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高娃
摘要: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日本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因此日語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重要語言技能??v觀日語教學目標,其主要分為兩類,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本文以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為探究對象。
關鍵詞:日語教學;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策略
同語言交際能力相比,非語言交際能力體現(xiàn)了一個人在正式或非正式社交場合中的文化修養(yǎng)和心理素質,在培養(yǎng)難度上要比語言交際能力培養(yǎng)高很多,因此,以更多的教學時間和精力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從非語言交際的概念和作用,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內容以及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非語言交際的概念和作用
(一)非語言交際的概念
非語言交際與語言交際相對,又相互補充??傮w來說,非語言交際包括除語言交際之外的其他交際行為,包括面部表情、眼睛對視、身體接觸或近距離接觸、手勢以及身體距離等,并且是在正式或非正式交流場合中經常用到的一種交際形式,尤其是在重要的國際交流場合,非語言交際行為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還代表著本國形象[1]。
(二)非語言交際的作用
首先,非語言交際同語言交際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即為了向對方傳達某個信息,雖然非語言交際的難度比語言交際更大,但是卻更加直觀、有效;其次,非語言交際是語言交際的重要補充。
二、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內容
(一)面部表情
中日兩國在面部表情上的差異較大。日本人不輕易以表情流露感情,總是一臉溫和,這是一種較為審慎的“安全”交際表情;中國人在這方面較為放得開,表情豐富,總體上保持著一種較為親近的交際表情,給人以更加親和的感覺。
(二)眼睛對視
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中日兩國在眼睛對視的問題上也存在較大差異。日本人在和對方交流時視線總是停留在人的頸部,避免與對方對視,因為他們認為和對方對視是一種挑釁行為,是非常不禮貌的;中國人在和對方交流時則更多的注意眼神之間的交流,并且將對視視作一種真誠的表現(xiàn)[2]。
(三)身體接觸或近距離接觸
由身體接觸傳遞信息的文化交流方式被稱為接觸文化或非接觸文化,而日本人和中國人都屬于非接觸文化,這和兩國有著相同的文化根源有關,但是日本人在初次見面時基本上是以鞠躬為主,而中國人則傾向于握手并說“你好”。
(四)手勢
本文以三種手勢為例進行分析。第一,拇指和食指圈成圓圈,然后張開其他三個手指,在中國這表示好或OK,在日本則表示錢;第二,伸出小拇指,在中國表示差,在日本表示情人;第三,用手指在太陽穴周圍轉圈,在中國表示思考,在日本表示被炒魷魚。
(五)身體距離
在正常的社交場合中,保持適當?shù)纳眢w距離是非常有必要的,在這方面,中國和日本都是相對比較保守的國家,而兩者相比,日本比中國的身體距離要稍大一些,這源于日本更注重個人私有空間的保持,習慣與外界人或事物保持一種天然的距離。
三、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方法
(一)教師要豐富非語言交際知識,提升非語言交際能力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學習和總結非語言交際知識以提升自己的非語言交際行為,為日語教學打下堅實基礎。
(二)組織實踐性教學,鍛煉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
與語言交際不同,非語言交際偏重“動手動腳”,只有經過長時間的反復訓練,學生才能學會標準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否則只能是邯鄲學步。因此,教師要經常性的組織各類實踐性教學,例如舉辦社交晚會、Party等,讓學生嘗試用日本的非語言交際行為與他人交流。
(三)搜集和整理教學資料,直觀展示日本非語言交際行為
日本是一個比較講究細節(jié)的國家,所以其非語言交際行為在很多細節(jié)上都值得推敲。為更好的在日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非語言交際能力,教師有必要在課余時間搜集和整理教學資料(最好是視頻),以最直觀的形式展示日本非語言交際行為,并通過拆分動作的方式詳述整個行為過程。
結束語:
綜上所述,雖然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在文化、語言上也有著極深的淵源,但是經過多年發(fā)展,兩國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讓學生分清楚中日兩國之間的非語言交際行為差異,并集中培養(yǎng)學生的日本非語言交際方式。
參考文獻:
[1]井煥茹, 朱世波. 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 教育探索, 2016(10):25-26.
[2]段緒佳. 日語教學中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思考[J]. 西部皮革, 2017, 39(10):21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