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控審分離原則是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重要的原則。本文重在闡述控審分離原則的發(fā)展和形成的原因,結合了我國對控審分離原則的具體操作,也指出了我國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給出了相關的完善方法。同時,也為其他學科的理論構建提供依據(jù),并為控審分離原則在我國的發(fā)展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控審分離;權力制衡;司法獨立
控審分離原則是刑事訴訟法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原則,它在刑事訴訟活動中被普遍的遵守,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國刑事司法活動中公平公正的精神,一方面,司法機關遵循控審分離原則可以使該機關更好更合理的進行司法活動,另一方面,該原則保護了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意在追求程序正義,樹立司法的威信,建設法治的國家。
一、概述
控審分離原則是指在刑事司法活動中應該被遵守的控訴職能與審判職能相分離的原則??卦V職能由控訴機關承擔,審判職能由審判機關承擔的一種司法活動方式。控審分離原則的確立可以明確被追訴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正是因為這項原則割裂了控訴權和審判權的集中行使,從而使被追訴人所享有辯護職能存在行使的空間與土壤,控、辯、審三大訴訟職能也能形成良好的關系。
二、我國控審分離原則的發(fā)展
從我國進行刑事司法活動的歷史情況來看,我國實行控審分離原則的時間較短。一方面,我們國家權力制衡的基礎較弱,另一方面,我認為我們國家強調(diào)實體正義多于程序正義,在一定程度上,嚴厲打擊犯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就會損害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控審分離原則的發(fā)展與落實。縱觀一個案件的整個刑事司法活動,從偵查,到控訴再到最后的審判,公檢法三機關更注重的是相互配合,而不是相互制約,這樣就對控審分離原則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一定的限制。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必然是一個社會職能不斷分工細化的過程,同時更多人也認識并了解到這一原則的重要性與其不可替代的價值。黨在十五大報告中把從制度上保證司法機關依法獨立的行使檢察權和審判權作為推進司法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不僅為了優(yōu)化刑事司法及結構,調(diào)整各權力之間的關系與權限,更是為了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建設法治國家,為控審分離原則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證。
三、控審分離原則的理論基礎
(一)對權力的制衡與限制
實行控審分離原則,最重要的就是權力的制衡。權力與權利之間的矛盾與沖突往往都體現(xiàn)在國家機關與公民個人的身上。國家機關通過手中的權力掌握了大量的資源,其權力的行使也有穩(wěn)定的保障,相比之下,我們公民個人的權利就會顯得更加弱小,更加脆弱。如果不對這種權力進行一定的限制,能保證我們公民的個人的權利就很能得到良好有效的行使。一些西方國家對于權力的限制與制衡實行的是三權分立原則,我們國家不實行三權分立原則,但是我們國家對于權力的制衡從國家權力的配置也可以看出良好的體現(xiàn)。首先,司法權,行政權,立法權這三大權力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避免了為了追求自我利益而違背程序的情況。其次,在司法權力機構的內(nèi)部,權力也開始進行了劃分與分離。檢察院依法獨立的行使控訴權,法院依法獨立的行使審判權,控審分離原則得到了逐漸的完善。
(二)對于訴訟結果的需要
