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田
詩作為精神元素,語言的本源性特征,并不局限于詩歌文本。也就是說,在情調(diào)、氛圍、意象、抒情等諸多詩歌構成要素之外,并不排除敘事性話語產(chǎn)生“有意味的形式”,傳遞出特有的詩意或詩性。一種被稱作“詩性敘事”的方式,體現(xiàn)的正是詩與小說的聯(lián)姻,敘事學和詩學的結盟。當然,敘事性文本是否呈現(xiàn)這種特征,關鍵在于創(chuàng)作者的設計、規(guī)劃,以及對詩的認知程度和轉化能力。
我們知道,很多作家的寫作生涯均由詩歌開啟。是詩歌帶給他們良好的語感,把控敘述節(jié)奏和結構文本的能力,并持續(xù)影響他們的小說創(chuàng)作。而在另一些作家那里,始終堅持多文體并舉,詩歌融會其他文體的現(xiàn)象也就更為鮮明。在此,我們擇選劉全德、馬召平和丁小龍三位中青年作家的小說樣本進行簡析,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一方面為了擴大詩歌考察的范圍,將觀照對象由詩歌文本延伸至敘事文本;另一方面緣于三位作家都寫詩,兼具詩人身份,他們小說的詩意成分或詩化程度相對較高,甚至通過對詩意、詩性的強化,增添敘事文本的藝術表現(xiàn)力和審美價值。
在這里,有必要先對詩意和詩性這兩個概念簡要說明。詩意,無疑是詩歌最直觀的標識,提供了一種可靠的辨識尺度;而詩性,則是詩歌在本質意義上的提取。事實上,詩意、詩性作為一種說法,經(jīng)常出離詩歌范疇,被用來廣泛指稱文學藝術作品呈現(xiàn)的詩化特征。
魔法師的藥水
劉全德的《人馬座紀事》是部奇書,在我的閱讀經(jīng)驗外天馬行空地展開。起初,我將它當普通的長篇小說來看,幾頁下來,對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的期待,完全被神秘、奇幻的另類敘事所填充。通讀過后,才確信這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而是一部面目奇異的創(chuàng)新性文本。多文體的跨界和聯(lián)姻,童話與神話的交混,詩與史的融合,家族敘事、時空建構等等,為這本書賦予了新鮮而獨特的魅力,也帶來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
詩性語言的魔力讓人沉迷。相對于熟悉的日常,奇幻、魔幻的場景和情節(jié)對人有新鮮刺激,卻較難持久。好在本書的語言和段落非常簡潔,敘述速度和場景轉換也較為迅速。于是閱讀慢下來,也得以梳理故事脈絡、人物(動植物)關系和文本的深層寓意。
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利斯對藝術童話極為推崇,認為童話本質上是一種解放自然的最高綜合,是詩的法則,也認為童話具有預言的表現(xiàn)。本書的《神話卷》在我看來,就是一部暗黑風格的童話,或童話詩。烏鴉、蛇、仙鶴、魔鬼、巫師、國王、王子,各種角色紛紛登場,展開錯綜復雜的關系。交疊的時間,移位的空間,充滿靈性或魔法的人和動植物之間的糾葛、幻變,令人瞠目結舌。其中涉及語言乃至萬物的創(chuàng)生,圣經(jīng)文本與中國遠古神話的創(chuàng)造性改寫,歷史、文明、權力、家族、復仇等主題,隱約可見《百年孤獨》的影子?!秱髡f卷》是寫實與魔幻的雜糅,空間也從上界的天馬座轉移到下界的地球,地理上的中原特征、佛文化元素和依稀的民國風貌,承載著故事的延續(xù)。在這卷中,詩性和童話特征有所減弱,但詭異之風又有新的表現(xiàn)。
《人馬座紀事》無疑是一部幻想型的敘事文本,以詩化和魔化的方式構筑了一個深邃、多維的靈異時空。透過文本,作者逼人的才氣、奇詭的想象及創(chuàng)造力都顯露無遺。他就像一個配置神秘藥水的魔法師,掌握著令事物變形、幻化,并發(fā)生奇妙關聯(lián)的劑量和濃度。他并不刻意摹寫、構造現(xiàn)實,然而在童話思維的推動下,一個真正的藝術世界建立起來,人的精神在其中自由穿行,歷史與現(xiàn)實得到映現(xiàn)和折射。
