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人民醫(yī)院(450000)翁芳 張麗君 李苗苗
1.1 一般資料 從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呼吸濕化治療的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抽取86例隨機分為普通組與細節(jié)組。入選患者符合《呼吸疾病》中關于Ⅰ型呼吸衰竭的診斷標準[1]。普通組43例,男女分別29∶14,年齡36~78歲,平均(56.3±5.9)歲;細節(jié)組43例,男女分別30∶13,年齡37~78歲,平均(56.4±5.9)歲。兩組臨床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 普通組予以普通護理干預。細節(jié)組在普通組基礎上予用細節(jié)護理干預。①注重情緒干預。將呼吸濕化治療原理與預后效果講解給患者與家屬,提升其配合度;普及疾病知識,減少患者恐懼、懷疑等心理,增強治療信心;多與患者溝通,了解他們關于I型呼吸衰竭與呼吸濕化治療中存在的問題,積極解答。②加強呼吸道護理工作。根據患者痰液情況調整呼吸濕化治療儀至適宜溫濕度、氣體流量;指導患者正確、高效的排痰方式;針對不能自主排痰的患者,指導家屬正確的協(xié)助方式。③做好儀器管理工作。密切觀察儀器液體量,做好隨時補充無菌水的準備,防止儀器干燒灼傷患者呼吸道;密切觀察管道連接情況,防止氧氣連接管脫落;維持呼吸濕化儀管道的暢通狀態(tài),避免管道扭曲、托管、受壓等問題。護理至患者出院。
附表 對比護理前后各組相關臨床指標(±s)
附表 對比護理前后各組相關臨床指標(±s)
注:與護理前相比,*P<0.05。
組別(n=43) 心率(次/分) 呼吸頻率(次/分) 外周血氧飽和度(%)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細節(jié)組 129.56±8.56 88.56±8.23* 31.56±4.51 20.16±2.51* 83.51±7.52 97.52±1.14*普通組 130.52±8.41 93.21±6.74* 31.63±4.29 23.96±2.18* 83.49±7.48 96.53±1.24*t 0.525 2.866 0.074 7.495 0.012 3.854 P 0.601 0.005 0.941 0.000 0.990 0.000
1.3 研究指標 ①護理前后各組相關臨床指標。包括心率、呼吸頻率、外周血氧飽和度,使用血氧飽和度監(jiān)護儀測定。②濕化效果。過度:痰液為泡沫樣,吸痰后未見痰液滯留;適中:痰液較黏稠,吸痰后滯留少量痰液;不足:痰液十分黏稠,色黃,滯留大量痰液,沖洗難度大。③護理舒適度。由患者主觀評定,分數為0~5分,分數越高,患者護理舒適度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數據用SPSS20.0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護理前后各組相關臨床指標 護理前兩組心率、呼吸頻率、外周血氧飽和度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心率、呼吸頻率均降低(P<0.05),細節(jié)組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外周血氧飽和度均升高(P<0.05),細節(jié)組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見附表。
2.2 濕化效果 細節(jié)組濕化適中占比95.35%(41/43)顯著高于普通組81.40%(35/43)(P<0.05)。
2.3 護理舒適度 細節(jié)組、普通組護理舒適度評分分別為(4.15±0.48)分、(3.52±0.53)分,細節(jié)組顯著高于普通組(t=5.777,P=0.000)。
本次研究中,護理后細節(jié)組心率、呼吸頻率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外周血氧飽和度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細節(jié)組濕化適中占比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細節(jié)組護理舒適度評分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細節(jié)護理干預的基礎出發(fā)點為將患者需求作為中心、以人為本,通過多種形式細節(jié)護理的開展,將護理服務深入到治療的每個環(huán)節(jié)中,保證護理服務的人性化、個性化[2]。對患者情緒進行干預、普及疾病知識可增加其對疾病、治療的了解,減少負性情緒對治療效果的影響;加強呼吸道護理工作,積極排痰,可保證其呼吸暢通,提升舒適度;做好儀器管理工作是呼吸濕化治療順利進行的基礎保障,保障濕化效果。與普通護理干預相比,細節(jié)護理干預更加重視護理基礎問題,從整體到局部均對應針對的護理措施,為護理服務滿足患者治療與疾病需要提供保障。
綜上所述,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呼吸濕化治療中應用細節(jié)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臨床指標與濕化效果、提升護理舒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