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波
韋 峰*
中國傳統(tǒng)城市八景是各地自然景觀、人文勝跡、風土人情的歸納和提煉,具有相對穩(wěn)定的歷史、文化傳承與積淀,形成了獨具地域特色的城市八景文化。八景文化大體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產(chǎn)生于隋唐,成熟于宋元,發(fā)展于明清[1],一般由詩人、畫家等文人創(chuàng)作而成,突出八景的“游賞”特點。地方志是地方主政者進行屬地管理的重要內(nèi)容和手段,其編修一般是由地方最高行政官員親自組織、甚至直接參與。明清以后,地方志中開始大量出現(xiàn)城市八景及其詩畫,由此產(chǎn)生了地方官員這一新的八景創(chuàng)作主體。地方官員由于社會身份、社會責任與詩人、畫家等文人不同,其創(chuàng)作的地方城市八景在文化內(nèi)涵、功能上均有所變化,而帶有一定的“宣教”性質(zhì)。
八景文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后,目前正處于深入化、細致化、充實化的階段,在風景園林學[1-3]、旅游地理學[4-6]、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7-8]等學科領(lǐng)域均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耿欣、李雄等(2009)[1]深入揭示了八景文化與園林文化、文學作品的關(guān)系,趙夏(2006)[2]對八景文化的淵源和內(nèi)涵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毛華松、廖聰全(2015)[3]對城市八景的發(fā)展歷程和文化內(nèi)核進行了全面的總結(jié)。其中地域八景層面的研究也在全面、深入展開,在瀟湘八景、燕山八景和云南、江西、羊城、重慶等地域八景研究上取得了一定進展[9-14]。目前,八景文化在明清以后地方官員參與創(chuàng)作的城市八景的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由此帶來的城市八景在功能上的宣教轉(zhuǎn)向有待進一步揭示。
3600年前,商王朝在鄭州建立商都。西周初年,周武王弟叔鮮封于此地,名曰管國。春秋時期鄭國在此置管邑,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管城縣[15]。唐宋時期,鄭州處于唐東都洛陽、宋汴京開封之間的水陸交通要道而受到重視,北宋時期有“西輔”“右輔”之稱。元明以后政治、交通地位呈下降趨勢。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為屬州,州域大致范圍:東西26.5km,南北42.5km[16]。
圖1 鄭州八景空間分布與地形關(guān)系(根據(jù)參考文獻[15]和[17]繪制)
圖2 鄭州八景在乾隆《鄭州志》河圖中的分布(作者繪,紅色字體標注者為鄭州八景或與八景有關(guān))
鄭州整體地貌“介在嵩少、軒箕之艮隅”,即嵩山山前余脈(海拔800~160m)向東南黃淮平原(海拔100~85m)過渡地帶(圖1)。乾隆時期,鄭州最高處在西南部梅山主峰,海拔274.3m。中部為平原,海拔100~95m,局部沙丘凸出,高出地面10~20m,但面積不大。東、北為平原洼區(qū),海拔90~85m之間。整體地勢西南高、東北低,“高者沙薄,下者堿鹵”,由此形成“西南既高,則流峙皆鐘于西南;東北既下,則藪澤皆聚于東北”[16]。
