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吉 鄧宏勇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 上海 201203)
近年來,腫瘤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質量。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發(fā)布的2012年全球腫瘤流行病統(tǒng)計數(shù)據(jù)(GLOBOCAN 2012),在全球范圍內,2012年全球大約有1410萬癌癥病例及820萬癌癥相關死亡記錄[1]。在中國,腫瘤也出現(xiàn)年輕化,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xiàn)逐年增高的趨勢。2016年1月25日,CA Cancer J Clin雜志上發(fā)表了全國腫瘤登記中心的陳萬青等關于2015中國癌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據(jù)報告,中國2015年有4 292 000例癌癥新發(fā)病例,2 814 000癌癥死亡[2]。腫瘤已經成為人類健康的第一殺手。
多年來,人類一直致力于抗腫瘤藥物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發(fā)展。本文利用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iors,ESI)的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數(shù)據(jù)對抗腫瘤藥物的研究進行客觀具體的分析。ESI是由ISI(美國科技信息所)推出的基于SCI(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和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shù)據(jù)庫)所收錄的學術期刊的文獻論文而建立的計量分析數(shù)據(jù)庫,是衡量科學研究績效和跟蹤科學發(fā)展趨勢的基本分析評價工具[3]。本文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對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的科技競爭態(tài)勢進行分析。
ESI劃分了22個學科,對抗腫瘤藥物領域進行研究的論文散在不同的ESI學科中,所以本文通過檢索SCI數(shù)據(jù)庫選擇其中的ESI論文來進行研究,以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ESI數(shù)據(jù)中的高被引論文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從發(fā)文和被引兩個角度,得出高產出及高被引國家、機構、期刊和作者的情況,并且對來源于中國的論文進行分析。
本研究的數(shù)據(jù)來源是SCI數(shù)據(jù)庫(1986~2016年)的ESI論文,數(shù)據(jù)更新時間是2017年3月1日[4]。檢索方式:[TS=(cancer OR *carcinoma OR oncology OR tumor OR neoplas* OR *sarcoma) OR SU=oncology] AND (TS=anti*) AND (TS=drug OR TS=medicin OR TS=agent),選取其中的ESI數(shù)據(jù)進行研究。
采用檢索式進行SCI數(shù)據(jù)檢索后,得到196 536條文獻,在檢索結果頁面中選擇“ESI高被引論文”,對其中的“Highly Cited Papers”進行篩選,得到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中的ESI高被引論文2 660篇,總被引頻次是602 985次,篇均被引頻次是是226.69次,H指數(shù)是382,涉及82個web of science類別,主要集中在Oncology(腫瘤學)、Pharmacology Pharmacy(藥理學)、Chemistry Multidisciplinary(化學綜合)、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學)等。ESI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10年為1個周期,每兩個月滾動更新一次。本文的檢索時間是2017年1月12日,檢索到的ESI論文時間跨度為2005年~2015年。
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被收錄論文總數(shù)排在前10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1572篇)、英國(309篇)、中國(288篇)、德國(279篇)、意大利(265篇)、法國(262篇)、加拿大(206篇)、西班牙(142篇)、新西蘭(137篇)、澳大利亞(130篇)??萍佳邪l(fā)主要分布地域見圖1。
圖1 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科技研發(fā)主要分布地域
從圖1可以看出,美國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中占絕對優(yōu)勢,占總量的一半以上,為57.54%,遠高于排在第2位的英國。中國排名第3,論文數(shù)量相對于美國來說有一定距離,但是相較于排名第2的英國,文獻量相差不大。總體來看,美國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呈現(xiàn)出一家獨大的優(yōu)勢,其他國家之間的優(yōu)劣勢相差不明顯。
被收錄論文總量占第1位的機構是美國哈佛大學,有286篇;位居第2位的是美國波士頓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有222篇;位居第3位的是美國加州大學,有186篇。排名前10的機構及文獻數(shù)見表1。
表1 高產機構前10排位表
