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設計課程是五年制建筑學專業(yè)主干課程,大學五年中有四年都有該系列課程。以往的教學采用教師講,學生聽課為主,為增加學生主體學習動力,采用新型教學模式進行研究。
關鍵詞:建筑設計;主體動力;教學模式
一、 “建筑設計”課程概況
“建筑設計”課程是貫穿建筑學專業(yè)的一門系列課程,從一年級到四年級,共計8個學期,每學期有兩個設計課題,每個課題有8個學分。每周8學時,每個學期16周,共計128學時。其中一年級還包括實踐環(huán)節(jié),主要是聘請行業(yè)專家來校評圖。該系列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初步設計、深入研究和提煉、設計的進一步構思、基于數值模擬下的電腦精細化設計、適宜的建材和構造原理、手工及3D打印模型制作、Revit圖形制作、場地研討、施工圖的繪制這些環(huán)節(jié)。
建筑設計系列課程過程繁雜、多學科的含量極高,地位在該學科中舉足輕重,學好該課程需要掌握大量知識和技術原理,包括構筑物的結構原理、國內及國外的建筑歷史理論、暖通理論、構思的表現能力、建筑給水和排水原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知識、建筑構造應用能力等這一系列的知識體系,綜上所述,建筑設計就是一門積極關鍵的課程。
二、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的任務及目標
本次教研教改的團隊成員有5名,項目主持人為高級職稱,擁有十五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其中一人分別獲得校微課大賽一等獎、省微課大賽二等獎,在本系列精品課程中擔任主講人之一。一名剛進校工作的助教在本系列精品課程中擔任資料收集者,參與視頻制作,還有一名教師為第14期校青年教師培訓優(yōu)秀教師。團隊成員在近一年內指導省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一項《被動式太陽能建筑結合相片墻體在蘇北地區(qū)的應用研究》,主持校級教改項目一項《建筑學專業(yè)〈場地設計〉課程教學改革研究》,指導第五屆全國高等院校斯維爾杯BIM軟件建模大賽,并且獲得優(yōu)秀指導老師獎。在江蘇省微課教學比賽中榮獲二等獎,在江蘇省繼續(xù)教育微課資源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并且獲得校級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
1. 內容選擇(建設前后對比)
本課程是我校建筑學專業(yè)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系統(tǒng)且全面地介紹了建筑學專業(yè)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全面了解建筑學的概況,專業(yè)學習目的進一步明確,學習興趣明顯提高。該課程的建設將為整個《建筑設計及其原理1-5》課程的建設規(guī)劃提供參考價值。建設前本課程內容為固定建筑類別設計,師生的積極性均不夠高漲。建設后本課程內容主要圍繞每年的大學生REVIT建筑競賽開展。
2. 內容組織(建設前后對比)
建設前內容按照任務書按部就班的開展,以老師灌輸式教學為主。
建設后內容按照每年更新的任務書開展,要求學生更多參與互動。教學內容是:人與自然——候鳥之家建筑方案設計。
(1)教學方法建設:積極探索符合本課程教學規(guī)律和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采用“黑板+PPT+網絡課程”三維立體化多媒體教學模式、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積極開展網絡教學;增加課堂上學生小組學習、大組討論等形式,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潛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綜合能力。(2)教學手段更新:將多媒體教學手段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多樣化,課程教學中合理有效地應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提高教學效率。(3)建成一個基于學生自主學習的網絡教學平臺,將所有教學資料在校園網上公布,使開放課程網頁實現優(yōu)質教學資源共享,方便學生在網絡中自主學習,并為建筑學專業(yè)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資源共享的平臺。(4)針對學生學習方式設計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學生對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需求。按照模塊化的課程內容,設計采取相對應的課程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擇建議
