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金君
近幾年自主品牌車廠的發(fā)展勢頭迅猛,這給腳步相對滯后的華晨中華帶來了不少壓力。為了扭轉這個局面,在今年的北京車展上,華晨中華發(fā)布了代表著他們品牌最新發(fā)展成就的旗艦SUV——中華V7。官方宣稱,這是一款得到了寶馬技術支持的“中國寶馬”,它的骨子里有著德系血統(tǒng)。
對于這款車型的競爭力,我其實是持保留的態(tài)度,畢竟聲勢浩大的廣宣和造勢并不能代表產品的真正實力。這次的試駕活動,廠家規(guī)劃了三天1000多公里的行程,涵蓋了高速、縣道、非鋪裝道路等路況,讓我可以深度體驗這款車的性能與品質。
汽車三大件其實非??简炓患臆嚻蟮难邪l(fā)能力和技術儲備,目前國內能夠自主研發(fā)出一套成熟動力系統(tǒng)的車企為數(shù)不多。我一上手短短幾分鐘市區(qū)駕駛它,它的動力匹配就已經超出了我的心里預期,果然是深得寶馬傳授功力,發(fā)動機與變速箱的匹配相當成熟,從踩下油門到提高轉速、變速箱換擋,整個動力傳輸效率非常高,車輛提速的流暢感一點都不像是國產品牌的水準。
代號CE16的發(fā)動機是由綿陽新晨動力生產,是寶馬集團王子系列發(fā)動機的衍生產品,并經過華晨中華重新調校。發(fā)動機集雙渦管增壓、高精度直噴、連續(xù)可變氣門升程、雙連續(xù)可變氣門正時等技術于一身,在我試過的國產車里,這樣的水平可以說是數(shù)一數(shù)二。有了外援球員的加入,當然還要有外援教練的戰(zhàn)術指導才能提升整體的戰(zhàn)斗力。為了確保CE系列發(fā)動機承襲寶馬王子發(fā)動機的高品質標準,華晨集團連裝配線都是由德國BMW規(guī)劃設計,足以見得中華對這套動力總成的重視。
自主品牌想把雙離合做得順暢真的不容易,起步蠕行不自然、加速換擋頓挫、降擋反應慢等問題,在許多車型上都有。但華晨中華V7采用的是德國格特拉克7DCT濕式雙離合變速箱,簡單來說就是寶馬UKL平臺用的變速箱,這款變速箱除了在低速2擋行駛時偶有抖動,中高速的換擋動作已經做到悄無聲色。
上了高速之后,雖然是1.6T排量,但280Nm的扭矩輸出是不錯的,從低速一直拉到120km/h時速以上,發(fā)動機的動力連綿不絕,絲毫沒有扭矩不足的感覺,噪音抑制相當不錯,發(fā)動機比較安靜。加速時變速箱并不會刻意拉高轉速去獲得更大的扭矩輸出,無論是升擋還是降擋反應都是非常迅速,絲毫沒有AT變速箱換擋的沖擊感。
要說中國的路況,應該是德系調校的底盤更受國人喜歡,低速扎實、高速穩(wěn)定。華晨中華V7對于路面的小坑洼和細碎震動過濾得比較干凈,懸掛并不會有余震傳到車內,整個底盤給人比較厚重、平穩(wěn)的感覺,這樣的調校顯然會很討好客戶。
它對較大顛簸的處理又不是一味的調軟,懸掛有韌性又有足夠長的行程可以把震動吸收,并不會有觸底的感覺,可以判斷懸掛部分使用了比較高級的襯套??傊@副底盤在濾震的調校上是很有德系味道,甚至乎連懸掛處理的聲音都和德系車一樣,它調校的高級感絕對是在國產水平之上的,能有這樣的評價全因華晨中華得到了寶馬技術的支持。
中國人對于舒適性的要求可以說是在一臺車的調校中占比很高的。華晨中華V7轉向的調節(jié)并不會像寶馬的風格那樣運動,還是略帶有虛位,但這種虛位是可以接受的,直路行駛輕微的左右擺動,車身反應并不會太直接。一旦轉向幅度變大,車身又會精準地根據(jù)方向的角度進行轉向,一句話來形容:轉向手感虛柔但不失精準。
第一眼看到華晨中華V7實車,一點都沒有山寨和廉價感。雖然定位緊湊型SUV,但實際車身尺寸比別克昂科威還要稍大一些。車身線條比較舒展,而且車身的比例感拿捏得比較到位,看上去還是挺有氣場的,從側面看上去還有一絲寶馬的味道。車頭部分可以說是原創(chuàng),并且具有非常多的中國元素,設計靈感來源于古代酒器“尊”,從華表中獲取創(chuàng)意靈感的x形態(tài)大格柵加上流云紋的經典設計元素,讓整臺車有了高級的東方氣場。
如何在有限的成本下盡量的展現(xiàn)車內的豪華感?華晨中華V7在中控臺的設計上采用了三種材料拼接,大面積的棕色皮革,配上碳纖維紋理飾板,再加鍍鉻條的點綴,讓整臺車的檔次感瞬間提升。對了,扶手箱上與寶馬手感一樣的換擋桿,基本可以滿足你的虛榮感。
華晨中華V7就是一款充滿德味的國產SUV,它的產品實力甚至達到了合資車的水平。在華晨中華V7的首發(fā)會上,華晨汽車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祁玉民毫不避諱的說華晨中華V7就是一臺“中國寶馬”,可以看出華晨對這車的自信。作為華晨中華的旗艦SUV,來自M8X最新平臺的華晨中華V7也承擔了品牌崛起的帶頭重任。
自主品牌沖擊高端并非沒有可能,然而像廣汽傳祺、吉利、長安等品牌自家都有“拳頭產品”,也有著完整的產品線和非常不錯的用戶基礎。但以目前華晨中華的形勢來看,寥寥幾款車型在市場上并沒有太多的用戶基礎,想要在短期內通過單一車型獲得用戶的認可難度頗大。品牌崛起之路,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