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紅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濟南 250014)
琉璃,舊稱“綠貨”,是以鉛作為助熔劑,以含鐵、錳、銅、鈷等物質為著色劑,配以石英制成的低溫釉器。我國自漢以來就已經(jīng)有了關于琉璃的明確記載,《漢書·西域傳上》載:“出珠璣、珊瑚、虎魄、壁、流離?!逼渲小傲麟x”就是“琉璃”,因其色澤瑩潤,最初多作為玉器的替代品用于佩戴或家具、器物等嵌筑裝飾。
琉璃作為建筑裝飾,有記載的歷史始于公元5世紀中葉的北魏平城宮殿,《太平御覽·郡國志》載:“朔方平城,后魏穆帝治也,太極殿琉璃臺及鴟尾,悉以琉璃為之”,此時建筑琉璃裝飾以黃、綠色琉璃瓦為主,釉色相對單調。隋唐時期,門、窗、墻面裝飾用琉璃構件均已出現(xiàn),琉璃釉色豐富,除黃、綠釉外,又常使用藍釉。長安大明宮遺址發(fā)掘時,在出土的琉璃瓦及碎片中,釉色以綠色為多,藍色次之。宋代,在《營造法式》中詳細記載了琉璃磚、瓦及其他構件的燒制方法、工藝尺寸及鑲嵌方法等,建筑琉璃的使用已經(jīng)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制。此時期建筑琉璃的種類也很豐富,除琉璃瓦、琉璃磚外,建筑脊飾的琉璃鴟吻、垂獸等皆已出現(xiàn)。元代,專門設置了琉璃局管理琉璃事務,琉璃制作在原料、工藝、形制上均有新的發(fā)展,釉色突破前代黃、綠、藍為主的簡單色調,又有白、褐、赭諸色豐富了建筑的色調。
明清兩代是建筑琉璃應用和生產(chǎn)獲得極大發(fā)展的時期,琉璃的燒制工藝趨于成熟,琉璃制品胎釉結合緊密,釉色滋潤細膩,出現(xiàn)了明黃、翠綠、孔雀藍、絳紫、乳白等多種釉色。多色的精美琉璃極大地豐富了建筑的色彩,對建筑形成了夸張的裝飾效果,成為一種華麗富貴的裝飾手段。正因為琉璃營造的華麗尊貴的裝飾效果,明清明令規(guī)定琉璃只能用于宮殿、壇廟、宗教建筑及其他重要的公共建筑上,普通民居不得使用琉璃,所以今天我們可以見到的琉璃建筑以皇家宮殿建筑、敕建寺廟最為突出,其中建筑群落的琉璃牌坊和琉璃影壁尤為精彩。
圖1
圖2
圖3
圖4
牌坊是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物件的一種標志性或紀念性建筑,也稱牌樓,按照建筑材料可以分為石牌樓、木牌樓、磚牌樓和琉璃牌樓。琉璃牌樓是在磚筑主體外面貼飾琉璃磚瓦為裝飾的牌樓,整體金碧輝煌,華貴大氣,在各類牌樓中等級最高。
明清時期,因為色調華麗,氣勢尊貴,琉璃牌樓成為特賜建筑才可以建造的牌坊種類。我國現(xiàn)存的琉璃牌坊多屬于宮殿、皇家園林或敕建寺廟的建筑群落,如北京東岳廟的琉璃牌坊、香山臥佛寺琉璃牌樓、國子監(jiān)內琉璃牌樓、頤和園內佛香閣的眾香界琉璃牌樓、山西介休真武廟五彩琉璃坊等。這些琉璃牌樓的裝飾主要分布在檐頂、額枋及匾額上。
現(xiàn)存琉璃牌坊檐頂分歇山、懸山、廡殿等多種樣式,多以黃、綠色琉璃瓦覆蓋頂部,精美細致的釉色與屋頂上挑的曲線相得益彰。流光溢彩的琉璃瓦上飾有復雜而精美的圓雕脊飾。檐頂脊飾一般以牌樓正中開間最為精美,正脊中間一般設有琉璃寶珠、火焰等象征性裝飾,兩端設鴟吻,張口吞脊,怒目前視,高尾前卷,兩鰭彎上,高寬比例通常為10:7,既是防雨的實用構件,也是牌樓華美的裝飾。垂脊前端設垂獸,戧脊前端設戧獸、蹲脊獸,垂獸、戧獸多頭生雙角,身披怪鱗,蹲脊獸數(shù)量以三、五、七、九單數(shù)排列。如北京頤和園內的眾香界牌樓的檐頂裝飾就極為精美,屋頂為黃琉璃瓦綠剪邊,正、側間檐頂均設琉璃鴟吻、垂獸,彰顯皇家建筑的尊貴氣勢,檐頂正脊中間飾有喇嘛塔形式的寶頂,象征建筑與佛教相關。
