齊國公、武成王;秦代的呂不韋,是文信侯、宰相;宋代的呂蒙正、

呂夷簡,都擔過宰相。在新化所,只有劉家、閔家這些居住時間長,祖上出過官的家族才有大風水,像劉家的鷺鷥形,就在鄉(xiāng)政府后面的山凹那兒,閔家的鳳形坡,前幾年我到山上查看村里的自來水,還看到豎著石桅子呢,那是當官的人家才有的。我們呂家也有好幾處大風水坡,在黎平古頓那邊,明清那個時候的古墳墓都還在,我細心讀過,大概匯總了一下,有黎平第一個武進士呂應陽,他的父親呂煥被封為“英武將軍”,跟閔家的閔祠纓一樣,那個是“武毅將軍”,估計官職都差不多一樣大。另外,我讀《銅鼓鎮(zhèn)志》了解到我的祖先呂宣陽,擔任過銅鼓衛(wèi)指揮使,可惜現(xiàn)在找不到的墓碑在哪。其他還有呂成夏、呂鼐、聲遠、聲清、聲宏都是貢生或是生員,呂遵岳為孝仁,呂鐘南庠生,呂光岳監(jiān)生。劉家、閔家的那些高爵牌都是他們的祖先封號,劉家的還比較真實一些,劉憲模、劉芳早能在《黎平府志》上查到,閔家的除了“武毅將軍”外,其他的那些都不是新化所的,估計是從哪里抄來的。

資料來源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筆者在新化地區(qū)的調(diào)研和訪談。

需要強調(diào)的是,呂應陽是明萬歷十六年黎平府第一個開科武進士,官至五開衛(wèi)黎靖參將、廣西游擊將軍、浙江都司副總兵、都司。根據(jù)呂SY的說法,呂家的高爵牌應包括如下名目(見表2):

上述的這些高爵牌名稱,呂SY認真地寫在筆記本上,想象著有一天可以像閔、劉大家族一樣制作成木牌子供奉起來,以此成為標榜呂家貴胄的身份的確鑿事實??墒菂渭夷壳皼]有家譜,也沒能重修祠堂,如何安放這些由祖先身份而來的文化符號?這似乎不影響呂家人對祖先的追憶和夸飾:

在明代的都指揮使司,洪武13年以前的是大都督府,13年后為五軍都督府,之后成為虛銜了,分總兵、副總兵、參將、游擊將軍、守備等銜,都有帶兵權。迪功郎的古代官職名最早見于宋代,宋神宗元豐年間,定迪功郎為文官職第37階(最末一階)。明代定為正八品,是縣衙里的文書一類,相當于今天的科員或辦事員。這些知識是我網(wǎng)上看到的,很興奮呢。我們呂家歷史上也出過功名顯赫之人,應該像劉、閔家一樣可以抬高爵牌。

資料來源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筆者在新化地區(qū)的調(diào)研和訪談。

在當?shù)厝说挠^念里,旗傘和高爵牌象征著家族的正統(tǒng)身份,如此說來呂家也算是顯貴之家,“祖上也闊過”。(光緒)《開泰縣志》收錄有呂應陽《軍中遣懷》的詩文:“于役南藩恨不平,還家客夢夜頻生。署鴉啼罷悲笳起,忍聽蕭蕭戰(zhàn)馬聲”,這首象征著祖先貴胄身份和英雄事跡的詩歌,呂SY時常掛在嘴邊,當有人問起呂家的歷史,他總能信口拈來,高聲朗誦幾遍,以此宣揚家族的顯赫歷史。

四、階序強化:20世紀80年代的祠堂重建與儀式展演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被視為“封建殘余”的宗族文化改頭換面在中國農(nóng)村悄然復興。尤其是2000年后,隨著農(nóng)村產(chǎn)權制度的改革,改變了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資源注入方式,國家成為了資金投入的主體?!懊利愢l(xiāng)村建設”“精準扶貧”等項目相繼進入中國廣大鄉(xiāng)村。村委會作為國家行政設置的末梢,在地方資源的配置中有著強大的話語權,尤其是在一個家族主導地方政治的鄉(xiāng)村,“壯大家族實力”似乎成了必要的政治手段。在新化的鄉(xiāng)村,只有強大的家族作為支撐,才能成為村委會成員,進而在鄉(xiāng)村政務中發(fā)聲,為家族爭取利益。加之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旅游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申報炙手可熱,新化的鄉(xiāng)村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宗族復興、祠堂重建的活動中。本節(jié)內(nèi)容將以閔、劉、沈幾大姓氏的祠堂重建活動為切入點,闡述祠堂作為人群階序的指標,如何在儀禮展演中不斷被強化。

