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洋聲
摘要:十八世紀的歐洲產(chǎn)生了大量的室內(nèi)樂重奏作品,其中不乏傳世之作。而莫扎特、約瑟夫海頓、邁克爾海頓和沃爾夫?qū)葍?yōu)秀的天才作曲家和演奏家為推動中提琴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本文將從這些偉大藝術家的典型作品入手,通過分析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文環(huán)境,結合一些音樂家之間的傳聞紀實,對十八世紀的中提琴發(fā)展進行論述和探究。
關鍵詞:莫扎特;作品;中提琴
中提琴作品在十八世紀時便已經(jīng)開始發(fā)展。但卻只停留在表面,并沒有得到更深層次的發(fā)展,這點從有限保留下來的古典時期中提琴作品中就能夠發(fā)現(xiàn)。當時一些年輕作曲家做所創(chuàng)作的優(yōu)秀協(xié)奏曲和奏鳴曲作品,由于受到“海頓”和“莫扎特”這樣極富盛名的天才作曲家光環(huán)的掩蓋,并沒有得到大眾的關注而被遺忘、淹沒在了十九世紀。比如卡爾·狄特思、霍夫斯泰特、霍夫曼斯特等作曲家,雖然獲得了一時的認可,但并沒有經(jīng)受住時間的考驗。當然,除了這個原因,當時中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也是影響優(yōu)秀作曲家走向輝煌的原因之一。
由于弦樂四重奏音樂的發(fā)展,使得中提琴演奏者的演奏技藝被迫得到提升,這也又使得其他的作曲家認識到中提琴在弦樂四重奏中的重要意義,從而開始不斷創(chuàng)作出更加精彩紛呈的作品,更加發(fā)揚了中提琴在四重奏作品中的使用。到了十八世紀后期,便出現(xiàn)了更加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作曲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shù)沃爾夫?qū)?、阿馬德烏斯以及莫扎特。
莫扎特是最早的優(yōu)秀中提琴作曲家之一,莫扎特小提琴、中提琴交響協(xié)奏曲《Orchestra in E-flat Major》,是古典時期最好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是真正由中提琴擔任主奏樂器的一部作品,也有人說它是最好的中提琴作品。這部作品難度水平非凡,需要演奏者演奏到第七把位。
我們應該知道,處于當時的音樂環(huán)境下,這首交響協(xié)奏曲中,把中提琴推到臺前聚光燈下,替代小提琴的主奏地位,這關鍵不在于莫扎特是否為中提琴創(chuàng)作,而是他能夠大膽創(chuàng)新,推動了音樂的一場改革。當然,這一切也與莫扎特喜歡演奏樂器有關,尤其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他自己就經(jīng)常在弦樂四重奏中演奏中提琴部分。
莫扎特卓越的中提琴演奏技術,結合他的智慧及作曲天賦,總是能使他想出美妙的極富挑戰(zhàn)性的旋律賦予中提琴。在交響樂《Sinfonia Conertante》中,莫扎特將中提琴與小提琴放到了同等的地位上,讓其演奏家分享在聚光燈下的時光。而且,莫扎特本人甚至會擔任作品首演的中提琴演奏。甚至有時候莫扎特和其父親還會互相爭奪誰來進行作品的首演。
盡管海頓的作品也是改變中提琴在四重奏中角色地位的重要流派,但莫扎特的室內(nèi)樂作品卻將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莫扎特超乎常人的音樂天賦、神奇的和聲填充技巧與他精湛的中提琴演奏相結合,造就了他的傳奇。
邁克爾·海頓是約瑟夫·海頓的弟弟,是一位著名的宗教音樂作曲家,在十九世紀早期,他在宗教音樂上的造詣要比他在器樂作品上的知名度高。他的朋友曾以“獨一無二的教堂風格大師”來評價他?;舴蚵固厣踔琳J為他的宗教音樂要好于他的哥哥約瑟夫·海頓。沃爾夫?qū)?、莫扎特和他的父親利奧波德也都對邁克爾的宗教音樂贊賞有加。但邁克爾·海頓在其他音樂領域并不算是高產(chǎn)的作曲家,在1780年,由他創(chuàng)作的交響樂作品也只有一少部分在奧地利的薩爾茨堡流傳。雖然邁克爾·海頓沒有跟隨他哥哥約瑟夫·海頓去創(chuàng)作高難度的偉大弦樂四重奏作品,但是邁克爾·海頓卻創(chuàng)作了一組小提琴與中提琴重奏作品。
這組小提琴和中提琴重奏曲是邁克爾·海頓遺留下來的作品,是受雇于當時的大主教科洛雷多所創(chuàng)作的。據(jù)邁克爾的學生在文獻中記錄,當時的邁克爾·海頓因病無法完成這部作品,大主教科洛雷多聽聞這個消息,下達了指令,要求邁克爾·海頓無論如何必須完成,但為了他早日康復,可以在家里一邊修養(yǎng),一邊創(chuàng)作,并付給他薪酬。當他的朋友莫扎特到薩爾茨堡來探望邁克爾·海頓時,聽說了這件事,了解到邁克爾由于擔心大主教的法令,而又因病沒有靈感,僅僅只是編配了四個聲部時,莫扎特覺得自己的這位朋友很可憐,而又沒有別的辦法幫助他,在回到住處后便自己創(chuàng)作了其余的兩個聲部,交給了邁克爾。隨后,邁克爾·海頓便把這部小提琴與中提琴六重奏交給了大主教,并去掉了第一頁自己的署名。
這首重奏曲由邁克爾·海頓創(chuàng)作于1783年,他的樂曲形式與其哥哥的作品形式十分相似。在這首重奏曲中,中提琴也主要充當著伴奏的角色,并沒有給予太多的主題材料,但是,相比約瑟夫的重奏曲,這些寫給中提琴的旋律要更加積極一些。在作品中,中提琴聲部不僅僅停留在伴奏聲部,似乎還在和小提琴聲部進行著交談,偶爾還會和其他一些聲部進行對話。邁克爾·海頓的創(chuàng)作非常新穎,為中提琴增色不少。雖然他為了取悅大主教,將精力更多的放到大主教喜歡的小提琴的旋律編寫上,但在當時,這部作品也將中提琴炒作的沸沸揚揚。
在十八世紀,無論是中提琴的音樂作品,還是樂器設備的發(fā)展都是比較落后的。但無疑,這個時代的藝術家們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中提琴的魅力和其在音樂中的重要性。雖然莫扎特和海頓等音樂家并沒有徹底的發(fā)揮中提琴的價值,但他們那些流傳百世的音樂作品卻為中提琴在十八世紀后,經(jīng)歷其他發(fā)展時期而達到如今的高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些偉大音樂家與他們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應該被我們永遠記住,并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