鄭州河流水系分屬黃河、淮河兩大流域。先秦時期,鄭州河渠、濱汊交錯,湖塘、池澤棋布。戰(zhàn)國時期的魏國開鑿鴻溝,經(jīng)圃田澤后流至開封,然后南下入潁河通淮河。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三月,“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隋書·卷三·煬帝紀上》)。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在運河南岸鄭州北設(shè)武牢倉、輸院、輸場及河陰倉,江淮一帶漕糧都運至河陰倉儲存,每年運米多達百余萬擔[15],鄭州成為隋唐大運河長安—洛陽—汴州的水陸交通轉(zhuǎn)運樞紐?!暗毓苡印钡泥嵵?,出現(xiàn)了“商旅往返,船乘不絕”(《舊唐書·卷六十七·李績傳》)的繁忙景象。清乾隆時期,賈魯河水系形成。除西北部發(fā)源于滎陽的索河外,其余河流如京水、須水、金水河、熊兒河、十八里河(水磨河)、七里河、潮河等均發(fā)源于西南梅山、泰山,從鄭州城外穿過,中間串聯(lián)仆射陂(東湖)、梁家湖、圃田澤等湖澤,東北匯合賈魯河后,最終匯入淮河(圖2)。
鄭州八景最早出現(xiàn)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鄭州志》,時任知州張鉞修、耆宿毛汝詵纂,志凡十二卷、首一卷。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河南布政使趙城以志乘關(guān)乎吏治,檄下所屬纂修,這是清代河南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全省行動大舉修輯府、州、縣志[18]。張鉞主修《鄭州志》,固然有上級任務(wù)要求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出于地方管理的考慮。正如其在《續(xù)修鄭州志序》中所說,“時世之興替,風俗之淳漓,刑政之得失”,皆可以通過志書,“條分縷析,聚米畫沙,曉當世而信后人”。為了編修《鄭州志》,張鉞親自“勾稽案牘,咨詢紳耆,凡郊垌鄉(xiāng)墅,古碣殘碑,皆羅而致之。抄撮厘訂,越數(shù)月而志遂以成”,并“捐俸付梓”[16]。
張鉞,字有虔,直隸保定府清苑縣人,前后兩任鄭州知州共7年,是鄭州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之一。張鉞任內(nèi),修筑黃河河堤、重修南門以東至北門城垣、修整文廟(1738年),修補增建公署、捐資重修貢院、豁免灘糧、疏浚梁家河、新筑黃河月堤戧堤(1739年),重修先農(nóng)壇、城隍廟(1740年),捐俸重修崇圣祠(1742年),捐俸資助社學(1743年),捐資修整南門甕城、修整金龍廟、關(guān)帝廟、疏浚二郎廟渠(1744年)、重修天中書院、捐俸重修熊兒橋、重建西城樓(1745年),可謂“政績滿滿”。在張鉞治下,鄭州社會呈現(xiàn)安定的局面,“萑苻不驚,獄訟以息”“士安于業(yè),民安于耕,商賈安于市”。毛汝詵用“才大心細”評價張鉞的為人和性格,“心細”體現(xiàn)在施政有序、勤政為民、“夙夜躊躇”?!安糯蟆斌w現(xiàn)在“名進士”[16]、工山水、文學功底深厚,曾4次擔任鄉(xiāng)試“同考官”(《欽定大清會典事例·卷三百三十四·鄉(xiāng)會同考官》)。
