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沁
【摘 要】隨著我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習共同體”作為一個新的教學概念被提出,為我國教學活動的展開探索了新方向。英語作為小學階段學生學習的主要科目之一,一直以來都十分受重視。在當前“學習共同體”的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也產生了一些變化。
【關鍵詞】學習共同體;小學英語;課堂教學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教學模式,但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收獲良好的教學效果,甚至會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喪失興趣。當前“學習共同體”的背景下,小學英語的課堂教學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
一、學習共同體的含義
學習共同體是指在學校中建立由學生和教師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為目標的組織形式,以此來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和成長,有時也被成為“學習社區(qū)”。建立“學習共同體”的目的在于,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應用相互合作的方式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增加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來分享學習資源,促進個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加強個體之間的人際交往。當前所形成的“學習共同體”大多數(shù)是以學校劃分的班級為主要單位,設置好固定的教學目的和教學任務,再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來加以實現(xiàn)。
二、“學習共同體”的特點分析
(一)學習共同體具有組織目的性
學習共同體的形成和劃分都需要依賴一定的組織,其最基本的單位為教學中的班級,而在班級的基礎上教師會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對班級內部的學生進行再次的劃分,通過依據不同的條件,將合適的同學分為一個學習小組,組成一個更小的群體。每個群體都會具有一個共同的學習目標,需要完成相同的教學任務。
(二)學習共同體組織的有序性
學習共同體組織的有序性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方面。其一是在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會表現(xiàn)出明顯的平衡性,不同主體會承擔起不同的責任,擁有不同的權力,并且在職責劃分的過程中遵循平衡的原則。其二是在各層組織進行活動的過程中,明顯體現(xiàn)出協(xié)調性,加強各個主體之間的默契配合,協(xié)調工作,保障活動有序進行。其三是在活動過程中的程序性上,當學習共同體處于活動中式,一定會為活動制定出一個標準的程序。在活動運行過程中,將程序和格式作為一個重要的參照,在面對各種突發(fā)事件時能夠做出反應,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
三、“學習共同體”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進行的具體策略
(一)教師通過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聯(lián)系
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想象力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英語時常常會產生一定的聯(lián)想,教師一定要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知識間的聯(lián)系。例如,在學習有英文單詞“冰箱”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揮想象,并在小組之內進行討論,用英文單詞列舉出冰箱之內可的物品,再引導學生用英文進行對話,利用“Do you have any…”或“Would you like some…”等句型相互詢問,通過一個單詞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在知識之間建立聯(lián)系,以便能夠靈活地加以運用。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
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課堂教學當中來,當前大部分學生在小學階段就已經開始接觸電子產品及網絡,并表現(xiàn)出較大的興趣,教師如果能夠多利用互聯(lián)網或多媒體技術教學,不但能夠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注意力,還能夠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手段來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對于教學任務的完成和良好教學效果的形成也會起到推動作用。
(三)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受興趣影響的程度較大,面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會表現(xiàn)出極大的積極性和關注,將自身的注意力全部投入其中,如果教師能夠抓住課堂的興趣性,就可以輕易地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提高課堂趣味性,可以采取一些小組競爭的方式,根據小組成員表現(xiàn)和小組默契程度評分,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為每個小組制定共同的學習目標,相同的學習任務,通過這種方式來強化學習共同體的積極作用。
總的來說,建立學習共同體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學習共同體建立后,在小學階段的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共同教學目標的設置和教學任務的分配,確保學習共同體之間具有統(tǒng)一的目標,以保障其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洋,陳小紅.平板電腦輔助小學英語學習共同體的探索[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6(24):51~52.
[2]劉洋.淺談電子書包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學習共同體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15(7):186~187.
[3]梁靈鳳.關于小學英語問題探究型課堂模式的探索[J].新校園(上旬刊),2014(4):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