琉璃牌樓一般是磚筑主體,故而屋檐挑出部分較小,斗拱、雀替等大部分檐下仿木構件的結構都相對簡化,以琉璃貼飾,釉色與屋頂協(xié)調一致。如香山臥佛寺內的琉璃牌樓,為三間七樓式,七樓皆為黃色琉璃瓦,檐下為青色斗拱,斗拱下面貼飾黃綠色琉璃構件,釉色以黃色為主,間雜綠色,協(xié)調統(tǒng)一。
琉璃牌樓的額枋位于正、背兩立面磚砌拱門的上部以及牌坊兩側面的檐下,均以琉璃磚拼貼成紋,有纏枝花卉、瑞獸、抽象幾何等多種圖案。如北京東岳廟牌樓,是北京現(xiàn)存唯一的一座琉璃過街牌樓,也是現(xiàn)存琉璃牌坊中有代表性的,額枋大量使用琉璃裝飾的建筑作品。該牌樓為三間四柱七樓式結構,每間下面各有磚砌拱門,拱門上枋為兩道琉璃橫枋,上下兩道橫枋之間有長條形的裝飾帶,裝飾帶內雕飾了大葉、小葉,直立、卷枝,黃色、綠色等不同形象的牡丹花,釉色瑩潤,變化中又有統(tǒng)一。(圖1)
牌樓正間匾額多為題字,文字內容象征牌樓的性質,如眾香界牌樓的正間匾額“眾香界”是佛教用語,是佛經(jīng)中虛構的國家名,有佛號為香積,國內樓閣花園皆有香味,以此為明點出了牌樓的宗教性質。故宮太學門內國子監(jiān)的琉璃牌樓是專為教育而建的牌樓,其上雕刻乾隆皇帝御筆的“學海節(jié)觀”和“圜橋教澤”八個大字。側間牌樓的匾額一般用琉璃磚拼貼裝飾圖案,眾香界牌樓側間匾額處以琉璃拼貼處金龍圖案,是皇家建筑的突出象征。
影壁是建筑組群的屏障,既可以遮擋外人視線,又能夠增加宅院的氣勢。元代末期,影壁裝飾開始使用琉璃構件。明清兩代是琉璃影壁的大發(fā)展時期,在磚筑影壁外面包貼琉璃磚瓦,其藝術性有了顯著提高?,F(xiàn)存的琉璃影壁以明清時期建造者為主,其包貼琉璃的裝飾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壁身和壁頂貼飾琉璃,壁座為漢白玉石和其他石材雕飾,一種包括壁座在內完全用琉璃貼飾。
琉璃影壁的壁身裝飾包括壁心的琉璃盒子和四角的琉璃岔角裝飾。(圖2、圖3)
盒子安裝于琉璃影壁墻面的正中央,是觀者的視覺中心,因而是最重要的裝飾構件,雕飾圖案十分多樣,涉及蓮花、牡丹等花卉卷草,獅、鹿、羊等吉祥瑞獸以及游龍飛鳳等。按照建筑等級和性質的不同,其裝飾圖案有所差別。如故宮內部的琉璃裝飾,皇帝使用的宮殿,以全龍圖案為主,后宮妃嬪的宮殿,則多用禽鳥、花卉圖案。
現(xiàn)存琉璃影壁中,雕飾花卉盒子的數(shù)量較多,因盒子的面積較大,裝飾琉璃需要分塊燒制,然后再按照圖案拼接起來,在分塊時要考慮單塊琉璃磚內圖案的完整性,一朵花卉不能分在兩塊磚上雕刻燒制?;ɑ芎凶拥臒品绞接袃煞N:簡單者全部使用浮雕手法分塊雕出花卉,然后進行燒制拼接安裝;工藝復雜者為了使花朵的立體感更強,一般將枝葉浮雕而成,主體花朵則單獨燒制后用榫頭嵌入事先留出的凹槽內。岔角的琉璃構件一般上下左右對稱而設,表面多雕刻蓮花、西番蓮、牡丹等花卉卷草圖案。如養(yǎng)心殿宮門兩側的影壁裝飾就是以花卉為主體裝飾。整座影壁以黃色線磚為框,壁身裝飾以綠色琉璃磚鋪地,圓形盒子內為浮雕的鷺鷥臥蓮圖,白色的鷺鷥、綠色的荷葉、黃色的荷花,祥云流水繞行其間,四個岔角為四種富貴花卉,裝飾精美,寓意吉祥。
相對于牌樓的屋頂裝飾,影壁的壁頂裝飾相對簡練,主要集中在屋頂?shù)牧鹆?、脊飾和檐下仿木結構的琉璃構件上,琉璃構件的造型比較簡單,以釉色的華美精致取勝。