張鉞能力卓著,終身卻未能有大的拔擢升遷。其一生基本在河南任職,前期任知縣(新鄉(xiāng)縣)、屬州知州(鄭州)、知府(懷慶府),處于仕途上升狀態(tài),后期則改任直隸州知州(光州)、屬州知州(鄭州、信陽州),仕途蹇滯。其中緣由限于資料有限,難以進一步揭示。仔細研究其為鄭州八景第三景“鳳臺荷香”所做的五言律詩,可略見端倪。其詩曰:“仆射陂邊水,螺痕鏡里青。鳳凰難出穴,君子尚余亭。蕩槳通花氣,搴筒繞鷺汀。避炎應(yīng)第一,磅礴思沉冥。[16]”首聯(lián)寫景,頷聯(lián)由鳳凰臺無鳳凰,引申出鳳凰難出、君子少見,暗指有圣王出則鳳凰現(xiàn)。頸聯(lián)寫活動,尾聯(lián)上句“避炎應(yīng)第一”,既可明指此處為避暑之首選勝地,又可暗指規(guī)避某種煊赫的權(quán)勢,不“趨炎附勢”為保持操守的第一要務(wù)。
知州張鉞在志書卷首親自繪制“州域勝地圖”8幅,分別命名為:圃田春草、汴河新柳、鳳臺荷香、梅峰遠眺、古塔晴云、海寺晨鐘、卦臺仙境、龍岡雪霽(圖3),并在圖旁附七言絕句各一首,《藝文志》中又題五言律詩各一首,足見張鉞對鄭州八景之重視。
1)圃田春草。
圃田春草位于鄭州東部圃田鎮(zhèn),“在州東三十里鋪,水草叢聚”[16]。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由于“管蔡之亂”,管國滅亡,百姓移至外地,管地從此荒廢。此后由于距離東都洛邑較近,周室帝王常常來此游獵?!对娊?jīng)·車攻》載:“東有甫草,駕言行狩”。朱熹《詩集傳·卷十》曰:“甫草,圃田也。宣王之時,圃田屬東都畿內(nèi),故往田也?!逼蕴餄墒怯蓽\平洼地長時期潴水而成,北魏時“東西四十許里,南北二十許里”。金代以后,隨著汴河的淤廢,圃田澤不斷受到黃河南泛的灌淤,至清乾隆年間,已形成“東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的濕地,八澤、三十六陂點綴其中,“高者可耕,洼者成匯”[19]。
2)汴河新柳。
汴河,隋代稱通濟渠,唐代稱汴渠,宋代稱汴河,由隋唐至北宋一直是溝通南北、聯(lián)系東西的重要的漕運物資通道。金元以后,由于黃河多次決溢,造成河道淤塞“汪洋停蓄,終年不消”。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工部郎中賈魯引鄭州西之京、索等水,動用人工挖渠,引水東南流入潁河,由此帶來明末清初賈魯河航運的再次鼎盛。為了保證河道安全,歷代非常注重沿河加固筑堤、植柳護堤。距離修志最近的一次大規(guī)模河堤加固活動發(fā)生在13年前的乾隆元年(1735年),形成環(huán)繞鄭州北、東方向“長四千二百六十丈”的綠色長廊,河堤“兩堤捍波,既廣且修”、河柳“萬柳布蔭,既直且稠”[16]。
3)鳳臺荷香。
鳳臺荷香是八景中離鄭州城最近的有山、有水的著名景區(qū)。鳳凰臺在“州東門外二里許”,城湖又名東湖,在“州東五里堡南”。鳳凰臺是高出附近地面5~10m的岡阜。城湖因在后魏文帝時賜予名相仆射李沖,故又名仆射陂,旁有仆射廟。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宋真宗登上仆射陂東北角的亭子,居高臨下,觀賞陂水(《宋會要輯稿·禮》)。“東郊有湖,方達十里。澄澈如鑒,一泓綠水”,并且因為上下皆有潭、灣相連,“有蓄有泄,有原有委”[16],其水四時不絕。湖中滿植藕蓮,湖邊淺水處蘆葦叢生。新中國成立前因長期失修,加之風沙為害而被泥沙填平。
4)梅峰遠眺。
梅山是當時鄭州疆域范圍內(nèi)的海拔最高處,來自嵩岳余脈,因多梅花故名。位于鄭州西南三十里(15km),“去州一舍許,高數(shù)十仞,周數(shù)里,筋石膚土,頗稱雄厚??ぶ?zhèn)山也”,是鄭州多條重要河流和西南諸多岡阜的發(fā)源地,“接紫荊(山在城北)之嶙峋,連野雞(山在城西南)之豐隆”,因“隆然突起,狀似乳形,為一郡之望”[16]。早春梅杏初開,吸引諸多文人墨客登山遠眺,東南泰山、西南嵩山遙遙相望,北觀村落歷歷可數(shù)。
