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江
全國I卷
一、試題簡析
命題人出發(fā)點滿滿的都是正能量,但題大而空,思想性高思維值低,表面似與學生生活同步,其實遠離學生實際,不易寫。
二、學步車例文
“國家”的“夢”與“我”的“夢”未必同步
當我把此文裝進“時光瓶”漂流到2035年時,我希望躁動于母腹中的小侄子小侄女那時讀到它時,不會看到我和爺爺奶奶生存狀況是尷尬的、窘迫的,而應是歡樂祥和的。
誠然,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共和國在這十幾年中邁出了一個又一個的輝煌的腳步。她戰(zhàn)勝了汶川大地震,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運會。只可惜那時我才八歲,是人生最淘氣的階段,狗貓都嫌棄,所以對這些印象寥寥。至于公路“村村通”“互聯(lián)網(wǎng)普及率超過全球水平”,似乎與我這十三四的孩子離得很遠很遠。
隨著年紀的增長,也開始懂一些社會人生。
刺激較深的是電視上看到一個三四歲的中東小難民臉掩在沙灘上,小屁屁朝天,他與父母等漂流海上,沉船溺亡被沖到岸邊。由此我才體會到在我們國家老百姓生活的安定是多么珍貴。
到了現(xiàn)在,我又大了一些,但又多了一些憂慮。而這憂慮恰恰是伴隨蓬勃發(fā)展的各種新鮮事情而生的。
我的大姐姐,她是高速公路收費員,二十幾歲。她的工資是我家重要經濟來源,爸爸還指望大姐姐幫他供我上大學呢!但她下崗了,是被“ETC”趕下來的。我還沒考完,但已經為上大學的學費而發(fā) 愁了。
接著又聽說銀行里不用人了!
超市因有自動化設備裁人了!
送外賣、送快遞的小哥也要被無人機代替沒事干了!
公交車也搞無人駕駛,司機面臨下崗!
我在想,我考不上大學能做什么?我考不上一流的有實際本事的大學,畢業(yè)后能干什么?
高度智能化、自動化的實現(xiàn),那些裁減下來的低端文化人群干什么?無事就要生非呀!
我現(xiàn)在的基本情況與伙伴比,沒上過任何課外班,包括英語、書法、美術、音樂……家中買的書也很少,很少旅游,見世面小,沒有高、精、超的文化素質,因此,也沒有高、大、上的理想。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社會意識,我的夢想是將來能有一個低端文化要求的穩(wěn)定工作,以自己所有的能力去養(yǎng)活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家。
誠然,國家從宏觀的經濟建設、國防安全等大局出發(fā),在高、精、尖方面大力發(fā)展,對此我表示擁護。沒有這一切,我們會受欺負。
但是,在非國家重器發(fā)展領域,特別是關乎民生的服務領域,國家能否控制高智能、高自動化的密度及程度呢?也就是為低端文化人群的人存留有更大的生存空間。
試題中說什么“精準扶貧”,當下如能在政策上考慮減少制造新的“扶貧對象”不是更好嗎?比如,限制網(wǎng)購,保護實體經濟,增加就業(yè)崗位,減少失業(yè)。
我知道,我的同學們會發(fā)出意氣風發(fā)的高格調話語,但是,“唯歌生民情,愿得官家知”。這是我的另一種聯(lián)想和思考,雖憂郁一些,多了一點擔心的情緒,但絕不是“三觀不正”。
三、樣文自評
人的社會存在決定人的社會意識,這是唯物主義的認識觀。
本文站在低端文化層次人的立場對高智能、高自動化擠壓其生存空間提出憂慮,這也是一種必然的聯(lián)想,應允許其存在,并思考解決之道。相對整齊劃一的意氣風發(fā)之論,這是一種有個性、有實際意義的思考!
