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秦嶺院區(qū)(450012)李瑪俊
子宮肌瘤是臨床女性生殖器官中的一種常見疾病,主要發(fā)病因素與患者體內雌孕激素水平變化具有重要關聯(lián),臨床主要采用米非司酮進行治療,但該種藥物的用量存在一些爭議,本文對此展開研究。
1.1 基本數(shù)據(jù)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患者102例為研究對象,年齡28~49周歲,年齡均值(37.2±1.3)周歲,病程1~8個月,病程均值(3.8±1.3)個月。根據(jù)患者入院時間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每組各51例,兩組患者年齡、病程等基本臨床數(shù)據(jù),經(jīng)分析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給予25mg米非司酮(生產(chǎn)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國藥準字H10950347)口服治療,觀察組患者給予12.5mg米非司酮口服治療,均在經(jīng)期第1天開始睡前服用,兩組患者全部治療3個療程,1個療程為30天。
1.3 效果評價標準 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以及治療后血清激素水平變化情況,血清激素水平主要包括:①促黃體生成激素;②孕酮水平;③血清卵泡刺激素;④雌激素。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包括皮疹、惡心、嘔吐等[1]。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將兩組患者臨床各項數(shù)據(jù)均輸入SPSS21.0軟件中,兩組患者不良不反應發(fā)生率以率(%)的形式表示,行X2檢驗,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以及治療后血清激素水平變化情況以(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予以t檢驗,組間對比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子宮肌瘤體積對比,觀察組治療前(45.25±12.49)cm3,參照組治療前(45.15±12.52)cm3,數(shù)據(jù)對比t=0.0403,P=0.9679,觀察組治療后(31.25±8.58)cm3,參照組治療后(31.19±8.36)cm3,數(shù)據(jù)對比t=0.0357,P=0.9715,治療前后組間對比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9%(3/51)低于參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9.8%(10/51),組間對比統(tǒng)計學意義存在(P<0.05)。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激素水平變化,觀察組治療后促黃體生成激素、孕酮水平、血清卵泡刺激素、雌激素與參照組治療后各項指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附表。
子宮肌瘤發(fā)病初期沒有明顯臨床癥狀,很多研究中提到,子宮肌瘤主要發(fā)病原因可能與患者孕激素以及體內的雌激素水平變化異常有關。本次研究采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療的方式,該種藥物治療也是目前臨床一種常見治療手段,該種藥物能夠有效控制患者子宮肌瘤發(fā)育,它使患者孕酮水平受體與天然孕酮水平的親和力相差5倍左右,該種藥物通過與患者孕酮水平受體相互結合,能夠有效增強患者孕酮受體蛋白,導致患者孕酮受體結構出現(xiàn)DNA變化,并且該種藥物對患者排卵具有重要抑制效果,對控制患者體內腫瘤發(fā)育具有重要效果[2]。本文研究中表明,采用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兩組患者治療后子宮肌瘤體積均具有明顯縮小,并且治療后兩組患者促黃體生成激素、孕酮水平、血清卵泡刺激素、雌激素等與參照組各項指標對比也均無顯著性差異,但觀察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5.9%明顯低于參照組患者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9.8%。
附表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激素水平變化情況對比
綜上所述,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均具有顯著臨床效果,對患者子宮肌瘤體積以及血清激素水平均具有明顯改善效果,但服用12.5mg米非司酮的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較小,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