壁頂根據(jù)壁座、壁身的等級和繁簡程度分別采用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裝飾一般以釉色鮮明的琉璃瓦為主,脊飾相對簡單。琉璃構件以多種釉色模仿木構建筑的彩畫,在琉璃磚上燒制彩畫。受釉色的限制,琉璃釉色以黃、綠兩色為主,以綠色鋪底,黃色入畫,形式上以仿制一整二破的旋子彩畫最為常見。如遼寧海城市城南厝石山公園正門內的琉璃影壁是全國唯一的皇帝御封的紀念性影壁 ,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影壁高4.39米,東西寬6米,壁頂為起脊兩坡式,脊飾簡煉流暢的卷云型綠釉琉璃筒瓦壟,檐頭有圓形瓦當和滴水瓦。脊兩端各有一琉璃鴟吻。壁頂出檐較小,檐下仿木斗拱結構簡單,斗拱下面圍一條綠色如意帶。
琉璃影壁的壁座多為須彌座,由土襯、圭腳、下枋、下梟、束腰、上梟、上枋七層構件疊砌而成,分為貼飾琉璃或不貼飾琉璃兩種情況。不貼飾琉璃裝飾的壁座,保留石雕須彌座流暢大氣的裝飾效果,在紋樣安排有一定的規(guī)律,一般圭腳雕刻云、回或萬字紋,在上、下枋刻纏枝花卉,上、下梟為仰覆蓮花,束腰中間為折枝花卉,四角飾瑪瑙柱,圖案多樣,裝飾效果極佳。貼飾琉璃的壁座一般素面無紋以釉色斑斕取勝,或僅在圭腳部分雕刻云或萬字等簡單紋樣。
現(xiàn)存所有琉璃影壁中,最為特殊的和尊貴的當屬“龍壁”。琉璃龍壁分為兩類,一類是僅在琉璃影壁的壁心盒子處嵌簡單的盤龍紋樣,另一種是壁面完全用琉璃拼貼成龍形圖案,按數(shù)量分為九龍、五龍、三龍、獨龍等幾種,以九龍壁規(guī)格最高。我國現(xiàn)存三座九龍壁,故宮九龍壁、北海九龍壁和山西大同九龍壁。其中最精美的當屬故宮九龍壁,位于故宮皇極門南面,該壁長29.4米,高3.5米,是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壁座為漢白玉石雕須彌座,端莊沉穩(wěn)。壁頂為廡殿式覆黃色琉璃瓦,琉璃大脊雕刻水紋和九龍圖案,正所謂蛟龍出海。壁身以黃、藍、白、紫等多色琉璃貼飾出九條巨龍,坐龍、升龍和降龍,神態(tài)各異,皆為高浮雕手法塑造。龍四周滿布琉璃花飾,下面為襯托主體的海水及流云。北海公園內的九龍壁是現(xiàn)存唯一一座雙面九龍壁,壁身長27米,高6.5米,嵌有山石、海水、流云、日出和明月等圖案,壁身兩面均各有九條蟠龍,色彩絢麗,古樸典雅。山西九龍壁位于大同市中心大東街(和陽街)路南,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至二十九年(公元1392年至1396年),長45.5米,高8米,由426塊特制燒造琉璃構件拼砌而成,是我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古老的琉璃影壁,壁身雕刻九龍戲水圖案,9條巨龍姿態(tài)各異的翻騰飛舞于水霧云氣之間,精美富麗。(圖4)
除了牌樓和影壁,建筑琉璃還廣泛應用于宮殿建筑的屋頂、墻面或寺廟的佛塔,是中國建筑裝飾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國建筑重要的標志性元素,彰顯著中國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與眾不同,是充滿智慧的先人留給我們的又一筆物質和精神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