全國Ⅱ卷
一、試題簡析
這是一道哲學思維題,它告訴人們怎樣透過現(xiàn)象看清事物的本質,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迷惑。
二、學步車例文
善用新發(fā)現(xiàn),而不僅僅是會解釋它
二戰(zhàn)期間,英美軍方為保護戰(zhàn)機,向研究部門提出要重視空戰(zhàn)歸航戰(zhàn)機的彈痕分布,哪里彈痕多要加強對哪里的保護,而統(tǒng)計學家沃德則提出相反的意見,要重視機體彈痕少的部位研究。
這兩種戰(zhàn)機保護觀是相反的,人們給出了答案——事實證明,沃德是正確的。
面對這個問題,我的想象是人們會陷入所謂“現(xiàn)象與本質”的討論中,而忽略一個重要的問題——怎樣有效運用這個發(fā)現(xiàn)。在這樣的問題面前,當下我們的語文教育會再一次顯現(xiàn)它的尷尬,廣大考生無非是重復倒騰這些概念,論證這已知的正確結論,不能進入“運用”的境界。
到底該怎樣看、怎樣做呢?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說,不能像螞蟻那樣忙忙碌碌搜集事例材料,也不能像蜘蛛一樣一個勁兒地演繹編織概念間的關系網(wǎng),而應該像蜜蜂一樣采吸實際的現(xiàn)象花粉,再經過理性加工,釀成自己的生存智慧之蜜。因此,我們先必須會從“現(xiàn)象與本質”的角度解釋戰(zhàn)機受彈的事。
毛澤東說過這樣的話: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xiàn)象只看作入門的向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這才是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這里,毛澤東就是在教育人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清事情的本質。
那么,題目中的這個故事的現(xiàn)象是什么?怎樣在“一進了門”的時候去抓本質?應該抓出一個什么本質來呢?很簡單,現(xiàn)象是一些戰(zhàn)機空戰(zhàn)后帶著累累傷痕返回基地,英美軍方重視這些易中彈部位的保護,而沃德卻想到中彈后沒有返航的戰(zhàn)機有不少恰恰是歸航者中彈點少的部位。怎么看這個問題呢?這要有邏輯思維法,“哪里彈痕多哪里就是加強保護的地方”,這個判斷是錯誤的,理由不充足,或者說僅從彈痕多推不出該處是重點保護處,這僅僅說明它的那些部位易受到攻擊,但它們畢竟是回來了。而沒有回來的戰(zhàn)機,它們的中彈情況不得而知,但其中不少是不中則已,中彈即墜。這里的本質是什么?中彈累累處不是戰(zhàn)機的要害與關鍵,而戰(zhàn)機彈痕少的部分多是要害與關鍵。英美軍方的判斷雖然不對,但他們的做法卻應重視。知道這一點有何用?我雖不是戰(zhàn)機設計師,但我知道戰(zhàn)機設計如油箱、引擎安置要避開彈痕累積處。
由此推廣開去,我們做事情要像英美軍方關注戰(zhàn)機累累著彈點那樣高度關注做事易受傷害處,因而做事所需重要元素,諸如資金、核心設施、人才,都要避開它!這就是我讀這個故事所釀的生活經驗之蜜。
三、樣文自評
1.本文與他人的區(qū)別,是用邏輯思維——做判斷要有充足理由——否定了英美軍方以表面受彈點多而做出這些地方是重點保護處的判斷,因為中彈雖多卻能返回。
2.本文超越他人處是在認清本質的基礎上,辯證看待英美軍方的發(fā)現(xiàn),并未簡單否定他們的看法,而是從他們的關注點總結出做事的規(guī)律及經驗。
3.本文引述名家經典看法恰當,如培根的比喻和毛澤東的警言,不僅使文本活潑,而且增加了理性色彩。
江蘇卷
一、試題簡析
此題的主詞——“語言”——是一個泛化、模糊的概念。物語、鳥語、獸語、人語,“生活中處處有語言”。其實,“語言”的本意是一個群體成員之間互相交流的工具。沒有交流,就沒有語言。比如,猴群成員之間,覓食時有放哨的,有掠食者來襲,它會發(fā)出警告,群猴奔向安全之地。如果此猴群的領地受到他群的騷擾、侵犯,首領會發(fā)出指令,群猴踴躍,奮勇驅敵。哨兵的警叫,首領的號令,人是聽不懂的,但那確確實實是猴子間交流的語言。
但是,“物語”,諸如云、雨、風、雪、花、草、樹、山、河……,它們訴說著什么,嚴格說,這不是語言。因為它們不是社會性的物種,它們之間沒交流?!拔镎Z”之說,是人賦予它們的,是人的修辭性表述方式,把它們的某種外在表現(xiàn)名之為“物語”,其實,統(tǒng)統(tǒng)都是人的感覺表述。就算稱之為物語,那也不是純粹的物語,而是人化的物語。
我主張,寫此題還是以具有群體性成員之間交流使用的語言為應試的關鍵詞,這樣做不容易跑題。就算素質較低的學生,分出類別,比如講情境,以王安石《泊船瓜州》為例,講一講“滿”呀、“到”呀、“綠”呀不是很有趣嗎?比如,講態(tài)度,古人待人經典“茶語”——“茶!”“上茶!”“上好茶!”“坐!”“請坐!”“請上坐!”這些典故中的語言差異都有深刻的內涵。還有把“屢戰(zhàn)屢敗”的常規(guī)語言顛倒使用為“屢敗屢戰(zhàn)”以示其“韌”的意志,如此等等,寫起來很難嗎?