1.邊緣中心化的努力:祖先再造與沈氏宗祠的合理性

相比于劉家祠堂和閔氏宗祠,新修的沈家祠堂在現(xiàn)代瓷磚的彩繪裝飾下,無論是樣式還是規(guī)制都顯得有些缺乏歷史感。20世紀80年代末的沈家,無論是經(jīng)濟實力還是成員規(guī)模,都已發(fā)展成為新化所僅次于閔、劉的第三大家族。此時沈家決定聯(lián)絡宗親,修建祠堂,增強家族凝聚力,然而卻面臨一個難題,李、閔、劉、呂等這些姓氏的祖先都具有“軍戶”的身份,有品官和功名,因而修建祠堂合情合理。前文已交代,沈姓最早是逃荒來到新化,經(jīng)濟拮據(jù),身份卑微,這樣的祖先身份和家族實力并不具備修建祠堂的條件。那么,如何才能讓沈家宗祠的修建行為看起來具有正統(tǒng)性與合理性呢?于是沈家決定重修家譜,通過祖先源流的追溯,增加家族支系,從根本上將沈姓祖先塑造成有官階的貴胄形象。1988年修譜時,沈家人實現(xiàn)了祖先譜系的嫁接,沈姓祖先從第一世至第五世均為單傳,第三世至十二世,每一代都有生員功名,有意思的是,第七世共有8人,其中一半是生員,第八世有11人,有7人均為生員。顯然,這與現(xiàn)實情境并不相符,明初就入住新化的閔家,祖先擔任新化千戶指揮,屬七品官職,即便如此,閔家在九世、十世,也就是明末清初才培養(yǎng)出具有庠生身份的家族人員,而呂家到萬歷年間才出武舉,劉家崇禎年間才有了進士身份的家族成員。沈姓祖先到新化落腳的時候,窘迫不堪,食不果腹,連基本的生存都成問題,更別說供養(yǎng)子女讀書應舉,更不可能第三代就培養(yǎng)出了生員。那么就只有一個解釋,上述這些有關祖先的身份和譜系,是通過族譜修撰建構出來的。

新修的《沈氏家乘》特別強調(diào):“在道光丁酉年起造宗祠基址在湯家垴王姓屋右側(cè)坪子,咸豐年間歲次丙辰,苗蠻賤匪叛亂,異常猖獗?。ù酰┒緝春?,將宗祠和老譜一并焚毀,化為灰燼”,如此敘述,無非是為宗祠和家譜的不存在找了一個合理解釋。然而,可能的情況是,清季民國的沈家尚未修譜,也沒有祠堂。到1988年修家譜時沈姓人通過家譜世系的嫁接,實現(xiàn)了祖先的再造,延長了祖先定居入籍的歷史,以此來解決新建宗祠的合理性與正當性。

在族譜編撰中,“私造官階,倒置年代,遙遙華胄”

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6,《巨野姚氏族譜序》。的情況比比皆是,其實,看似子虛烏有的世系和祖先歷史傳說,是在特定的社會情境下邊緣人群一種有意識的表達,有著相當實際的效用。這樣沈家不僅獲得了正統(tǒng)的祖先身份,向周圍族群表明,在入籍歷史方面其擁有與各大姓氏平起平坐的資格,能夠享有地方上的土地、文化資源,造成讓閔、劉、呂等姓氏無法挑戰(zhàn)的文化優(yōu)勢。

2.核心家族地位的維系——閔氏宗祠重建

2014年,新化所劉、李兩家率先完成了祠堂的修繕工作,并舉行了隆重的竣工典禮,這樣的行為刺激了第一大姓閔家。于是閔家成立“閔氏宗族重建理事委員會”,決定重建祠堂,但是怎么建、建成何種規(guī)模,眾說紛紜,相持不下,有人提議按照民國年間的規(guī)制在原址上復建,但一百多萬耗資實在是太過巨大,這讓經(jīng)濟狀況不佳的家庭倍感吃力。幾經(jīng)爭論,最終還是達成了一致:仿照民國時的祠堂樣式,建成三進式五間的規(guī)模,占地大約300平米。為此,閔家派人到榕江、劍河等閔姓家族中爭取支持,還撰寫《重建閔氏宗祠,再振宗族雄風》的倡導書,明確規(guī)定每人捐資500元,首期集資就達35萬,2015年春節(jié)祠堂開工時還舉行了家族募捐,經(jīng)過兩年的時間,2016年底,閔氏宗祠建成,舉行了隆重的祠堂竣工典禮,新修的家祠成功申請成為縣級非遺文保單位,同時也成了閔氏家族的簪纓世族的象征。