機構文獻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H指數(shù)國家Harvard University(哈佛大學)28686 850303.67164美國VA Boston Healthcare System(維吉尼亞州波士頓醫(yī)療保健系統(tǒng))22268 251307.44138美國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美國加州大學)18649 557266.44119美國UT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The University of Texas MD(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13934 799250.35101美國Dana-Farber Cancer Institute(丹娜法伯研究院)13445 756341.46101美國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USA(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11529 222254.188美國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麻省總醫(yī)院)11129 059261.7985美國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10941 545381.1585美國University of London(倫敦大學)10423 789228.7473英國Unicancer8929 303329.2570法國
由表1可見,排名前10的機構分別來自美國、英國、法國。其中美國文獻量最多,排名前7位的均由美國機構占據(jù),這些個機構的文獻總量為1 302篇,占總文獻量的50.85%。而前10位的機構都來源于歐美國家,可見發(fā)達國家在這一研究領域有著極大的優(yōu)勢。
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排名第一的期刊是美國的《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臨床腫瘤學》),這本雜志主要刊載腫瘤學方面的論文,由美國臨床腫瘤學會出版,是一本半月刊,2015年該刊影響因子是20.982。排名前10的雜志及文獻量見表2。
表2 高產期刊前10排位表
來源出版物文獻量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影響因子(2015)出版國家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12031459262.1620.982美國Cancer Research8518934222.758.556美國Clinical Cancer Research7714065182.668.738美國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7511852158.037.441荷蘭Nature Reviews Cancer6730062448.634.244英國Biomaterials649370148.738.387荷蘭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6321866347.0847.12英國Lancet Oncology588817152.0226.509美國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5511082201.4915.606荷蘭Nature4917969366.7138.138英國
由表2可知,刊載量排名前10的雜志主要集中在美國、英國、荷蘭3個國家。其中美國期刊最多,有4本,英國和荷蘭各有3本。這些雜志JCR分區(qū)都在Q1,影響因子均在7分以上,最高的是《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2015 IF 47.12),這是一本關于藥物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的雜志。
2 660篇文獻中,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2015 IF為137.578),共有8篇論文被該刊收錄。以通訊作者計,這些論文均來自美國,分別是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3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NCI),羅斯維爾·帕克癌癥研究所(Roswell Pk Canc Inst)、布萊根婦女醫(yī)院(Brigham & Womens Hosp)、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yī)院(Johns Hopkins Univ)、匹茲堡大學(Univ Pittsburgh)均為1篇。這也從從面反映出美國的科技強國地位。
由于在SCI中收錄的作者名字是由作者的姓和名字的首字母組成,因此會出現(xiàn)不同作者出現(xiàn)相同名字的情況,如Kashfi Khosrow和Kashfi Khosrow是兩個不同的人,但是在SCI中只出現(xiàn)Kashfi K,因此在統(tǒng)計作者發(fā)文數(shù)據(jù)量的時候,也會把這兩個看做同一個人。因此,本文通過對地址的比對,只對通訊作者進行分析。通過篩選,對2660篇文獻分析,有4篇文獻沒有提及通訊作者,有14篇文獻涉及2位通訊作者,總涉及作者2568位。發(fā)文量大于6篇的通訊作者排名見表3。
表3 發(fā)文量大于6篇的通訊作者排名
作者機構國家文獻量Aggarwal, BB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美國14Jain, RK哈佛大學馬薩諸塞綜合醫(yī)院美國12Supuran, CT佛羅倫薩大學意大利12Farokhzad, OC哈佛大學布萊根婦女醫(yī)院美國9Lippard, SJ麻省理工學院美國8Sadler, PJ華威大學英國9Torchilin, V美國東北大學美國8de Bono, JS皇家馬斯登癌癥中心英國7Liu, Z蘇州大學中國6Kroemer, G巴黎第五大學法國6Maeda, H崇城大學日本6Marks, PA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美國6Newman, DJ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美國6Pommier, Y美國國立癌癥研究所美國6Rothwell, PM約翰瑞德克里夫醫(yī)院英國6Sarkar, FH韋恩州立大學美國6Topalian, SL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國6Zhong, ZY蘇州大學中國6
由表3可見,以通訊作者發(fā)文量大于6篇的有18位作者,涉及6個國家,主要是美國、英國、中國、意大利、法國、日本。美國作者最多,有10位。2位中國作者均來自蘇州大學。