我們國家的刑事司法活動如果為了打擊犯罪,懲治犯罪就可以不擇手段的話,我想我們每一位公民生活在這樣的國家下都會覺得毫無安全感。一個訴訟是否公正,一個案件的審判結果是否能夠讓社會認可要取決于很多個方面。但我認為尊重多元化的聲音是至關重要的。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倘若被追訴人有不同的聲音要說,有不同的訴求要提,我們應該滿足被追訴人的需求。但是他的辯護的權利可以得到良好的行使嗎?試想:如果你是被追訴人,站在你面前的那位法官親手把你送上了法庭,被追訴人的辯護權利是否能夠得到有效的保障。即使你發(fā)出了自己聲音,提出了自己不同的主張,也很難對最終實質(zhì)的審判結果產(chǎn)生影響。我想,這也是我們需要實行控審分離原則的意義,法官消極中立,控訴權由檢察院獨立行使,這樣就形成了被追訴人與控訴機關相互對抗的局面,各方的聲音與訴求可以平等的伸張,最后由法官作出審判的結果。這樣的結果也許不是最完美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是公平的。
四、我國關于控審分離原則的體現(xiàn)
(一)立法體現(xiàn)
我國在立法上,為控審分離原則的落實提供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證。首先,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蓖瑫r,在《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也有相同的規(guī)定。依據(jù)法律,控審分離原則在我國基本確立了下來。
五、司法實踐的體現(xiàn)
(一)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動中的“不告不理”的原則
這一原則是指未經(jīng)控訴一方提起控訴,法院不得自行主動對刑事案件進行審判。“不告不理”意在防止權力的專橫與濫用,限制國家權力的肆意使用,從而保護公民的個人權益。“不告不理”是控審分離原則的體現(xiàn),它將控訴權完全的與人民法院分離開來,如果人民法院可以主動對被追訴人提出控告,然后徑行審判,勢必會有一些先入為主的判決對當事人造成不利的影響,不利于實現(xiàn)程序上的正義。同時,我們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在我國司法權力機關的設置和司法權力的分配上,也在遵循著這一原則。同行政區(qū)域設置了同級別的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一一對應,相互制約。
(二)法官在訴訟活動中的消極中立的地位
法官,作為司法審判中裁判者,首先要做到兩個方面,一是消極,二是中立。消極和中立這兩個方面也是控審分離原則的要求和體現(xiàn)。我們都知道證據(jù)是訴訟的靈魂,一切的審判活動必須圍繞著證據(jù)進行,那么證據(jù)的調(diào)查方式就成了重中之重。在控訴權和審判權尚未發(fā)生分離的時候,證據(jù)的調(diào)查往往都是法官來承辦的,這樣一來,就會限制了被追訴人對于證據(jù)的質(zhì)疑與反駁,哪怕即使對證據(jù)展開了討論與辯論,也很難對最后的審判結果產(chǎn)生實質(zhì)性的影響??貙彿蛛x原則的普遍應用將對證據(jù)的偵查和舉證等活動分配給了偵查機關和檢察機關,避免了當事人與裁判者激烈的沖突,從而確立了法官消極的地位。同時,控審分離原則也必須要求法官處于一種中立的位置,不偏不倚,被追訴人、辯護人與控訴機關是平等的雙方,雙方必須提供能夠合法合理的證據(jù),從而達到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的統(tǒng)一。
(三)對訴訟各方地位的確立與尊重
在刑事司法活動中,往往都是公民個人與國家的對抗,由于國家的權力過于強大,所以公民在整個刑事訴訟中往往處于一種弱勢的地位,我國也正是通過控審分離原則給被追訴人的地位予以一定的保障。由于控訴權和審判權相分離,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并制約了國家權力的行使,被追訴人可以在刑事訴訟的基本結構中尋找到一定的立足點,面對強大的控訴方,被追訴人可以通過尋求辯護來進行防御,實現(xiàn)控辯的平衡。同時,我們進行建設法治國家的道路,大力推進司法改革,就必須要對訴訟的每一方予以足夠的尊重,一方面可以這種尊重可以樹立司法的威信,另一方面,對減少爭議,消除輿論的雜音起著良好的作用。
