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華
【內容摘要】高效課堂實驗創(chuàng)新力求克服實驗越小越好、拼湊越多越好、過于生活化、不當探究等誤區(qū)。
【關鍵詞】高效課堂 實驗創(chuàng)新 微型實驗 不當探究 誤區(qū)
高效課堂為吸引學生,體現(xiàn)創(chuàng)新,當前的好課堂展示一般都要對現(xiàn)行人教版高中化學實驗進行改進,使較多的實驗更簡潔、更方便、更高效,更具教學輔助功能。巧奪天工的改進的確令人嘆為觀止,但我們也應揚長避短,不要走進實驗改進的誤區(qū)。
一、實驗越小越好的誤區(qū)
為了環(huán)保,也為了節(jié)約藥品,微型實驗的理念出現(xiàn)了,于是在實驗改進中大家一陣風似的使實驗微型化,而且是愈來愈微、無微不在。從最初的燒瓶、廣口瓶等大容器微型到醫(yī)用小藥瓶,甚至微型到注射器、藥用膠囊的外殼等;藥品的用量從十幾毫升到幾毫升,甚至到幾滴等等。以至于有些儀器本身的吸引力超過了實驗現(xiàn)象,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實驗現(xiàn)象因為用量少或者儀器小的緣故恨不能用放大鏡來觀察,這種越微越好的改進趨勢有違實驗教學旨在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對物質性質理解、強化記憶的初衷。所以對實驗一律微型化是不可取的。比如對銅和稀硝酸的反應采用微型化裝置,會因為硝酸的用量少,加之本身初期的反應不劇烈,所以很難在短時間內看到預期的現(xiàn)象,而當反應大量發(fā)生時又會因為容積狹小而使氣壓過大沖開瓶塞,導致實驗失敗。
二、拼湊越多越好的誤區(qū)
好課堂特別注重探究,凡是物質重要的性質、關鍵的理論都會涉及實驗驗證。于是在實驗中就出現(xiàn)了強行組合、硬性拼湊的現(xiàn)象。要么在涉及化學性質實驗時總要順手牽羊驗證一下物理性質,要么大實驗中節(jié)外生枝套小實驗,要么一個總實驗中順藤摸瓜衍生出一窩實驗等。這樣的實驗一是準備過程復雜,儀器繁多,一個實驗猶如開一個工廠。二是裝置連接復雜,“蛛網(wǎng)”密布,學生難于辨明裝置的作用,增加了觀察和理解負擔。三是各種各樣“熱鬧”的實驗現(xiàn)象,不一定能讓學生把原理與現(xiàn)象一一對應而出現(xiàn)理解失誤。四是拼湊實驗一般與教材不會同步,實驗過多會沖淡一節(jié)課學習的主題,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
當然確實必要的組合也是應當提倡的,比如驗證氨氣的性質,我們可以采用噴泉實驗裝置一圖多用:即先利用噴泉來驗證溶解度很大,同時在噴泉之水中滴加酚酞使噴泉顯紅色,用以驗證氨水有堿性,然后控制噴泉的量使集氣瓶中氨氣仍有剩余,再和裝有濃鹽酸的試劑瓶聯(lián)通,通過噴煙現(xiàn)象,證明氨氣可以和鹽酸反應,這種一條龍的實驗是可取的。但如果再加上一個裝置導出已經(jīng)形成噴泉的液體,而進行所謂的連續(xù)噴泉實驗就有牽強附會之感了,因為后面的噴泉實驗其實再與氨氣無關了,而僅僅是因為密閉容器內的壓強在第一次噴泉實驗時就已經(jīng)減小的緣故。所以即使能再次噴泉,也只是一個物理過程而與化學知識無關了。
三、實驗儀器過于生活化的誤區(qū)
在化學實驗中將日常物品應用于實驗,以替代普通化學儀器。如試劑瓶用青霉素藥瓶、鹽水瓶、或礦泉水瓶代替;量筒用有刻度注射器代替;研缽用瓷質小酒盅代替;導管可用輸液器塑料管代替。適當?shù)膹U物利用是有益的。
但有些實驗改進太注重生活用品或醫(yī)用品,讓人感覺實驗改進好像離開了注射器、輸液器、輸液瓶等生活用品就無法進行。變廢為寶固然可取,但化學實驗并不是化工生產(chǎn),并不需要過于講求經(jīng)濟效益。過多的生活用品代替正規(guī)的化學儀器會使學生對重要化學儀器的理解和應用淡化、誤解甚至會形成錯誤觀念。濫用生活廢棄物作為化學改進之儀器,也會造成學生思維的混亂,舍本逐末。所以我們還是要盡量堅持使用試管、燒杯等這些化學特征鮮明的器具創(chuàng)新,在學科內創(chuàng)新,而不是一味脫離化學學科的標志去改進與創(chuàng)新,失去了學習的主體的實驗改進也就失去了實驗改進的意義。
四、實驗不當探究的誤區(qū)
探究是當今好課堂的主題詞。實驗探究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能夠激發(fā)學生探索奧秘的欲望和興趣,形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事事探究、處處探究即不當探究不一定事半功倍。一是過度探究,即脫離學生認知的實際水平,探究需要的理論或經(jīng)驗太多,學生難于把握探究的方向與核心。比如對二氧化硫漂白性的探究及污染問題的探究,有的課堂涉及到漂白性對比探究,二氧化硫毒性探究,筆者覺得在單位教學時間內沒有必要。二是放羊式探究,即提出問題后為擺脫預謀式探究嫌疑,不加引導任由學生在一大堆儀器、藥品中思考原理、選擇藥品等進行放羊式探究。由于受思維局限及動手能力不強的影響,這樣的探究一般都耗時長而效果并不能達到預期,很多老師不能完成課程預設即是在此折戟沉沙。三是想當然探究,即長期形成的物質性質觀念根深蒂固,以為教材實驗一定準確,探究一定會有預期的現(xiàn)象等。比如氧化鋁和鹽酸的反應、氫氧化亞鐵轉化為氫氧化鐵等等都不是輕易或短時間能夠成功的實驗,用這些實驗探究性質會節(jié)外生枝,使問題更加復雜。四是以試卷中出現(xiàn)的習題為背景對知識進行改進、創(chuàng)新或拓展式探究。習題體現(xiàn)出的原理或某一知識的前緣研究成果對開拓學生知識視野是有益的。但因為一般只是理論層面的結論或假想,用于課堂探究很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實驗的成功率往往會很低。
總之,對現(xiàn)行人教版教材實驗進行改進和增補是大勢所趨。我們要加強研究,尋找最佳的方法、最合理的表達、最優(yōu)化的效果,既不讓實驗花枝招展、嘩眾取寵,也不故作高深、胡拼亂湊,真正讓實驗創(chuàng)新與改進最大限度地為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 人教版(2015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必修1、必修2.
(作者單位:湖北省枝江市第二高級中學化學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