生活滋味和詩意的調(diào)配
馬召平最早寫詩,以詩人身份為圈內(nèi)朋友所熟知。他的詩樸素真誠,致力于鄉(xiāng)土經(jīng)驗和日常生活的詩意轉化,其平民情懷和底層視角讓人記憶猶新。就在詩歌蓬勃生長,有望更大提升的間隙,他卻將寫作的重心轉移到散文上。他自覺的文體革新意識,將小說敘事中的“虛構”引入散文領域。當然,對于散文敘事的虛構化,會有不同的見解甚或意見,但毋庸諱言,是散文創(chuàng)作帶給馬召平更多的文學聲譽。然而,正當眾人對他的散文抱以持續(xù)高漲的熱情和期待之際,他又不聲不響地拿出一個個小說文本。作為詩人的馬召平,他屢次實施的文體轉換讓人始料不及,但其中原委肯定來自他的內(nèi)心?;蛘哒f,是表達欲求和不同文體之間對接、協(xié)調(diào)的結果。其實,這本不值得大驚小怪,因為不同的文體在彰顯不可替代性的同時,也會自行設定局限性。寫作者往往根據(jù)自身喜好或表達對象的特點,進行適合自己的恰切的形式選擇。
小說集《冷暖交織》,包含十個中短篇,呈現(xiàn)馬召平寫作的又一次華麗轉身。文體樣貌在改變,貫穿其中的卻是不變的樸素和真誠。這顯然是一種珍貴品質,有賴于創(chuàng)作者的身體在場和精神投入。如果說他的散文融入了部分小說元素,有虛構成分,那么他的小說則存在淡化情節(jié)、虛化人物、散化結構等特點,呈現(xiàn)出一定的散文化傾向。小說是敘事藝術,人物和故事是核心要素,戲劇性沖突強化了敘述的力度,凸顯小說的文體特征。當然,這種模式并非一成不變,現(xiàn)代小說對傳統(tǒng)敘事模式進行了全方位地革新,甚至顛覆,極大地拓展了敘事藝術的可能性。散文化的小說實踐在中國也由來已久,文學史上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在弱化戲劇性之后,帶來的是貼近生活原貌的真實感,以及融合主觀意緒的詩意或詩性。
在小說中,馬召平并不刻意進行詩意的嫁接或移植,他尊重生活的基本面貌和狀態(tài),以及人物內(nèi)心的真切感受。借助主人公的內(nèi)心獨白,他說出自己的認知:“熱和冷是一種生命的感受……熱是生命虛無奔放的氣息,而狂熱之后的冷是麻木的?!本売谟|覺的熱和冷,產(chǎn)生于味覺的苦辣酸甜,這些作用于身體的各種感觸,以軀體化修辭的方式,傳遞出強烈的內(nèi)心體驗。同時,馬召平在營造生存、愛情、理想、婚姻的冷熱境遇和百般滋味的同時,作為詩人的他,詩意、詩性的帶入顯得自然而然。文本中具有詩意的部分,更多體現(xiàn)在比喻修辭和環(huán)境描寫上。這樣的例子非常多,可以說貫穿他所有的篇章和段落。比如,《喜歡冬天的賈三》:“他們整個晚上都在親密地私語,口含著花瓣和雨水”,“窗外那些落了葉子的樹苗赤溜溜地搖擺著,像蚯蚓一樣扭扭捏捏升上寂寥的天空”;《大風天》:“他們像兩條掙扎著回到水里的魚兒一樣,盡情地折騰著身體”;《想起老韓》:“老韓的琴聲像一塊烏云,在細雨中左右繚繞起起伏伏”,等等。像以下這樣的話語方式也傳遞著特別的詩意:
親愛的賈三,睡在一場大雪中的賈三,他能聽到的只有雪花的聲音。整條街道的黑暗和寂靜都被雪花吞沒了。
——《喜歡冬天的賈三》
夏小輝的父母說完就走了,那是一個落葉繽紛的日子。夏小輝的父母幫著他買了灶具,清洗和整理了他所有的衣服。夏小輝的父母走了。那是一個落葉繽紛的日子。
——《藝術青年夏小輝》