二、學步車例文
是要“車”,還是要“言”
有人說:花解語,鳥自鳴……生活中處處有 語言。
其實,這里的“語言”,是一個泛化的概念,不只是限于平常人們所指狹義的用來進行交流而使用的“語言”。準確來說,它是事物以它固有的某種顯性特征來表現(xiàn)它的某種內在屬性。所謂“萬物有語”,不過就是一種修辭而已,以“語”而代某種表現(xiàn)。當然,人用來進行交流而使用的“語言”是屬于有人說的“生活處處有語言”范疇中的“語言”。它本就是人們交流思想所說的話,是一種顯 性表現(xiàn)。
我不喜歡這種以泛化的“語言”去描述事物,講什么“聽聽云語”,數(shù)典續(xù)祖,寫幾句古人吟云之詩句,發(fā)思古之幽情;或者寫自己坐飛機,從舷窗看空中的云,空談什么我與云對語。我還是研究人狹義地進行交流的“語言”,看它是怎樣“豐富生活,詮釋生命,傳承文明”的。
為此,先講一個小故事,它出自《說苑》之《雜言》篇。
子路要去闖世界,向孔子道別,孔子問:“贈汝以車乎?以言乎?”子路說:“請以言?!笨鬃佑谑钦f:“不強不遠,不勞無功,不忠無親,不信無復,不恭無禮。慎此五者,可以長久矣?!?/p>
我深深感動于子路明智的選言思維,他在老師所給予的財貨性贈物與精神指導兩個選項中,棄物而擇精神,但我們需明白孔子之贈言“詮釋”了人能“長久”的必要條件,沒有這“五者”就不能立身于世。不僅如此,知孔子這番“語言”講了什么,還要明白孔子這番“語言”又如何明人。
孔子這番語言,以強、勞、忠、信、恭五個字概括了人生立命真諦,精警動人,言簡意賅。
單說那一“強”字,強身、強智、強意志……總之一句話,強實力。這是闖世界的基礎、本錢。當然,這個“強”是相對的,不是說強起來再干,而是在干中漸強。孔子把“強”放在五字之首,這個言之序也要注意,其匠心苦詣體現(xiàn)著很務實的思維。還有,這里必須用“強”,如用“壯”字就不妥,會減少意味。
第二字為“勞”,那就是實干,踏踏實實,努力做事。“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边@個字,內涵容易理解,但堅持做下去較難,需有前邊所說的頑強意志。
以上兩字是就闖世界個人行動而言的。后邊第三、四、五是個人與社會交往而應奉行的規(guī)則,要忠,要信,要恭。奉此三則,為自己的打拼創(chuàng)造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些道理就不必細說、詳說了,而需說的是孔子此番“語言”說出的方式。
“不……,不……,不……,不……,不……”這一氣連用五個“不”字,語勢連貫,沖擊力強,字字珠璣,不可懈怠,同時,又讓人體會到孔子對其學生的諄諄教導之深情。我用語言概括稱之為“孔子‘五不論”。
再就是每一個“不”字句的句型結構相同,“不”表否定,后邊“不遠”“無功”“無親”“無復”“無禮”,仍然是否定。前邊“否定”性的行動條件,導致后邊“否定”性的結果。這“否定”跟隨“否定”,導致一種明顯的肯定性認知,那就是,只有強才能遠,只有勞才成功,只有忠才見親,只有信才有復,只有恭才被禮。還有,四字句整齊對仗,易讀易記易傳。
好的思想要用好的語言及方式說出,中國傳統(tǒng)語言的魅力于此可見一斑。
作為學生應如子路之尊先生,當先生該如孔子能于學生帶來可學的。
在這樣的選言思維中,應該選言,并傳下去。
三、樣文自評
1.本文開始限定本文討論話題主詞——“語言”——是指什么。這是常識,限定你使用的主詞的內涵。
2.本文體現(xiàn)了選言思維,即子路對孔子所贈的選擇。
3.本文既注意到孔子所用語言表達了什么,即體現(xiàn)“豐富生活,詮釋生存,傳承文明”,同時,又體現(xiàn)了怎樣表達的,即說的方式,從而明白這樣的表達如何利于“豐富生活,詮釋生存,傳承 文明”。
4.文本體現(xiàn)了假言思維,講明一個人在人生道路上應該遵從的必要條件。
