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靖超
喬冶·布魯斯東在其著作《從小說到電影》中認為:“人們可以是通過肉眼的視覺來看,也可以是通過頭腦的想象來看。而視覺形象所造成的視象與思想形象所造成的概念兩者間的差異,就反映了小說和電影這兩種手段之間最根本的差異。”[1]從這里,不難看出在電影對小說原著進行改編的過程中,當選擇采用視覺語言來代替文字語言時,變化是不可避免的。
小說《芳華》是作家嚴歌苓于2017年4月出版的作品。2017年12月15日,由馮小剛執(zhí)導、根據(jù)該作品改編的電影《芳華》上映。影片上映前的撤檔風波曾一度引發(fā)輿論熱議,而影片上映后更是掀起了一眾懷舊的熱潮。有評論者認為這是一次“從現(xiàn)實主義小說到青春懷舊電影”的轉化。事實上,嚴歌苓本身職業(yè)作家與編劇的雙重身份,使得其小說在創(chuàng)作之初就具有泛“劇本化”傾向。作家曾在訪談中很直白地談到其小說中所顯露出的影視特征:“我想許多導演喜歡我的格式,主要是因為我會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全部放進去。所以畫面感比較強。”“電影只會讓你的文字更具有色彩,更出畫面,更有動感,這也是我這么多年的寫作生涯中一直所努力追求的。這正是我愛看電影,然后跟電影走得很近的原因?!盵2]本文試圖通過電影和小說文本相對照的方法,從影像化所帶來的人物重構、情節(jié)重置以及這種重構所帶來的主題表達的錯位等角度來進行闡釋。
一、小說文本和電影改編的互文
喬治·布魯斯東在談小說與評論的關系時說道:“自從小說誕生以來人們?yōu)樗碌拿恳环N重要的定義,都是典型的。面對著新的經(jīng)驗,小說不得不尋求新的表現(xiàn)形式。而批評面對著既成事實,更不得不鑄造新的術語?!币虼?,“小說永遠落后于生活一步,批評又永遠落后于小說一步。小說與批評都不斷否定自己的過去?!盵3]從這個角度看,是否能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某種程度上看,改編電影也永遠落后于原著小說一步呢?
對于電影《芳華》,嚴歌苓既是小說作者也是電影編劇。這種雙重身份,使得《芳華》的小說文本語言與電影影像語言產(chǎn)生了互相詮釋的可能。而這種文字語言與視覺語言的互文,也使得《芳華》具備了改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首先,從小說文本與電影文本的敘事結構來看,共同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內容、線索脈絡,都使得改編具有可能性。米歇爾·施奈德認為:“文本從何而來?原有的片段、個人的組合、參考資料、突發(fā)事件留存記憶和有意識的借用。人物從何而來?零碎的認識、合并的對象、同化的性格特征?!盵4]嚴歌苓的小說中有著電影化的元素,如《芳華》中大量的對色彩的描繪,獨特又鮮明的色彩意象。劉峰自制的黑黜黝的芝麻油餅,何小曼使盡干般手段的紅絨線衫等都是極富有湖面感的語言表達方式。再如嚴歌苓十分擅長地特寫式電影鏡頭的運用。在《芳華》中小曼母親來探訪成為戰(zhàn)斗英雄的何小曼,突逢其精神崩塌:“門開了,何小曼容光煥發(fā),新軍裝新帽子,胸前別滿軍功章紀念章,肩膀上斜挎著一根紅色綢帶,綢帶中央是個大繡球,簡直就是個年輕的女元帥。她眼里也是英雄照片里那種直面未來永垂不朽的目光?!盵5]特寫式鏡頭的運用使得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內心刻畫以及主題思想升華方面都有更好地強化。而這些蘊含在內部的相同性都使得小說文本有著被改編為電影文本的可能性。
其次,視覺化的電影專注于氣氛營造、畫面構圖、人物關系,臺詞細節(jié)的打磨和凸顯又帶給故事以更大的敘述空間和詮釋的可能性。視覺語言遠比文字語言來得更為形象、具體而直觀。如電影《芳華》正片的第一個特寫鏡頭就是大幅的毛主席畫像,鏡頭切換到正在粉刷的宣傳標語上——“把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伴隨著敘述者蕭穗子的畫外音,—下子將觀影者帶入了特定的歷史年代中。再如影片中蕭穗子等一眾文工團女兵的首次亮相,是透過何小曼的眼睛所看到的練習室中身著訓練服的女演員排演的《草原女民兵》選段,而這幾組長鏡頭所呈現(xiàn)出干凈利落的舞姿,不僅是一個時代的回憶,也是主創(chuàng)與受眾共同的情感釋放。視覺化的電影正是致力于將原本只能透過文字符號作為媒介進行想象的小說文本表達出另一番真實的呈現(xiàn)。馮小剛導演為了確保場景和時代背景的真實性,甚至在??谌A誼馮小剛電影公社斥巨資搭建了“芳華小院”,從建筑到陳設甚至游泳池普通瓷磚,都是嚴格按照20世紀70年代風格,完美再現(xiàn)了文工團里的生活工作的點點滴滴——影壁墻、籃球場、排練廳和練功房、泳池、更衣室、道具間、軍需庫等場景。