5)古塔晴云。
古塔晴云是八景中唯一一個位于城內(nèi)的景觀資源。開元寺建于唐開元元年(714年),位于州治之東,是古代鄭州城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舍利塔建于大宋開寶九年(976年),“高十余丈”[16]“鄭之鎮(zhèn)也”[19],是古代鄭州城內(nèi)的制高點和最高的人造物。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駐蹕鄭州,“幸開元寺,觀新塔”(《楊文公談苑》)。塔為八邊形13層樓閣式,底層外徑17.7m,壁厚4.7m,內(nèi)徑5.7m。塔底層四面有門,寬約1.95m,南北門可通出入[20]。每層均配棚板、木梯,沿梯逐層而上直至塔頂,四面均置軒窗便于遠眺。1944年春,日軍飛機轟炸,在古代鄭州民眾的精神生活和世俗生活中承擔重要作用的開元寺塔最終毀于兵燹。
6)海寺晨鐘。
海灘寺“在州西北六里屯”,始建年代不詳。據(jù)《金史·完顏奴申列傳》,金天興元年(1232年)春,“汴受圍數(shù)月,倉庫匱乏”,金哀宗派兵解圍,“大兵駐鄭州海灘寺”??滴跄觊g貢生焦方曾與友人雨后“西郊偕約扣禪林,信步追隨盛境尋”,看到“雨霽層巒多爽氣,風和檐鐸有遺音”[16]。道光進士趙興周在《捐施海灘寺香火田碑記》[19]中說,“于村墟林莽中,飛閣琳宮,巍然在望”,寺院“歷年久遠,屢經(jīng)修葺”,質(zhì)當寺南6畝(0.4hm2)田地“以敷工費”。后由于戰(zhàn)爭破壞,寺院今已無存。
7)卦臺仙境。
卦臺仙境的景觀主體為八卦御風臺、列子觀,一個是傳說中的列子修道和飛騰之所,一個是后人祭祀之地。列子觀又稱列子祠,創(chuàng)建年代無考,“在州東圃田三十里”[16],前有潮河、后有丘陵。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駐蹕此處(《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六十五》),下詔尊號列子為“沖虛至德真人”。北宋文學家宋庠2次路過列子觀,看到“故墟墻舍壞,塵案酎杯空”[21]。明代的列子觀曾被改做佛寺。據(jù)《重建列子祠記》載,明萬歷八年(1580年)監(jiān)察御使蘇民望巡視兩河,看到列子祠“已為釋氏據(jù),塑佛像其中,無復(fù)有列子”,御風八卦諸臺“東西數(shù)壘,巋然猶存”,乃命州守許汝生“鳩治之”?!靶缕潇粲睿咂溟T墻。去佛像,更祀子列子”,把周圍40畝(2.67hm2)地“咸查丈之,以給守祠”[16]。1964年列子祠被拆除,在其舊址建起小學。
8)龍岡雪霽。
龍岡雪霽在鄭州西南11里(5.5km)的臥龍崗村,這里是沙丘壟崗地貌,屬于梅山向北的余脈,嘉靖《鄭州志》卷首輿圖中稱為“侯崗”[22],乾隆《鄭州志》中稱為“黃土崗”,“俗名侯崗,在州西十里鋪外。乃梅山之北麓拖為崗者也”“自尖崗迤北,直長數(shù)十里,望之若乳郭”[16]。
圖3 鄭州八景組圖(引自乾隆《鄭州志》)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地方志具有雙重屬性,其一為上層統(tǒng)治的政治性,是帝國統(tǒng)治、地方施政的重要參考和勸世教化工具??滴醭跄?,全國基本統(tǒng)一局面初步形成,即“詔天下直省、府、州、縣咸修輯志書”,以便在此基礎(chǔ)上匯為《大清一統(tǒng)志》。雍正時期更是制定了方志60年一修的制度。