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嬙嬙
摘 要:社會學科由于它的綜合性使得學科知識在一定的程度上遠離學生群體,使他們對學科本身存在距離。而將社會學科生活化,則能真正拉近學生與學科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聯(lián)系生活現(xiàn)實,對學科產生充分的興趣,從而提高效率。
關鍵詞:社會;生活;興趣
一、教學生活化的必要性
初中歷史與社會是一門綜合學科,主要包含地理和歷史。這兩門學科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一定距離,如若不加以貼近現(xiàn)實,極容易造成學生對學科喪失興趣,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在社會學科的教學中融入生活元素,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將生活拉近的教育的理念,從古希臘的伊壁鳩魯就已經提出了,經過盧梭、夸美紐斯等教育學家的不斷研究,教育生活化的理念逐步深化。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論,其中一點“生活即教育”就揭示了生活與教育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同樣,素質教育更是強調培養(yǎng)學生能力,而能力不僅是在考試中,更在生活中。所以,將教學生活化,從課本中培養(yǎng)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迫切需要完成的事情。
二、什么是教學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究竟何為生活?作為教師,我們必須首先做到心中有數(shù)?!冬F(xiàn)代漢語字典》對“生活”一詞的解釋是“人或生物為了生活和發(fā)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況”。關于“生活”的解釋,歷代教育學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看法,比如,杜威的“生活是一種技能,一種無所不包的活動,包括習慣制度、信仰、勝利和失敗,休閑與工作”。這些教育學家對生活的定義都包含了同一個含義,就是“行”。我的理解是生活是一種社會活動,是通過“行”來體現(xiàn),是我們日常行為的綜合。
教學的生活化,教育界的很多大家也做出了一些定義。例如,張文、高玉柏認為“生活化教學是指教師通過捕捉生活中的學科知識,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將抽象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經驗之上,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我覺得教學生活化即把教學“通俗化”“實際化”。把原本枯燥無味的課本知識,通過各種生活元素的調味,變得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引起學生的共鳴,從而將教學內容化為實例,深深烙印在學生記憶中。只有把握住學生的動態(tài),才能更好地促進我們的教學。
三、貼近生活的教學
1.地理部分的教學
地理學科的基礎要求是了解和掌握全球的地理概況,所以學生要掌握重要國家的地理位置、經緯線的分布等。而很多國家對于農村地區(qū)的學生來說太過于遙遠和陌生,所以經常會出現(xiàn)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比如,學生會把英國和澳大利亞搞混,還會時常忘記中國是在亞洲。針對這個問題,可以利用活動課的時間,從學生感興趣和熟知的日常生活物品著手,讓學生逐漸發(fā)現(xiàn)為什么這個地方能生產出這種類型的產品,這可能是由當?shù)氐淖匀画h(huán)境決定的,從而讓學生深入了解各個國家的地理、人文概況。
2.歷史部分的教學
歷史相對于地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大量歷史影視劇的傳播使得學生對很多歷史人物、事件充滿興趣。所以,把這類影視劇資源結合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會極大地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針對中國古代王朝的更替時序的教學上,可以利用大量當紅的歷史影視劇,讓學生根據影視劇,記錄歷史發(fā)展的時序。又如影視劇中出現(xiàn)的歷史錯誤,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并羅列出來。學生的參與、熟悉的生活經驗,讓遙遠的歷史記憶充滿生活的情趣。
近些年來,國家對各地博物館的發(fā)展越發(fā)重視。博物館是了解當?shù)貧v史和人文最好的一個平臺。學生的學習不能局限于課本,所以在教學中也可嘗試融合本地的博物館資源。學生生于斯,長于斯,對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充滿熱情和好奇。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安排假期作業(yè)就可以與此相關。比如讓孩子和爸媽一起參觀當?shù)氐牟┪镳^,還可以讓他們查閱自己感興趣的文物歷史資料,由興趣層面引導孩子喜愛社會學科。
教育,建立在實際生活之中,它從生活中而來,也最終回歸到生活中去。
參考文獻:
[1]張 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6(10):47.
[2]趙 嬌.普通高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6.
[3]唐 紅.立足新課改,走向生活化[J].中小學教材教學,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