這樣的詩意來自特別的語感,語氣和語調(diào),以及循環(huán)往復的詩歌調(diào)式。關切的話語猶如溫存的雪花,輕輕覆蓋因醉酒死在夜晚街道上的賈三;夏小輝、夏小輝的父母、落葉繽紛,這些詞句的重復,帶來綿延的惆悵情緒。尤為特別的是,《明亮的夏天》中:“太陽明晃晃地掛在天上,有點像深冬時節(jié)的形狀,模糊渾圓。我這么說是因為這樣的太陽不是大家想象的紅彤彤的太陽”,這段話在稍作調(diào)整后(將“天上”改為“殯儀館上空”),重復了三次,每次都處于人物命運轉折的不同情境。這種對自然物象的描寫,很好地襯托或暗示出主人公的心境。大段、長篇幅文字傳遞詩意的情況也有不少,像《明亮的夏天》和《冷暖交織》這兩篇開頭的數(shù)段文字?!端囆g青年夏小輝》和《想起老韓》寫作時間較早,算是馬召平最初的小說實踐。正是得益于詩歌、散文提供的藝術滋養(yǎng),他一開始就站在較高的起點上。小說中富有韻味的敘述節(jié)奏、人物命運的跌宕、淡淡的抒情氣息,整體上呈現(xiàn)了散文化敘事的詩性特征??傮w來說,在詩意、詩情的渲染上,馬召平是節(jié)制的,有很好的控制力。作為服務于敘事的輔助手段,不宜發(fā)生喧賓奪主的現(xiàn)象。
針對馬召平的小說,還有很多東西可供討論,像語言特征、結構方式、穿插技巧、敘述視角(包括動物視角)等。但限于本篇文章的詩化選題,不便在此展開。其實,他小說最可貴的品質,就是前面提到的樸素和真誠。最打動人心的地方,在于真實展現(xiàn)了社會牢籠中小人物的內(nèi)心掙扎,以及人生的冷熱際遇、生活的百般滋味。小說集首篇為《饑餓的廚子》,這里的饑餓既是身體的,也有心理的,讓人想起卡夫卡的《饑餓藝術家》。當然,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表達。在寫作上,我們不妨這樣說:馬召平也是一個廚子,他精心調(diào)配著詩意、詩性和生活的滋味。
存在的揭示與剖析
丁小龍小說集《世界之夜》,有三個中篇,《空心人》《世界之夜》和《押沙龍之歌》。單從題目看,就不乏隱喻性和宗教意味。同時,這些文本還呈現(xiàn)出與其他文本的互文性關系。《空心人》的題記,援引自艾略特的同名詩作:在死亡的夢幻國土,讓我也穿上如此審慎精心的偽裝。顯然,丁小龍的引用和呈現(xiàn)之間是有密切關聯(lián)的。他展現(xiàn)的是二十世紀的中國社會,確切地說,是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底層人和邊緣人的生存狀態(tài)。這樣一種題材,在很多小說家那里,難免成為“煩惱人生”式的溫情書寫,甚至勵志型小說樣本。然而時代在變,西方社會早就面臨的現(xiàn)代性困境,也在當下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凸顯出來。
《空心人》的主人公叫吳明,在缺乏愛的家庭成長,自卑而倔強。他本有一個光明前景,卻因強奸罪入獄。由于酷愛文學和哲學,即使在監(jiān)禁狀態(tài)也能找到精神自由。出獄后,他淪入底層社會,荒唐不羈的生活將他更深地掏空。但他從未停止思考,在罪與罰、肉體之歡和精神之愛、理想和現(xiàn)實、存在與虛無之間輾轉,無所適從。在接管了浮士德書店之后,身心才稍有安頓?!翱招娜恕?,來自他的自我認定,更是對社會大眾存在狀態(tài)的判斷。這個人物,內(nèi)心陰郁冷漠,自我鞭撻和強烈的反省意識并存。這是一個在現(xiàn)代社會苦苦尋找自我和靈魂的地下室人、局外人、畸零人,行走邊緣的刀鋒,淌下斑斑血跡。這篇小說的詩性,很大程度來自主人公意識中涌現(xiàn)的哲學式思悟,這些思悟經(jīng)由閱讀和人生經(jīng)驗不斷沉淀,占據(jù)很大篇幅,也構成文本的深層意蘊。正是在這個層面上,詩的求真本能和哲學的透徹通達結為一體,為日常敘事的實現(xiàn)提供了必要的景深。
小說《世界之夜》,以海德格爾的名言作引子。“世界之夜”這個論斷,來自海氏所闡述的荷爾德林的詩歌,中國當代詩人海子、駱一禾顯然從中受到啟示。“世界之夜”,是對諸神隱退后荒蕪圖景的喻稱,其中還有更多“暗物質”漂浮。當人的趨暗本性遭逢時代的貧困,這夜便成一道深淵。小說的主人公曾是詩人,對文學、藝術、哲學以及生存和生命本身都有深刻見解,他不缺少洞察力,也不乏生存技能和愛欲,但仍無以避免地淪為“失敗者”。尤其面對死亡威脅之時。小說呈現(xiàn)主人公的人生歷程,同時也進行家族敘事,但家庭成員無一例外地趨向毀滅。這時,邁入老境的主人公早已喪失愛的能力,等待黑夜的召喚,“成為黑夜本身”。
