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2016年末,中國美術(shù)館“典藏活化”系列展之《朽者不朽:中國畫走向現(xiàn)代的先行者——陳師曾誕辰140周年特展》展出一幅北齊八年造像拓片:《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拓片右側(cè)有陳師曾題寫的“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手跡。拓片周圍寫滿了鑒藏者題識,在拓片的右面下端,更是赫然寫有“七年三月會稽周樹觀”的題識,并鈐有白文“周樹”印章一枚。經(jīng)專家鑒定,拓片上的題識墨跡乃魯迅親筆手書無疑。
這張拓片的面世,透露出大量的信息,為魯迅與金石學(xué)的研究,以及民國初年北京國學(xué)、藝術(shù)界群體活動補充了新的史料。魯迅與陳師曾等十余人的題識參與,使得這件拓片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一、造像拓片流傳有緒
美術(shù)館展出的這件拓片名為《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陳師曾題名,周邊有姚茫父、林長民、林萬里、葛成修、黃云鵬、周肇祥、任可澄、邵章、羅復(fù)堪和樹人(魯迅)等十個人的題識。鈐印十五枚。題識內(nèi)容按時間順序如下: 姚茫父題:“《匐齋藏石記》題:郭口猛造像,此據(jù)別龕而言耳,按別龕象又一人書欵,故字與前記不同,缺處字當為‘于,即淳于猛字之別也。皂即造,亦別字,依前記當改今題。記云:‘府練財命即俯念六朝,俗書假借多如此無足異也??娷鯇O《藝風(fēng)堂金石目》亦依記為題是也。書勢方圓并用,險正兼施,猶循元魏之舊,極可味也。別龕一題,正北齊書,與山齋舊得《孫業(yè)造像碑》同,猶仿佛狙徠山摩崖、泰山石經(jīng)峪諸刻也。丁巳(按:1917年)得此石,琚之作緣,拓本裝竟,因題。貴筑姚華。”文前鈐有朱文篆書“蓮花盒”印一枚,文后鈐白文“姚華”印。
邵章題:“丁巳冬日仁和邵章觀。”文后鈐朱文“邵章印信”。
林長民題識有兩條。第一條:“匋齋藏石八百余種,余悉得其拓片而拓工未精,往往失其真面,此石今歸姚氏茫父,茫父得石又不輕于施墨,坊間蓋難善本矣,琚之其珍襲之。戊午(按:1918年)正月長民?!蔽暮筲j白文篆書林長民印。第二條:“茫父題云此石書勢方圓并用,險正并施,實不知其書之非美體,乃前文與題名之為當年或書文用筆,而題名則以刀入石矣,締視之便自嘹然。長民再識?!蔽暮筲j朱文“莫寒子”印。
葛成修題:“端忠愍藏石近多散出,貴筑姚重光同年先后得十余種,以‘司馬景和妻及‘諱玄二志為最佳。此石字亦古拙可愛,均佳品也,不禁為重光喜且為此石慶得所矣。戊午二月二十五日,固始葛成修記?!蔽暮筲j白文“葛成修印”。
任可澄題:“古琰州任可澄觀題時戊午三月?!蔽暮筲j朱文“志清長年”印。
黃云鵬題:“戊午暮春永川黃云鵬觀”,文后鈐朱文“墨涵”印章。
林萬里題:“戊午四月侯官林萬里為琚之賢兄題于退室?!蔽暮筲j白文“林萬里印”。
羅復(fù)堪題:“此石忠愍公端方舊藏,今歸貴筑姚氏矣。復(fù)堪?!蔽暮筲j白文“復(fù)翁”印。未注題識日期。據(jù)羅氏生平,他的題識時間也應(yīng)在戊午,即1918年。
周肇祥題:“戊寅(按:1938年)十月退翁周肇祥觀?!蔽暮筲j朱文篆書“退翁”印。
從題識的內(nèi)容看,此拓片得之于端方藏石。1911年,晚清收藏大家端方死于非命后,所藏拓片大量流出。1916年,魯迅正致力于收藏拓片,曾購買端氏所藏各種拓片近200枚之多,其中也包含了不少北齊拓片,其中與《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相似的有北齊天保八年的《法義兄弟八十人等建塔記》、《造釋迦像記》、《江阿歡夫妻造觀音象記》等。此枚拓片在端方著《匋齋藏石記>有著錄,記述其形制:“石高九寸,廣三尺五寸。前七行有界格,行十二字。余題名二十五行,參差不等。正書?!逼渲浿羞€將拓片的文字錄出,頗多碑別字及異體字。
從題識的位置來看,這幅拓片的最早題識位于拓片正下端,有姚茫父一段較長的題跋。由此可知,姚氏應(yīng)是此拓片的最初持有者。
從題識的時間推斷,姚茫父于1917年得到這張拓片,由“琚之作緣”,將拓本裝裱完后作了題跋一篇。隨后由邵章觀賞后題識。1918年2月至4月間更是請了眾多文化名人題名、題識。姚茫父逝于1930年,此件拓片上退翁周肇祥的題識是在1938年,后來所經(jīng)誰手就不可考了。