二、影像化帶來的人物重構與情節(jié)重置
巴拉茲在其著作《電影美學》中曾有這樣的觀點,一個真正的電影制作者在著手改編小說時,“會把原著僅僅當成未經(jīng)加工的素材,從自己的藝術形式的特殊角度來對這段未經(jīng)加工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觀察”[6]。電影因其自身篇幅的有限,必須精煉而簡潔,要求情節(jié)線索相對集中,矛盾沖突突出。
小說《芳華》主要描寫的是70年代部隊文工團故事,主要情節(jié)圍繞劉峰、何小曼、蕭穗子、林丁丁、郝淑雯等人物展開。小說中用較大篇幅描寫交代了幾位女兵的成長經(jīng)歷和人生際遇,如何小曼的成長經(jīng)歷,林丁丁的婚姻遭遇等。電影保留了主要人物和重要情節(jié)之外,仍做了大篇幅的刪改和添加。
首先,電影對小說中何小曼形象的重構。何小曼在電影中名字發(fā)生變換,改為何小萍,小說中大篇幅的描寫了她曲折的身世,寄人籬下的境遇,原生家庭造成的她對母愛的極度渴求,在電影中僅濃縮為劉峰的一句話:“你的親生父親還在勞改,但是你跟他劃清界限,改姓了繼父的姓?!毙≌f中所賦予何小曼的濃密頭發(fā)的象征,也完全被消解了,她敏感脆弱的性格在電影中呈現(xiàn)得略顯突兀。電影僅用三個事件,來交代了何小萍在文工團道排擠的邊緣境遇,以及劉峰在其中所扮演的拯救者形象。
其次,電影對小說中劉峰形象的重構。劉峰在小說中是以一個典型高大全的正面人物形象出現(xiàn)的,樸實、樂于助人、“活雷鋒”式的標桿人物。但這個正面人物是有血肉的,是真實的,所以有了“觸摸”事件,對情感的直面表達。所以有了戰(zhàn)場上自殺式的英勇,想以自己的死創(chuàng)造一個英雄故事,引發(fā)心上人林丁丁的愧疚。電影中有意無意地刪去了這樣的細節(jié),包括后來他與按摩女小惠的糾葛,所刪減掉的是劉峰的情欲。
小說中劉峰因情欲而走下神壇,成為一個真實的人物。而電影所塑造的劉峰不僅沒有走下神壇,反而在神壇上更進一步。馮小剛導演對情懷的追求,使得劉峰成為一個標志性人物,一個時代的縮影,成為人世變幻中不變的符號,當然這其中還有其追隨者何小萍。小說中劉峰的性格是有所變化,他的變化在于對不公正的控訴與迷茫,夾雜著人性的復雜等等,不同于前期的完人。如他與郝淑雯在??谝馔庵胤辏瑒⒎逑蚝率琏┙桢X贖回被城管沒收的三輪車,隨后郝淑雯尋劉峰不得,“房主說劉峰一個月前就搬走了,郝淑雯算了算,發(fā)現(xiàn)劉峰借她錢的時候,就打算要搬家和停機了”[7]。當然,郝淑雯在借錢之初并不指望歸還,她去尋找劉峰更多的是在于劉峰是她與過往回憶的紐帶。電影中劉峰到最后也是歸于了平淡,但他依然堅守人性的操守,依然像是往日的那個英雄楷模,只是在時代變幻下似乎有了些褪色,他的形象可能變黃發(fā)皺,但并沒有打折扣。
此外,電影為了迎合市場和商業(yè)的需求,在有限的篇幅試圖制造出更多的戲劇沖突。如在劉峰、何小萍、林丁丁一線之外,還另外添加了一條蕭穗子、郝淑雯、陳燦的三角愛戀。陳燦是電影中新添加的人物,他是融合了小說中多個人物于一身的(蕭穗子的前男友少俊和郝淑雯的男友軍二流子)。為了迎合“青春懷舊”主題,少男少女的情感糾葛不能缺少,于是有了蕭穗子寫了又寫未能遞出去的情書,有了蕭穗子聽聞陳燦摔斷牙齒,急奔取金飾相贈,有了郝淑雯“門當戶對”的坦然相告。俗套但是有效,能在短時間內切中觀影者青春隱秘的悸動,滿足受眾情感的宣泄。
當然,電影化的視覺沖擊力也帶來影片層次上的疊加,如文工團最后一場演出,慰問從前線回來的傷員,其中就有精神失常的“戰(zhàn)地天使”何小萍。舞臺上女兵表演著舞蹈《沂蒙情》,舞姿優(yōu)美輕盈,觀眾席上的何小萍走出大廳。畫面切換,何小萍身著病號服在星夜下的草地上翩然起舞,跳著一樣的舞步,自由空靈,她面上浮現(xiàn)出歡樂與寧靜,她不再沉溺在戰(zhàn)爭、死亡、榮譽的驚恐中。影片中的這一片段可以說是整部電影的點睛之處,這樣的處理方式比較起小說中蒙太奇式場景跳轉來得自然而婉轉。
三、影像化帶來的主題表達錯位