在此,我們有所知悉,丁小龍的“世界之夜”,很大程度上是貧乏時代下的“死亡之夜”,生和死都不能消除的虛無之境。然而,絕望的主題并未消弭希望?!拔摇钡纳砩嫌芯司撕透绺绲挠白樱拔摇笔撬麄兩牧硪环N延續(xù);外婆鐘愛的《圣經(jīng)·啟示錄》,也有新天新地的承諾。尤其小說的整體性倒敘,最終開啟了“午夜之子”的誕生。于是,漫無涯際的死亡暗夜,被一束光照亮。這種倒敘模式制造的“重生”,當然是一種假象。這假象卻寄托了人類的永恒欲求:掙脫時間鎖鏈,讓消逝的事物復活,生命永駐。而這只在文本空間中得以實現(xiàn),倒敘也就不限于技法,更帶著作者內(nèi)心的驅動:逆時間而行,向回憶討要存在。這篇小說的結構頗見匠心,意識流手法帶來時空的交錯綿延,哲思和宗教元素大量涌入,體現(xiàn)出典型的詩性敘事傾向。此外,主人公對詩歌的大量言說和論斷,也增添了文本的魅力。
《押沙龍之歌》充滿童真、童趣,而童真童趣天然地與詩結緣。當然,小說也不乏辛酸乃至殘忍的敘述,但都出自兒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其中具有童話意味的,像《風與獨角獸》《藍風箏》《樹之夢》等片段;沉痛的部分,如《沒有名字的人》《遙遠的星辰》《死》等。開篇的《創(chuàng)世紀》,緣于“外婆”的講述,神話的莊重宏大,在這里被兒童的漫不經(jīng)心回應。而這符合小主人公的心理,以及兒童視角敘事的真實性?!皝啴敗?,是他為自己領養(yǎng)的小狗取的名字,他和玩伴采薇吃蘋果,吃剩下的就喂給亞當?!八筒赊被丶业穆飞?,趁著沒人注意,我偷偷地拉了一下她的手。她轉過頭,笑了。”完全兒童化的敘事,與《圣經(jīng)》故事產(chǎn)生了奇妙的關聯(lián)。《押沙龍》這部分也是如此。這個典故出自《圣經(jīng)·舊約》,與親情的愛恨有關,與勇敢、正義以及悖逆有關。這同樣來自“外婆”的講述?!拔易钕矚g這段故事了”,“我喜歡押沙龍”,“以后,叫我押沙龍,不要叫我孟晨龍了”,小主人公的天真躍然紙上。當他為自己重新命名之后,才覺得鏡子中的人是自己。
因此,這篇《押沙龍之歌》,也就是自我之歌,對自我身份的發(fā)現(xiàn)和確認。另外,像《上學記》《受難記》《出孟莊記》,都以變構的形式與《圣經(jīng)》產(chǎn)生某種關聯(lián)??梢哉f,這篇小說是神話、童話以及成人現(xiàn)實的疊合,只不過神話故事出于借用目的,不具有真正的宗教意味。這也反映了丁小龍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種傾向:在貌似的神話模式下,講述中國當下的故事,自我的成長及內(nèi)心訴求。
通過賞析,我們從以上三位作家的小說中,捕捉到不同程度的詩化特征,并領略了其中的詩意之美、詩性之美。此外,像劉全德的跨文體實驗,馬召平的日常敘事,丁小龍對哲學、宗教的融合等,也給人極為鮮明的印象。正是緣于他們包括詩歌在內(nèi)的多文體實踐,才賦予敘事文本特別的魅力。的確,抒情與敘事并不沖突,詩和小說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鴻溝。進一步說,詩與哲學和宗教具有天生的血緣關系,當彼此融通,則會構造出開闊縱深的文本空間。三位作家的敘事,兼容詩歌、哲學和宗教的情況各不相同,但都在各自認定的層面和方向上努力進取,并拿出了富有說服力的文本。當然,就敘事文本而言,詩歌、哲學和宗教元素僅是附加成分,或其中的有機組成,并不能作為主體。
責任編輯:張?zhí)祆?高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