六、我國控審分離原則存在的問題
(一)司法獨立的問題
控審的分離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司法獨立的問題。我們國家之所以一直強調(diào)司法獨立,這不僅保障司法活動可以有序有效的進行,同時也為我們建設法治國家提供了保障。我認為司法獨立包含了兩個方面,第一,司法活動作為一個完整的活動,應該保持它的獨立性,不應該受其他行政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第二,司法活動所包含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應該保持其獨立性,例如檢察院獨立的去起訴刑事案件,法官獨立的去審判案件。每一個具體環(huán)節(jié)的獨立進行保障了整個司法系統(tǒng)的獨立性,這也是我們強調(diào)控審分離的重要意義之一。如果控訴權和審判權有不分或混淆的現(xiàn)象就會背離了控審分離這一原則,也會阻礙司法獨立的進程。司法獨立一直是我們所追求的司法環(huán)境,雖然我們國家在這一方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需要繼續(xù)改進的地方也確實存在。
(二)法院擁有庭外的證據(jù)調(diào)查權
前文說到,證據(jù)是訴訟的靈魂,案件的認定和最后裁判的必須是依據(jù)證據(jù)所進行。而法庭上關于證據(jù)最重要的幾項活動就是舉證、質(zhì)證以及認證。正常的刑事訴訟活動中,被追訴人以及辯護律師和控訴機關應該就證據(jù)進行調(diào)查,證明等活動,對有疑問的證據(jù)應該進行討論和辯駁,這樣下來才會形成雙方激烈對抗,法官不偏不倚,居中裁判的訴訟結構。但是我國法律卻明確的規(guī)定了法官享有庭外的證據(jù)調(diào)查權,法官可以在審前進行證據(jù)的調(diào)查,也可以在審判過程中宣布休庭調(diào)查證據(jù),在法官依職權調(diào)查證據(jù)的同時,試問,這會不會對已經(jīng)形成的訴訟結構有所沖擊?因為對抗的雙方是被追訴人以及辯護律師和控訴機關,一旦法院依職權調(diào)查的證據(jù)進入了法庭,對該證據(jù)的質(zhì)疑和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法官這個居中的裁判者做出的。這樣是否能夠?qū)Ψü俚脑揪又械牧鲆约靶睦懋a(chǎn)生一定的影響,從而影響最后的裁判呢?所以法院所享有的庭外的證據(jù)調(diào)查權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訴訟的結構。
(三)司法機關位置分布
控審分離原則最重要的理論依據(jù)便是權力的制衡。通過強調(diào)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來限制公權力的過高的運作,從而保護私權利的行使。但是很多的司法實踐中,公檢法三機關往往過于強調(diào)了配合,卻忽略了制約。檢查院和法院的辦公地址分布是一個很明顯的體現(xiàn)。我發(fā)現(xiàn),在我國,同一級別的法院與檢察院的辦公地址距離很近,往往步行就可以到達。承擔控訴職能和審判職能的兩大司法機關是隔墻相望的鄰居。之所以這么分布,是因為這兩大機關工作上多有往來,這樣分布可以節(jié)約很多成本和資源,從而提高了司法的效率。這看起來并無不妥,畢竟每天有大量的案件需要審判,工作量大,行政地域廣闊,案件的棘手等等原因確實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是這樣“隔墻相望”的鄰居,一來二去頻繁的來往與溝通在無形之間必然會加強司法機關內(nèi)部的聯(lián)系與緊密程度。我們還可以大膽試想,檢察官下班之后約隔壁的法官一起吃飯,順路一起回家,二者甚至成為朋友。那么在一旦在法庭上相見,誰又能保證法官依然能居中裁判,保證這樣的審理會公平公正呢?我想這樣的事情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種位置的分布為司法機關內(nèi)部的相互配合提供了天然的空間。所謂控審分離也只能是變成了形式意義上的控審分離,二機關的相互配合與聯(lián)系只會使國家的權力更過于強大,最后損害的只會是被追訴人的私人權利,長久下來,對司法威信的樹立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四)法院啟動再審程序
