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摘 要】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笨梢姡顒釉跀祵W課堂中的作用不容小覷。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游戲性、操作性和實踐性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參與知識形成和發(fā)展的全過程,增添數學課堂的魅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實現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活動;學生
《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辈浑y發(fā)現,活動在數學課堂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新課改以來,將學生推到了課堂學習的前沿,教師應關注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從“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強化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靈動學生的思維,構建實效、優(yōu)質的課堂。
一、設計游戲活動——激發(fā)興趣
小學生年齡尚小,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發(fā)達,仍然以形象思維為主,習慣于形象記憶,推理能力還很薄弱,他們的思維需要具體事物的支持。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直觀、形象的手段,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如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新課伊始,教師微笑著對學生們說:“今天老師和大家玩一個猜一猜的游戲,由班長任意說一個數,然后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判斷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老師只能口算,學生可以口算、筆算、用計數器算?!睂W生們聽了教師的話后,都暗暗竊喜起來,心想這次老師肯定輸了。很快,游戲開始了,學生們依據2、5倍數的特征,認為只要一個數的末尾是3、6、9,那么這個數就是3的倍數,然后對班長所說的數進行了判斷,但奇怪的是有時正確,有時不正確,但老師的判斷每次都準確無誤,這是為什么呢?于是班長故意說了一個很大的數,還沒等學生在計算器上面按出數字,老師早早就說出了答案,而且答案準確無誤。學生們心生納悶:老師是不是掌握了什么奧秘?于是帶著興趣和期待,進入了新知的學習中。
上述案例,教師通過游戲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獲取新知的內驅力,讓學生在游戲中去探索、思考和實踐,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不是枯燥、無趣的,而是鮮活的,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二、借助操作活動——強化理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辈浑y發(fā)現,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有效方式,是將數學知識和學生感性經驗融合的切入點。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為學生設計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發(fā)揮指尖智慧,進行有效探究,靈動學生的思維,凸顯動手操作的價值。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很多圓形的物品,如硬幣、瓶蓋、光盤等,還有尺子和棉線等。上課伊始,教師引導學生回顧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但圓是用曲線圍成的,它的周長該怎樣測量或者計算呢?教師沒有進行過多的講解,而是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圓形物品和工具,想辦法測量出它們的周長。學生們聽了老師的話后,立即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有學生用棉線在圓形物品外圍了一圈,然后用剪刀在接頭處剪下來,用直尺測量所用棉線的長度,就是圓形物品的周長。也有學生在圓形物品上面做上標記,然后在直尺上面滾一圈,滾動一圈的長度,就是圓形物品的周長。教師再引導學生測量出相應圓形物品的直徑,趁勢提出問題:“圓的周長和直徑有什么關系呢?”在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進入了新一輪的探究中。
上述案例,面對復雜的數學知識,教師沒有直接告知結論,而是為學生設計了動手操作活動,在操作中積累活動經驗,實現由“學數學”到“做數學”的轉變,使之成為學習的發(fā)現者和探索者,不斷完善認知結構,促進他們的能力和知識長效發(fā)展。
三、運用實踐活動——提升能力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fā)現,因為這樣發(fā)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guī)律、性質和聯系?!睂W習數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運用于實踐生活中,實踐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如果忽視了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將無從談起。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以現實生活為背景,為學生設計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實現智力的提升,促進學生的個體發(fā)展。
如在教學樹葉中的比時,教師將學生帶出了教室,來到了學校的花園,讓學生采集花園中的樹葉,然后觀察采集的樹葉,看看樹葉有什么特點?學生們通過觀察采集的樹葉,發(fā)現不同的樹葉的形狀一般不同,同一種樹葉的形狀是相似的。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從數學的角度看,樹葉的形狀會與什么有關系呢?”有學生站起來說與樹葉的長和寬相關,教師順勢引導學生測量樹葉的長和寬,然后記錄下來,算出比值。學生們驚奇地發(fā)現:同一種樹葉,算出的比值會比較接近。不是同一種樹葉,長和寬的比值會存在一定的差別,形狀也會不同。通過測量、計算、比較等活動,讓學生感受到小小的樹葉中也潛藏著無窮的數學知識,可見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影子。
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新知后,為學生設計了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主動而積極地觀察,拉近數學與學生生活的距離,深化了對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理解,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總之,活動是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理解數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因此,教師應注重設計多元化的學習活動,讓學生樂于實踐,樂于探索,在活動中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許芳.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數學課上“動”起來[J].考試與評價,2017(03).
[2]袁小麗.活動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參與度[J].小學教學研究,2017(14).
[3]李曉梅.如何依據學生的學習特征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J].課程.教材.教法,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