道光年間續(xù)修的《大清通禮》卷17《吉禮》,對不同品官階層祭祖立廟做了如下規(guī)定:一至三品,可立廟五間,四至七品,則廟三間,八九品官,雖然也有三間家廟,但是陳設必須從簡。在清朝的家廟制度中,進士、舉人可算七品,奉旨提拔的貢生(恩貢、監(jiān)生)可視為九品。也就是說,立家廟的權力從皇帝諸侯向下拓展到了進士、舉人、貢生。咸同苗亂之后的新化新化地方社會禮崩樂壞,人們紛紛立祠建廟,僭越禮制,通過攀附模仿來創(chuàng)造文化象征,清季民國的閔家祠堂“三進式四合院天井,一進為門樓、二進為廳堂、三進為正殿,正殿五間兩層,房檐均用弓形板子密封,兩側(cè)板壁木質(zhì)雕花窗閣,正殿東西兩側(cè)設有廂房”的規(guī)制。由此可獲得一個關鍵性的啟示,2015年重修的閔氏祠堂試圖恢復到過去樣式和規(guī)模,以此向周邊群體宣揚家族的榮光歷史和文化特權,借此提升當下的家族地位,凝聚成員向心力,以此保持新化所村第一大姓的核心地位和話語權。

3.中心與中心的較量——劉氏進宗祠儀式

位于西門大街的劉氏宗祠由總祠天祿堂和慶公祠組成,分上下兩廳,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建筑,始建于道光己亥年(1839),民國初年(1916)復修。慶公祠大門書有“彭城世第經(jīng)世澤,祿閣書殿紹書香”的對聯(lián),內(nèi)外墻壁繪有“姜太公渭水遇文王”“薛仁貴烏江救唐王”“三顧茅廬”等彩圖,劉家祠堂結構立體、雕花精美、繪圖艷麗,民間俗稱劉家花祠堂。2014年底,閔家重修祠堂,舉辦了盛大的上梁儀式,這讓一直以來與閔家不分伯仲、相互競爭的劉家倍感壓力。于是劉家人決定2015年春節(jié)期間,集聚家族成員,舉行一次隆重的祠堂維修竣工儀式,一來鼓舞家族士氣,二來也向閔家及周邊家族示威。劉家人舉全族之力來籌備這次活動,家族成員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到祠堂幫忙,從統(tǒng)籌顧問到儀式主持,從嘉賓邀請、菜肴烹飪、祭祖活動以及其他家族代表發(fā)言,每一個程序都做了精細的安排,并形成了書面的執(zhí)事名單,劉家人自豪的宣稱:

李家進祠堂,只請過去建有祠堂的家族做嘉賓,到我們劉家,不能有歧視,大家族要起模范帶頭作用,倡導和諧,新化所村不管大姓小姓,全部都要請,來不來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資料來源于2014年7月—2015年10月筆者在新化地區(qū)的調(diào)研和訪談。

儀式當天,劉家祠堂貼滿了喜慶的對聯(lián),“宗祠維修欣竣工感領導賢達諄諄誨囑柴扉增色,家廟重修喜慶典謝鄉(xiāng)親高朋賜蓬蓽生輝”文字撰述再次追述了劉姓的祖先源流和英雄祖先的故事,彰顯劉家榮耀而久遠的家族歷史,同時也蘊含著祠堂重修的重大意義。對聯(lián)的撰寫者劉老師說:

在這種傳統(tǒng)的活動中,對聯(lián)是非常重要的,代表家族的臉面。編寫時要結合劉家的實際,家族歷史,同時也要符合主題。過去村里搞大型活動,比如打醮,也要寫對聯(lián),我們新化所自古就有這種傳統(tǒng)。明天各大家族代表來,肯定要評價這些對聯(lián),要是寫不好,大家會笑話我們劉家沒有文化人。

同①。

整個祭祖儀式的議程安排根據(jù)家譜《大祭儀注》簡化而來,在主持人宣讀祭詞后,主祭人在祖宗靈位前做出凈手、整冠、束裝、理袖、肅容等動作,并向祖宗敬獻犧牲、糖果、清茶、凈酒四禮,并念誦供禮詞,至此,祭祖儀式在鳴炮聲中完畢。下午兩點多,在鑼鼓喧天的鞭炮聲中,其他家族代表相繼匯聚到劉家祠堂,小姓氏幾家合在一起買匾額、送禮金,像沈家、李家、閔家、呂家等人數(shù)較多的家族,都是獨立送匾額和禮金,并作家族代表發(fā)言。有意思的是,在這樣的場合中,閔氏家族代表開了旗傘和高爵牌前來祝賀,劉家亦是以同樣的禮儀相迎。當天,錦屏縣文物局的領導前來掛牌,將劉氏宗祠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慶典一直延續(xù)到下午六點多,吃罷晚飯,又進行了熱鬧的歌舞表演。