我國在面對生效裁判確有錯誤的時候,確立了多種的糾錯機制。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法院的自我糾錯渠道,人民法院院長提交審判委員會提起,第二種是最高人民檢察院、上級人民檢察院抗訴提起,最后一種是當事人、法定代理人以及近親屬的申訴可以作為案件材料的來源從而啟動再審程序。多渠道的糾錯機制形成了完善的監(jiān)督體系,但法院的自我糾錯功能是不是違背了控審分離的原則呢?法院在刑事訴訟的展開中一直是處于消極的地位,未經(jīng)控訴機關提出控訴的案件,法院不得徑行審理,這一“不告不理”的原則在我們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多有規(guī)定。只有控訴機關所享有的控訴權才能打開刑事訴訟的大門,可以看出控訴權是一種主動的權力,而審判權是一種消極的權力。法院自我糾錯從而啟動了審判的程序,就是同時擁有了控訴權與審判權于一身。這是與我們所認可與遵循的“控審分離”原則所不相匹配的。同時這樣也暴露了一個問題,法院因為發(fā)現(xiàn)生效裁判確有錯誤而啟動再審程序,看起來是一種自我糾錯,維護了被追訴人的權益,但是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啟動再審的前提也是“確實有錯誤”,那么在上級法院提審和啟動再審的時候,由于尚未接觸案件,又怎么能證明案件確有錯誤呢?這是不是法官在審判之前就達成了內(nèi)心的一種判斷?想必這樣的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未必能做到真正的公正。
七、對于控審分離原則的完善
我們國家已經(jīng)基本確立了控審分離這一原則,但是在實行上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我們正在建設法治國家,大力推進司法改革,所以必須要在遇到的問題上有所反思,有所改善,才能完善司法的體系,保障人們的合法權益。下面是針對控審分離原則這一問題的反思與完善。
(一)強調(diào)法檢機關的制約作用
我國法律中有明確規(guī)定,公、檢、法三機關在案件的處理上應該相互合作,相互制約。但在大量的司法實踐中,我們看到的都是三機關過于強調(diào)合作,而忽略了制約。所以,我認為,完善我國控審分離制度就應該強調(diào)法檢機關的制約作用。這種制約應該從司法體系的內(nèi)部和外部同時做起。首先,我國應該建立法檢機關內(nèi)部的制約機制,完善其制約制度。有效的制約往往會利于案件的處理。但是,內(nèi)部的權力的運作難免會有操作不規(guī)范的情況,所以,從外部建立起對法檢機關的制約機制也是很有必要的。外部的制約由社會來監(jiān)督和行使。比如,法檢機關的兩位工作人員私交甚好,同時二人在工作上多有來往,這樣的做法顯然是不利于控審分離原則的落實和完善的。司法系統(tǒng)內(nèi)部如果處理不及時或者沒有處理,社會上的公民、新聞媒體等個人或組織就可以對這種現(xiàn)象進行監(jiān)督和反映。社會外部的監(jiān)督由于范圍廣、傳播快等特點,也會為法檢機關的制約提供一個良好的保障。
(二)對于人民法院庭外證據(jù)調(diào)查權的限制
在案件的審理過程中,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享有庭外的證據(jù)調(diào)查權。因為社會關系的復雜,證據(jù)調(diào)取的困難等社會情況的原因,法院享有證據(jù)的調(diào)查權存在一定的合理性。法院主動出擊,通過公權力的運作,更容易使困難的問題得到解決。但是這樣的做法也存在一定的不妥之處。法院調(diào)查的證據(jù)會嚴重削弱訴訟雙方對該證據(jù)的防御能力,同時法官的主動積極也必然會使法官消極中立的地位得到一定程度的削減。所以,針對人民法院享有庭外證據(jù)調(diào)查權這一問題上,應該通過有關制度或者機制予以削減。首先,應該建立一套完善的開啟機制,法官不得隨意調(diào)查證據(jù),人民法院一旦需要在庭外調(diào)查證據(jù),必須要遵守一定的程序。比如訴訟雙方必須同時在場,針對調(diào)查的必要性進行討論,這樣既可以限制公權力的運作,同時也可以保證法官消極中立的形象不被影響。其次,法院在依職權調(diào)查證據(jù)的時候必須要嚴格遵守程序。