本次教改挑選三年級的《建筑設計及其原理4》為研究對象,《建筑設計及其原理4》是與《建筑設計及其原理》課程體系中承上啟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對畢業(yè)生貢獻巨大。該課程的建設將為整個《建筑設計及其原理1-5》課程的建設規(guī)劃提供參考價值。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的課程,是建筑學專業(yè)中的最重要一門課程,較全面地介紹了建筑學知識和國內外建筑技術的新發(fā)展。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建筑學五年學習期間最迷茫階段獲得新突破、是未來本學科的發(fā)展方向以及目前的發(fā)展動態(tài),以此來激發(fā)學生對本專業(yè)的熱愛和興趣,激勵學生熱愛本專業(yè)?!督ㄖO計及其原理4》課程主要為建筑學專業(yè)及與之相關的城市規(guī)劃、景觀園林、室內設計等專業(yè)學生而設計,但是由于本課程涉及面廣,且專業(yè)深度適中,所以對于社會上與之相關的設計工作者及建筑學愛好者也是一門非常好的專業(yè)課程,具有較廣的普適性。
三、 “建筑設計”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與實踐
教改過程擬將本課程教學的基本內容、課時、教學方法按照如下方式開展:
1. 緒論(1課時)
本章是對本課程的一個概括總結,通過對建筑的時空性、功能性、技術性和經濟性、文化性及藝術性等基本屬性的認識,把握建筑的含義和內容。教學方法:板書、PPT、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2. 建筑的意義(1課時)
建筑的基本屬性建筑的基本屬性及各種屬性的含義,建筑的外在意義、建筑的內在意義,重點是如何從建筑的歷史脈絡中感性的認識建筑的這些屬性,難點是分析產生建筑的不同屬性的因素。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3. 建筑的物質性(2課時)
建筑物質性的涵義:建筑的存在形式、構成手段及使用方式都是物質的。建筑與人的活動需求有關,深層地闡述了建筑的含義,重點是建筑應滿足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形式美法則,難點是在實踐中如何把握建筑的基本要素與建筑的深層含義。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4. 建筑的社會、文化性(4課時)
社會作為建筑的一個重要屬性,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歷史性、時代性以及藝術特征諸方面表現出來。同時建筑又是一種文化,它強烈地外化著人和社會的種種歷史和現實。建筑的社會、文化性豐富了建筑的含義。重點是學會從人文、社會的角度去欣賞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的表現形式,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將建筑的外觀設計與當今社會文化融合在一起。
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5. 中國建筑的沿革及其對建筑設計的引領作用(8課時)
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礎知識包括古代建筑的發(fā)展與演變、古代建筑的基本結構與造型、古代建筑的空間布局,古代建筑的類型,不同歷史時期的著名建筑及特征和意義、近現代中國建筑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重點是古代建筑的發(fā)展與演變歷史及重要發(fā)展階段的建筑特征、古代建筑的基本結構、中國古代建筑的重要類型及特征,難點是對中國多元化建筑的理解與把握及其中國未來建筑的走向。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6. 外國建筑史對建筑設計啟示(8課時)
外國建筑溯源、西方古典建筑的發(fā)展、西方古代晚期的建筑、外國近現代建筑的變革及其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背景與建筑發(fā)展的主要特征、主要建筑流派和代表人物與主要作品賞析。重點是對西方建筑的發(fā)展和變革的認識。難點是在實踐中如何分析和賞析、鑒別建筑與建筑環(huán)境。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7. 建筑設計方法與思考(8學時)
對建筑設計方法進行歸類闡述,強調工業(yè)化的同時,不能忽略人的存在,人是生活的主體,生活方式對建筑設計的影響,國情對建筑設計的影響。重點是現代建筑的地域性、時代性、文化性。難點是建筑的和諧整體觀、可持續(xù)發(fā)展觀。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8. 古今建筑案例分析(8學時)
中國古今建筑案例分析、外國古今建筑案例分析。重點是古今建筑案例分析對當今建筑的啟示,難點是技術理性最突出的表現。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9. 建筑設計的思維工具(8學時)
建筑是技術和藝術的結晶,藝術是人工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和物件。建筑學技術的釋義、建筑設計教育背景、技術理性的設計思維。重點是建筑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難點是技術理性最突出的表現。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10. 建筑設計與分析(8學時)
建筑平面設計、場地設計、建筑立面設計、建筑剖面設計、建筑功能分區(qū)、流線設計、景觀設計、建筑技術分析。重點是建筑功能分區(qū)和流線分析,難點是建筑技術分析。
教學方法:板書、PPT、視頻教學、趣味式提問、全班討論。
作者簡介:王進,江蘇省鹽城市,鹽城工學院土木工程學院。