乾隆九年(1744年)九月,河南布政使趙城檄下所屬大舉修輯府、州、縣志時說:“郡邑之有志,猶國之有史”,地方長官應(yīng)當對一地“數(shù)十年之因革損益,政績文章,人物風土”進行編載,不能使之“湮沒無聞”,否則為“守土之咎”[16]。其二為普通民眾的使用性。由于地方志是極有價值、內(nèi)容全面的地方性文獻,卷首往往有輿圖、道里圖、山川圖、八景圖等,可以作為旅途指南,許多文人墨客在游覽山川名勝的時候,往往以資導(dǎo)游之用。遠在唐代的韓愈被貶潮州時,一路上借游覽大好的山水名勝來消除胸中的積憤。將到韶州時,韓愈曾給張籍寫詩一首,請代借圖經(jīng)一本,標題是《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jīng)》,詩曰:“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愿借圖經(jīng)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昌黎詩集注·卷十》)人還未到,便先寄詩請借圖經(jīng),目的在于每逢佳處先打開圖經(jīng)作些了解,以便更好地游覽[23]。由此,地方志所載的由地方主政者創(chuàng)作的城市八景天然具有政治文化宣教和民眾日常游賞2個功能。
1)歷史文化的宣教。
歷史文化宣教的內(nèi)容之一是城市歷史的連續(xù)性。體現(xiàn)在八景中的五景,涵蓋了從西周、戰(zhàn)國到南北朝,直至隋唐、宋元的主要歷史時期(表1);之二是城市歷史的悠久性。體現(xiàn)在第一景“圃田春草”,知州張鉞專為此圖題寫“周宣王田獵處”(圖3)。一方面“周宣王”三字點明“主人”,暗示周武王弟叔鮮封于此地,是鄭州城市起源的紐帶;另一方面“田獵”二字點明“事件”,勾勒出周宣王大會諸侯的歷史場景,由此將齋中觀圖者或?qū)嵉財垊僬叩乃季w推進到2500年以前的“宣王中興”,達到時人所認為的具有確鑿文獻記載的可考歷史的最遠端。正是由于圃田春草與鄭州起源相關(guān)而具有的歷史、政治上的巨大優(yōu)勢,八景的創(chuàng)作者將之列為八景之首。
2)價值觀念的宣教。
價值觀念宣教的內(nèi)容首先是傳統(tǒng)社會中“君君、臣臣”(《論語·顏淵》)的道德責任觀。體現(xiàn)在八景中有周宣王、隋煬帝、唐玄宗、宋真宗4位君王,列子、李沖、賈魯3位名臣(表1);其次是傳統(tǒng)社會中“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五子之歌》)的民本思想。體現(xiàn)在第二景“汴河新柳”,汴河在歷史上曾經(jīng)與國家經(jīng)濟命脈相關(guān),河道治理加固又與沿河民眾生命安全相系?!般旰印倍致?lián)系的是隋唐至宋元的歷史脈絡(luò),“新柳”二字點明與前朝劃清界限,睹物思情,成為文人懷古幽思、歌以詠志的對象。清代康熙歲貢張檉(曾參修順治《鄭州志》)在“汴河新柳”頸聯(lián)中寫到新柳低垂的景象,“廣籟低垂行子蓋,嫩絲高掛釣磯綸”。隨后在尾聯(lián)中寫到“喜看屏翰兩河者,遍把濃陰覆下民”[16],由新柳護堤、覆民,引申到地方長官對當下民眾的陰覆。
3)州域疆界的宣教。
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的地方主政者兼具官僚、學者、文人等多重身份,但其首先是代表帝國對某一地域進行“守土”的官僚,其所管理的州縣疆域是帝國版圖中的一部分而具有神圣性。因此,地方主政者通過城市八景的選擇,達到對疆域空間邊界進行物質(zhì)標識和空間建構(gòu)的目的。從鄭州八景空間分布層次看(表2),七景位于城外,占絕對多數(shù),僅有一景(古塔晴云)位于城內(nèi)。從空間距離看,四景分布在三十里半徑周邊(圖1),基本位于當時鄭州疆域的空間邊界。