在調(diào)取證據(jù)的手段上,對證據(jù)的保存上必須要符合一定的規(guī)范,因為依職權調(diào)取的證據(jù)本身就具有很強的證明力,必須應該經(jīng)得起訴訟各方的推敲。當證據(jù)進入法庭時,應該允許訴訟各方對該證據(jù)進行質(zhì)證和討論,一方面是為了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也是對法院工作的一種監(jiān)督。最后,法院主動調(diào)取證據(jù)的目的是為了還原事實的真相,是為了作出更好更合理的裁判,所以該證據(jù)必須也要客觀合法,不應該為了尋找一些對被追訴人不利的證據(jù)而開展庭外的證據(jù)調(diào)查。法庭上關于證據(jù)展開的質(zhì)證,討論等活動還是應該有被追訴人以及控訴機關來完成。因此,對法官證據(jù)調(diào)查權的限制不僅可以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有助于法庭審判活動的正常展開。
(三)保障被追訴人的合法權利
在控審分離原則的指導之下,我國的控訴權和審判權已經(jīng)由不同的機關來完成。但是我們不能僅僅追求這種形式意義上的控審分離,控審分離的意義便是制衡權力,從而保護公民私權利的行使。法庭的審判活動主要還是應該由訴訟的雙方通過一種對抗的行使來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被追訴人的合法權益,就會導致天平向著公權力的一方傾斜,這樣下來,控審分離原則的應用就無法取得原本的預期。在審判活動中,辯護權是被追訴人所享有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他是被追訴人對抗公權力的重要防御力量和進攻的武器,也是貫穿于整個訴訟活動的一項基本權利。正是因為控訴權與審判權的分離,才為辯護權的行使提供了一定的空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由于被追訴人在訴訟活動中處于的弱勢地位,被追訴人的辯護權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行使,或者即使行使了,也不會產(chǎn)生實質(zhì)上的影響。所以保護被追訴人的辯護權等合法的權益也具有很重要的價值。被追訴人的各項合法權益,不僅僅是為了謀求自身的利益,同時也負擔著監(jiān)督司法權力機關工作的重要意義。如果在審判活動中,司法權力機關出現(xiàn)了控審不分或者權限的混淆,被追訴人可以通過行使私權利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我認為,被追訴人辯護權等各項權利是制約控訴權與審判權的一道屏障,當該權利不被限制的介入了訴訟活動中時,司法權力才不會肆意行使,同時也符合了刑事訴訟的基本價值理念“打擊犯罪,保障人權?!?/p>
(四) 對審查起訴制度進行完善
控訴權在我國是由控訴機關來行使的,一個案件是否可以起訴,也要由控訴機關進行審查,來決定起訴或者不起訴。但是由于這種審查起訴的機制是由司法機關內(nèi)部來行使的,而該司法機關又代表了國家的公權力,所以在針對打擊犯罪,追究犯罪的思想指導下,被追訴人在面對被起訴問題上,會陷入不利的情況。同時,控訴機關又是刑事訴訟活動的一方,在審查的時候又很難保證像法官一樣的中立和客觀。所以我認為,我國需要針對庭前的審查起訴制度進行改革。首先,可以在法院內(nèi)部設立一個專門的機構,設立一些預審法官來負責審查起訴的工作。由預審法官來負責一個案件是否符合起訴的標準,可以保證案件公正的正常的進入法庭,防止使被追訴人受到一些無依據(jù)、不合理的刑事追究,從而保證公民的合法權益。但是預審法官必須與審判法官相分離,從機構的設置上到個人的聯(lián)系上,要保證二者的獨立性,以免使審判的法官形成內(nèi)心的預斷,保證案件的客觀和公正。同時,我們在案件的審查起訴上應該賦予被追訴人明確的地位。由于案件的審查起訴是內(nèi)部司法權力的操作,而被追訴人又是訴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方,缺少了被追訴人及其辯護律師的參加,就不利于訴訟結構的穩(wěn)定。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使被追訴人及其辯護人參與到案件的審查起訴活動中來,盡可能的保證他們的話語權利,同時完善他們對不服起訴決定的司法救濟,多渠道、全方位的來保證他們的合法權益,使訴訟活動順利的開展。
