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瀟彥
摘要:小學班主任的有效家訪有利于了解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以及心理狀態(tài)等,對學生學習的提高以及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有直觀重要的意義。但在不同地區(qū),班主任家訪存在一定的差異化特點,尤其在我國農村地區(qū),小學班主任的家訪存在特殊性。由于在農村家庭中,部分學生為留守兒童,從小情感的缺失使得這部分學生們展現出不同于其他學生的特點,因此如何有效的開展家訪工作成為農村小學班主任面臨的嚴峻考驗。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對農村小學班主任有效開展家訪的相關措施進行探討,從而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以及學生健康心態(tài)的確立提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農村小學班主任;有效家訪;優(yōu)化對策
引言:
由于城鄉(xiāng)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劇,我國農村地區(qū)的剩余勞動力大量涌向城市地區(qū)[1],導致留守兒童群體的出現。這種情況導致農村地區(qū)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時部分家長對孩子教育問題不夠重視,且經常出現不支持孩子繼續(xù)求學情況的出現,對孩子今后的身心發(fā)展造成十分不利的影響。這部分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下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并逐漸產生自卑、抵觸和排斥的心理。因此本文認為,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家訪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有效的家訪能夠結合不同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和計劃,從而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使學生能夠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健康成長。
一、以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為目標
近年來,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議題。調查顯示,部分農村小學班主任在家訪的過程中無法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學生不愿對老師敞開心扉,一味的詢問和訪談將會適得其反。同時由于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群體較多,學生的家庭環(huán)境以及情感的缺失對其健康成長造成不利影響,因此教師在家訪的過程中應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為主要目標,首先了解學生產生厭學現象的原因,找出引發(fā)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的根源,使學生建立足夠的信心并樹立樂觀且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同時教師應與部分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積極的溝通,使家長能夠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能夠給予孩子更對的關心和愛護,對孩子的臨時監(jiān)管人也應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為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學生消除對學習的抵觸和排斥心理[2],能夠積極的融入到校園生活中。
二、制定科學的家訪計劃
在班主任進行家訪之前,應對可能發(fā)生的情況、可能面對的人進行詳細分析,并制定科學合理的家訪計劃。學生在小學階段會產生不同的性格的行為態(tài)度,因此班主任教師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家訪計劃。例如確認合理的家訪時間、地點、內容以及溝通策略等。在家訪開展前,應提前將時間、地點等進行告知,以便于家長能夠留出時間進行有效配合。因農村地區(qū)留守兒童較多,部分家長在外務工,面對家訪可能會面臨請假、務工等情況,因此提前告知將能夠將損失降到最低,家長也能夠有充分的準備對自身情況進行權衡。家訪的地點多數設置在學生家中,但也需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部分家長或學生家庭環(huán)境不適于家訪,可選擇公園、餐吧等地點進行家訪,從而為彼此營造更為自在的溝通環(huán)境。家訪的內容是計劃中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家訪是否能夠順利進行的關鍵。教師應將重點內容和問題提前進行準備,確保家訪過程中的條理性。比如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出現較大波動的情況下,教師在家訪過程中要重點對學生的家庭情況和成長環(huán)境進行深入了解,并詢問學生父母平日的教育方式和態(tài)度,在明確造成學生成績下降的因素后,有針對性的采取相關措施,盡量減少相關不良因素的發(fā)生。在對留守兒童家長進行家訪的過程中,要著重體現家庭情懷,向家長傳達家庭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并建議家長對孩子多給予關心和愛護,使孩子能夠在家長的陪伴下健康成長。
三、注重家訪過程的合理性
首先在實施家訪的過程中,教師應明確家訪的目的為促進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因此教師與家長應處于平等的位置進行對話和溝通,班主任教師要在充分尊重家長的基礎上有效開展工作。在家訪中,家長比較排斥“開門見山”式的指責,這種居高臨下的態(tài)度會造成家訪的中斷,甚至不利于今后教學工作的開展。同時班主任教師也應注重對家長的稱謂,從而使家長能夠對教師產生足夠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同時家訪時盡量保證學生本人在場,這樣會避免學生對教師的家訪產生疑慮,打消家訪即“告狀”的想法。
其次在家訪過程中,班主任教師應避免生硬的直奔主體,應先以一些輕松的話題來調節(jié)氣氛,比如聊一聊家長目前的工作性質、環(huán)境、內容等[3],也可以家長感興趣的農業(yè)話題為切入點,在交談中逐步將話題轉移到學生本身,從而為家訪營造輕松舒適的氛圍。若教師與家長為第一次見面,應在充分尊重家長的基礎上循序漸進,以便能夠給家長留下良好的印象。
四、完善家訪后續(xù)工作
在教師家訪家屬后,應保持和家長的練習,家訪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長期堅持才能夠取得成效。尤其是面對留守兒童群體,班主任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注,教師要及時關注學生的動態(tài),將學生近一段時期的學習動態(tài)、心理變化等告知家長,并耐心聽取家長的想法和建議。同時在部分“問題學生”的情況得到緩解后,應逐步降低對該部分學生的關注度,減少與其家長之間的聯(lián)系,以免使學生和家長產生排斥心理。同時應對家訪的對象進行更換,對其余學生的動態(tài)進行關注,及時做到全方位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活,將關愛傳遞給每個需要關心的人。
綜上所述,在農村班主任進行家訪的過程中,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和手段,在全面了解學生成長環(huán)境、心理狀態(tài)、家庭教育等情況的前提下,積極的與家長進行溝通并聽取建議,從而達到家校共同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宗贊.農村小學班主任家訪的六個小技巧[J].課程教育研究,2014,22:175
[2]周春珠.農村小學家訪的現狀分析和應對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3,12:216
[3]鮮丈琴.農村小學班主任家訪策略[J].教師,2015,1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