5.本文所選材料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即學生應該如何尊敬老師,老師應該如何關心學生。
6.本文寫作是理性的,寫出來的作品是于現(xiàn)實有用的“學步車”例文,從文章立意到思維方法及寫作方法,均可提供有價值的借鑒。
上海卷
一、試題簡評
該題具有明顯的道德性導向,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很大,呼吁人們從封閉性“自我”認知的個體圈子中跳脫出來,學會公共生活。
二、學步車例文
只有對他者“有用”才能“被需要”
什么是“被需要”?
“被”是“被動”的意思,“需要”就是需求的意思,“被需要”就是主體將被動地遭遇到他者的需求。這樣的情況出現(xiàn)要有一個前提條件,只有主體對他者“有用”才能“被需要”。這是一個十分明確的公認道理——如果一個人對他者“沒用”,那么,他者無論是誰都不會需要他!
正因如此,欲成為“被需要”者對他者“有用”,要有兩個基本條件。
首先,要有“于他者”有用的心。也就是說,在自己的意識里要認識到自己是一種社會動物,必須能夠過公共生活,與他人共享世界、共享社會,因此要有誠懇、忠實為他者做事、幫助他者的觀念和思想,使人們生活的世界和諧。大家都這樣想,那么,每個人就都有了“于他者”有用的心。這是基礎。唯有有此根者,才能成為他者過公共生活的伙伴,大家相互依靠,互信互需。
其次,要有“于他者”有用的力。力是實在的,知識、智慧、財貨、技術,乃至身體力氣,等等。有知識者,有疑者需要為之解惑而不再惑下去,如韓愈《師說》所言。有智慧者,有難者需要為之紓難,如鄭伯之需燭之武。有財貨者,窮途困厄者需其救助,如汶川大地震那些慷慨施捐者。有技術者,當今國之重器發(fā)明及制造皆靠他們。哪怕是我們平常說就有把笨勁,其實這也是資本。給大家講個典故。古時某地賊兵屠村,消息傳來,人們四散奔逃。村內兩孤苦的殘疾人,一人盲,一人瘸,盲者負瘸者,瘸者引盲者,你是我的眼,我是你的腿,互需互要,逃得性命。當然,身強力壯心不“殘”者更為他人多種“需要”。
明了以上兩個條件,我們再解讀“渴望被他人需要”。在這里,“渴”是迫切的意思,“望”是期盼。這句話就是指主體迫切期盼遭遇他人的需求。我贊成人們要有這樣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里蘊含的是主動,蘊含著對他者的關切。
不要以為自己有點兒什么資本就擺譜,等著人去求他。那不是“被需要”,“被需要”是由“被動”引出“主動者”,因此有這種“渴望”表明主體有為社會盡力的愿望。這是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而不是消極、冷漠。
與上面所講逃離賊兵的盲者與瘸者情景相似,在河北省井陘市一個小山溝里,有兩位老人,一人患白內障幾無視力,一人因兒時觸電失去雙臂,兩人不甘落寞,“白內障”牽著“無雙臂”的衣袖,兩人硬是在幾十畝的荒丘涸灘干了十幾年,種了10多萬棵樹,綠了山,碧了水,留給子孫。兩個看似無用的老人,他們“渴望被他人需要”,不甘當社會累贅,做成了“被需要”的事,留下了“被需要”的情及精神。
三、樣文自評
文章以邏輯思維方式——搞清關鍵詞的內涵、本意,“定義對于論說”如同“決議對于行動”。關鍵詞“被需要”規(guī)定了行為主體需對他者有用。本文在這里運用了假言思維,指明“有用”的重要意義,隨后論“怎樣”做到“有用”。
本應試文還從試題“渴望”被需要出發(fā),指出懷有此心態(tài)的人的積極一面?!氨恍枰辈皇潜粍拥却€應主動創(chuàng)造“被需要”的事,留下“被需要”的情及精神,闡明“被”字當中的“主動”性。
北京卷
一、試題簡析
此題立意單純,要求明確,但苦了生活面狹窄的考生。話說回來,這又是一道極其簡單的題。只要考生生活積累中有植樹種草,改造環(huán)境的材料就可寫出應試文章來!
