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中的失范與規(guī)范研究

2018-09-28 10:24:16宋艷麗王然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8年7期
關鍵詞:新聞攝影人文關懷

宋艷麗 王然

摘要:攝影報道是新聞傳播的重要形式之一,在視覺傳播導向上發(fā)揮著獨特作用。災難性新聞作為新聞攝影報道中的重要題材,在圖像傳播中屢現(xiàn)失范現(xiàn)象。本文對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中的失范現(xiàn)象進行詳細闡述,并對如何有效規(guī)范災難性攝影報道提出有益觀點。

關鍵詞:新聞攝影;人文關懷;倫理權衡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0-0080-02

一、前言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實質上就是一部人類與自然、與人類自身弱點斗爭的歷史。生命中所發(fā)生的一幕幕悲劇,皆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的印記。在這歷史長河中,新聞攝影的價值就體現(xiàn)在正視并記錄隨之而來的悲劇事件,填補歷史畫卷。當悲劇事件發(fā)生時,表現(xiàn)和記錄災難僅僅是一種傳播形式和內(nèi)容,透過災難所折射出來的對于人道主義關懷、現(xiàn)實主義的批判和對社會生存狀況的普遍關注,從而促使對人們對災難的救助和問題的解決才是災難性新聞攝影的靈魂和魅力。

二、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中的失范現(xiàn)象

與文字報道不同的是,攝影報道主要訴諸視覺層面的傳播形式,正所謂“一圖勝千言”,指的便是圖片信息的直觀性、形象性和現(xiàn)場性。

與此同時,攝影報道作為新聞傳播的獨特形式,在視覺傳播導向上亦發(fā)揮著重要影響。然而災難性新聞作為新聞攝影報道中的重要題材,新聞報道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失范現(xiàn)象卻日漸嚴重,具體可表現(xiàn)為人文關懷與倫理道德失衡兩方面。

(一)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中人文關懷的缺失

人文關懷的價值核心即以人為本,它關注的焦點涉及到人類生存狀況、人的生存尊嚴、生活條件,以及人類自由的追求,它體現(xiàn)了一種對所有生命的憐憫和尊重。在新聞攝影中,不管是戰(zhàn)爭題材還是災難題材,都必然的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在世界著名新聞攝影比賽獲獎作品中,許多關于戰(zhàn)爭、災難、暴力、疾病等題材占據(jù)較大比例。甚至有些新聞攝影記者過分追求新聞畫面的轟動效應從而導致人文關懷的缺失,過于直白、血腥的圖像一幀幀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給觀眾留下恐怖的場面,刻意追求新聞事件的轟動性和沖擊性。這雖然反映了新聞的真實,但卻缺失了對觀眾和事物本身的思考和關懷。在災難和突發(fā)性事件面前,一些新聞攝影者更多的是看到了其背后的轟動效應,以致不顧災難幸存者及廣大觀眾的切身感受,將災難的血腥、恐怖和死亡不加選擇地呈現(xiàn)在受眾面前,使受眾感到不安、甚至厭惡。

例如,2002年6月23日美國北極星圖片社發(fā)表的照片:一名幸免于難的男孩蹲在已故父親即將被掩埋的地方,雙手環(huán)抱父親的褲子,而在他的周圍,人們忙著給其他地震罹難者挖掘墓地,這幅作品引發(fā)轟動。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是成功的,但基于道德的考量則是失敗的。諸多觀眾和從事新聞者紛紛指責北作者簡介:宋艷麗,河北傳媒學院講師;王然,青島黃海學院副教授。極星圖片社,認為其在發(fā)表此幅作品時,未能保護被攝者的尊嚴和隱私,有失道德基準。新聞攝影講究人文關懷,充分關注并尊重采訪對象,思考觀眾的承受能力,以及圖片傳播對人類文明進程所帶來的影響。在未尊重他人意愿和隱私的情況下,傷害被攝者感情的拍攝不僅不利于新聞價值的傳播,更超出了道德的范疇。

所以,我們說人文關懷,不僅要在新聞攝影中表現(xiàn)出作者本人的藝術風格,還應透過其作品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本身、人與社會、人與環(huán)境。