此幅拓片最近的出現(xiàn)時間是在1997年北京翰海春季拍賣會上,佑價2萬3萬元,成交價為50060元,為一私人藏家收藏。拓片的末尾處,有一枚刻制較拙劣的印章“×××收藏古玉金石書畫拓碑印”,其印泥顏色較新,與宣紙整體氛圍并不契合,這應(yīng)該就是最后的收藏者。
二、民國拓片收藏群體
碑帖之學(xué)屬于傳統(tǒng)國學(xué)的范疇。清代初期,由于乾嘉學(xué)派對碑學(xué)研究的起興,研究碑志蔚成風(fēng)氣,拓片收藏也出現(xiàn)一批大家。民國初期,這一風(fēng)氣仍在延續(xù)。魯迅于1912年到北京后,致力于碑帖收藏與研究,并結(jié)識了以陳師曾為中心的一批碑帖研究者與書畫愛好者。魯迅與陳師曾同在教育部工作,因為有同好,是一對關(guān)系非常好的朋友。魯迅收藏有陳師曾的畫作十余幅,陳師曾為魯迅刻過六枚印章,這些印章是魯迅遺印中水平最高的。他們經(jīng)常到琉璃廠一起購買拓片,并交換拓片,還經(jīng)常在一起鑒賞。在魯迅所藏的拓片中,也有陳師曾題識。
中國美術(shù)館展出的這張拓片,顯示出京城圍繞國學(xué)與美術(shù)研究的一個重要群體,他們中間包含了畫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xué)家等。是他們的共同愛好使得他們聚在一張拓片上,同時折射出民國無論文人、官僚、藝術(shù)家對傳統(tǒng)國學(xué)和拓片收藏都有極大的興趣與水準。
陳師曾(1876-1923),江西義寧人,名衡恪,號槐堂、配朽道人,著名畫家、教育家。其父是著名詩人陳三立,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史稱其詩、書、畫、印四絕。他與魯迅同在教育部工作,曾任北京美術(shù)專門學(xué)校教授等職,與中國畫研究會的金城、周肇祥等一起從事美術(shù)教育及改革,提攜了齊白石這樣的大畫家,成為民國時期京城最重要的美術(shù)群體,在美術(shù)史上稱為“京派”。他著有《中國繪畫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
姚茫父(1876 1930年),貴州貴筑人,名華,字重光,別署蓮花盒主,著名畫家、教育家。曾任北平女師、美術(shù)??茖W(xué)校校長,美術(shù)成就極高,與陳師曾并稱“姚陳”,為京城畫壇領(lǐng)袖。他也經(jīng)常出入琉璃廠,與同古堂張樾丞等鉆研刻銅藝術(shù)。
林長民(1876-1925),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字宗孟,林徽因之父,政治家。曾參與起草《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曾任國民政府眾議院議員,1917年時任段祺瑞內(nèi)閣司法總長。
林萬里(1874-1926),福建閩侯(今福州)人,又名林白水,近代民主革命者、報界先驅(qū)、教育家。字少泉,號宣樊、退室學(xué)者。曾任北京大總統(tǒng)府秘書、眾議院議員等職。1916年起先后在北京創(chuàng)辦《公言報》、《新社會日報》(后改《社會日報》)等,宣傳愛國主義。
葛成修,生卒未詳,河南省固始縣人,字德三,清末進士,曾留學(xué)日本,拓片收藏家。
黃云鵬(1883-1955),重慶永川人,字墨涵,曾留學(xué)日本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19 12年任共和黨總務(wù)主任,并在章太炎創(chuàng)辦的《大共和日報》任主筆。1917年時任大理院特約律師、第二屆國會參議員。
周肇祥(1880-1954),浙江紹興人,字嵩靈,別號退翁。書畫家,為京津畫派領(lǐng)袖。曾任古物陳列所第四任所長。東方繪畫協(xié)會干事、委員。與金城等著名畫家創(chuàng)辦中國畫學(xué)研究會。
任可澄(1878-1945),貴州普定人,字志清,貴州憲政派代表人物。1925年至1926年兩度出任北京政府教育總長。
邵章(1872-1953),浙江仁和(今杭州)人,近現(xiàn)代藏書家、版本目錄學(xué)家、書法家。曾任北京法政專門學(xué)校校長,北京政府評政院評事兼庭長、院長等職。喜收藏碑帖,工書法,號稱民國四大書家之一。