此后幾天,劉家這次聲勢浩大的進祠堂儀式成了當?shù)厝苏務摰慕裹c?!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咱們新化所村最隆重熱鬧的一次家族活動了。只有家族大才搞得起那么大的排場,目前,估計只有閔家、劉家、沈家辦得下來,李家都不行,人數(shù)還是不夠。”還有人說“昨天劉家進祠堂,某姓的家族代表不應該坐在嘉賓席上。他是個光棍,連孩子都沒有,怎么適合坐在那里?這種場合,最好是在家族中有點威望,做點事情,德行好,兒女雙全的才行?!薄白蛱煊行┘易宕碇v話,一直夸他們劉家的關系有多好,其實才不是呢。就他們兩家暗地里較勁最厲害,我們的家族發(fā)言,事實求是,我們家族確實一直與劉姓結親,所以昨天我們都有姑爺代表。而我的身份有三重:一是委會代表,二是家族代表,三是劉家的姑爺?!边@些不同的聲音,不僅反應出了各大家族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代表了當?shù)厝藢θ巳簠^(qū)分和階序的看法。

五、結語

注重血緣和地緣關系的宗族是地方社會結構的重要組織形式,家譜作為宗族的象征和組成部分,追述了祖先的由來、遷移發(fā)展、以及宗族分支等內(nèi)容。因此,宗族的考察和族譜研究也成為認識和了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結構的重要路徑之一。族譜的修撰,為姓氏集團的血緣認同以及在地方社會中地位的確立提供了歷史依據(jù)。人們用不同的傳說故事,講述著祖先開基落業(yè)與發(fā)展的歷史,姓氏發(fā)展的過程中,有分化,也有聚合,呈現(xiàn)出“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與此同時,不同的地名也反映出不同姓氏在地方的發(fā)展歷史。文章以祠堂禮制為切入點,追溯了閔、劉、沈、李等不同姓氏的入住歷史,回顧了明清以來新化地區(qū)各大姓氏的宗族建構和祠堂修建歷史,由此理解當下與祖先身份相關的人群階序的根基何在。當?shù)厣踔劣羞@樣的說法:“新化所村的支書和村長,不是劉家的就是閔家的?!币欢ǔ潭壬?,這些話語反映了當下的權力格局,入住空間、祠堂、旗傘、高爵牌等文化象征成為不同人群操縱的話語,這套與祖先身份相關的話語表述反過來又再次強化了人群的階序。這樣的背景之下,房族作為傳統(tǒng)的地方組織,其功能再次顯現(xiàn),當?shù)厝司砣肓遂籼弥亟?、跨地域?lián)宗修譜等的活動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曾經(jīng)邊緣的群體如何通過祖先再造、假借世系,以此創(chuàng)造出正統(tǒng)的身份,與此同時,居于核心地位的家族又是如何通過祠堂重建,擴大規(guī)模,舉行隆重的進祠堂儀式,以此宣稱核心家族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劉顯世.貴州通志:前事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7.

[2]黎平縣志編纂委員會.黎平府志[M].北京:北京方志出版社,2014:52.

[3]陸韌.變遷與交融:明代云南漢人移民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井上徹.中國的宗族與國家禮制——從宗法主義角度所做的分析[M].錢杭,譯.上海:上海圖書出版社,2008.

[5]科大衛(wèi),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qū)宗族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J].歷史研究,2000(3):3-13.

[6]王勤美.清代亮寨龍氏土司家族的發(fā)展及演變[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4-120.

[7]李斌.清代以降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士紳宗族的建構歷程——以貴州清水江下游地坌彭氏宗族為個案的研究[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6):75-80.

[8]王勤美,張應強.文本書寫與行動策略:以貴州苗人土司家譜<龍氏迪光錄>為中心的探討[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16(2):12-17.

[9]劉志偉.祖先譜系的重構及其意義:珠江三角洲一個宗族的個案分析[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1992(4):18-30.

(責任編輯:楊軍昌)

猜你喜歡
新化祠堂祖先
祖先與吹牛
新化三合湯
科學家發(fā)現(xiàn)了螢火蟲祖先 等
新化山歌的傳承與開發(fā)初探
『祠堂』為何現(xiàn)今南多北少
“祠堂”為何現(xiàn)今南多北少
拆遷
我們的祠堂
誰說我們一定要像祖先一樣過
戈新化:讓農(nóng)村變成吸引人才的“鳳凰窩”
裕民县| 苏尼特右旗| 甘德县| 乐清市| 浑源县| 武山县| 尖扎县| 栾川县| 根河市| 马尔康县| 翁牛特旗| 资兴市| 贡觉县| 平阳县| 麻城市| 仁寿县| 边坝县| 革吉县| 黄大仙区| 喀喇| 石林| 吉木萨尔县| 南昌市| 赣榆县| 邢台县| 通州区| 华蓥市| 莱芜市| 铜山县| 曲松县| 安远县| 伊通| 沂南县| 麦盖提县| 福州市| 荔浦县| 甘肃省| 新河县| 承德市| 夏河县| 南木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