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芳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的孕期并發(fā)癥, 其不僅會引起羊水過多、自然流產(chǎn)及高血壓綜合征等癥狀, 甚至還可能會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發(fā)育異常、死胎、巨大兒、呼吸窘迫綜合征以及高膽紅素血癥等癥狀的發(fā)生, 對母嬰生命健康造成嚴重威脅[1]。因此,在妊娠過程中嚴格控制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 同時加強孕期護理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2]。為此, 本院對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4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管理, 取得了滿意效果。現(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12月期間本院收治的84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42例。研究組年齡21~36歲, 平均年齡(25.83±4.12)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9例, 高中18例,初中及以下15例;孕周24~28周, 平均孕周(26.12±1.65)周。對照組年齡22~35歲, 平均年齡(25.12±4.3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0例, 高中19例, 初中及以下13例;孕周23~29周, 平均孕周(25.77±1.79)周。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接受基礎護理, 主要包括:日常宣教、飲食指導、血糖檢測等, 其中血糖檢測根據(jù)患者時間安排, 至少1次/周。研究組接受綜合護理管理, 具體措施如下。①建立檔案:患者入院后, 安排文化程度較高、溝通能力強及工作經(jīng)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患者情況(年齡、體質量、血糖以及血脂等)建立個人保健檔案, 并妥善保管;②心理護理:患者被確診為妊娠糖尿病后難免會焦慮、緊張甚至恐懼,此時護理人員需耐心傾聽患者訴說, 積極了解其需求, 并進行安撫;③健康教育:對患者實施一對一健康教育模式, 視患者個人情況制定針對性教育方案, 內容主要包括:妊娠糖尿病病發(fā)情況、飲食控制以及妊娠糖尿病病發(fā)后對身體所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在講解過程中盡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并多次耐心地講解, 直至患者滿意;④飲食護理:視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 多進食高纖維、高維生素、高蛋白及低脂食物, 同時建議患者少食多餐;⑤血糖檢測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2次/周的血糖檢測, 詳細記錄血糖數(shù)據(jù),并根據(jù)血糖數(shù)據(jù)合理調整飲食方案;⑥運動護理: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制定個性化運動方案, 并定期(2~3次/周)進行電話回訪, 運動原則為低強度;⑦生活護理:囑咐患者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干預后血糖指標、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以及護理滿意度。血糖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與早、中、晚飯后血糖值。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情況以自擬問卷調查方式進行評定, 內容主要包括:病發(fā)因素、日進食次數(shù)與總量、日進食水果量以及體重范圍等方面, 滿分100分,80~100分為了解, 60~79分為基本了解, <60分為不了解, 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了解+基本了解)/總例數(shù)×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血糖指標水平 干預后, 研究組空腹血糖及早、中、晚飯后血糖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mmol/L)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血糖指標水平比較(s, mmol/L)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
2.2 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 干預后, 研究組了解25例、基本了解15例、不了解2例, 對照組了解20例、基本了解10例、不了解12例。研究組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為95.24%(40/4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30/4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8.571, P<0.05)。
2.3 護理滿意度 干預后,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7.62%(41/4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81%(31/4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χ2=9.722, P<0.05)。
近年來, 臨床上妊娠糖尿病發(fā)病率持續(xù)上升, 嚴重威脅母嬰健康。臨床發(fā)現(xiàn), 在妊娠糖尿病患者妊娠過程中嚴格控制患者血糖指標可有效降低疾病對母嬰的影響, 而以往實施的基礎護理現(xiàn)已無法達到臨床要求[3]。因此, 采取何種更科學有效的護理方案成為近年來臨床醫(yī)師共同面臨的嚴峻問題。
綜合護理管理屬于一種近年來臨床上衍生出的新型護理模式, 其可幫助妊娠糖尿病患者將血糖水平控制于合理范圍之內, 最大限度地降低對母嬰所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4]。本研究結果顯示, 干預后, 研究組空腹血糖及早、中、晚飯后血糖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為95.24%(40/4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1.43%(30/4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7.62%(41/42),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81%(31/4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綜合護理管理可有效降低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標水平, 提高患者營養(yǎng)保健知識了解率與護理滿意度。分析原因為該管理方案中對患者所開展的心理護理, 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負面情緒, 減輕其心理負擔, 讓其可以最佳狀態(tài)迎接治療, 對治療依從性的提高具有積極性意義;健康教育可讓患者全面了解到妊娠糖尿病相關知識;飲食護理可根據(jù)患者自身機體狀況滿足其需求, 不但可通過限制營養(yǎng)物質攝入以控制血糖指標于合理范圍內, 還可促進胎兒正常發(fā)育與生長;運動護理一方面可提高自身免疫力, 另一方面還可改善糖代謝, 提高機體對胰島素敏感程度, 對血糖指標的降低起到積極性作用;生活護理可引導患者養(yǎng)成科學、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及衛(wèi)生習慣, 一定程度規(guī)避了因各種因素導致的感染癥狀而影響到母嬰健康[5-10]。
綜上所述, 對妊娠糖尿病患者實施綜合護理管理可有效控制血糖指標, 提高營養(yǎng)保健知識認知水平, 改善護患關系,優(yōu)勢明顯,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