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程、趙衛(wèi)晨、韋振舉、覃春好
(1. 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545007;2. 廣西艾盛創(chuàng)制科技有限公司 545007)
制動踏板在設計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輸入條件的變更。了解制動踏板的受力情況,可以對輸入條件變更帶來的影響進行初步評估,使踏板的結構設計更有方向性。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最大應力、變形區(qū)域進行預判,并與CAE分析結果相比對,判斷其分析結果是否具有合理性。
如圖1所示,制動踏板主要由踏板桿、踏板支架、軸銷、襯套、回位彈簧和襯套等零件組成。
踏板桿常見結構有非斷開式踏板桿與斷開式踏板桿(圖2)。其中,斷開式踏板的結構主要是為了避讓轉向系統(tǒng)的中間軸和傳動軸等零件;而非斷開式踏板桿相對斷開式踏板結構更簡單,質量更輕。
踏板支架根據使用的材料分為塑料踏板支架與金屬踏板支架(圖3),塑料踏板支架成型精度高,質量小,但成本高。
圖1 制動踏板結構
圖2 非斷開式踏板桿(左)和斷開式踏板桿(右)
圖3 塑料支架(左)和金屬支架(右)
如圖4、圖5所示,該踏板桿為非斷開式踏板桿,它靜止地處于1/2全行程位置上。O點為踏板旋轉點,Q為推桿“U”型叉與踏板桿接觸點,H點為踏板面中心點。Ft為踏板力(假設踏板力過踏板H點,并垂直于踏板面),F(xiàn)Q為助力器推桿對踏板的支持力。FO為踏板支架對踏板桿的作用力。a為輸入力臂,b為輸出力臂,c為踏板面中心H點到Q點的距離。踏板杠桿比i=a/b,杠桿比是影響踏板感覺的重要因素,不輕易修改[1]。
圖4 非斷開式踏板受力情況
圖5 踏板桿彎矩圖
踏板桿的最大彎矩為如下。
將踏板桿的截面看似成矩形,其高為h(板厚方向)、寬為L,則抗彎截面系數(shù)為如下。
踏板桿截面最大正應力如下。
由公式(1)~公式(3)可知,在Q點附近踏板桿彎矩最大。彈性變形最大的區(qū)域一般在踏板面。為了避免Q點附近應力變形過大而導致踏板面彈性變形過大,在保持材料、杠桿比不變的情況下,盡量減小c與b的值(滿足助力器主缸行程下),從而降低彎矩Mmax。還可以增加踏板桿寬度或厚度降低正應力,其中,增加寬度效果會更明顯些。踏板桿寬度從Q點區(qū)域至H、O點區(qū)域逐漸減小,不僅提高了材料利用率還減少了踏板桿質量。
如圖6所示,斷開式踏板桿由輸入桿、轉軸、輸出桿組成,踏板力通過它們最終傳遞給真空助力器。因此不僅要考慮輸入桿、輸出桿彎矩,還要考慮轉軸的扭矩。
斷開式踏板轉軸扭矩如下。
轉軸圓截面的切應力如下。
轉軸扭轉角如下。
式中,D為圓管的外圓直徑;d為圓管的內圓直徑;Wt為抗扭截面系數(shù);Lg為兩踏板桿之間的圓管長度;G為切變模量,可以通過彈性模量與泊松比求出;Ip為對于圓心的極慣性距,對于空心圓鋼,Ip計算如下。
由公式(1)~公式(3)可知,輸入桿、輸出桿最大彎矩會出現(xiàn)在轉軸附近。因此踏板桿的寬度由O點到H點、Q點逐漸減小,如圖7所示。在保持材料、杠桿比不變的情況下,盡量減小a與b的值(滿足助力器主缸行程下),可以有效地降低扭矩T。也可以通過增大內徑、外徑有效地提高抗扭截面系數(shù)Wt,從而降低切應力。橫截面上的切應力沿半徑按線性規(guī)律分布,圓心附近的應力很小,材料沒有充分發(fā)揮作用。彈性變形最大的區(qū)域一般在踏板面。在保證材料不變的情況下,除了修改a、b、L三值可以改善變形外,還可以通過增加極慣性距Ip或者減小桿間距Lg,達到減少變形、質量的目的。
圖6 斷開式踏板桿
圖7 變截面踏板桿
如圖8所示,踏板力Ft在FQ右側,要想滿足平衡,踏板支架對踏板桿的作用力FO必須位于FQ左側。踏板桿對踏板支架的合力為Ff,是FO的反作用力。Ff到O1轉軸的軸向距離為k,到O2的距離為e。轉軸對踏板O1處的拉力為FO1,O2處的拉力為FO2。根據受力平衡有,F(xiàn)f= FO1+ FO1。
因為k<e,所以FO1> FO2,左側的踏板支架相對右側的支架受力情況更較惡劣。在材料不變的情況下,可通過增加加強筋、板厚等方式提高左側支架的強度與剛度。而右側的支架在滿足強度剛度的情況,著重考慮輕量化結構。
如圖9所示,F(xiàn)Q1為踏板桿對真空助力器的力,是FQ的反作用力。真空助力器通過螺母與B1、B2、C1和C2四個安裝點連接。很顯然,A1點和A2點受到的是拉力,并且A1點受到的拉力比A2點更大。解決這兩個點附近區(qū)域應力大的方法主要有2種:一是減小兩點受到的拉力,如增加u的值;二是加強兩點附近區(qū)域的剛度,如采用板厚更大的支架與兩點相接,再通過焊接將該支架與其他支架相連接。因為受到的是拉力,通過增加接觸面積方式是無法有效地改善該區(qū)域的應力情況。
圖8 踏板支架受力情況
圖9 踏板支架
制動踏板受力情況會隨著結構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分析方法一樣的。了解制動踏板的受力情況,使結構設計更有方向性與目的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