2 660篇論文ESI高被引論文分布在2006~2016年間,其中2014年文獻量最多,有305篇,2006年文獻量最少,有167篇,論文年均分布數(shù)值浮動不大,基本在200篇左右。2006年篇均被引頻次最高,這可能與引文的引用效應有關。單篇被引最高的是來自于斯洛伐克的Valko, Marian 2007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 Cell Biology》上發(fā)表的“Free radicals and antioxidants in normal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human disease”,被引4534次。這是一篇由德國、英國、美國多個國家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論文,期刊影響因子是4.804。論文發(fā)表年度與引文關系見表4。
我國在論文數(shù)量上排名第3,但是,從引文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來說不具優(yōu)勢,具體見表5。
表4 論文發(fā)表年代與被引頻次
年代文獻數(shù)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200616783 356499.14200720496 362472.36200819975 670380.25200925277 423307.23201023971 847300.62201123152 265226.26201228858 931204.62201328037 998135.71201430529 63897.17201530016 30154.3420161953 19416.38
表5 高產國家論文引文分析
國家篇數(shù)引文頻次篇均被引頻次美國1526380 483249.33英國30978 367253.61中國28839 935138.66德國27979 829286.13意大利26561 109230.6法國26267 230256.6加拿大20659 736289.98西班牙14234 981246.35新西蘭13734 522251.99澳大利亞13028 306217.74
ESI高被引論文是根據(jù)特定領域和特定時間段的百分位數(shù)的排位選擇的,高被引論文的人選的是在某一領域和年份的前1%。ESI收錄了世界2 660篇抗腫瘤藥物領域的文獻,其中署名中國科學家的有288篇,約占總文獻量的10.8%,發(fā)表時間集中在2006~2014年間:2006(4篇);2007年(3篇);2008(10篇);2009(11篇);2010(21篇);2011(34篇);2012(27篇);2013(46篇);2014(55篇);2015(39篇);2016(38篇)。這些論文主要發(fā)表在《Biomaterials》、《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雜志(表6)。其中第一/通訊作者單位有221篇,這些論文主要集中在中國科學院(49篇),蘇州大學(23篇),南京大學(9篇),浙江大學(8篇),中國科技大學(8篇),復旦大學(8篇),四川大學(7篇),中山大學(6篇),交通大學(4篇),香港中文大學(4篇)。
表6 中國作者集中發(fā)表期刊
刊名論文數(shù)總被引頻次篇均被引頻次影響因子(2015)Biomaterials 415507134.328.387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 20120860.47.441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72984175.5313.038ACS Nano 161670104.37513.334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864180.12511.382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81237154.62511.709Advanced Materials 71198171.1418.96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71808258.2934.09
ESI中高被引論文中第一/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家,被引頻次最高的是中國科學院的張立明發(fā)表于《SMALL》的“Functional Graphene Oxide as a Nanocarrier for Controlled Loading and Targeted Delivery of Mixed Anticancer Drugs”,被引頻次691次。按被引頻次排序,處于ESI高被引整體論文的前4.5%行列。而第一/通訊作者發(fā)文影響因子最高的是來自中山大學的李安娜2014年發(fā)表在《Nutrients》的“Resource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Natural Polyphenols”,影響因子為34.048。
2007~2014年,中國高影響力論文處于快速增長狀態(tài),高質量論文的增加,反映出中國科學研究質量和水平在不斷提升。但是,在世界頂尖期刊上的學術話語權仍然有待加強,本次統(tǒng)計來自《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的8篇論文,其通訊作者均來自美國。且我國在論文總被引頻次和篇均被引頻次上也不占優(yōu)勢,特別是篇均被引頻次,在高產國家中的處于第10位。這提醒著我們在關注數(shù)量的同時,也要爭取在更高級別的期刊上發(fā)表,并加強對成果的宣傳,擴大論文的影響力。
抗腫瘤藥物是生物創(chuàng)新領域中的重要內容,我國在這一領域中的地位已經逐漸顯現(xiàn),ESI高被引文獻量排名第3,說明我國研究人員逐漸適應了世界學術舞臺的規(guī)則,有著巨大的潛力,但是與科研大國美國仍有一定差距,僅占美國發(fā)文量的18.3%。在強調國際化的今天,建議加強與國際頂尖研究機構的合作交流,與跨國學者的合作能夠提高論文被引次數(shù),提高 ESI 高被引論文數(shù)量,提高我國在抗腫瘤藥物研究領域的學術聲譽和國際影響力。
高被引論文具有較高的價值和影響力,從高被引論文中汲取知識和創(chuàng)新點是很多學者進行科學研究或的重要途徑。ESI是一流學科的重要評價指標,能夠客觀評估我國研究水平與國外一流水平的差距。持續(xù)關注這一研究領域的ESI高被引論文,有利于跟蹤該領域的研究熱點與前沿,發(fā)現(xiàn)杰出研究人員和機構,對學科的發(fā)展和規(guī)劃有重要意義,建設世界一流學科非常需要加強對ESI論文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