羅復(fù)堪(1874-1955),廣東省順德人,書法家、畫家,為民國四大書家之一。曾入萬木草堂師從康有為,民國初年供職于中央財政部泉幣司,設(shè)計過袁世凱頭像銀幣“壹圓”二字。
從《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這張拓片中,可以看出題識者的不同身份與共同愛好。
三、魯迅的拓片收藏
1912年,魯迅到北京教育部任職,其間收藏了大量的金石拓片,除去散失的,現(xiàn)存北京魯迅博物館的拓片仍有6000余件。拓片主要有碑帖、墓志、漢畫像、瓦當和造像等。據(jù)蕭振鳴先生《魯迅美術(shù)年譜》顯示,魯迅收藏拓片從1915年開始,較大量的收藏是在1918年之前。以1916年為例,魯迅購書款共496. 52元,主要用于購買碑帖拓片和金石類書籍。本年購買整套拓本較多,如1月12日,購買汪書堂代買山東金石保存所臧石拓本全分117枚;1月22日,購買《響堂山刻經(jīng)造像》拓本一分64枚;3月11日,購買孔廟中六朝、唐、宋石刻拓本14枚;3月12日,購買孔廟漢碑拓本一分19枚;5月31日,購買江寧梁碑全拓一分16枚;9月8日購買云峰太基山摩崖刻舊拓不全本31種33枚。如此大力搜購,表明魯迅是在致力于系統(tǒng)收藏古代碑拓,并集大成。主要收藏范圍是從漢代、六朝至隋唐的碑拓和造像,地域有河南、山東、河北、陜西、山西、四川等。魯迅除廣輯大量碑拓外,還注意搜集精拓本。本年魯迅購買了晚清收藏大家端方藏拓,如7月28日購買端氏藏石拓本一包,計漢、魏、六朝碑碣14種17枚,六朝墓志21種27枚,六朝造像40種41枚,總75種85枚;8月8日收端氏所藏造像拓本32種35枚;8月12日收端氏所藏石刻小品拓片22種25枚;又匋齋藏專拓片11枚;10月29日購買端氏藏石拓本27種33枚;11月12日買端氏藏石拓本4種4枚;11月24日買端氏藏石拓片3種4枚。魯迅不僅收藏,還對其抄錄???,留下了大量手稿,后來出版的《魯迅輯校石刻手稿》3函18卷,就是他的輯錄成果。魯迅之所以大量搜購碑拓和造像拓片是為擬編《六朝碑拓文字集成》、《漢畫像集》、《中國字體變遷史》等書做準備,購買金石類圖書又是為了系統(tǒng)地研究。后來編寫的《六朝墓名目錄》、《六朝造像目錄》、《六朝墓志目錄》和《直隸現(xiàn)存漢魏六朝石刻錄》,都是以魯迅自已的收藏為基礎(chǔ)的。
此次發(fā)現(xiàn)的魯迅于《法儀兄弟八十人等造像>拓片上的“七年三月會稽周樹觀”九個字題于1918年3月,書體為行楷,墨色與宣紙已融成一體。印章“周樹”二字為魯迅遺印,現(xiàn)藏于北京魯迅博物館。據(jù)魯迅日記記載,這枚章系陳師曾于1915年9月29日刻贈魯迅,材質(zhì)為壽山石,白文,是陳師曾為魯迅刻制的六枚印章之一。
此件拓片記錄了魯迅的一次鑒賞活動。手跡中的“七年三月”應(yīng)為1918年3月。魯迅收藏拓片的來源,主要購自北京的琉璃廠,此外還請友人在各地為他購買。魯迅的日記中購買記錄非常詳細,包括品名、價格、收贈與贈與、到友人處看拓片活動等等,而此件有魯迅題識手稿的拓片在日記中并沒有活動記錄。推測其原因很可能是魯迅日記中的漏記。從這張拓片中折射出民國文人的一段佳話,補充了魯迅在1918年的一個生活細節(jié),當可納入最新的魯迅年譜。
魯迅手稿,因其文章風(fēng)骨及人格魅力,蘊含了不可估量的價值。經(jīng)過幾十年的征集,現(xiàn)分藏于北京魯迅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多年來為藏家所重,散落民間的如鳳毛麟角。以幾件拍品為例:2013年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拍賣一件魯迅《古小說鉤沉》手稿,成交價為690萬元。2013年嘉德秋季拍賣會拍出一件魯迅致陶亢德書信,一頁200余字的書信,拍出655.5萬元,成為近現(xiàn)代文人最貴的一紙手稿。2015年12月4日北京匡時2015秋拍。暢懷——歷代書法夜場”中,一件由魯迅的日本友人清水安三收藏的魯迅書法作品,輿論對其真?zhèn)螤幷摵艽螅罱K仍以304.75萬元成交。緊接著在2015朵云軒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上,一件《魯迅致酈荔丞信札》以414萬元成交??傊斞甘舟E之所以珍貴,一是因為民間極為稀見,二是因為魯迅的人格魅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