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
導語:馬伯庸寫過一本小書叫《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按現(xiàn)在的話說,應該屬于“架空歷史”。雖然寫作內(nèi)容 “罔顧”了嚴謹?shù)臍v史背景,但馬伯庸先生寫作本書并非純粹的無厘頭,而這個看似腦洞大開的假說也并非空穴來風。
馬伯庸寫過一本小書叫《殷商艦隊瑪雅征服史》,講的是殷王朝派出遠征艦隊征服墨西哥西海岸的故事,令人捧腹之余又充滿了對距今數(shù)千年的那段時期天馬行空的想像力,按現(xiàn)在的話說,應該屬于“架空歷史”。但或許不為很多人了解的是,馬伯庸先生寫作本書并非純粹的無厘頭。寫作內(nèi)容固然“罔顧”了嚴謹?shù)臍v史背景,但這個看似大開的腦洞卻并非空穴來風。太平洋兩岸的古老文明是否曾經(jīng)有過一次親密接觸,這可不完全是一個歷史想像問題,而是正兒八經(jīng)有人做過研究的。盡管他們的研究結(jié)論頗受質(zhì)疑,但作為一項被提出多年的假說,還算是在學界占有微弱的一席之地吧。這個假說也有一個響當當?shù)拿?,被稱作——“殷人東渡美洲論”。
顧名思義,就是說殷商百姓東渡太平洋到達中部美洲地區(qū),讓古老的中華文化在大洋另一端有了落腳之地,繁衍生息。支持這一假說的學者和民間愛好人士的理由不僅來自出土的考古文物,還有中國典籍和兩地民間風俗的對比。而且有意思的是,第一次提出這一設想的人來自遙遠的歐亞大陸彼端,并沒有什么“光宗耀祖”的動機。19世紀的英國翻譯家沃爾特·亨利·梅德赫斯特在查考《尚書》的時候,指出周武王伐紂的時候,殷商的一支遺民可能渡海逃亡。他推測這批人或許在途中遭到暴風被吹到美洲。而在梅德赫斯特第一個提出了這一設想之后,有不少人循著他的思路,試圖發(fā)掘出更多歷史的“巧合”。
100多年后的美國學者邁克爾·科爾就寫了一本書《美洲的第一個文明》,提到奧爾梅克文明在歷史上出現(xiàn)的時間,與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大風暴發(fā)生的時間相近,再加上梅德赫斯特為“殷人東渡”所做的設想,因此奧爾梅克文明極有可能是殷商文明在美洲大陸落地開花后的果實。之后,他還專門寫了一篇學術(shù)論文《圣洛倫佐與奧爾梅克文明》來闡釋拉文塔考古遺址發(fā)掘的奧爾梅克文明究竟與殷商文明存在哪些關(guān)聯(lián)。
在中國,羅振玉、王國維、郭沫若等國學大師也曾一度為“殷人東渡”的假說振奮。但由于沒有什么直接證據(jù),單憑比較出土人偶的容貌、表情、姿態(tài),對比文字外觀的相似處,并推測雙方文化若即若離的關(guān)聯(lián),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似乎還是顯得太過兒戲,有捕風捉影之嫌。支持者堅持的主要證據(jù)之一就是雙方文化的相似性,特別是中部美洲地區(qū)的龍崇拜以及喜愛玉石的文化傳統(tǒng)。眾所周知,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特征,在全世界也找不出幾處。
但確有另外兩個地方和中國古人一樣熱愛玉石。一處是新西蘭一帶的毛利人,另一處就是中部美洲地區(qū)的古代印第安人。有學者將這些地區(qū)依次稱為:東亞閃玉文化圈、南太平洋閃玉文化圈和中美洲輝玉文化圈。按照時間順序,東亞大概早于另外兩者4000-6000余年。因此有人指出,另兩處玉文化圈極有可能源于東亞,“啟動東亞和世界玉文化引擎的是中國?!边@也為“殷人東渡美洲論”提供了證據(jù)支持,讓殷商遺老遺少遠渡重洋開啟另一段燦爛文明篇章的設想似乎更加可靠。但撇開時間上的先來后到,古代印第安人喜好的玉石,真的就是和孔子口中“君子如玉”的玉石一模一樣的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或許就得對中部美洲文明對玉石的認識抽絲剝繭,逐一分析一番了。
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同,玉也是古代中部美洲人眼中的寶物,不同于普通的世俗之物。再加上上文提到的人們常常利用玉器作為與神祗對話的工具,玉石充滿了靈性和仙氣,似乎也就成了非凡夫俗子所能駕馭之物。因此,凡是佩戴玉器的人,多少顯示了自己的不凡出身,或是手握權(quán)力,或是家財萬貫,或是飽讀詩書、滿腹經(jīng)綸的文化人,玉文化也越來越和人間的高貴劃上了等號。
