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批判性思維運動之父愛德華·格拉澤從三個方面即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界定批判性思維能力,為批判性思維的當代共識奠定了基礎?;谶@一概念框架下開發(fā)的“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評價”是全球歷史悠久、最為廣泛使用的批判性思維評價工具。該測試工具的模型由五種基本批判性思維能力構(gòu)成,最終簡化為三元素模型——辨識假設、評估論證和推出結(jié)論(子測試是推斷、解釋和演繹),簡稱RED模型。
關鍵詞:古德溫·沃森;愛德華·格拉澤;批判性思維
一、 格拉澤論批判性思維及其意義
愛德華·格拉澤(Edward Glaeser)被認為是現(xiàn)代批判性思維運動之父。在其有重大影響的博士論文《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實驗》(1941)中,他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批判地思考的能力……包括三個東西:(1)傾向于以深思的方式考慮屬于一個人的經(jīng)驗范圍內(nèi)的難題和主題的態(tài)度;(2)邏輯探究和推理方法的知識;(3)應用那些方法的某種技能。格拉澤指出,批判性思維要求,根據(jù)支持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識形式的證據(jù)與它們指向的進一步結(jié)論,來不斷努力審查這些信念和知識形式。批判性思維通常也要求一系列能力:識別問題,找到解決那些問題的可行手段,收集和整理相關信息,識別未陳述出來的假設和價值,理解和運用具有準確性、清晰性和分辨性的語言,解釋數(shù)據(jù)資料,評價證據(jù)和評估論證,確認命題之間存在(或不存在)的邏輯關系,得出有正當理由的結(jié)論和概括,檢驗所得出的結(jié)論和概括,在更廣泛經(jīng)驗的基礎上重塑一個人的信念模式,對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和品質(zhì)做出精準判斷。我們看到,格拉澤對批判性思維的理解深受杜威的影響,他用能力清單(包括系統(tǒng)的問題解決所涉及的那些能力)把杜威“反省性思維”或批判性思維的基本概念加以細化。1942年出版的教授社會研究課程批判性思維的指南——《在社會研究課程中教授批判性思維》的年鑒,也根據(jù)問題解決的諸要素確認批判性思維的構(gòu)件。
格拉澤從民主的必要條件來論證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他引證美國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如托馬斯·杰弗遜和喬治·華盛頓,他們論證說,民主的理想在其公民受到教育的新國度之內(nèi)才能幸存和茁壯成長。華盛頓在其告別演說中說道:“因此,請大家把普遍傳播知識的機構(gòu)當作最重要的目標來加以充實提高。政府組織給輿論以力量,輿論也應相應地表現(xiàn)得更有見地,這是很重要的。”格拉澤評論道:“這些人確信,假如國家忽視培養(yǎng)年輕人聰明地判斷公共議題所必不可少的社會理解和批判心智(criticalmindedness)的程度,他們的自由政治制度試驗就會失敗?!币环N基于和奉獻于促進學生批判能力(critical faculties)的教育,呼喚“對民主觀念和諸如體現(xiàn)在美國憲法之中的那些理想之價值的確信,一種使一個人樂意為保持和擴大那些價值而付出認真努力的發(fā)揮作用的確信”。格拉澤看到批判性思維和民主是不可分割的。他論證說,雖然美國的教育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有讀寫能力的選民,但“公共教育并沒有造成足夠比例的能夠批判地評估他們所讀之物的公民”。這些論斷引起了整個知識界的共鳴,比如,在全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目標中都呼吁增強讀寫能力和批判性思維。阿德勒和范伯倫的名著《如何讀一本書》(1972)的看法是對格拉澤觀點的回響:盡管為改善一個人思考的一般品質(zhì)而進行的腦力勞動是困難的,但它是值得的而且是可達到的目標?!八伎己陀X察物理活動相對容易,而思考心理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對自己的思考進行思考,要難得多。我們中的大多數(shù)不習慣于干這個。盡管如此,這可以做,而且這樣做的人不得不學會讀(思考)得更好?!蹦峥松惨C格拉澤,談到同一問題。學生并不“天然地”傾向于發(fā)展透徹思考其經(jīng)驗范圍內(nèi)的主題和難題的一般傾向,也不可能獲得邏輯探究和推理之方法的知識以及應用這些方法的技能,他們似乎把這些只不過當作是學習這個或那個科目的一個結(jié)果。然而,幾乎沒有證據(jù)顯示,學生獲得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技能是任何給定科目學習的必然副產(chǎn)品。
二、 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模型及其發(fā)展