(五) 嚴格規(guī)范審判的對象
當訴訟進入到二審程序的時候,我們法律規(guī)定了,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人民法院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查,不受上訴和抗訴的范圍限制。這種全面審查在一定程度上會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實,但我認為,全面審查的規(guī)定違背了控審分離的原則??卦V權和審判權是由兩個獨立的機關來行使,而審判權也應該是一種消極的權力,既然是消極的權力就必然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這種限制就應該不能離開控訴機關所控訴的事項。一方面,全民審查會導致不受公訴機關的規(guī)范與約束,必然會導致人民法院的權力的擴大,這有違于權力的限制,另一方面,全面審查脫離了公訴機關的起訴書和被追訴人所準備的抗辯事項,會削弱了訴訟雙方的防御,最后的裁判結果也會脫離了雙方的預期。所以我認為,在法院進行審判的時候,一定要嚴格規(guī)范審判的對象,法院所審判的對象要和控訴機關控訴的對象保持一致。如果割裂了二者的一致性和同一性,很難保證法官的審判保持一個客觀消極中立的形象。同時,控訴機關所指控的對象也必須要規(guī)范,所使用的的語言也要明確具體,所列舉的事實或者證據(jù)也必須真實合法,只有這樣,才會使法官順利的進行審判活動,防止法官濫用審判權的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八、結語
控審分離原則作為刑事訴訟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已經(jīng)得到了普遍的確認與遵守,它以其獨特的價值來保障訴訟活動的順利開展,保障訴訟各方的合法權益得以實現(xiàn)。但是由于我們國家法治基礎較為薄弱,同時我們國家一直有著重實體的司法習慣,所以在司法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控審不分的現(xiàn)象。例如庭前出現(xiàn)的一些控審不分的現(xiàn)象,或者是公、檢、法三機關在辦案時過于強調(diào)配合,而忽略了制約,這些都是目前司法實踐中確實存在的問題。刑事訴訟法的發(fā)展,不僅具有工具的價值,還具有其本身獨立的價值。法制建設的發(fā)展,不能僅僅追求實體上的公正,更應該去追求程序上的公平公正。國家權力始終太強大,我們在與之抗衡的時候,總是的顯得沒有底氣,力不從心。但是我們法治的建設與發(fā)展,就應該讓每一個人都能在案件中感受得到公平與正義。限制國家的權力,遵循法律至上,不僅會保護公民的私權,更會樹立司法的威信,使社會形成遵法守法的良好風氣。這也是我們每一位學習法律的人所希望看到的。當然,我們國家的法制建設尚在路上,改革難免會遇到艱難險阻,我們應該相信前途是光明的。在大力推進司法改革的同時,也要充分考慮到司法環(huán)境和中國的實際情況,從實際出發(fā),使司法獨立,使人民幸福。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500)
參考文獻:
[1]劉中欣.《審判中立論》.[D]中國政法大學,2011.
[2]鄭運.《論我國庭上案件法官直判制度的建立》,[D]遼寧大學,2011.
[3]何偉.《刑事訴訟控審分離原則研究》[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05) .
[4]鄢云峰,《刑事再審啟動程序研究》,[D],湘潭大學,2007 (06).
[5]楊杰輝.沈亞平.《訴審分離原則:動態(tài)的分析》 [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1 (06).
[6]楊柳青.《法院主動啟動再審未必違背控審分離原則——以刑訴為主要論域》[J],社會科學家,2008 (03).
[7]湯茂定.《刑事二審功能嬗變與控審分離原則的契合》 [J], 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06 (04).
作者簡介:吳沛澤,男(1995年——)漢,吉林省長春市人,法學碩士,云南大學2017級刑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