(二)災難新聞攝影報道中倫理道德的失衡

攝影是依托被攝對象進行表達的媒介,被攝對象是成就一幅影像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攝影家見證事實的內(nèi)核。因此,攝影家的審美心理、人文關懷和倫理道德必須建立在“尊重對象”的基礎上。從這個層面上講,就不得不提及“倫理道德”。倫理道德這一觀念最早見于以“絕對命令”為倫理準則的責任倫理學,倡導者為18世紀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伊曼努爾·康德。

責任倫理學的理論核心是:按照人們的普遍意愿能成為普遍規(guī)律?;谶@一觀點,康德提出衡量行為道德與否的標準在于:行為主體意志準則能否成為普遍規(guī)律。若成為普遍規(guī)律,那么其所倡導的意志準則必然是良心作用下的結果,而人們靠良心承擔道德責任。按照“絕對命令”這一原則,在災難性新聞事件面前,攝影記者應該毫不猶豫地去幫助和解救身陷困境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旁觀者去擷取或傳播新聞圖片,違背了這一原則就會因為違背良心而受道德譴責。

不可否認的是,在新聞界亦存在另一種與之對立的觀點:新聞攝影記者應該是所發(fā)生事件客觀的記錄者,不應該參與其中。應以遵循職業(yè)規(guī)范為守則,履行獲取與傳播新聞信息的職責。正如曾流傳于新聞界的一句名言:“我是一名攝影師,我做了職業(yè)訓練要我做的事?!碑斚?,媒體間漸趨激烈的競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使得一些攝影記者做出有悖倫理道德的事情。例如在災難性新聞面前,許多攝影師不合時宜的運用廣角鏡頭,一味追求畫面沖擊力,吸引觀眾眼球,諸如此類在某種程度上所謂的“視覺暴力”雖在傳播效果上得到回饋,但對于身處困境中的受害者而言,隨意的夸張、變形,夸大其悲慘境遇來強化其視覺刺激,這種行為可謂是對受害者的一種個人化的極端侵犯。例如在1971年的普利策新聞獎評選中,就有類似的案例出現(xiàn)。新聞攝影師約翰·菲勒拍攝了一幅美國國家衛(wèi)隊在校園槍殺反戰(zhàn)學生的作品,作為照片的人物之一即是因照片的廣泛傳播而成為“公眾人物”,她失去了原本平靜的生活,變得非常悲慘,以致后來因賣淫被捕。這幅作品發(fā)表不久,攝影師菲勒順利進入到美聯(lián)社工作,然而他卻因此陷入了無盡的自責和道德譴責中。

類似的案例還包括1994年的普利策獎評選出來的特寫攝影獎——《蘇丹的饑餓》。從新聞攝影的角度來看,攝影師凱文·卡特向世界告知蘇丹地區(qū)的饑餓以及人們生存的慘況,向世界各地的人們傳遞了新聞信息。這幅照片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后引起輿論轟動,不僅誘發(fā)了國際輿論對蘇丹饑荒和內(nèi)亂的關注,同時卡特因沒有放下相機去救小女孩而激起人們對攝影師道德的爭議。這幅作品獲得普利策獎后不久,凱文·卡特以自殺回應了輿論的譴責。

從以上兩個案例可以看出,攝影記者在履行新聞職責時,其首先是作為人類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攝影記者。在新聞傳遞與人道主義不可兼具時,攝影記者理應訴諸更具普遍意義上的倫理原則。