二、學步車例文
青山綠水圖
能讓荒丘樹青,能讓涸灘水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之目標,盡人不能盡之力,為它梳妝、為它打理,這樣的人是令人尊敬的偉人,盡管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普普通通的殘疾人。
我講一個真實的事情。
16年前,某地一個山溝溝。這里有一片近百畝的荒灘坡丘地,光禿的坡丘上稀稀拉拉地長著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荒野中,還有人們遺棄的房子的斷壁殘垣,旁邊還有一口井,但已干涸。河灘上無遮無蓋,太陽底下,地上的石板能攤熟雞蛋。風呼嘯著穿過破房子的縫隙,像一只野獸發(fā)出的吼叫。人們拋棄了,或者說逃離了這個地方。
但是,有那么老哥倆卻固執(zhí)地戀著這里。更令人驚奇的是這兩位老人是地地道道的殘疾人。一位是先天白內障幾乎沒有視力,一位因兒時觸電失去了雙臂。這樣的兩位老人居然在這荒坡涸灘上干起了種樹的營生。
在這千百字的篇幅中不可能盡述其事跡,我只能用文字描寫老哥倆一天種樹生活中的幾個場景,讓大家去想象這兩位老人怎樣種樹的。
早晨,太陽升得還不算高,氣溫還比較低,兩位老人帶著簡單的工具出發(fā)了。斧頭掖在盲者腰間,鐵鍬扛在肩頭,一只手拎著一只水桶。當然,水桶中還有干糧和塑料瓶,里面是喝的水。瞧!這就是山中植樹“特種兵”的威武打扮。這還沒說完,他還得騰出一只手牽著無臂老人空蕩蕩的衣袖,蹣跚而行。
到小河邊了,要蹚過小河才能去坡丘。沒視力的老人彎下腰,摸摸索索為沒有雙臂的老人挽起褲腿,沒雙臂的老人引領著他的伙伴蹚過小河。
為了從大一點兒的樹上砍下枝條作為“樹栽子”(實為樹苗),無臂的老人倚樹蹲下,讓無視力的老人站在他肩頭摸索著去砍。他在立起身時,顯然是咬著牙,頭抵著樹干,為了肩上的人站得穩(wěn)一些。無視力的老人在無臂老人的指引下挖樹坑、插上“樹栽子”,然后又到河邊提水澆樹。
午間休息,桶作飯桌,干糧放在倒扣著的桶底上,無臂老人沿桶底啃食干糧??柿耍瑹o視力老人舉著水瓶,瓶嘴對著伙伴的嘴?!斑耍∵?!咚!”頗有點兒牛飲的氣概。
夕陽西下,兩位老人背著暮光,踩著自己長長的影子回家。
從2002年起,兩位老人已經種了10多萬棵樹。他們只種不砍。
十幾年過去了。
10多萬棵樹已長起來,近百畝的坡灘地一片青翠。河灘也流淌起了碧水,澆灌著長在周圍的鮮嫩的薄荷,摘一片貼在頭上的太陽穴處,好清涼喲!昔日的荒丘涸灘不再是死一般的寂靜,而是響起了鳥鳴,還有娃娃們林中嬉戲的笑聲。
這故事簡直就是一篇寓言。人的力量是多么偉大呀!做成這樣一件事,需要怎樣的毅力?我從心底對這兩位沒有受過什么教育的普通農民感到無限的敬佩。你是我的手,我是你的眼,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有此三者,才能做到上帝做到的事。
三、樣文自評
1.此文從現(xiàn)實生活中選取了一個好題材,這是河北省井陘市山溝溝里的真實事情,對人具有強大的感動力量。