沃森格拉澤模型所基于的對批判性思維的上述理解,在歷史悠久、最為廣泛使用的“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評價”工具中體現(xiàn)出來。沃森格拉澤測試工具開發(fā)已經(jīng)走過80多年的歷程,其前身是哥倫比亞教師學院(Columbia Teachers College)沃森(Goodwin Watson)教授于1925年開發(fā)的《公平心測量》以及格拉澤1937年開發(fā)的測試《批判性思維發(fā)展的試驗》?!豆叫臏y量》代表美國批判性思維心理測量史的開端,它是一種偏見檢測。包括形式A——《刪詞測驗》(Word Cross Out Test),為測量公平心設計;形式B——《真之程度》(Degree of Truth),測量看待宗教和經(jīng)濟問題的不一致程度;形式C——《推斷測試》(Inference Test),測量推斷和結(jié)論的準確性;形式D——《道德判斷測試》,測量贊成或不贊成之宣示上的不一致;形式E——《論證測試》,檢測對論證的相信及相信的程度;形式F——《概括測試》(Generalization Test),測試過度概括的缺陷。1941年,第一個全面修訂的《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評價》出版,之后有一系列并行形式或修訂版面世。1964年,心理學公司(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現(xiàn)為Harcourt Assessment, Inc.)出版了該測試的形式Y(jié)m和Zm,替代了早先的測試版本Am。1980年,又對形式Y(jié)m和Zm進行了修改,以達到更高標準的清晰性、利用通用語詞用法與消除種族和性別成見,修改后的測試工具以形式A和形式B的名稱發(fā)布。1994年發(fā)布了形式A的縮減版,即簡易形式(Short Form),使用形式A的腳本和題目的子集測試同樣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提高沃森格拉澤測試工具的廣泛適用性。沃森格拉澤測試工具的最新版是2009年6月培生教育機構(gòu)出版的《沃森格拉澤Ⅱ批判性思維評價》,引入了更精煉的批判性思維RED模型。
沃森格拉澤系列測試的開發(fā)基于格拉澤所闡述的批判性思維三維度定義:批判性思維是態(tài)度、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體。包括:識別存在的問題和接受對支持所斷定事物為真之證據(jù)的一般要求的態(tài)度;有效推論、抽象和概括之本質(zhì)的知識,包括合乎邏輯地確定各種證據(jù)的分量或精確度;利用和應用上述態(tài)度和知識的技能。按照該測試指導手冊的最新說明,“批判性思維可定義為:為了達到一個恰當結(jié)論,辨識和分析問題與尋求和評估相關信息的能力?!迸行运季S是一種組織化的、訓練有素的思維方式,它是邏輯的,以清晰性和精確性對待思想,意味著要理解議題和情境,質(zhì)疑假設,做出公正而準確的評估,要求辨識和聚焦相關信息的能力。為了測量所有領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題目難度和格式有所變化。該測試不是測量個體能完成題目的速度,而是測量批判性推理的質(zhì)量和深度,因而完成測試可以不計時或?qū)捪迺r限?!段稚窭瓭膳行运季S評價》的五個子測驗要求分析性推理在言語語境中的不同應用:
1. 推斷(inference)——評定基于給定信息的推斷為真的可能性(程度),包括真、很可能真、事實材料(data)不充分、很可能假和假五個程度。
2. 假設識別(recognize assumptions)——辨識給定陳述背后未陳述出來的假設或預設。
3. 演繹(deduction)——確定是否特定結(jié)論從給定信息邏輯地推出。
4. 解釋(interpretation)——權(quán)衡證據(jù)并決定是否基于事實材料的概括或結(jié)論是正當合理的(warranted)。此處的“解釋”相當于(科學)“說明”。
5. 論證評估(evaluate arguments)——評估有關某一特殊問題或議題之論證的力量(強或弱)和相干性。
對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評價工具各種形式(形式A,B和簡易格式)的分析,一致揭示了一種有共同因素的結(jié)構(gòu),其中三個量表——推斷、演繹和解釋,全都與推出結(jié)論有關,只有假設識別和論證評估作為獨立因素保留下來。于是就誕生了批判性思維的三元素模型——辨識假設、評估論證和推出結(jié)論(子測試是推斷、解釋和演繹),簡稱RED模型。
假設是在沒有證明的情況下被假定為真的陳述。假設有助于發(fā)現(xiàn)信息空缺和充實對爭點的看法。假設可能沒有陳述出來或沒有被直接陳述。辨識表達、戰(zhàn)略、計劃和創(chuàng)意中的假設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元素。意識到假設并馬上評估它們對情境的適當性有助于人們評估某一建議、政策或?qū)嵺`的優(yōu)劣。論證是意在說服某人按特定方式相信或行動的若干斷言。評估論證就是有能力客觀、準確地分析這些斷言。分析論證幫助人們確定賦予它們多大的分量,采取什么行動,包括能夠克服證實偏差(confirmation bias)——一種尋找并贊同證實先驗信念(prior beliefs)之信息的傾向。情感在評估論證中也起著關鍵作用。情緒水平高可能使客觀性和準確評估論證的能力蒙上陰影。推出結(jié)論包括得出從可利用證據(jù)邏輯地推出結(jié)論。包含在得出結(jié)論之前評估所有相關信息,判斷不同結(jié)論的似真性(plausibility),選擇最合適的結(jié)論,并避免超過證據(jù)的過度概括。