三十里為“一舍”,既可實指,又可虛指較遠的距離。超出一舍的范圍在當時人看來,其景觀利用價值可能將大打折扣。鄭州八景的“創(chuàng)作者”應(yīng)該能夠意識到三十里的距離,必將會大大增加實際游賞的時間和資金成本,但是由于上述四景在歷史、政治、文化、價值取向上的巨大優(yōu)勢,使得空間距離的劣勢變小,甚至微不足道。結(jié)合鄭州八景空間分布層次和距離的分析表明,地方主政者創(chuàng)作的城市八景,其考慮的重心在于對一州疆域空間邊界進行物質(zhì)標識和空間建構(gòu)。
1)方位分布。
從八景方位分布來看(圖1,表2),東西南北中的比例為3:1:1:2:1。結(jié)合八景排序,前4名的方位分別是東、北、東偏南、南。由此可以看出乾隆鄭州八景的方位分布特征:(1)5個方位均有八景,體現(xiàn)了實際游賞需求的對稱性和均衡性;(2)總體分布表現(xiàn)出了以東為主、兼顧南北的特點。
2)季節(jié)分布。
從八景題名、所附律詩、配圖等內(nèi)容,結(jié)合后世文人詩作描寫的八景場景進行分析,可以大致總結(jié)出八景的季節(jié)分布情況(表2),春夏秋冬的比例為4:1:2:1。由于春季萬物萌發(fā),春草新柳初長、梅杏初開,正是出城郊外遠游的良好時節(jié),所以八景中春季共有四景,占總數(shù)的一半。由于鄭州冬季寒冷、夏季溽熱,不適合出門遠游,所以八景中冬、夏季節(jié)的景點最少,各有一處,分別是龍岡雪霽、鳳臺荷香。龍岡雪霽位于城西南5.5km,是源于梅山狀若“乳郭”綿延數(shù)十里的岡阜,這樣的景觀資源特點,再加上雪霽初晴,實地觀景似無必要,反而在鄭州西城墻或西城樓登高遠眺景觀效果更好。鳳臺荷香位于城東1~2.5km,由于有大面積的水面和園林植物,而成為當時鄭州民眾夏日避暑的首選之地??滴跖e人李作棟在《夏日游鳳凰臺》詩中說:“不堪溽暑蒸市井,擬向臨泉覓幽冷”。張鉞甚至在《鳳臺荷香》詩中直接說:“避炎應(yīng)第一”,將鳳臺荷香列為夏日避暑第一位,在煙波浩渺的湖水中“磅礴思沉冥”[16]。
3)視線游賞。
從空間距離來看,前三景離城15km,龍岡雪霽位于城西南5.5km處、海寺晨鐘位于城西北3km處、鳳臺荷香位于城東1~2.5km處。這樣的出行距離和人力、畜力為主的出行方式,對當時普通民眾來說,勢必造成時間成本、經(jīng)濟成本的增加,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地游賞的頻次。鄭州八景的“創(chuàng)作者”選擇唯一的城內(nèi)一景——古塔晴云,承擔日常登高遠眺的功能,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空間距離過大所造成的實地游賞困難的劣勢,并且為實地游賞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視線游賞的可能。張鉞在柳絮紛飛“絮黏連不斷,膚合有疑無”的初春時節(jié)登上古塔,看到“背郭炊煙起,常將霽靄俱”的景色。雍正訓導(dǎo)韓定仁在《鄭州開元寺塔》詩中,詳細描述了站在塔頂,“足底鳥雀飛,人在林木杪”,向下“俯看城郭小”,遠看“黛抹二室山,黃河流浩渺”[16]。在詩人描繪的畫卷中,南面嵩山的太室、少室二山和北面的黃河分別成為梅山和汴河的背景。
4)實地游賞。