2.構思方式,先設定開頭——山荒涸枯,又設定結尾——山青水碧,開頭與結尾矛盾反差很大。然后設定從這樣的開頭“怎樣”導向了那樣的結尾。
3.同時,該文又以邏輯“三步推論法”對故事人物進行精神揭示,即全文開始提出公認的令人尊敬的人的標準,這是第一前提步。然后,依照前提步寫人物事跡,回答“山緣何青,水緣何碧”。完整的敘述,在本質上就是記載并解釋。
4.文本敘事生動,語言幽默,既有畫面感,又有詩意。如植樹“特種兵”、牛飲、背著暮光等等。
天津卷
一、試題簡析
以“器”為話題,考生均有話說??梢詫懘螅梢詫懶?,但寫好仍然難,寫大易流于空俗,寫小易碎而少寓。
二、學步車例文
木 碗
說個關于器的故事。我這里講的是不起眼的容器——碗。它是用來盛湯盛飯的,但它有時也盛著情與禮的大道理。你若感到奇怪就慢慢看下去吧,然后再吧嗒吧嗒這碗里盛的味道。下邊就開講啰!
又到吃晚飯的時候了。張老漢一家四口圍坐在桌前吃飯,除老漢外還有兒子張小蔫,兒媳婦王氏,以及八歲的孫子大寶。他已經七十多歲了,走路顫顫巍巍,行動不那么利索了。
果然,又出狀況了。只聽“啪!”的一聲響起,老漢的碗又掉在了地上,已記不清是第幾次了。大黃狗動作倒是挺快,立馬跑上前去舔食地上的米粥。
兒媳婦很不耐煩地斜了張老漢一眼,但又無可奈何地拿了一只碗,又盛了一碗粥遞給了他。到了晚上,媳婦沒好氣地對老漢兒子張小蔫說:“給你說幾遍了,讓隔壁徐木匠給大寶爺鑿只木碗,你就是拖!拖!拖!”
張小蔫是村里數(shù)得著的怕老婆,但在這事上他卻蔫上了,既不敢說不,又不愿意做,他的策略就是拖。王氏也真氣壞了,下了通牒——三天內交不出木碗不許上炕睡覺!
小蔫認慫了,腆著臉結結巴巴地向徐木匠說了鑿木碗的事。徐木匠是聰明人,沒有多問,怕小蔫罩不住臉面,只是狡黠地笑了笑說,到時來拿吧!
三天后,木碗鑿好了。徐木匠還挺用心,底面很平,碗里碗身打磨得很光很滑,他希望張老漢用起來順手一些。小蔫拿到木碗對媳婦說:“碗做好了,讓爹爹用,你出的主意你來說!”王氏只好答應,又到吃飯時,她用木碗盛了一碗米粥,對老公公說:“爹爹你以后就用這只木碗吃飯,多熱的湯,多熱的粥,端著不燙手?!睆埨蠞h啥話都不說,默默地喝粥。事情就這樣解決了,王氏很高興。
又過了些日子,王氏看到大寶拿著刀子在一個小方木疙瘩上剜著,看樣子很費勁兒,呼哧呼哧喘粗氣。她怕兒子失手受傷,趕快過去問道:“兒子你在剜什么?”兒子頭也不抬地說:“我要給爸爸媽媽做只木碗,留著你們老了用!”
王氏聽了,羞慚難當,趕緊把張老漢的木碗留給大黃狗用。張小蔫知道原委后偷著樂了一天,特意買了個大肘子,讓大寶和爺爺吃。
徐木匠聽說此事后對小蔫說:“只有父母行得端,孩子才能學得正?!?/p>
三、樣文自評
1.本文選擇寫小“器”而寓“大”道理,有生活氣息,有針對性,有趣有味。
2.篇末畫龍點睛,以假言思維之必要條件思維,揭示人們常說的話——父母是孩子的老師。
3.故事人物性格鮮明,王氏知錯能改,小蔫之蔫,徐木匠之聰明。
4.借故事人物之口揭示主旨,此法可鑒。
(天津南開大學文學院;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