奧爾梅克文明遺址出土了很多玉斧,上面刻著天神,有的玉斧還會刻上有名的祖先或是部落酋長,都是權(quán)貴的象征?,斞胚z址也出土了類似的玉斧,還可以在某些石碑畫像上發(fā)現(xiàn)在腰帶上戴著這種小玉斧的統(tǒng)治者;此外,他們也會把玉石雕刻成面具,和玉石制作的手鏈、腳鏈、項鏈、耳環(huán)等等,作為王公貴族的陪葬品。
在阿茲特克文化里,宗教律例會要求統(tǒng)治者禁止普通人佩戴玉器?,斞派鐣仓挥写蠹浪竞蜕狭魃鐣娜耸坎趴梢允褂糜衿?。而且巧合的是,瑪雅人有習慣在死去的人嘴巴里放一塊玉,和我國《周禮》中記載的“大喪共(供)含玉”(皇帝駕崩后口中含玉)的傳統(tǒng)有異曲同工之妙,也為上文提到的假說提供了一些旁證的參考。在中國文化中,玉石可以用來防腐,這無疑安慰了那些害怕自己死后身體“無處安放”的貴族們,讓他們可以想象自己真的“永垂不朽”。而在阿茲特克文化中,玉可以代替死者的心臟,這樣等死者到陰間閻王面前報道的時候,可以用這塊玉石來代替自己的心臟好保全己身。
除了共同的美好寓意,中美洲文明還保留了關(guān)于玉的神話傳說。奇馬爾曼是阿茲特克神話中的女神,被看作是阿茲特克文明源地阿茲特蘭的象征。相傳一位勇士米斯科瓦特爾在野外狩獵時候遇上了她,一見傾心。誰料他的追求遭拒,惱羞成怒的他就向奇馬爾曼連射五箭,竟全部被女神空手接住。這也是她以奇馬爾曼命名的來由,意為“盾牌之手”。不過沒有命中女神的米斯科瓦特爾卻因禍得福,后來與之成婚。婚后,為了求一個孩子,奇馬爾曼聽從羽蛇神克特薩爾科瓦特爾祭壇祭司的指示,吞下了一枚小玉石,并因此得子。在神話中,這個孩子也就是克特薩爾科瓦特爾他自己。“在奇馬爾曼吞下玉石之時,克特薩爾科瓦特便投入其胎腹?!彪m然他帶給這對夫婦的卻非祝福而是災禍,幾乎家破人亡,但卻復興了整個托爾特克文明,并開啟了阿茲特克文明的燦爛篇章。小小一枚玉石,帶來了生命,也寓意希望。因此玉石也會被用來比喻小孩子的純潔無暇與珍貴美好,并成為生育能力的重要象征。
不僅如此,玉還能治愈創(chuàng)口,滋養(yǎng)生命。中美洲人認為玉可以呼出濕潤、新鮮的氣息來,滋養(yǎng)土地,因此埋藏有玉石的土壤總是蔥蔥郁郁。在阿茲特克的神話中,與玉石有關(guān)的女神查爾奇赫特利奎,她姓名的意思就是“穿著翡翠色的玉石裙子”。查爾奇赫特利奎是掌管江河湖海的女神,統(tǒng)領所有水系,也是洗禮的女神。由此可見,阿茲特克人認為玉石與水流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但在西班牙征服美洲地區(qū)后,人們對玉石的喜好遭到挑戰(zhàn)。墨西哥人類學家米格爾·里昂·波提拉曾寫道:“西班牙人搶奪一切。那時,他們在路旁搜查過路人,好尋找金子,但對玉石、綠松石和格查爾鳥的羽毛,可一點都不在乎?!睔W洲人以槍炮、病菌和鋼鐵征服了這片仍然沉浸在美好故土中的百姓,抹殺了他們許多的風俗、文化和和傳統(tǒng)。
直到1974年考古學家在莫塔瓜河谷一帶發(fā)掘了瑪雅文明玉石文化的遺跡,人們才開始漸漸相信這片地區(qū)居然曾經(jīng)有過推崇玉文化的風俗傳統(tǒng)。哈佛大學的考古博物館還特別成立了一個專門調(diào)查中部美洲玉石文化的計劃,花了20多年的時間來搜查該地區(qū)玉石遺跡的材料。只不過大量出土的玉石雕塑和器具證明了當?shù)厝嗽矏塾裎幕氖聦?,卻無法為中美洲與中華玉文化的相似性提供更多解釋。上帝是否曾在太平洋兩岸埋下一根紅線,或許還需假以時日才能說得清。
前哥倫布時期邦特斯科科城邦的君王內(nèi)薩瓦爾科約特爾也是一位知名詩人。在其最著名的詩歌里,他吟唱道“我們確實在人間活著嗎?暫時在人間,不會是永遠的。即使是玉也會破碎,即使是金子也會被毀壞……暫時在人間,都不會是永遠的?!痹诠糯忻乐奕搜壑?,玉石是最硬的石頭,但即便是這最硬的石頭,也無法敵過人間的滄桑變幻,再美麗、再結(jié)實、再堅硬的東西都會朽壞,不會長存??捎袷旧淼男鄩膮s沒有消滅文化本身的光彩,當?shù)厝嗽x予玉石的所有美好信息都被歷史記錄了下來。即便我們不能證明兩地文化卻曾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但這些美好信息的相似之處卻足以讓人品味歷史或帶給我們的意外與巧合,也足以讓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