盡管鳳臺荷香離城1~2.5km,但由于景區(qū)面積等原因,游覽往往需要一天的時間??滴跤枌?dǎo)吳駿與朋友相約東湖泛舟,從“凌晨出東門”開始,經(jīng)過“崎嶇上岡阜,宛轉(zhuǎn)度塘堰”,終于“解纜放中流,清風來正緩”。泛舟湖上,看到“鷗鷺依遠渚,菰蒲冒清淺”。棄舟登高,看到“高原見村落,疏籬散雞犬”。正在“耳熱興猶酣”之際,不知不覺已經(jīng)“山際暮云卷”,最后發(fā)出“搔首恨日短”[24]的感慨。順治年間張檉,夏日與友人一起到東湖賞荷、酌酒,“酒酌碧筒香欲咽,茶烹細蕊味偏芬”,詩人與朋友們坐于君子亭內(nèi),模仿古人的樣子,用荷葉制成碧筒杯,用剝了皮的荷柄作吸管飲酒品茶,別有一番清香,別有一番雅趣?!跋s笙樹里喧天籟,蛙鼓池邊侑客醺”[24],如笙簧般的蟬鳴,如鼓樂般的蛙唱,是天然的伴奏,是勸酒的樂章。這幅君子亭內(nèi)酌酒、品茶的畫面為我們展示了人與自然、景觀的深入互動。
表1 八景歷史特征分析
表2 八景空間分布與季節(jié)特征分析
乾隆鄭州八景的“創(chuàng)作者”是地方主政者,其社會身份和文化取向與詩人、畫家等文人有所不同,因此決定了其所構(gòu)建的八景在內(nèi)涵、功能上有所不同。地方主政者創(chuàng)作的城市八景,在宣教功能上突破了原有的與“人杰地靈”有關(guān)的內(nèi)容,在歷史文化、價值觀念和州域疆界均有所表現(xiàn),從而使城市八景轉(zhuǎn)變?yōu)閷?nèi)精神凝聚和對外文化宣傳的內(nèi)容和手段。具體表現(xiàn)在:1)特別注重第一景的選擇,突出歷史文化的厚重性,與城市的歷史起源相關(guān),是城市與國家政權(quán)發(fā)生關(guān)系的紐帶;2)第二景的選擇突出主流文化價值觀念,既與歷史上的國家經(jīng)濟命脈相關(guān),又與現(xiàn)實中的國祚民佑有關(guān);3)八景中四景分布在一州疆域的邊緣,七景位于城外,表明地方主政者著眼于州域疆域?qū)用娴牡胤桨司熬坝^建構(gòu);4)八景的選擇注重地方歷史文化特色,如山川、岡阜、古塔等景觀多是從“一郡之望”“城脈”“州之鎮(zhèn)也”的角度做出選擇;5)與詩人、畫家等文人創(chuàng)作的八景內(nèi)容相比,缺少風土人情等現(xiàn)實生活場景的觀照。
由地方主政者創(chuàng)作的乾隆鄭州八景,在符合當時主流文化價值宣教功能的要求下,在季節(jié)分布、方位分布、登高眺望等方面,能夠兼顧文人士夫和普通民眾的使用心理和游賞需求。具體表現(xiàn)在:1)在5個方位的分布上均有八景內(nèi)容,但數(shù)量又有所差別,既體現(xiàn)了實際游賞的對稱性和均衡性要求,又是對山川湖澤、歷史人文等要素分布的客觀反映;2)在季節(jié)分布上,以春秋季節(jié)為主,春秋占六景、冬夏各一景,充分體現(xiàn)了鄭州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的氣候特征以及實際游賞的舒適性和可行性;3)將八景中唯一位于城內(nèi)、最高的人造物設(shè)為登高眺望點,利用最便捷,能夠與其他七景發(fā)生視線聯(lián)系,為實地游賞之外提供了另外一種視線游賞的可能。
城市八景由于“創(chuàng)作者”是特定人群,反映的是官員、文人的理想和旨趣,并通過后世文人的反復(fù)歌詠得以強化,最終以詩詞歌賦的形式記載、流傳至今,從中可以看出這些特定人群對八景的理解、需求、游賞和使用,普通民眾則由于“表達”的有限性而處于“失語”狀態(tài)。因此對普通民眾的心理需求和游賞活動的研究,則需要在更大的范圍內(nèi)考察話本、小說、戲曲、傳記等其他文學體裁以及民俗、節(jié)慶活動等,以深入揭示城市八景與普通民眾游賞之間更加真實、全面的關(guān)系。此外,明清以后地方主政者參與城市八景創(chuàng)作,論文所揭示的乾隆鄭州城市八景的宣教功能特征,是否意味著明清城市八景功能的宣教轉(zhuǎn)向,還有待更多的研究成果來進一步揭示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