三、災難性性新聞攝影報道的規(guī)范途徑

(一)以鏡頭傳播人文關懷

在災難面前,人們想要看到的不是災難本身,更多的是透過攝影師的作品去感受作品所散發(fā)出來的對人性的尊重。在災難、死亡、暴力等題材的紀實攝影中,對于“血淋淋”的場面,時常會引起受眾心理上的反感,不忍卒讀。是否只有血腥、暴力形象的出現(xiàn),才能說明事實?我們不妨舉例說明。獲得第48屆荷賽年度最佳新聞照片、突發(fā)新聞獨幅一等獎——反映印度海嘯的作品,如圖1所示是印度攝影家阿爾科·達塔于2004年12月28日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古德洛爾,拍攝的印度婦女哀悼海嘯中遇難親屬的場景。作者在干凈的畫面中巧妙的采用海灘的暖色調襯托著身著紫色衣袍的印度婦女匍匐在上面顯得尤為突出,充滿憐惜與痛楚。她伸開雙手朝向天,表現(xiàn)出人類對大自然帶來災難的無奈。畫面中對角線構圖與殘留的繩索和拖鞋形成呼應,表現(xiàn)出作者深切的同情和對人類命運的祈禱。畫面中沒有渲染血淋淋的場景,僅僅透過遇難者深入畫面的手臂,隱隱的血跡足以看出海嘯給人類帶來的災難程度。這幅獲獎作品再現(xiàn)人類的悲劇,并引向深刻的反思,達塔運用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交代事件本身,同樣震撼著受眾。所以“荷賽”評委主席戈爾德貝格稱它為“一幅帶有攝影者震撼視點的真實作品”。這幅獲獎作品再現(xiàn)人類的悲劇,并引向深刻的反思,但它不用“血淋淋”,同樣可以打動受眾??梢?,傾注了人文關懷的攝影作品已然突破語言障礙,以其獨有的符號體系走進人們心中,與讀者進行溝通、交流,這是攝影藝術對人類的貢獻。

(二)以人為本,恪守新聞倫理

在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面前,攝影記者應遵循倫理原則,堅持公正、客觀、莊重的報道。相比有違倫理道德、一味追求畫面的煽情照片而言,觀眾更加關注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圖片。例如2015年當紅歌手姚貝娜去世,這本來是一件平常事,可有些新聞記者競突破道德底線,為搏獨家新聞買通醫(yī)生,偽裝成醫(yī)護人員潛入太平間拍攝遺體,這一行為無視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和媒體的新聞倫理。

在突發(fā)事件面前,新聞記者要以不傷害被攝對象、保護弱者為前提,遵循最小傷害、生命至上原則,站在受害群體的立場上,尊重他們的心理感受,避免造成二次傷害。美國報道攝影家尤金·史密斯1972年拍攝的《智子入浴》是20世紀災難攝影的巨作,這張照片揭露了工廠污染對人們造成的身心傷害。作品發(fā)表之后,不時有記者采訪智子的父母上村夫婦,給他們造成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傷害。

1998年上村夫婦給這張照片的版權共有者、與尤金·史密斯一起調查水俁公害事件的攝影家艾琳·史密斯寫了一封信,他們在信中請求艾琳·史密斯不要再對外使用這張照片,希望讓智子安息。

2001年,艾琳·史密斯經(jīng)過反復思量決定遵從上村夫婦的請求。對于艾琳·史密斯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幅作品不僅僅反映公害問題,它所折射出來的悲憫情懷已經(jīng)成為20世紀人類情感與記憶的象征。然而,從新聞倫理的角度而言,艾琳·史密斯的這一決定是對受害者及其親人的人道主義關懷,是攝影師良心的驅使和對生命的尊重。

四、結語

在災難性新聞攝影報道面前,新聞攝影記者應時刻權衡災難性新聞報道與人文關懷、倫理道德之間的關系。在新聞傳播導向上,需堅守自己首先是作為人類的一份子,其次才是新聞攝影記者,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聞攝影報道中更好的對報道事件進行正確的價值引導,傳遞人文精神。

猜你喜歡
新聞攝影人文關懷
新聞寫作的敘事視角探討
從《忠誠與求實》的拍攝談新聞攝影的突破
今傳媒(2016年10期)2016-11-22 12:51:58
新媒體背景下分析新聞攝影的發(fā)展對策
新聞攝影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現(xiàn)狀與對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存在的問題及強化對策研究
淺析突發(fā)事件網(wǎng)絡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0:17
高校體育教學中人文關懷的缺失與重構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19:50:20
對員工的人文關懷,是預防工傷事故的重要手段
新聞攝影應用于公安宣傳工作路徑探析
今傳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7:10
赣榆县| 东明县| 龙山县| 织金县| 仙居县| 九台市| 留坝县| 惠州市| 竹溪县| 大港区| 龙川县| 台东市| 富锦市| 岱山县| 固始县| 伊川县| 边坝县| 静海县| 香港| 巴彦淖尔市| 大厂| 龙陵县| 呼图壁县| 精河县| 曲水县| 东阳市| 都兰县| 新建县| 囊谦县| 韶关市| 连云港市| 德令哈市| 增城市| 华亭县| 湖南省| 兰州市| 德安县| 陇西县| 辉南县| 循化|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