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模型實際涉及的元素很廣泛,它評價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決策,預見判斷、問題解決、創(chuàng)造性和向經(jīng)驗的開放性等,因而長期以來用于商業(yè)政府和教育領域,與其他領導能力和人格測驗相關。目前已有澳式英語、英式英語、美式英語、印度英語和法語、荷蘭語、西班牙語版本。當然,也有對沃森格拉澤批判性思維測試的技術性批評。
參考文獻:
[1]Edward M. Glaser.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M]. NewYork: Advanced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41:5-6.
[2]Edward M. Glaser.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M]. NewYork: Advanced School of Education at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41:3,5.
[3]Mortimer J. Adler and Cllarlea Van Doren. How to Read A Book[M].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1972:56.
[4]Raymond S. Nickerson. Why Teach Thinking?[M]. J. B. Baron & R. J. Sternberg(eds.), Teaching Thinking Skills: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W. H. Freeman,1987:28-29.
[5]Goodwin B. Watson. The Measurement of Fairmindedness.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M].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25.
[6]Edward M. Glaser.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Contributions to Education[M]. New York: Bureau of Publications,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1937.
[7]John Follman. ReExamination of The Early Psychometric History of Critical Thinkin[J]. Inquiry: Critical Thinking Across The Disciplines,Vol.9(1992),No.4:16.
[8]Goodwin B. Watson and Edward M. Glaser. WatsonGlaser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Form S manual[M]. San Antonio, TX: The Psychological Corporation,1994.
[9]WatsonGlaserTM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User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 UK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Versions,2012[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td.,2012:3,5,6.
[10]WatsonGlaserTM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User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 UK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Versions,2012[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td.,2012:3-4.
[11]WatsonGlaserTM Critical Thinking Appraisal UserGuide and Technical Manual: UK Supervised and Unsupervised Versions,2012[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td.,2012:6-7.
[12]武宏志,張志敏,武曉蓓.批判性思維初探[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284-285.
作者簡介:
武曉蓓,陜西省延安市,延安大學外國語學院;陜西省西安市,延安大學西安創(chuàng)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