有學者認為,在對現(xiàn)象描寫和哲理揭示上,小說遠比電影深刻,小說改編成電影必然帶來精簡,而精簡又常會出現(xiàn)淺化的危機。[8]《芳華》故事源于2013年馮小剛和嚴歌苓的一個約定——因為兩人都曾在文工團服役,一個在美工隊,一個在舞蹈隊,成長的年代也差不多,所以約好創(chuàng)造一個貼近親身經(jīng)歷的文工團故事。2016年4月,嚴歌苓寫完了初稿,當時該書還叫《你觸摸了我》。馮小剛建議改名字,嚴歌苓便提供了幾個選項:《好兒好女》《青春作伴》《芳華》等,馮小剛從中選定了《芳華》,他認為:“‘芳是芬芳、氣味,‘華是繽紛的色彩,非常有青春和美好的氣息,很符合記憶中的美的印象?!盵9]因此電影《芳華》的英文譯名為“Youth”(直譯為“青春”),而小說《芳華》的英文譯名依然維持“YouTouched Me”(直譯為“你觸碰了我”)。
雖然嚴歌苓在接受采訪的時曾說:“無論小說還是電影,我要著力呈現(xiàn)和贊美的,是青春綻放的芳華而不是哀嘆什么逝去的芳華……-奮斗過的青春才會鑄造無悔的、值得懷念的人生?!盵10]但她也在采訪中隱晦地表示,“《芳華》電影是由我做編劇的。在做導演臺本時,馮小剛導演又做了一些修改?!盵11]不難看出,在電影改編中導演意志的左右,馮小剛在《芳華》電影幕后記錄片中多次強調說要拍出青春與美好。電影中有兩個場景強調著這樣的“青春懷舊”,其一,是劉峰重傷復員后重返文工團,與蕭穗子的相遇,在女兵宿舍的殘破地板下發(fā)現(xiàn)何小萍當年撕碎的軍裝照片。劉峰說:“你看笑得多好看。”其二,是影片結尾,人到中年的劉峰與何小萍坐在站臺的座椅上交談近況,劉峰將粘好的照片交給小萍,小萍靠在劉峰的肩頭,蕭穗子的畫外音響起:“一代人的芳華已逝去,面目全非,雖然他們談笑如故,但不難看出歲月對每個人的改變和難以掩蓋的失落,倒是劉峰和小萍顯得很知足,話雖不多,但待人溫和。”
小說《芳華》絕不僅僅是對青春美好的歌頌,它更像是一場對過往殘酷歲月的反思和懺悔。英文譯名中的“Touched”所指向的也并不僅僅是劉峰與林丁丁的觸摸事件,更是對內心和精神的觸動,其主題是深刻的,反映了特殊時代背景下人性的放逐與回歸。電影《芳華》的主題則被弱化為一代人對青春的懷念與追憶,仿佛自帶一層濾鏡,刨去了所有的殘酷與痛苦,只剩下了懷舊的青春,這不僅是主題的淺化,更是一種消解和錯位。
結語
本雅明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談道:“在對藝術作品的機械復制時代凋謝的東西就是藝術的韻味?!薄皬椭萍夹g把所復制的東西從傳統(tǒng)領域中解脫了出來。由于他制作了許許多多的復制品,因而它就用眾多的復制物取代了獨一無二的存在。”[12]隨著信息化時代的高速發(fā)展,文學的泛影視化趨勢愈加明顯,《芳華》由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過程,實際也是一個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如何在泛化中融合共生是值得我們思考和總結的。
參考文獻:
[1][3]喬治·布魯斯東.從小說到電影[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2]沿華,嚴歌苓,在寫作中保持高貴[N].中國文化報,2003-07-01.
[4]蒂費納·薩莫瓦約.互文性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5][7]嚴歌苓.芳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
[6]巴拉茲.電影美學[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
[8]牛家靜,吉平.《芳華》:從現(xiàn)實主義小說到青春懷舊電影[J].電影評允2017 (12).
[9]沈杰群.馮小剛談《芳華》:我要拍出青春與美好[N].中國青年報.2017 12 19.
[10]搜狐,嚴歌苓談電影《芳華》:我要呈現(xiàn)和贊美的是青春綻放的芳華,而不是哀嘆逝去的芳華[EBIOL].(2018-01-06)[2018-06-01] ht tp://www. sohu. com/a/2 15 090067_9993 95 84.
[11]舒晉偷.嚴歌苓:我們被“平凡即偉大”的價值觀誤導了[N].中華讀書報,2017-07-26.
[12]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